基于高阶思维培养的“哑铃式”历史教学探析
2022-07-02黄弘
【摘要】对于历史教学而言,高阶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传统教学在许多方面并不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思维发展规律。而“哑铃式”历史教学结构及策略立足于高阶思维培养,模仿现实中哑铃的结构及使用方法,呈现明显区别于传统教学的思维培养方式。
【关键词】历史教学;高阶思维;“哑铃式”结构
作者简介:黄弘(1986—),男,浙江省台州市三门县浦坝港镇沿赤初级中学。
初中课程教学注重学生多方面综合素养的培养和提高,具体表现在学生要将所接收的信息进行分析、概括和整合,使自身在认知层面完成由感性到理性的升华,进而形成并强化自身的高阶思维。对于历史教学而言,高阶思维能力的培养无疑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教师必须保证基本教学框架的设计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思维发展规律。
在教学实践中,历史事件通常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即背景、过程和影响。传统教学往往重视历史事件的过程,对其中的时间、地点、人物、情节等进行细致的解读;而相对轻视历史事件发生的背景以及产生的影响,认为背景只是对过程的铺垫,影响也只是过程自然而然的延伸,从而把背景和影响看成是过程的附庸。并且,传统教学还热衷于采用按照背景、过程、影响的顺序进行三段式顺向教学,并认为这样符合学生的思维习惯,线索清晰,水到渠成。实际上,注重过程而轻视背景和影响,是大历史观缺失的表现。三段式顺向教学则囿于惯性思维,阻碍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两者都不利于对学生高阶思维能力的培养。鉴于此,教师在历史教学中要善于打破思维定式,探索并尝试“哑铃式”历史教学的结构及策略。
一、轻中间而重两端,宏微结合
哑铃的结构是中间轻两端重,比对历史事件,过程正是在哑铃的中间,其背景和影响则是在两端。轻中间而重两端,就是要求教师相对简单化地处理历史事件的过程,而将有限的时间和精力更多地投入对历史事件的背景和影响的探讨中去。
比如,对于“新航路的开辟”这一事件,过程中关于四位主要航海家的活动,学生只要能把握他们的时间、航线、支持国家和方向即可,不必过多展开。教师甚至可以将这部分内容交给学生在课前自主预习完成,把节省下来的时间用于阐释历史事件的背景和影响,条分缕析,使学生能站在更宏观的角度认识“新航路的开辟”这一深刻改变人类历史进程的事件。之所以进行这样的教学设计,是因为现在的历史学习注重能力立意、素养立意、古今贯通以及中外关联,这就要求学生能从宏观上把握历史事件,建立起纵横相应的宏观知识体系。而这样的知识体系具有最合理和最优化的内在结构,它把知识的广度、学生能力的高度和思想的深度结合起来,突出学生对知识的精准把握,以达让学生游刃有余运用知识的目的。
历史事件的背景和影响更能反映时代特征以及当时的历史大势和潮流,而历史事件的过程则更像是细枝末节,思维能力强的学生倒是可以见微知著,但在思维能力较弱的学生眼里这只是一个简短的或冗长的故事,与时代无关。如“新航路的开辟”根本原因在于西欧工商业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其影响之一是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这两者中都有资本主义的元素存在,预示着资本主义时代即将到来的历史趋势,所以历史学才把“新航路的开辟”和“文艺复兴”一起看作资本主义时代的曙光。相对地,学生对欧洲航海家的远洋航行的关注点,更多会是“好望角”由“风暴角”改名而来;哥伦布居然至死都不知道自己发现了美洲新大陆;达·伽马的一船香料的價值竟是这趟航行费用的60倍;还有麦哲伦在菲律宾的遭遇,等等。也就是说,历史事件的背景和影响更能体现宏观历史,而其过程则主要体现微观历史。当然,宏微结合的思维才是学习历史的王道。但考虑到现实中教师和学生对微观历史的兴趣,现在更需要强调的是建立宏观历史观,使学生能站在宏观的角度看待和分析问题。基于此,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运用“哑铃式”轻中间重两端的教学对学生宏微结合思维的培养尤为重要。
二、中间着力定基调,史地结合
正如提起哑铃时必然手握中间而不是两端,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固然要更重视历史事件的背景和影响,可最初需要紧紧抓住的却是过程,把过程作为教学的第一着力点。这样的教学设计至少有三方面的缘由。
首先,出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需要。只有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激发,课堂教学才会充满活力,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历史教学中,历史事件的背景和影响往往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抽象性,考验学生的逻辑思维,教师难以从中找到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点。而历史事件的过程则通常表现出故事性和直观性,含有较多能引起学生好奇心的情节,教师比较容易能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切入点。教师先从过程着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再一步步走向背景和影响教学,才能全程抓住学生的视线。比如,对于“新航路的开辟”,教师先抛出“印第安人”名称的由来、人类第一次环球航行的壮举等情境,这些都是有效的策略。其次,出于遵循学生思维规律的需要。传统的历史教学习惯于按背景、过程、影响的顺序进行三段式顺向教学,这表明着力点是历史事件的背景而不是过程,该教学模式确实契合时间的前后连贯性,即历史的时序性,但这并不意味着也符合学生的思维规律。实际上,学生的思维发展规律与历史事件的推进顺序是相反的,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先引导学生把握历史事件发生的过程,然后在历史事件的整体情境中和学生一起以“连续设问式”的方式或其他方式分析事件发生的原因及影响。如对于“新航路的开辟”,学生尚且对其过程一无所知,教师就大谈特谈西欧资本主义萌芽出现、东西方传统商道被奥斯曼帝国阻断等观点,只会让学生感到莫名其妙,陷入被“满堂灌”的焦虑之中,既不知其然,又不知其所以然。因此,从历史事件的过程着手是发展学生历史思维的必然要求。最后,历史事件的过程作为连接“哑铃”两端的通道,发挥着“桥梁”的作用。历史事件必须被作为一个整体去看待,否则就会如同盲人摸象,难以窥其全貌。如“新航路的开辟”中航海家们的劫掠行为,上可以连背景中欧洲人对东方财富的无限向往,下可以接影响中欧洲人掀起的殖民扩张狂潮。因此,由中间处着力,进而沟通两端,历史事件的整体性也就凸显了。
当然,在明确了中间着力的原因之后,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具体如何着力就成了一个更重要的问题。事实上,虽说要“轻”过程,但也绝不意味着教师可以随意处理历史事件的过程。相反,正因为所投入的时间和精力都较少,所以教师需要处理得更加精细,以保证课堂效率。教师在探讨历史事件的过程中,也可以渗透对学生高阶思维的培养。比如,历史事件的过程必然包含地点这一因素,特别是对于跨区域较广的历史事件,史地结合的高阶思维就能够十分适用。历史和地理之间有着血肉般的联系,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地理环境就是各种历史大剧的舞台,是影响历史发展的重要因素。史地结合,以图證史,会让以时间为主线的历史更有空间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具体如何操作,因教师、学生而异,也因历史事件而异。
以“新航路的开辟”为例,教师可以先出示两幅图让学生比较,说说两百年间欧洲人都认识了哪些地方。学生根据已有的地理知识可以得出结论,即非洲、美洲、大西洋、印度洋和太平洋。这一问题使学生可以在横向空间层面和纵向时间层面认识欧洲人眼中的世界的变化,形成强烈的时空反差。教师适时点出这种变化主要源自欧洲航海家们的远洋航行,由此把学生带入大航海时代,并引出本课主题“新航路的开辟”。教师进而展示已经擦除原有航线的新航路开辟地图,让各组学生根据分配到的任务,各自选定一位航海家,开始仔细研读教材上的相关信息,小组合作将航海家的航线补充到地图上。完成任务后,每个小组各派一名学生上台,一边讲述航海家的事迹,一边在地图上描画航海路线。待任务完成后,台下的学生可以立刻进行评价。正是在这种“讲述+描画—指出错误或补充遗漏—纠正错误或表扬鼓励”的探讨中,历史和地理两方形成合力,有效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
三、两端并举求呼应,史论结合
历史事件的背景和影响正是“哑铃”的两端,两端并举要求两者的投入程度要大致相当,不能失衡。而两端呼应要求背景和影响不能只各行其是,必须彼此配合,就如同写文章要首尾呼应。
背景和影响对历史事件的重要性早已不言而喻,背景体现着时代大势,历史事件的发生正基于此,所谓大势所趋。若学生不理解历史事件的背景,那么其对过程的学习就会演变成“外行看热闹”。如对于“新航路的开辟”,教师必然会强调远洋航行的艰辛和危险,学生通过各种数据和情节也会对航海家的遭遇感同身受。这就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而能满足好奇心的答案无疑藏身于背景中。还有历史事件的影响,它体现了事件发生后的时代大势,预示着后续历史的走向。若学生不理解其影响,就无法完成前后历史事件的衔接,无法形成系统化的历史知识网络。如“新航路的开辟”的影响之一是欧洲的商路和贸易中心由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沿岸,这对后来英国的崛起至关重要。英国正是凭借地处大西洋沿岸的有利位置,积极开展对外贸易,并进行殖民扩张,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进而推动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就两端呼应而言,现实中哑铃的两端绝不是独立存在的,同样地,历史事件的背景和影响之间也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呼应。如同“新航路的开辟”的背景中,西欧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提出了各种欧洲本身难以满足的需求,而这些需求又在新航路开辟后由亚、非、美洲加以满足,于是就有了影响中“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这一条。这就是“新航路的开辟”的背景和影响中的呼应,其切入点是需求,而这种需求就是资本主义发展所需的资本、市场、原料和劳动力等。在教学实践中,教师所要做的就是找准切入点,利用好呼应的要素,这样也是培养学生高阶思维的有效策略。
历史事件的背景和影响本身往往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抽象性,如果教师只会讲大道理,课堂就会是乏味和低效的。而引入史料,在具体情境中探讨历史事件的背景和影响,就成为有效的策略。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着眼于学生高阶思维的培养,先让学生根据史料得出结论,再让学生立足结论找寻史料加以佐证,从顺向和逆向两方面最大限度地进行史论结合的教学。
结语
在历史教学中,历史事件的背景、过程和影响应当是“三位一体”的格局。“哑铃式”历史教学强调模仿哑铃的结构及使用去重构历史事件,并在此过程中渗透对学生高阶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培养学生高阶思维能力的有效策略。
【参考文献】
[1]刘国彬.历史教学中的三种逆向思维方法[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1998(Z2):22-23.
[2]税光华,宋庆华.在历史事件中讲述历史背景和影响[J].考试周刊,2009(02):196.
[3]程维玉.对于历史教学“论从史出”的思考[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06):100.
[4]马天宝.美国中学历史教科书史地结合特点分析:以《世界历史与地理》教科书为例[J].中学历史教学,2016(05):69-71.
[5]郭政政.论从史出:探究史论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J].新课程(中学),2017(04):200.
[6]李重周.论用宏观历史观构建高中历史高效课堂[J].成才之路,2017(31):97.
[7]缪建明.基于史料实证指向历史解释的历史叙事教学:以《新航路开辟》一课为例[J].中学教学参考,2018(01):80-81.
[8]姚小朋.中学历史教学中“大历史观”的运用[J].中学教学参考,2021(07):7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