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新”背景下高中地理核心素养要素及培养策略

2022-07-02刘金龙

教育界·A 2022年11期
关键词:三新背景高中地理

【摘要】“三新”(指新课标、新教材、新高考)的出现使教学重点发生了改变。传统教学更像是将学生当作盛放知识的容器,教师在教学中不断地帮助学生积累知识,而“三新”改革要求教师将教学重点放在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上。为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文章以高中地理教学为例,对“三新”背景下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展开分析。

【关键词】“三新”背景;高中地理;核心素养

作者简介:刘金龙(1964—),男,江苏省清江中学教育集团淮安市范集中学。

高中地理核心素养包括四大要素,分别为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以及地理实践力,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是高中地理教师在教学中应达成的教学目标,因此,为保证教学质量,真正让课堂教学符合“三新”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围绕培养学生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以及地理实践力这四项核心素养要素展开。

一、高中地理核心素养要素分析

(一)人地协调观

人地协调观是高中地理核心素养中最为核心的内容,人地协调观指的是人与环境和谐共处的观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引导学生形成人地和谐统一的正确价值观。首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正确看待自然环境在人类生存发展中发挥的作用,以及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以及限制,让学生认识到环境限制的必然性,不会因为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限制而去破坏自然。以“地球上的大气”一课的教学为例,教师在讲解大气的组成时可以将理想的大气环境与大气组成联系起来,带领学生分析影响大气环境的因素,并引导学生分析大气组成变化给人类活动、人类生存环境带来的影响,引导学生思考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从而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自觉保护大气环境,少做破坏大气环境的事情[1]。

其次,教师要引导学生理解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反作用,让学生用更长远的眼光去看待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同时自觉约束自身行为,保护环境。同样以“地球上的大气”一课的教学为例,教师要加强对教材案例的利用,教材中二氧化碳含量与人类活动的关系曲线图能够很好地反映人类活动对大气环境的反作用,二氧化碳作为空气的重要组成部分,含量增加后会对人体健康不利,同时还会破坏大气臭氧层,让地球温度越来越高,变得越来越不适合人类生存。除了利用教材中的案例,为进一步优化教学效果,教师还可以加强对课外案例的利用,这要求教师在平时多积累一些合适的案例,以便借助案例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

最后,教师还需要引导学生对现实生活中的人地关系与人地矛盾展开分析,提升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生活中的能力,促使学生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号召,让学生具备一定的保护环境的能力。以“地形地貌”一课的教学为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向学生介绍不同的地形地貌分别可以怎样利用,引导学生思考地形地貌对人类经济活动的限制,使学生认识到人类活动对地形地貌的双面影响,从而引导学生对现实生活中的人地矛盾展开分析。为进一步优化人地协调观培养效果,教师还要注意对各种实际案例进行拓展。

(二)综合思维

高中地理核心素养中的综合思维指的是综合、全面地看待地理环境的思维与能力。综合思维要求学生能够认识地理事物的整体性,认识到地理事物之间的联系,明白地理事物之间相互作用以及相互影响的关系。比如教師在讲解大气、水、地貌、土壤后,为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可以展开阶段性总结,将地球环境中大气、水、地貌、土壤等内容联系起来,引导学生思考上述常见自然资源之间的联系,使学生认识到地形地貌决定土壤条件与类型,土壤中作物的生长需要足够的水源,良好的水循环能够促进大气环境的平衡。总之,各种自然资源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关系,教师要让学生形成这种观念与认知。

再者,具备综合思维还意味着学生能够从超越时间与空间的角度来掌握地理事件、地理事物的变化规律,具备分析地理变化过程的能力。为达到这一教学目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重视带领学生分析不同时期的地理现象。以“地质灾害”的教学为例,教师除了从地质灾害的类型、地质灾害的诱发因素着手,还可以从地理环境的历史变更着手,从板块变化开始讲解,让学生对地质灾害有更全面与深入的了解。此外,综合思维还要求学生能够综合分析区域的自然要素以及人文要素对区域特征所造成的影响。

(三)区域认知

学生对空间区域的分析能力是区域认知培养的一个要点,学生用区域空间思维去看待地理环境以及地理事物的能力是区域认知培养的另一个要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以局部的、区域的视角去看待整体事物的能力。以“水资源”的教学为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从某地区的水循环着手,通过介绍当地污水处理厂的工作流程来带领学生了解整个水循环机制。此外,教师还要培养学生正确运用工具与方法的能力以及对区域开发、利用的合理性的评判能力。

(四)地理实践力

地理实践力指学生对地理环境和地理事物的观察、实验以及调研能力,这一能力是促进学生实践能力提升的关键,能够充分体现学生的意志品质以及行动能力。要想让学生具备地理实践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不能以单一的理论教学为主,而是要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主动观察的意识,激发学生观察、探究地理事物的兴趣。以“生态环境的综合治理”一课为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对身边破坏生态环境的现象进行观察,考虑到学生的调研能力有限,课下时间也相对有限,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与家长交流,通过询问家长家乡环境的变化来丰富学生对生态环境问题的认知,也可以引导学生在网络上查找生态环境问题的相关信息。引导学生发现生态环境问题后,教师再就常见的生态环境问题的解决措施展开分析[2]。

再者,教师应该通过开展地理实践活动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以“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转型发展”一课的教学为例,教师在带领学生分析完辽宁省阜新市经济结构转型的原因、日本北九州的转型原因之后,学生已经对资源枯竭型城市的定义有了准确的认知,同时也掌握了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的要点。为提高学生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时候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一个课题:分析自己家乡是否存在资源枯竭的问题,如果有的话,以当前城市经济发展状况来看,又该如何转型。为培养学生勇于克服困难、解决困难、拼搏进取的精神,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要注意引导学生及时反思问题,并用激励性语言鼓励学生。

二、高中地理核心素养培养方法

(一)尊重学生课堂主体地位,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

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更好地融入地理课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尽可能地保证课堂的趣味性。为此,教师应改进教学方式,增强与学生的互动。再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利用小故事,或者是运用多媒体设备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以“土壤”一课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先通过提问学生对土壤的了解程度、询问学生土壤有何用途这一互动性更强的方式来进行课前导入。随后教师在讲解土壤作用时可以用一个小历史故事,如天安门前五色土的由来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引导学生关注不同类型土壤的区别。土壤形成的原因这一教学重点内容相对抽象,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借助多媒体设备来展开讲解。教师提前将土壤形成的过程制作成动画或者是找好不同类型土壤的图片,用这种更为直观的方式展开课堂讲解,这样学生就能够更好地掌握气候、地貌、时间以及生物等影响土壤形成的关键要素。

(二)优化课堂评价标准,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

教学评价标准是具体化的教学目标,当教师将合理的课堂评价标准呈现在学生面前,学生就有了明确且可以为之努力的目标,这对教学效率的提高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为此教师应该结合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求为学生提供更加合理的、明确的课堂评价标准,更好地发挥课堂评价标准在学生核心素养培养中的促进作用。考虑到教学内容之间存在明显差异,为此教师在明确课堂评价标准的过程中应该结合教学内容与核心素养两方面,这对教师的理解能力以及分析总结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3]。以“植被”一课的教学为例,本课的教学内容主要是森林、草原以及荒漠等不同植被类型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人地关系是教学重点,因此教师在制订课堂评价标准时也要从人地关系着手。就本课而言,课堂评价标准应该包括学生对不同植被类型的掌握程度、学生对不同植被形成原因的分析能力、学生对人类活动对植被类型所造成的影响的掌握程度以及学生对植被保护的态度这四个方面。课堂教学最后,教师从上述评价标准出发对每一名学生的课堂表现进行打分,通过这种方式进一步提高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

(三)拓展活动形式,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

地理实践力是高中地理核心素养中的培养重点,地理实践力的培养以地理实践活动为支撑,而实践活动的开展又受教学时间、活动经费、活动场地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同其他核心素养要素相比,培养难度较大。以往教师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对地理实践活动的态度与原则为“一切从简”,无法提升学生的地理实践力。为此教师应想办法克服实践活动开展的困难,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4]。教师要提高地理实践活动开展的频率,如条件允许的话每一节课都要开展实践活动。以“自然灾害与洋流变化”相关内容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开展图文分析实践活动,先让学生观察厄尔尼诺发生时太平洋表面水温异常现象图以及浏览太平洋沿岸变化的相关资料,通过图文结合分析厄尔尼诺现象形成的原因,随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析厄尔尼诺现象对我国自然环境的影响。另以“水资源”相关内容教学为例,为提高学生的问题分析能力以及资料查找能力,教师让学生分析我国水资源分布不均的原因并将其写成一份小报告。教师在评价学生作业时,要对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有效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对提升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引导。

教师要想提高学生的地理实践力,还必须对实践活动进行拓展。考虑到开展地理实践活动的限制因素很多,教师一方面要尽可能地突破困难,另一方面要借助信息技术来弥补地理实践活动开展条件的不足。高中地理实践力活动主要包括四大类,分别为自然地理活动、人文地理活动、经济地理活动以及地理实验[5]。一般来讲,自然地理活动主要是对各种各样的地貌地形、山川湖泊等展开分析,教师如果有条件组织学生去野外实践最好,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对地理的兴趣,不过高中課程紧,野外实践不仅需要很多时间,还需要大量活动经费,长期组织这样的活动不现实,为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借助多媒体设备,利用网络上的图片、视频等资源进行教学。人文地理活动主要是开展与人口、城市、民族等相关的地理活动,该活动类型同样受到较多空间上的限制,同时组织调研活动花费的时间较多,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网上查找资料,将资料整合后得到活动结论。地理实践活动评价量表有利于学生地理实践力的提升,教师要对学生的认知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兴趣目标等进行针对性的评价,激励学生不断提高自身的地理实践力。

结语

综上所述,教师要在“三新”背景下优化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何冰.例谈高中地理课堂中地理景观的教学策略[J].地理教育,2021(11):50-52.

[2]刘红.生命视角下高中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J].知识窗(教师版),2021(10):45-46.

[3]袁方.核心素养视域下高中地理问题式教学设计探究:以鲁教版“分析土壤的形成原因”为例[J].文科爱好者(教育教学),2021(05):39-40.

[4]孙亮.地理核心素养视角下高中地理生活化教学实践对策探索[J].文科爱好者(教育教学),2021(05):73-74.

[5]洪荣达.基于“互联网+”高中地理微课教学策略研究[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21(10):99-101.

猜你喜欢

三新背景高中地理
等腰直角三角形背景下的旋转相似
跟踪导练(一)5
全国第三届“三新”作文教学研讨会论文大赛启事
回归生活实际的高中地理教学研究
关于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效果提升的具体分析
实例研究高中地理微课制作的相关策略
探讨如何构建高中地理双动两岸的教学模式
纵览之“三新”
纵览之“三新”
基于Modelica的高炉顶压控制仿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