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命价值评价对大学生亲社会行为的影响:生命价值手段的中介作用

2022-07-01柯增金杨新国

内江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6期
关键词:手段个体效应

柯增金, 杨新国

(广西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广西 南宁 530004)

0 引言

亲社会行为是指一切有利于他人和社会的善意行为,如助人、分享、合作、奉献等[1].亲社会行为是人类在漫长历史进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种利他举动,人们在生活中团结协作,互帮互助,甚至舍己为人,这些行为不仅使人类得以生存和发展,而且对个体本身也有着积极意义,如提高生活满意度、促进对生命价值的积极思考[2-3].生命价值评价和生命价值手段是生命价值观的重要内容[4],所谓生命价值评价,是个体依据自身价值准则对生命价值的评判;所谓生命价值手段,是个体为了达成既定生命目标所使用的方法和途径[5].

认知加工双系统理论认为,个体对外部信息加工存在内隐和外显两种方式,外显加工主要以语言为媒介,属于通过理性推理的精细加工,发生在个体的意识层面;而内隐加工则主要依赖于感觉经验,是一种无意识的自觉过程[6],发生在个体的潜意识层面,且内隐和外显加工处于分离状态[7],即内隐和外显是个体内部真实存在的两个互不相关的部分.由于加工过程不同,内隐和外显的测量方式也不同,外显加工通常用问卷、推理实验测量,内隐加工则采用内隐联想测验,通过呈现概念词与属性词的分类任务,并记录两类词之间自动化联系程度来测量个体的内隐态度[8-10].研究表明,当涉及个体评价态度、道德善举等敏感话题时,内隐测量能够有效减少被试的有意控制,测量出不易表达的认知态度[9].而生命价值评价和亲社会行为均属于这类敏感话题,因此有必要采取内隐和外显两种方式进行研究.

外显研究表明,生命价值观影响心理健康水平[10]、应对方式[11]、价值认同和对社会的贡献程度[12];生命价值评价和生命价值手段影响亲社会行为,个体对生命价值评价越积极,就会主动将自我融入集体当中,为集体无私奉献[13];个体对实现生命价值的手段越积极正向,就会对人生的目标越明确,从而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和社会适应能力,这将促进亲社会行为的发展[14].而一个人对生命价值的评价越积极,就倾向于采用更加进取的方式来实现生命的价值和目标,他们的生命价值手段更加积极奋进[15],这又将促进个体亲社会行为的产生.根据认知行为理论,人们对事物的认知将影响内在态度进而影响外在行为.生命价值评价是个体对生命价值大小的评判,属于认知层面,生命价值手段是为实现生命价值而采取的方式途径,和亲社会一样,属于行为层面,因此,生命价值评价影响生命价值手段和亲社会行为,且生命价值手段可能在生命评价和亲社会行为之间起中介作用.内隐研究表明,内隐认知评价通过影响个体对社会的认知判断,进而影响外在行为[16],根据联结推理评价模型,内隐认知评价是一种联结性评价,它发生在无意识层面,不依赖于其他心理资源,而外显认知评价是一种推理性评价,发生在意识层面,依赖于理性思维和推理决策,相较于内隐认知评价,外显认知评价需要消耗更多的心理资源用于推理、加工、判断和决策[17].

综上,以往研究侧重生命价值评价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较少考虑到生命价值手段这一变量,同时,缺乏内隐外显的对比研究,虽然关于内隐和外显分离理论的研究有很多,但以往研究大多集中在单个变量上,缺乏对内隐变量的系统研究,本研究采取内隐和外显两种测量方式,分别从内隐和外显两个角度研究生命价值评价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并考察生命价值手段的中介作用.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采取整群取样的方式对广西大学在校学生进行测试,该测试分为外显问卷测试和内隐联想测验两部分.外显测量:通过发放纸质问卷380份,剔除无效问卷14份,得到有效问卷366份,其中男生144人(39.34%),女生222人(60.66%);大一154人(40.08%),大二82人(22.40%),大三62人(16.40%),大四3人(0.82%),研究生65人(17.76%);文科141人(38.52%),理科79人(21.58%),工科146人(39.89%);独生子女124人(33.88%),非独生子女242人(66.12%);被试平均年龄(21±2)岁.内隐测量:参与问卷测验的被试中共有278人参加了内隐联想测验,剔除无效数据20份,得到有效数据258份,其中男生102人(39.53%),女生156人(60.47%);大一108人(41.86%),大二79人(30.62%),大三57人(22.09%),大四2人(0.78%),研究生12人(4.65%);文科103人(39.92%),理科62人(24.03%),工科93人(36.05%);独生子女91人(35.27%),非独生子女167人(64.73%);平均年龄(21±1.5)岁.

1.2 工具

1.2.1 外显测量工具

1.2.1.1 生命价值评价量表

采用朱薏帆[5]编制的《大学生生命价值观量表》(LEV)—生命价值评价分量表,该分量表共有8个条目,分为积极评价(4个条目)和消极评价(4个条目)两个维度.采用李克特五点尺度计分(1=“非常不像我”,5=“非常像我”),其中消极评价为反向计分条目,分数越高表示对生命价值的评价越积极.本研究中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79,积极评价维度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80, 消极评价维度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78.

1.2.1.2 生命价值手段量表

采用朱薏帆[5]编制的《大学生生命价值观量表》(LEV)—生命价值手段分量表,该分量表共有6个条目,分为积极进取(3个条目)和消极逃避(3个条目)两个维度.采用李克特五点尺度计分(1=“非常不像我”,5=“非常像我”),其中消极逃避维度为反向计分条目,分数越高表示为实现生命价值所采取的手段越积极正向.本研究中该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71,积极评价维度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73, 消极评价维度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70.

1.2.1.3 亲社会行为量表

采用 Carlo 等[1]编制的亲社会倾向量表(PTM),经由我国学者寇彧等[18]修订.该量表共 26个条目,包括公开的、匿名的、利他的、依从的、情绪性的、紧急的六个维度.采用李克特五点尺度计分(1=“完全不符合”,5=“完全符合”),分数越高表示亲社会行为倾向越强.本研究中,该量表的Cronbach'sα系数为0.92.

1.2.2 内隐测量工具

1.2.2.1 实验材料的选用

生命价值评价、生命价值手段概念词和属性词的选取.由于以往研究集中在对外显生命价值评价和外显生命价值手段,关于二者的内隐研究较少,因此本研究参照以往学界关于内隐联想测验的步骤选定概念词和属性词[19-20],具体步骤如下:运用团体施测的方式,向广西大学两个大学生班级说明生命价值评价、生命价值手段、自我词和他人词的概念,确保其完全理解后发放纸质问卷,要求每位被试分别填写5个生命价值评价词和生命价值手段词,自我词和他人词各填写5个;共收集纸质问卷80份,将收集到的概念词和属性词按照出现频次的高低进行排序,选出每类词语中出现频次最高的前5个作为正式实验的属性词和概念词,自我概念词分别为:我、我们、俺的、我的、自己,他人概念词分别为:他、他们、他的、其他、他人,属性词见表1.

亲社会行为概念词和属性词的选取.参照以往关于内隐亲社会行为的测量研究[21-23],分别选出15个亲社会行为属性词和15个非亲社会行为属性词作为备选词汇,运用专家讨论法,由三名心理学教授和十五名心理学专业研究生充分讨论,最终确定5个亲社会行为词和5个非亲社会行为词,见表1,亲社会行为概念词与上述相同.

表1 生命价值评价、生命价值手段、亲社会行为属性词

1.2.2.2 内隐实验程序

采用E-Prime 2.0 软件编制内隐实验程序,每个实验程序包括练习和正式测试 2部分构成,包含相容和不相容2个分任务,为平衡顺序效应,实验分为两组,一组先完成相容部分再完成不相容部分,另外一组则相反.相容部分总是将自我词和积极词或亲社会行为词联系在一起,将他人词和消极词或非亲社会行为词联系在一起,不相容部分则刚好相反.

被试来到实验室后,被随机分配到相容组或不相容组,在主试的引导下先填写生命价值评价量表、生命价值手段量表和亲社会行为量表,然后完成内隐联想测验,最后向被试分发小礼品并表示感谢,整个过程大约 40 min.具体操作步骤见表2.

表2 内隐联想测验程序

1.3 数据处理

参考格林沃尔德等[24]提出的处理方法:(1)剔除错误率高于20%的数据;(2)将反应时<300 ms的数据记为 300 ms,将反应时>3 000 ms 的数据记为3 000 ms;(3)由于 IAT 数据呈正偏态,将有效反应时数据进行自然对数转换;(4)计算出每一个被试正式测验中不相容条件下和相容条件下反应时的自然对数差值,得出IAT效应值,利用AMOS 22.0、 SPSS 25.0 和Process 3.5进行统计分析,具体数据见表 2.

2 结果

2.1 共同方法偏差检验

由于问卷数据均来自被试的主观报告,需要进行共同方法偏差检验.使用SPSS 25.0进行Harman单因素检验,结果显示,特征根大于1的因子有10个,第一个公因子的解释率为 26.12%,小于临界值40%;使用AMOS 22.0进行单因素模型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数据无法拟合(χ2=3493.01,df=740,χ2/df=4.72,RMSEA=0.101,GFI=0.61,NFI=0.49,IFI=0.55, TLI=0.53,CFI=0.55),因此认为本研究中的数据不存在严重的共同方法偏差.

2.2 问卷数据结果

2.2.1 主要变量的相关分析

亲社会行为、生命价值评价和生命价值手段的平均值、标准差、相关性如表3所示,从表中可以得出,生命价值评价、生命价值手段与亲社会行为(r= 0.28,P<0.01;r= 0.30,P<0.01)均呈现显著正相关,且生命价值评价与生命价值手段也存在显著正相关(r= 0.57,P<0.01).

表3 主要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及相关性分析(n=366)

2.2.2 中介效应检验

采用Process 3.5模型4进行Bootstrap检验(抽取5000次).以性别、年级 、专业、是否独生为控制变量,以生命价值评价为自变量,亲社会行为为因变量,生命价值手段为中介变量,结果表明:生命价值评价可以正向预测亲社会行为(β=0.238,t=4.66***,P<0.001).加入中介变量生命价值手段之后,生命价值评价依然可以正向预测亲社会行为(β=0.136,t=2.26,P<0.05),且生命价值评价能够显著正向预测生命价值手段(β=0.535,t=12.09,P<0.001),偏差矫正百分位的非参数Bootstrap检验表明:生命价值手段的中介效应显著,间接效应为 0.105,其Bootstrap 95% 置信区间为[0.031,0.206],不包含0,中介效应占总效应(0.238)的44.12%,这表明,生命价值评价能够直接影响亲社会行为,也能够通过生命价值手段间接影响亲社会行为,见表4.

表4 外显中介效应检验

2.3 行为数据结果

2.3.1 内隐效应检验

参考以往研究[25],以0为标准分别对内隐生命价值评价效应值、内隐生命价值手段效应值和内隐亲社会行为效应值进行单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这三个变量效应值与0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01),这说明本研究的内隐效应显著,见表5.

2.3.2 顺序效应检验

将实验顺序为先进行相容部分再进行不相容的组别记为相容组(126人,其中男生52人,女74人),先进行不相容部分再进行相容部分记为不相容组(132人,其中男生50人,女82人),分别对生命价值评价、生命价值手段和亲社会行为的内隐效应值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这三个变量的内隐效应值均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这说明本实验不存在顺序效应,见表5.

表5 内隐效应值检验和顺序效应检验(n=258)

2.3.3 中介效应检验

2.3.3.1 主要变量的相关性分析

内隐生命价值评价、内隐生命价值手段与内隐亲社会行为均呈现显著正相关(r= 0.282,P<0.01;r= 0.240,P<0.01),且内隐生命价值评价与内隐生命价值手段也存在显著正相关(r= 0.292,P<0.01).

2.3.3.2 中介效应分析

采取与外显数据相同的分析方法,结果表明,内隐生命价值评价可以正向预测内隐亲社会行为(β=0.282,t=4.366,P<0.001).加入中介变量内隐生命价值手段之后,内隐生命价值评价依然可以正向预测内隐亲社会行为(β=0.23,t=3.472,P<0.001),且内隐生命价值评价能够显著正向预测内隐生命价值手段(β=0.292,t=4.657,P<0.001),偏差矫正百分位的非参数Bootstrap检验表明:内隐生命价值手段的中介效应显著,间接效应值为 0.050,其Bootstrap 95% 置信区间为[0.019,0.089],不包含0,中介效应占总效应(0.282)的17.73%,详见表6,这说明,内隐生命价值评价能够直接影响内隐亲社会行为,也能够通过内隐生命价值手段间接影响内隐亲社会行为.

表6 内隐中介效应检验

2.4 外显和内隐数据相关分析

研究还表明,外显生命价值评价、外显生命价值手段以及外显亲社会行为与内隐生命价值评价效应值、内隐生命价值手段效应值以及内隐亲社会行为效应值均不存在显著相关性,外显和内隐数据之间出现分离效应.

综上,本实验通过内隐和外显两个方面验证了生命价值手段在生命价值评价和亲社会行为间的中介作用,模型如图1所示.

图1 外显内隐中介效应

3 讨论

本研究表明,生命价值手段显著正向预测亲社会行为,并在生命价值评价和亲社会行为之间起中介作用,验证了假设模型.根据自我决定理论,如果个体认同某项活动的价值,就会将其整合到自己的无意识人格结构中,从而调节其行为倾向[26-27],而一个人的生命价值感越高,对生命价值的评价越积极,就越愿意采取积极进取的方式实现生命价值的目标,他们具有较少的自我中心主义,能更多地觉察到他人,关注社会的需要,他们的生命价值更多的与集体和社会相关联,就会表现出更多的亲社会行为[28].拥有高生命价值评价的人会投入更多,努力寻找与社会的联系,更加认同亲社会行为的社会价值,并将这种价值作为自我的一部分,因而愿意更多做出亲社会行为以实现自我和谐[29].实验结果还发现,外显模型的预测度更高,根据联结推理评价模型,在某个具体的情境中,如果个体没有充分的外在动机,此时内隐认知评价占据主导地位,行为是由自发的无意识主导,若个体有充分外在动机,如涉及自身利益、道德、法律、伦理等一些敏感问题时,会消耗更多认知资源,此时外显推理评价占据主导地位,由于亲社会行为是一种社会赞许效应较高的道德行为,外显推理评价成分更多,因此外显模型的预测程度也更大.

相关分析表明,大学生外显和内隐数据出现分离效应,即外显和内隐数据不存在显著相关性,这与以往研究结果一致,以往研究表明,个体的内隐亲社会行为和外显亲社会行为之间不存在相关性[30],内隐和外显亲社会行为是两个相对独立的心理结构[31].根据双系统理论,心理理论的内隐系统不受认知资源限制,认知能力、语言能力对其影响较小,而外显系统受认知能力、语言能力影响较大[32],因此,人们在外显世界中的亲社会行为需要消耗更多认知资源,而内隐世界中的亲社会行为则不受认知资源限制,这可能是出现分离的原因之一.根据联结推理评价模型,亲社会行为首先产生于无意识的内隐评价,随后如果个体产生外显动机,理性推理评价就会评估内隐评价与外显动机是否一致,如果内隐外显一致,则共同预测,如果不一致,说明个体的亲社会行为动机来自外部,外显认知评价会构建新的判断,从而做出符合社会规范的外显亲社会行为,由于受到外在道德规范的制约,人们往往压制了对亲社会行为的内隐评价,这导致内隐亲社会行为和外显亲社会行为不相关.同时,本研究还发现,虽然单独考察生命价值评价、生命价值手段和亲社会行为三个变量的内隐外显存在分离效应,但从整体的系统来看,三者又存在关联,如内隐生命价值手段在内隐生命价值评价和内隐亲社会行为之间起中介作用,外显生命价值手段在外显生命价值评价和外显亲社会行为之间也起中介作用.这说明,虽然内隐外显世界存在分离效应,但也存在关联性,如果将其视作为两个整体,变量之间的影响关系可能是一致的,这也进一步丰富了双系统理论.

本研究还存在以下不足,如由于客观因素,填写问卷的所有被试并没有全部参加行为实验,这可能导致实验数据有所偏差;没有对内隐生命价值评价、内隐生命价值手段和内隐亲社会行为的测量顺序进行平衡设计,这可能导致出现练习效应.综上所述,本研究通过内隐和外显两种方式证明了生命价值评价对亲社会的影响,并考察了生命价值手段的中介作用,这启示我们,应当加强对大学生的生命价值观教育,引导其树立积极向上的生命价值观,倡导奋斗价值观,拒绝“躺平”,营造良好的亲社会风尚.

4 结论

本研究通过内隐和外显两种测量方式得出:生命价值评价不仅能够直接预测亲社会行为,还能通过生命价值手段的中介作用间接预测亲社会行为.

猜你喜欢

手段个体效应
铀对大型溞的急性毒性效应
懒马效应
关注个体防护装备
应变效应及其应用
创新执法手段,提升执法能力
限行不是手段 立法才是根本
个体反思机制的缺失与救赎
How Cats See the World
临机的手段
艺术,不只是作为自我表现的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