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学“一体两翼”劳动教育融合课程体系构建

2022-07-01张克宏

现代教育 2022年5期
关键词:一体两翼课程体系劳动

■ 张克宏 郭 丽

劳动是人与动物的分水岭,也是人类诞生的源头。马克思、恩格斯指出:“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1]新中国成立以来,劳动教育一直备受重视,其内涵也是一个动态、发展的概念,伴随时代的变化而不断丰富、发展和完善。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立足于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基本原则,把握育人导向、遵循教育规律、体现时代特征、强化综合实施、坚持因地制宜,是学校开展劳动教育、构建劳动课程必须坚持的重要准则。特别是党的十九大以来,国家提出“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造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2],对劳动者的劳动能力和精神、劳动观念和品质提出要求,也为当前学校教育培养人才指明了目标和方向。然而,当前学校在实施劳动教育时仍然存在很多问题,需要在学校层面构建适宜的劳动教育体系,真正实现劳动教育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方面所能够发挥的功用。

一、学校实施劳动教育的现实困境

着眼现实,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物质的显著改善,在社会多元价值观念的冲击下,一些青少年中出现了不会劳动、轻视劳动、不珍惜劳动成果的现象,劳动教育在基层学校的实际推进中也面临着诸多现实的困境。

(一) “重智育轻劳育”的传统理念虚化了劳动教育的地位

学校、教师、家长、学生将取得优秀的考试成绩视为高中阶段的学习任务,学生在不同场域下参与劳动的机会少之又少;劳动课又往往以“副科”“社团”“选修”等形式呈现,甚至成为学生放松娱乐的好时机。劳动实践的缺乏和劳动教育的忽视,使得其在学校中被弱化、在家庭中被软化、在社会中被淡化的问题突出。

(二)劳动课程体系的不完善窄化了劳动教育的实施

目前,我国尚未出台统一的劳动教育课程标准,缺乏上层的规范指导,各学校劳动课程的“自我发挥”水平存在较大差异。学校劳动教育的开展普遍缺乏专业的顶层规划、完善的教学计划和充足的教育资源,劳动内容浅层化、课程设计不健全、教学目标不明确导致了劳动的盲目跟风,甚至将劳动教育简单等同于学校值日、体育锻炼、种植体验、社会实践等,教育的无计划、形式化、低效化等问题凸显。

(三)劳动教师队伍的不稳定、不专业弱化了劳动教育的效果

当前,班主任、跨学科兼职教师作为学校劳动教育的主力军,普遍缺乏充分的备课条件和有效的教学研讨,加之部分教师的劳动观念、劳动意识也有待改观,学校劳动教师队伍的专业素养亟待整体提升,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育人效果的达成。

(四)劳动评价制度的不健全淡化了劳动教育的价值

缺乏科学、系统、有效的劳动教育评价制度是现阶段劳动教育实施中面临的迫切问题。这不仅不利于学生以积极主动的态度投入劳动实践,也不利于教师有效开展教学反思、提升教育水平,滋生了劳动教育实施过程的随意性和无计划性,让劳动的独特育人价值大打折扣。

以上诸多困境,让劳动教育的影响更多地停留在学生的身体上,而没有真正浸润到学生的内心中,更别说以劳动教育融合发展、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基于对劳动教育实施背景和现实困境的分析,德润中学积极探索劳动教育实践的有效形式,通过明确目标定位、优化教育路径,构建富有德润特色的“一体两翼”劳动教育融合课程体系。因地制宜、因材施教,有效提升学生的劳动素养和综合素质,有力推进“以劳动教育为引领,融合培育学生”的校本实践,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成才。

二、中学“一体两翼”劳动教育融合课程体系建设的定位与目标

(一)明晰劳动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定位

济南德润中学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秉承“以德为先、学行统一”的育人理念和“进德及身、以学以行”校训文化,倡导学生以学促行、以行践学、学行并举。在育人理念和校园文化的引领下,自建校伊始,劳动就是学校教育的重要抓手和组成部分,劳动教育贯穿于学生生活、学习的全过程。

2019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进一步提出更加注重学生全面发展,大力发展素质教育,促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的有机融合。[3]在“五育”融合教育发展目标和理论研究的引领下,综合约翰·米勒的“全人教育”思想,学校进一步明晰了劳动教育的定位,厘清劳育与其他“四育”的有机联系。

“五育”统一在一个人身上,“各育”则表现为一个整体的人的各个方面;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育完整的人,因而不能通过教育单独地培养人的某方面能力或素质,而是要整体、全面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同时,“五育”融合并不是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的简单拼凑,而是在“五育”并举的基础上全面综合、有机渗透,真正实现“1+1 >2”的“融合”教育效应[4]。因此,面对当前“五育”中分散乃至割裂的问题,学校教育迫切需要寻找一个共同的契合点将其连接在一起。立足学校实际,学校积极探索构建富有德润特色的“一体两翼”劳动教育融合课程体系,打造“以劳促全”的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德润新样态”。

(二)构建学校劳动教育课程体系与培养目标

图1 “一体两翼”劳动教育融合课程体系

在学校劳动教育融合课程体系中,“一体”是课程的设置理念和育人目标,指引学校劳动教育的开展;“两翼”是课程的有机融合和实施路径,为劳动教育的有效落地提供保障。其中,“一体”为学校劳动教育融合课程体系的中心,着眼提升学生的劳动素养,围绕劳动观念、劳动能力、劳动精神、劳动习惯、劳动品质的“五维”要求,学校规划构建劳动教育课程,让劳动教育同德育、智育、体育、美育课程一样成为学校课程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实践探索中,学校又把劳动教育与学科研究性学习、综合实践、艺体活动等深度融合,以学科类劳动课程、活动类劳动课程丰实“两翼”,拓展劳动实践场域、丰富劳动教育渠道,以制度化课程突破劳动教育的实施困境,让劳动真实、有效且持续地发生,让劳动教育真正落地、有效育人。

一是培养基本劳动素养,引领学生掌握必备的劳动技能和基本的劳动能力,养成自觉主动、认真规范等良好的劳动态度和习惯,体会劳动的价值和成就感,具备追求幸福生活的能力和动力。

二是培育正确劳动情感,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和积极的劳动精神,认同劳动价值、珍惜劳动成果,自觉热爱劳动、主动奉献社会,努力成长为有能力、有毅力、有担当的社会公民。

三是指引未来生涯规划,引领学生在劳动实践中发现自我兴趣并确定专业爱好,感悟劳模精神、工匠精神,为高考选科及未来职业选择做好充分的考虑和准备。

三、中学“一体两翼”劳动教育融合课程体系的建设路径

(一)形成学校劳动教育顶层设计方案

在规划开设劳动教育融合课程之时,学校就注重长期效果与体系建设,通过制定《学校劳动教育实施方案》《“以劳动教育为引领,融合培育学生”五育融合实施方案》具体指导劳动教育课程的构建与实施。组建劳动教育中心教研室和专兼职教师团队,构建“学校主导、家庭基础和社会支持”的协同育人体系,对学校劳动教育课程内容进行统筹规划和系统安排。打造以学校育人理念和校训文化为支撑的学校劳动文化,激发劳动育人思维、强化师生劳动意识,在校园中营造良好的劳动教育氛围。通过构筑学校顶层设计,让劳动教育成为师生的自觉行为,让校园的每个角落都闪耀着劳动实践的热情、每个课堂都闪烁着劳动教育的光芒,让劳动教育渗透在师生的一切教学活动之中,为劳动教育课程的有效实施奠定基础。

(二)构建学校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学校以“劳动素养”为中心,以学科类劳动课程、活动类劳动课程丰实“两翼”,构建完善“一体两翼”劳动教育融合课程体系:从实践渠道上,分为校内与校外、学科内与学科外劳动阵地;从修习要求上,分为必修与选修两种形式,为学校劳动教育的开展实施提供依据。

具体来讲,学科类劳动课程包含学科研究性学习、劳动技术课程,从“学以致用”“知行合一”的课程建设角度,立足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引领学生在做中学、以行促学,实现劳动教育与学科教学的有机融合。学校立足学科教学拓展形式丰富的研究性学习项目和学科活动,如理化学科的实验操作和探究活动、生物学科的植物栽培和鱼骨标本制作、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模拟法庭与模拟人大活动、地理学科的地质地貌研学等,引领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学习技能,增进对知识的理解。同时,学校开设通用技术、学具制作、农业种植等劳动技术课程,通过化学晶体结构、地理地形图、美术刻版等学具制作课程,增强学生直观感受学科知识的能力,培养动手创造能力;通过农场种植劳动,引领学生亲身体验农具使用,实践作物间种、果蔬培植技术,对植物生长进行记录与探究,培养学生的模仿能力、观察能力和操作能力,树立正确的劳动态度和劳动观念。除此之外,学校创建理化探究实验班,以动手能力培养、实践技能操作激发学生兴趣,为学生学业和职业规划提供了实践经验。

另一方面,活动类劳动课程包含日常生活类劳动、实践服务类劳动和主题活动类劳动,协同发挥家校社育人合力,引领学生在真实、多元的劳动场景中习得技能、涵养品质。学校设置劳动岗、素养岗、志愿岗,学生自主参与校园治理与维护,以学生会执勤、班级值日、建校劳动、护校劳动等形式开展日常劳动,将劳动教育融入学校的日常运行。学校重视家校合作,指导学生在家庭生活中主动参与卫生洒扫、房间整理、烹调烹饪等家务劳动,并通过作业改革、成果展示等形式落实家庭劳动实效,确保学生每年掌握1—2 项不同的生活技能。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学校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的发展需求,定期组织军训、主题远足、主题研学、“我以的节日”等主题教育活动,引领在劳动中磨炼意志、养成规范、传承文明、发展素养、乐于奉献、体验创造,促进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等作用的发挥,助力学生全面发展。

(三)发挥劳动教育协同育人力量

真正的教育,从来就不单单是学校的事情,更是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的责任。劳动教育亦是如此。学校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开辟多元劳动实践场域和渠道。如,设置校园服务岗、志愿岗、素养岗等,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劳动服务机会;开展主题研学活动,在产业参观和操作实践中引领学生职业导航;建设“开心农场”劳动基地,学生在播种、栽培、收获中学会观察、实践和感悟,丰富劳动的形式和内涵;开展居家劳务、家政管理、父母岗位体验活动,学生感受父母的辛劳,品味亲情、学会感恩,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以此,为学生创造真实性、多样化的劳动情境和机会,让家庭成为学生劳动的练兵场,让社会成为学生劳动的大课堂,充分发挥劳动教育中学校主导、家庭基础和社会支持的协同育人作用,是推动劳动教育课程有效落地的关键举措。

(四)提升学校劳动教育师资素养

教师是教育理念的承载者和践行者。结合当前学校专兼职相结合的劳动教育师资现状,围绕劳动融合课程的实施需要,学校多措并举有效提升劳动教育师资的专业化水平。一方面,学校组建劳动教育中心教研室,系统安排相关培训和教研工作,通过邀请劳动教育专家开展全员培训、聘请专业人士担任劳动实践导师、依托班主任队伍丰实劳动教育主题内容等形式,转变教师观念,提升担任劳动教育教师的规模和专业水平;另一方面,着眼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和综合能力的提升,学校着力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创新“融合”课堂,塑造高质量课堂,使日常课堂教学成为劳动教育植根生长的一方沃土,让每一位教师都是学生劳动实践的导师,为劳动教育课程的实施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持。

(五)践行“五育”融合育人新理念

劳动教育是系统教育工程,不能与学校教育“两张皮”。学校自劳动教育课程设计之初,便明确了“以劳动教育为引领,融合培育学生”的校本化实践原则,积极探索“五育”融合的育人新路径。例如,学校开展劳动教育特色项目——“我以的节日”主题教育活动,利用传统节日契机推出一系列主题劳动实践活动,如包水饺、做花灯、编彩绳、绘贺卡等,通过传统美食制作、节日习俗体验、经典篇目传诵、节日文化宣传等活动形式,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家庭劳动教育。学生在动手实践中体验美、创造美,乐行乐思、启迪智慧,丰富了家庭劳动教育的形式,也促进了家庭氛围的和谐,实现了德育、智育、美育与劳育在育人形式和教育效果上的有效融合。践行“五育”融合理念开发劳动教育资源,更好地发挥劳动的综合育人价值,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成才,是落实劳动教育融合课程体系的有效对策。

(六)探索学校劳动教育评价机制

“无规矩,不成方圆。”教育评价是监测和衡量劳动教育效果的重要抓手。在劳动教育实践中,学校立足“过程+结果”“定性+定量”评价相结合,在重参与、重经历、重态度的基础上,综合考评学生劳动实践的类型、次数、成果等,构建富有德润特色的“721”劳动教育考核办法,并指导学生如实做好自己的劳动实践记录,作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和学年评优评先的重要依据。具体来讲,“7”指每位学生每学年除正常的家务劳动和必要的校园值日外,参加劳动的总时长不少于7 天;“2”指每位学生每学年上交2 篇劳动实践活动报告,每学期各1 篇;“1”指每位学生每学年上交1 份劳动成果。[5]以上,综合考评学生的劳动实践表现和得分,以评价督促劳动教育课程的有效落实,避免流于形式。

四、反思与展望

目前,学校推行劳动教育已三年有余,学生从“会劳动”到“懂劳动”,在掌握劳动技能中学会尊重和感恩;从“爱劳动”到“愿劳动”,体会劳动创造的价值、践行责任担当的品行,有力地促进了学生的全面、个性化成长成才。

但不可否认,在劳动教育的过程中,学校存在的问题也逐渐暴露。其中,首要问题还是师生、家长对劳动教育的认识还有待提高。劳动教育不等同于体力劳作,亦不等同于劳动任务,它并非与智育是割裂、侵占的关系。对于劳动教育的错误认识,导致部分教师、学生及家长对劳动教育持被动参与、应付完成的态度,不仅剥夺了学生劳动快乐、劳动光荣的美好体验,也与崇尚劳动、热爱劳动、享受劳动的美好情感背道而驰。因此,劳动教育不仅要完成劳动任务,更要关注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方式、方法和路径,让学生体验完成劳动过程的辛苦和获得成功的喜悦,从而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自主能力、创新精神和科学态度,实现劳动素养和综合素质的有效提升。其次,在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构建完成的基础上,学校劳动教育实施过程还有待进一步规范。目前,学校劳动教育已基本全面铺开,但不同班级、不同学科间劳动教育的实施情况各有千秋,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劳动教育的整体性和有效性。因此,学校将进一步制定完善劳动融合课程标准和实施要求,通过专家引领、全员培训、学科研讨等途径,落实落细劳动融合育人的举措和标准,为劳动教育的实施提供更加明确、具体且详细的参考与指导,打造更加成熟、更有借鉴价值的劳动教育新模式。

猜你喜欢

一体两翼课程体系劳动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高职Java程序设计课程体系建设思考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热爱劳动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一体两翼”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实践研究之“冠名培养”模式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浅析一体两翼教学在中职建筑专业课程中的作用
2015 年新儒学“一体两翼”发展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