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普通高中生涯发展指导课程的问题与突破

2022-07-01

现代教育 2022年5期
关键词:生涯评价学校

■ 王 萌 江 汶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提出加强学生发展指导(含生涯规划指导),开发和实施普通高中生涯发展指导课程是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科学选科选考、处理好个人发展与国家和社会需要关系的重要途径。目前,我国生涯发展指导课程尚在初建阶段,且鉴于社会发展和教育政策,普通高中学校无法借用国外及我国港台地区的现有经验,构建系统化、本土化的生涯发展指导课程迫在眉睫。

一、目前生涯发展指导课程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目标不清晰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即提出了关于“建立学生发展指导制度”,教育部《关于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要加强学生生涯规划指导”,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明确将“开设指导课程”作为健全学生发展指导机制的重要内容。但以上文件提出的均为综合性较强的指导意见,目前并没有从课程角度出台的规范性文件如课程标准、课程方案等,也没有普通高中课程结构中体现课程的学分、课时,这导致生涯发展指导课程的目标不明晰,各地区和学校开发和实施指导课程随意性大。

(二)内容欠缺系统性

生涯发展指导课程的内涵和边界不清。生涯发展指导综合性强、范畴广,与原有的道德与法治、心理健康教育等课程的部分内容有交叉,但不完全一致;无论是教学管理部门还是德育政教部门均不能覆盖生涯发展指导的全部内容。有的学校以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为基础延伸出生涯发展指导课程,过度偏倚自我探索内容,对实践体验、社会认知、升学规划等内容轻描淡写,导致失去了“生涯味”;也有学校以选科选考为目标开展生涯发展指导,高一选完课后生涯发展指导课程即停摆,造成生涯发展指导充满“功利味”。

(三)课程开设频次低、课时落实不到位

笔者以山东省某市36125 名高中学生为样本,调查普通高中学生获得生涯发展指导的频次、期待获得的指导形式。绝大多数高一学生获得生涯发展指导的次数低于每月1—2 次,26.92%的学生每学期获得1—2 次指导,18.14%的学生几乎没有接受过生涯发展指导;他以最期待获得的指导形式依次是职业体验、课堂教学、个别指导和专业讲座等。笔者以山东省某市24 所普通高中为样本,调查生涯发展指导课程开设情况,每学期开课超过8 课时的学校共计11 所,不足半数,高二、高三仍有课时的学校仅8 所。可见,学生对生涯发展指导的需求不断增加,但目前生涯发展指导课程在数量、内容等各方面均存在缺口。

(四)课程资源匮乏

斯温(Swain)在生涯金三角理论中提出,获取教育与职业资讯是青少年确立生涯目标的重要基础。获取生涯资讯既是生涯发展指导课程中的必要内容,也是学生增进社会理解的关键环节。以上决定了生涯发展指导课程对校外课程资源、信息化课程资源依赖较大。目前,各地行业职业体验的基地资源主要依靠学校自行协调,校外导师主要来自家长、校友、共建单位等,信息检索则需要网络教室、图书馆等硬件基础。这造成城乡学校之间、薄弱学校和优质学校之间,生涯发展指导课程资源存在较大差异。

(五)课程评价缺失

生涯发展指导的课程评价环节一直是难题。主要表现为,一是因暂无课程标准、课程纲要等纲领性文件的引领,学校、教师对生涯发展指导课程的评价意识淡薄;二是缺少对学生的评价,包括显性的行为变化、学习结果呈现以及隐性的意识和能力变化;三是缺少对教师和学校的评价,如教师的工作量和工作效果不被认可,学校是否开设课程纳入督导评价体系。

二、普通高中生涯发展指导课程的改进策略

(一)编制研发生涯发展指导的课程建设类文件

目前,国内部分地市已经出台专门性的生涯教育类文件。例如,上海市教育委员会2018 年8 月出台《关于加强中小学生涯教育的指导意见》,分学段设置了生涯教育的目标、原则、内容和实施路径等。青岛市教育局2019 年11 月颁布《青岛市中小学生涯教育的指导意见(试行)》,明确了中小学(含中职学校)生涯教育的具体任务,并通过经费投入、队伍建设、督导评价等保障工作的有效、良性运转。但关于生涯发展指导的课程建设类文件鲜见。

课程是指导学生的主阵地,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应优先编制研发生涯发展指导的课程标准、课程纲要或课程建设方案。从课程内容上来看,生涯发展指导课程既要回应高考综合改革热点问题,也指向当代学生长远的生涯发展,应将自我探索、选科指导、学业管理、升学规划、社会认知、亲子沟通、价值选择、生活方式等主题纳入课程范畴;从课程实施上来看,指导课程的教学方式应符合当代高中生对新生事物高敏感、注重体验、信息技术水平提高、思辨能力增强等特点,倡导教师以生动具体的情景创设学习起点,引导学生主动收集生涯资讯、寻求环境和他人的支持、灵活利用各类资源和信息手段,帮助学生建立生涯发展的信心和规划调试的能力;从课程评价上看,指导课程应更加强化过程性评价,以评价促进教师的指导水平和学生的生涯规划与调试能力,发挥评价的激励与发展作用,从教师、学生、同伴、校外导师等不同视角予以真实、全面的反馈。

(二)为课程的建设与实施提供专业化支持

目前,我国深圳、青岛等地设置了负责生涯发展指导的行政处室或教研岗位,致力于形成持续、深入的专业研训体系。但国内专门研究生涯发展指导的专家学者极少,导致生涯发展指导课程缺少本土化的理论支撑,也缺乏精准的评价工具;同时,对课程实施策略和个性化指导技术的研究还远远不够。以上导致我国生涯发展指导的总体研究进展缓慢。

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应鼓励大中小学教育工作者开展生涯发展指导的学术研究,加强生涯发展指导的理论研究和工具开发。美国于1983 年成立学生指导与发展协会,创立期刊,增进学术交流;英国确定了生涯发展指导的能力标准,通过职前培养、资格培训和认证、日常学习进修等方式进行教师专业能力提升;芬兰通过制度建设、制定课程标准和从业标准、促进内部自觉等手段推动学校指导走向专业化发展。上述做法对我国生涯发展指导工作的推进具有借鉴意义。

(三)加强课程资源建设

生涯发展指导的课程资源建设,既要开发逻辑清晰、内容科学的教材、读本、案例、工具等资源,也要沉淀适宜我国时代特点和教育现状的标准、方案、策略等,为后续工作的开展夯实基础。

1.系统开发教材、读本等

各地区和学校在开发教材、读本、手册等资源时,应充分考虑普通高中学生实际遭遇的生涯困惑,全面覆盖学生的生涯发展需求,不可过度偏倚某一部分的内容,同时应注意及时更新素材,选用兼具代表性和时代感的案例和人物,拉近教材和学生真实生活的距离,建立学生的代入感和胜任感。目前,有部分地区和学校已经在初中学段尝试开展生涯规划、人生规划类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普通高中的教材读本开发还应深度把握不同学段的学生生涯发展特点,注意在不同学段教材读本的逻辑性和一致性。

2.重点关注职业体验基地的开发

建议教育、文旅、人社等各相关部门密切联合,出台激励措施,鼓励各类企事业单位、机构、高校等作为职业体验基地定期开放,通过专家讲座、提供参观体验、担任访谈对象等方式充实生涯发展指导课程资源。这既体现了企事业单位和高校的社会责任担当,也有益于为各行业和高等学府培养符合需求的人才。

(四)建立多元的学生发展指导策略

1.全领域教师参与生涯发展指导的策略

在MATLAB(R2013a)中,提供了自适应神经模糊推理系统的图形界面编辑器,在主窗口中键入“anfiseditor”即可调出。本文以实验数据作为模型系统的训练、校验和测试样本。所建立的模型系统的网络结构和系统结构如图3和图4所示,系统的部分规则视图如图5所示。

专兼职教师共同参与生涯发展指导,是当下和未来相当长时期的必然。这决定了课程实施必须立足工作实际,充分利用不同学科、不同角色教师的优势与能力,凸显生涯发展指导多元、融合的课程特色。

具体策略包括:(1)肯定不同学科、角色的教师均具有生涯发展指导的工作基础,目标一致,鼓励教师将生涯发展指导作为优化原有教育教学工作契机,避免教师的畏难情绪;(2)对比分析不同学科、角色教师的优势,建议教师优先承担自己擅长的课程内容;(3)以工作室、教研组、课题项目等形成跨学科、多角色的定期研讨机制;(4)鼓励教师群体间的支持、服务、补位,加强专兼职教师队伍的凝聚力。

表1 不同教师在生涯发展指导课程中适宜承担的主题

2.家校联合开展生涯发展指导的策略

家庭是学生生涯信念、决策策略的成长环境,也是生涯资讯的重要来源,父母的价值观和教养方式对学生的生涯发展作用深远。家长要充分认知生涯规划对当代青少年的重要性,并发掘家庭中的各类资源(知识技能、人脉信息、家风品格、支持陪伴等),为孩子奠定生涯发展的良好基础;还要利用所处的行业职业资源,为学校提供力所能及的支持。

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可以将生涯发展指导列入家庭教育课程开发领域,通过知识讲解、方法示范、典型案例分析等方式,推进家长对生涯发展指导的认识与参与,指导家长和孩子一起面对当代青少年的生涯课题,促进亲子面对生涯选择沟通交流,提升家长协助、指导子女生涯规划的意识和能力,实现家长和孩子的共同成长。在上述工作基础上,还可以积极探索成立家长生涯讲师团、请家长走进生涯课堂等做法,使家长背后的行业职业成为生涯发展指导的资源,鼓励家长成为孩子生涯发展指导的支持者和参与者。

表2 青岛市《家长读懂生涯规划,子女实现多元成长》家长课程主题一览

(五)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

1.增强课程评价的意识

在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中,学校和教师应深刻理解评价的意义和功能,将课程评价作为把握课程价值导向、促进学生成长、提升教师教学水平的抓手,将课程计划、实施、过程和结果等各要素纳入评价体系。

不同于其他学校课程,生涯发展指导课程一般不以测验、考试评价课程学习情况。建议关注学生生涯效能感、生涯成熟度、生涯适应力的变化,为其一生的自主选择、自主规划、自主调适打好基础。也可以将学生的生涯发展报告、生涯规划海报、人物访谈报告、实践体验成果等作为检验课程学习效果指标,使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并将学生、教师、校外导师均纳入评价主体。

例如,笔者以某高中学校高一780 名学生为研究对象,以生涯决策自我效能作为指标,实施了共计16 课时课程方案(含职业体验和访谈活动),通过实验对比和访谈开展对生涯发展指导的课程评价,发现:(1)生涯发展指导课程有效提高了学生的生涯决策自我效能,尤其是在精确的自我评价、制订规划两个因子分数提升显著;(2)增加主体经验和增加替代性经验的教学方式有助于提高生涯决策自我效能;(3)学生自评通过生涯发展指导课程提高了对生涯规划的认识和重视,促进了自身的生涯探索行动(尤其是在主动搜寻生涯咨询方面),但课程对生涯问题解决的影响不大。上述研究明确了课程评价指标,科学评价课程结果,将评价有效地应用于课程方案的改进和完善。

2.加强对教师、学校的评价

一要将学校是否开设课程纳入督导评价体系,二要将教师从事生涯发展指导的工作量、工作效果予以认定,三要将生涯发展指导列入各类研训和评选序列,形成研、学、评互促的局面。

3.规范职业性向测评

首先,要开展职业性向测评的本土化研究。职业性向测评需要心理学、测量学、统计学等多个专业背景的人才共同研发,需要教育主管部门成立项目,保障科研经费,依托高校专家资源,研发适合本土的测评工具。这不仅为课程评价提供工具,也便于逐步形成富有区域特色的动态数据系统,便于针对学生情况调整完善课程设置。

其次,要规范职业性向测评的流程。指导教师必须接受测评培训,学习理清各项测评之间的关系、慎重选用测评工具、提升解读测评及有效指导学生案例的能力。测评程序应保持完整,例如测前说明和宣传动员、测评中的监测、对测评结果的解读和使用等,缺一不可。

最后,尝试开发非标准化测量工具。非标准化测评多是采用行为观察或学生自我陈述的方式,其操作流程和结果解释相对灵活开放。例如卡牌、表单、学具等,这类非标准化的测量工具不仅可以直接应用于实践,也是一线教师的创造体现和实践能力的体现。

三、结语

当代学生对生涯发展指导的现实需求、社会发展与教育改革对生涯发展指导的倒逼,要求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必须从目标、途径、资源、评价等维度加快构建专业化、本土化、系统性的生涯发展指导课程,保障生涯发展指导的长效开展。在此过程中,还需要注意的是:要将生涯发展指导课程放置在学生的成长情境中,充分考虑经济社会的高度发展、物质生活的不断丰富、国际交流日益加深、升学考试政策改革等的变量,坚持积极、正向的价值导向;根据工作基础、学校师资生源、育人特色等情况,不同地市和学校要强化生涯发展指导课程的特色化发展,并加强跨地区、跨校际的交流,将差异转为为资源,提升工作层次;研究精准分层策略,将生涯发展指导课程实效应用于学生的个性化指导。生涯发展指导课程的实践突破,必将成为学生成长的坚定基石,也是实现教师专业成长的良好契机,并成为地区和学校转变育人方式、形成教育特色的有力抓手。

猜你喜欢

生涯评价学校
我的教书生涯
中药治疗室性早搏系统评价再评价
吐槽退役生涯
我的地下工作生涯
《艺术家生涯》开启莫华伦导演之门
学校推介
基于Moodle的学习评价
保加利亚转轨20年评价
多维度巧设听课评价表 促进听评课的务实有效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