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构建规律视域下心理学教育方向拓展研究
2022-07-01白亚波张彩艳
侯 艳,白亚波,张彩艳
(榆林学院绥德师范校区,陕西 绥德 718000)
心理学教育作为高校课程专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优秀心理学人才,提升生活幸福感的有效路径。基于心理学教育的特点,教师在教育思路梳理以及教育体系构建环节,尝试将人格构建规律纳入教育框架之内,旨在通过教育资源的合理化整合,立足基本学情,实现教育方法的定向拓展,确保心理学教育更加符合客观实际,为专业教学质量的提升、精品课程的塑造以及学生全面发展营造良好氛围。
1 心理学教育基本现状
对现阶段心理学专业教育活动基本情况的梳理,有助于教师从整体层面出发,了解掌握心理学教育环节存在的漏洞短板,实现了教育教学经验的深刻总结,为新形势下心理学教育方向的拓展以及延伸创造了条件。
1.1 心理学教育内涵
梳理心理学教育主要内涵,对于提升心理学教育成效、加速心理健康体系健全有着促进作用。从学科构成角度来看,心理学教育包括学校心理学教育、家庭心理学教育以及公众心理学教育等不同环节,要求各个主体着眼心理活动规律,采取系列举措方法,培养良好心理素质,提升心理机能,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稳步提升与个性化发展。从学科内容角度来看,心理学教育涵盖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素质教育两大类别,心理健康教育是指教师针对学生个体成长过程中潜在的不良心理,采取教育引导等方式,消除心理障碍,维持心理平衡,使得学生可以更好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心理素质教育是指教师根据学生个体心理活动过滤,持续发掘心理潜能,促进学生心理品质稳步提高,实现对学生心理问题的积极干预。依托心理学教育,也实现了学生专业能力稳步提升,帮助学生掌握更多的心理学理论,积累心理学干预方法,为现阶段心理学专业人才培养与发掘奠定了坚实基础。
1.2 心理学教育存在的问题
高校在组织开展心理学教育活动过程中,暴露出认识不足与实践效果不理想等系列问题。受传统教育教学认知的影响,目前高校在心理学教育环节没有能够精准把握心理学教育内容与教育定位,教育定位缺失,使得教师在心理学教育范围拓展、深度延伸方面存在认识不足,缺乏主动干预学生心理问题,强化心理素质的意识,这种情况如果长期得不到改善,势必影响学校心理学教育成效,对学生健康发展产生消极影响。心理学教育内容多元,涉及不同学生群体,为保证系列教育教学活动稳步开展,教师往往需要立足认知规律与心理规律,整合心理学教育资源,持续拓展心理教学内容,实现教育内容对学生个体的有效覆盖,强化心理学教育的有效性,以确保心理学教育质量。但是从目前掌握的情况来看,高校心理学教育教师在相关课程教学环节,没有精准把握学生认知特点与人格构成规律,无形之中影响了教师对于心理学教育资源的配置水平。教学资源配置不科学,影响了心理学教育开展深度,限制了实际教育效果。
2 人格构建规律在心理学教育中的应用效果
人格构建规律与心理学教育的全面结合,在很大程度上拓宽了高校教师的教育思路,引导教师从专业发展角度出发,对心理学教育改革方向以及发展诉求形成全面认知,加速推进现有高校心理学教育改革活动深入开展。
2.1 人格构建规律概述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人格构建作为内部控制行为的心理机制,强调心理对于个体行为模式或者行为特征的影响。近代以来,西方学者对于人格结构组成以及构建方式进行了深刻探讨,总结出一套完整的人格构建规律,尝试通过规律有效介入、疏解心理问题,促进健全人格形成。以弗洛伊德人格构建学说为例,经过多年研究,其将人格结构划分为本我、自我以及超我三个层面,三种人格结构相互联系,相互配合,确保个体可以更好地与外部环境进行交互。由于人格结构的复杂性,在各类因素刺激下,人格结构失衡概率较高,个体在较短时间内无法正确处理本我、自我、超我之间关系,诱发心理问题。同时人格结构的多样性,使得不同时期个体人格结构组成也存在差异,为应对人格差异,往往需要积极开展外部介入,通过心理问题疏导、心理素质提升等系列工作,培养健全人格,同时将社会独立人格与社会民主人格衔接起来,整合优化各类人格构建要素,推动个体社会发展。
2.2 人格构建规律在心理学教育中的应用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一代又一代奋斗与努力,青少年作为祖国未来与民族希望,不仅要提升科学素养,还要健全人格。现阶段,我国多数高校沿用传统教育教学思路,忽视人格培养的重要作用。基于这种认知,无疑需要做出系列调整,以法律人格与道德人格教育为手段,依托人格构建规律,扭转现有高校教育模式,促进学生健全与完整人格形成。考虑到心理学教育的复杂性,教师应当适当调整优化心理学教育目标、教育手段,尝试利用人格构建规律,弥补心理学教育不足,实现高校教育重心转型。人格构建规律在心理学教育中的应用,从宏观层面转变了原有教育教学思路,教师获得新的方法论来完成对学生状态的剖析以及梳理,推动理论成果向教学成效的实践转化,是提升现阶段心理学教育广度,明确教育方向的重要依据。根据人格构建规律的相关理论,学生在不同的阶段会出现不同的人格,进而形成差异化心理。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如果仍旧沿用传统心理学教育方案开展系列教学活动,势必导致教学方法、教学资源与基本学情的脱节,影响了最终的心理学教育成效。人格构建规律融入心理学教育活动之中,可以针对学生不同的心理状态,在积极心理学框架内开展学生心理实验与测量,以情绪和体验作为资源驱动,推动学生社会人格与道德人格有效形成,实现了心理学教育改革创新。
3 人格构建规律下心理学教育方向拓展主要策略
人格构建规律下,高校心理学专业教学方向拓展,要求教师在综合考虑各类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坚持目标导向、结果导向,通过对规律的科学应用,实现心理学教育资源的挖掘与教学内容的扩充,实现心理学专业课程教育模式转型。
3.1 以性格特征为引导加速心理学人格构建
着眼于人格构建规律,高校在心理学教育环节应当率先着眼于一般人格形成规律,发掘心理学教育新方向,引导学生形成良好性格,以人格构建为契机,带动整个心理学人格构建活动稳步开展。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成熟以及智能终端设备的普及,教师与学生可以快速获取各类信息,满足学习与生活要求。但是过度自由化的信息获取,对学生人格构建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冲击,部分学生出现心理问题或者人格障碍等问题,严重制约了学生全面健康发展。为减少外部环境对于学生人格构建的影响,有效拓展心理学教育的内容与方向,教师在课程建设过程中需要做好教育方向的拓展,尝试以性格特征作为切入点,围绕性格养成,构建学生社会心理,从而实现学生人格构成的动态平衡。
基于上述教育思路,教师在心理学教育方法拓展环节,需要精准把握学生一般人格形成规律,从人格意识构建、人格动机形成以及人格行为体现三个维度出发,加速实现健全性格培育。在人格意识构建环节,教师应当调整视角,关注学生个体性格特征,针对不同性格的学生,定向采取干预手段,一方面促使学生逐步认识到自身性格缺陷,形成内生性性格修正动力,为良好性格的形成奠定思想基础。另一方面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指导,帮助学生克服性格缺陷,实现个体人格意识高效构建。考虑到学生来自不同家庭,有着不同的行为习惯与思维方式,一般人格形成环节,教师需要做好学生个体人格动机形成分析,解读学生性格形成原因,在此基础上施加正确引导,帮助学生形成良好人格。性格作为人格的行为外化,是评估学生人格的重要路径,基于这种内在联系,教师需要创新心理学教学方法,客观分析学生人格特点以及性格表现,通过性格干预,调整人格结构,促进学生一般人格的完善。
3.2 以社会人格为框架丰富心理学教育视角
高校心理学教育在方向拓展环节,需要将教育重心转移到社会独立人格方面,将社会独立人格形成所产生的作用作为教育目标,积极探究心理学教育在学生社会人格引导方面的关键作用,逐步打造出社会发展心理。根据人格构建规律,思想认知的独立是人格形成的关键,而思想认知的独立来源于心理发展的差异性以及个体问题分析角度的不同,基于这种逻辑链条,高校在拓展心理学教育过程中,应当充分尊重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尊重学生社会思想的独立性,并逐步总结经验,梳理影响学生社会人格的因素,实现对人格结构中动物本能、共同人性等心理学观点进行辨别,摆脱错误心理学理论影响,从而为学生社会人格发展提供理论支持,这种理论转变客观上加速实现了心理学教育中社会人格化研究成果的转化与应用。
除了着眼于学生思想独立之外,在社会人格培养过程中,还应当重视起意识独立性,将其作为新阶段心理学教育方向拓展的重要领域,从学生发展与学科建设等层面来看,心理学教育过程中,应当尊重学生社会人格发展的客观规律,将社会意识的独立性研究作为切入点,通过有效参与社会人格构建与演进等过程,实现了学生社会意识、责任意识等社会人格构成要素的准确输出,使得学生既能够认识到作为个体,自身思想与意识的独立性,又能够将个体独立与群体趋同结合起来,认真履行社会责任,夯实社会基础,形成集体观念,通过这种心理学教育手段,使得学生可以更好地处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之间的关系,在突出个性的同时,有效融入社会生活之中,增强学生社会适应能力以及自我调节能力。在充分利用思想独立、意识独立的同时,心理学教育还应当拓展观念独立要求,确定心理学教育新思路与新方向。依托心理学教育思路与方向的确定,从课程组织、教师搭配、课程设置、教育评估以及个体干预等维度出发,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心理学教育改革,使学生形成独立的价值观、独立的人生观以及独立的社会观,通过观念独立,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
3.3 以人格民主性为目标推动心理学新趋势
人格民主性作为心理学教育新趋势,着眼民主心理构建过程中呈现的一般性规律,逐步发掘民主动机,培育民主行为。具体来看,学生民主动机是人格民主形成的作用点,民主行为则是人格民主的发展方向,通过民主动机与民主行为科学处理,心理学教育教学深度将得到持续拓展,加速推进学生社会发展心理的形成。高校在心理学教育环节,应当将民主动机与民主行为的产生作为必要条件开展深入探讨,通过人格构建条件客观梳理,厘清社会人格构建的主要方向,发掘心理学教育新要素,形成民主人格研究新动态。实际教育教学环节,教师需要以民主意识引导作为侧重点,发掘学生的民主意识,构建学生民主心理。为达到这一目标,在心理学教育过程中,教师无疑需要营造出必要的心理教育现实情景,采取量化研究的方式,综合利用多种手段,对学生进行民主意识的引导,促进学生人格民主的形成。同时还需要培养学生的民主思想,创建各类实践活动,为学生民主思想的形成营造良好氛围,借助多元化教育举措,激发学生自主参与心理学教育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在学校内部搭建起体系化教学平台,为后续心理学教育改革提供便利条件。
3.4 以积极心理干预为手段强化心理干预能力
高校心理学教育环节,为更好地消除学生心理问题,提升心理素质,教师应当将积极心理干预作为新研究方法,以积极心理干预为手段,丰富现阶段心理学教育路径。为更加充分地发挥积极心理的干预作用,教师应当率先从利己与利他角度出发,借助人格构建规律,实现对消极人格与积极人格的科学区分,以此为基础,利用多元化教育手段,转换消极人格,营造积极的情绪体验。实际操作环节,高校心理学教师需要充分发掘积极情绪之间的关联性,明确情绪的同步性,不断激发学生正面情绪,提升学生的幸福感、获得感与满足感。例如增加社团实践活动,加强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联系,利用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舒缓学生负面情绪,实现良好情绪的快速传递,从而实现情绪积极干预。除了利用实践资源之外,心理学教育方向拓展环节,还应当根据学生的基本情况,采取个体研究或者案例分析的方式,全面掌握学生的心理状况,在进行积极干预的同时,创建研究项目,开展心理学教育经验总结,不断获得新成果,丰富新思路,旨在通过这种方式,推动心理学教育深入进行。
4 结语
人格构建规律与心理学教育的有效结合,对于专业教学深度与广度的提升有着极大裨益,是高校心理学教育改革的新方向、新动态。为实现心理学教育方向的科学拓展,文章在总结现阶段高校心理学教育基本现状的前提下,总结分析人格构建规律内容,明确其对心理学教育的重要价值,理顺教育教学总体思路,以此为契机,采取针对性举措,不断拓展高校心理学教育方向,形成更为全面的心理学教育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