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微课的初中信息技术课程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研究
2022-07-01李振华
李振华
摘要: 数字化时代,微课在课堂教学中备受教师和学生青睐,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主要途径。本文通过分析信息技术课程中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重要性,结合信息技术课程中的微课应用,对基于微课的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提出了动机性信念策略、学习策略、信息处理能力策略和沟通合作能力策略,培养学生能够适应未来发展的能力要求,树立终身学习理念。
关键词:自主学习能力;微课;信息技术课程
数字化时代,微课以其个性化、碎片化、灵活性、生动性和实时性等的特点成为教育界的“关注点”,受到很多教师和学生的青睐,特殊情况之下的微课、短视频、直播等形式的 “云”平台线上教学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途径,但也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出更高要求。微课作为课内外学习的重要途径,探究利用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变“被动”为“主动”,才能适应未来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一、信息技术课程中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一)国内外早期教育思想的渗透
早在20世纪以前,还是自主学习的萌芽时期,古希腊时期的苏格拉底就提出了自主学习的思想,他认为,教学不仅仅是教师协助学生产生某观念的过程,还是要强调学生是主动思考和学习的,教师起引导和协助的作用。英国著名教育学家斯宾赛认为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获得的知识比通过其他途径获得的知识要更加牢固和保持得更久。我国古代学者在很早的时期也有自主学习思想,如孟子指出:“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原。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他认为,一个人要积极主动地学习,丰富和巩固知识,在运用时才能左右皆宜,这也充分说明的了自主学习及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二)信息技术课程知识的更新变化快
《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原来的“信息技术”已变成“信息科技”,体现“科”与“技”并重,支持学生在数字化学习环境下进行自我规划、自我管理和自我评价。新课程标准从课程理念、课程目标阐述中发现,人工智能、数字化创新、编程等内容已在其中,学科知识及技能紧跟时代步伐。面对不断更新变化的信息科技,强调“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就显得尤为重要,而建立“能学——想学——会学——坚持学”自主学习,更有利于促进学生数字素养与技能的提升。
(三)终身学习的需求
在未来发展中,终身学习已经成为每一个人生存、发展和有所作为必不可少的条件,适应新的学习环境,不断对学习进行自我调控是发展终身学习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阶段,同时也需掌握能够适应数字化时代发展的要求的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就是其中之一。未来社会里,学习者不仅需要拥有特定的知识与技能,更需要具备学习的意愿与能力,学会主动地、独立的、积极的构建自己的知识。
二、信息技术课程中的微课应用
(一)课前、课中、课后辅助学习
在课前将微课发送给学生预习,明确学习目标,对将要学习的内容有大致了解。在课中,通过微课可以辅助教学,学生对易于理解知识直接通过微课就学习,对于重点难点内容,教师可以随时暂停、反复播放,帮助学生理解。如在七年级《信息技术》(桂科版)主题三任务二《建立选区》,分别制作《矩形选框工具应用》《椭圆选框工具应用》《魔棒工具应用》《磁性套索工具应用》操作实践4个知识点的微课。对于矩形工具、椭圆工具、魔棒工具类似和易于理解操作知识通过微课学生就可以进行自主快速学习,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同时,学生可以利用微课进行自主研究学习活动,如对比不同选区工具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在课后,微课是提升、复习的重要手段之一,一方面帮助学生巩固已学的知识,也让学生对课堂遗留的问题进行及时处理;另一方面微课资源能够拓展学生知识面,让知识得要延展。
(二)技能知识直观化
一节课内,有时教师既要教授理论性知识,也要教授具体操作技能,这使得40分钟的课堂包含着可能枯燥冗长、复杂难懂的内容。遇到比较复杂的问题,教师不能在有限时间内多次反复帮助学生理解,学生也无法长时间的高度集中于教师讲解的知识点,很容易失去学习兴趣,课堂效率较低。依据信息技术学科特点,学习内容分为概念、原理的理论性知识;软件操作、算法流程、问题解决的技能操作性知识;信息安全、社会责任的伦理性知识。利用微课形象化的手法呈现知识,能够让晦涩的概念更浅显易懂、烦琐的操作更直观简便、情感价值观的共情共鸣,有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化繁为简,极大地提高学习效率与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三)个性化学习支持
在传统课堂中,课堂容易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往往存在课堂教学“一刀切”的情况。教师也无法顾及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知识内容只能根据大多数学生的进行设计,一些需要“搭把手”和“吃不饱”学生容易被忽略。长期下来,容易让学生对信息技术課程产生畏难心理或失去兴趣。而利用微课辅助教学,则很好地解决了此问题,学生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开展个性化的学习,让需要“搭把手”的学生反复学习,吃透知识点,让“吃不饱”的学生得到深度学习。
三、基于微课的自主学习能力提升策略
(一)动机性信念策略
1.任务价值性
合理设计微课内容,利用微课的吸引力,或者可是说是任务的价值性,让学生形成目标定向,并认识到能够提升内在价值,以此来促使学生去主动学习。如果学习者没有认识到利用微课学习的意义和价值,对学习失去兴趣,就不可能主动调控自己的学习活动。例如在《引导层动画》的学习中,利用微课学习掌握flash引导层作用,学生就能举一反三完成做其他引导层动画,做出动画特效,并与同学分享,任务价值性激发学生学习内驱力。
2.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相信自己有能力完成某种或某类任务,是个体的能力自信心在某些活动中的具体体现。微课短小精悍,能够聚焦某个知识点,很好的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信心。而微课灵活性、生动性特点,让知识点可以反复学习,有效消除了学生对难点知识的畏惧感。例如《修补图像》课程中制作了《修复画笔工具应用》《修改工具应用》《仿制图章工具应用》《图案图章工具应用》的微课,每个微课只讲解一种工具的特点及使用方法,让学生至少能掌握其中两种工具应用,对学习保持兴趣。因此,在制作微课时,必须是聚焦某个知识点,并能将知识点分析透彻,搭建好知识“手脚架”,才能让学生体验到良好的自我效能感。
(二)学习策略
1.明确学习目标及评价
学习目标必须具体、明确,具有可检测性。具体而可检测的学习目标,是让学生自己能明白学习的任务和方向。比如在学习前,学习者要明确学习目标,根据学习目标选择微课对知识点深入学习,不能盲目地求快,要松紧适宜。同时,在微课设计中,需要留有让学生思考的问题,并设计有任务练习,及时对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反馈,加强对知识点掌握的检测,有效促进自主学习能力提升。
2.加强学习意志力
自主学习中虽然强调学习的独立性,但是学生长时间尝试都未能解决问题就容易表现得意志消沉,或直接放弃,使得学习无果或随意的敷衍导致学习效果低。特别在初中阶段,学生对学习重要性的认识还不够,他们有足够的好奇心,但缺少渴望知识的学习力,相对而言,学习意志力也还薄弱。在学习过程中,教师不能用微课完全代替教学过程,应对学生有持续的关心,一方面对学困生及时提供更好的学习支助服务,另一方面对学优生进行深层次指导,促进学生往更高阶段的发展。自主学习能力需要教师长期的指导和帮助,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培养和发展起来。
3.鼓励非正式学习的发生
根据“长尾理论”,在学习当中,我们很多的学习行为发生都是在“尾巴”部分,占有80%。非正式学习是一种包含有多种学习方式或者是混合学习方式的学习,微课正是其中一种学习途径,其碎片化、灵活化可以让学习随时随地发生。课后的许多时间,学生都可以灵活利用零碎的时间进行非正式学习。反复促发地学习,让学习策略的运用能力得到不断加强,从而增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三)信息处理能力策略
1.拓宽信息获取渠道
在数字化时代,信息每天呈爆炸式增长,信息技术的学科知识更是日新月异地的变化,但在课堂中学习的知识容量非常有限,不利于学生的深度学习及拓展性学习。所以,加强信息处理能力,拓宽信息获取渠道更有助于学生课外学习。反过来,深度学习和拓展性学习也能够促进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例如由教师提供更多关联的微课,也可以通过访问短视频平台、慕课、相关学科知识网站等学习平台,获取相关知识的微课,对有价值信息进行进一步的跟踪学习,并鼓励学生通过多种途径进行交流和沟通。
(四)合作沟通策略
1.构建学习共同体
初中生的学习中,由于知识程度有限,遇到问题或面对“信息孤独”时可能会由于自身知识的限制而放弃寻求解决的办法,从而对学习产生厌倦。这个时候,构建学习共同体就能够很好地帮助学生的自主学习。教师在课堂中建立学习小组,小组里的每个人都是參与者,教师引导学生间的交流,既可以实现随时随地对学生的学习行为的监控又可以进行管理,在面对“信息孤独”时,学生也不会在学习中显得无助。学生可以利用微课学习资源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相互讨论,组内成员中高层次的学生带动低层次学生的学习,低层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也能得到高层次同学的帮助,相互促进学习。
四、结语
技术的革新,新媒体的冲击,阅读方式的改变,使我们的学习方式也在不断地调节和改变。尽管微课给自主学习带来了很多便捷,突破了传统教学模式的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让课堂提质增效,但自主学习能力的复杂性也使得培养需要经历一个相对漫长的过程,更有待深入的研究,才能进一步促进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以具有适应未来社会的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庞维国.自主学习[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张馨月.基于微课的大学英语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研究[J].高教学刊,2017(13):80-82.
[3]王一文.微课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江西科技师范大学,2019.
[4]徐美玲.基于微课教学培养化学自主学习能力的策略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