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融合课程,呵护特殊儿童心理健康

2022-07-01杨阳

求知导刊 2022年10期
关键词:特殊儿童小学道德与法治心理健康

摘 要: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和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紧密相连,教师在不同的实践活动、教学情境中融合课程展开教学,能有效发挥二者融合的教育作用。文章结合真实案例,探究融合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与心理健康课程对呵护特殊儿童心理健康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心理健康;特殊儿童

作者简介:杨阳(1979—),女,江苏省南通市南通开发区实验小学教育集团。

义务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儿童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让他们健康快乐成长是教师的教育目标。教师应有效融合课程,呵护特殊儿童的心理健康,在师生、生生间搭建“心理关怀”的桥梁,建立班级关怀共同体,这对促进特殊儿童健康成长起到积极作用[1]。

一、案例介绍和分析

(一)班级里的独特个体

小S同学是一名个头矮小的三年级学生,生活自理能力差,平时很少与同学交流,同学或者教师想和他交流时,他通常也是置之不理、自言自语的状态。安静的他有时也会搞怪,如在课堂上用直尺敲桌子、把书包袋子全部拆掉绕手上、将免洗洗手液倒进餐盘里消毒、因为太热了用剪刀把裤子剪坏等。不同学科的教师对小S有不同的评价:美术课上常常是满手五颜六色的颜料;音乐课上从不开口;体育课上不甩跳绳而双脚跳动……和家长沟通后笔者得知,小S是感觉统合失调的特殊儿童。

(二)追根寻源,剖析独特个体

教育家李跃儿在其书《孩子是脚,教育是鞋》中提出,鞋匠要想做出一双合适的鞋子,需要先了解脚的大小、胖瘦等,教育亦是如此,教師只有深入了解孩子的成长环境、喜好、性格,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才能开展适合孩子的教育。笔者据此,深入调研了导致小S感统失调的原因。

1.被耽误的语言发展期

小S四岁前,由于父母忙于工作,因此其多由奶奶和外婆轮流看护。小S的奶奶是安徽人,外婆是江苏人,在语言发展的关键期,小S交错接触两种不同的语言,使其不能形成稳定的语言应用能力,语言系统发育失调,并且抵抗与人交流。五岁后虽然父母陪伴时间大大增加,但是小S已形成不喜欢人际交往的性格。

2.家长认识滞后

小S幼儿园时期个头矮小,性格孤僻,没有什么朋友,但其从不捣乱,每天安静上学,安静放学,因此其父母认为小S可能只是发育有些迟缓,没有什么大问题,还把孩子异常的“静”看作是其听话的表现,认为那是他的闪光点。就这样,小S成了家长眼中的“乖巧”孩子,殊不知,外在的“乖巧”却是内心的“迟滞”。

3.家长过度“包办代替”

小S上小学一年级时,他的父母将他送到学校门口后,还需要让学长学姐将其送至教室方才放心离开。在家里,由于家长认为他的动作太慢了,如果不帮忙他就很难完成,因此为他穿衣、刷牙,有时甚至连作业都代替他完成,这导致小S不知道如何将书包从肩膀上拿下、怎么把书从书包里拿出来等常识。笔者深入调查后发现,小S感统失调主要受后天环境因素的影响,换言之,是家庭因素造成其行为特殊。

二、问题解决策略及过程

(一)家校合作,助力成长

苏霍姆林斯基提出,学校教育必须要有家庭教育的配合,家庭教育既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又是学校教育的延续与升华。要想解决小S这样的特殊儿童的问题,必须从他的家庭着手。笔者从改变家长的教育理念入手,结合课程学习探究引导小S正常学习的策略。

1.学会做“旁观者”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指出,人最基本的需要就是生理的需要。因此,小S首先要学会最基本的生活技能。小学道德与法治第三部分课程内容“我的健康成长”中要求,学生要了解自己的特点、发扬自己的优势,有自信心,知道人各有所长,要取长补短。对中年级的小S,笔者与家长经过多次沟通,组织其进行“我能行、你也行”的课后实践活动。笔者先让家长尝试“放手”,让小S学习自己吃饭、刷牙、穿衣等技能,并用视频记录其学习的过程。这样不仅可以督促家长真正放手,也为小S的成长留下了宝贵的画面。同时,笔者结合部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下册第11课《让我自己来整理》的内容,开展“班级自理能力大赛”。小S参加了“整理书包”这一项目,虽然最后的比赛结果不理想,但是能和同学一起参与,并完成任务,已经代表他有所进步。在家长和教师的“旁观”中,小S基本上已经能自己背书包上学,自己整理书包回家。

2.善于做引导者

有人说:“能干的父母教育出懒惰的孩子,懒惰的父母才能教育出能干的孩子。”这句话有一定道理。小S的母亲能说会道,小S想要表达需求时,他的妈妈已经心领神会,面面俱到地安排好。为让这位妈妈转换角色,笔者邀请她和学生一起上了一节道德与法治公开课——“家人的爱”。在课堂中,小S妈妈明白表达爱的方式不是无条件地应允和包办,应让孩子自主提出要求,再适当地采取行动,要支持孩子自己完成,多加引导,激发孩子的潜力。

3.时常做陪伴者

父亲在小S成长过程及成长教育中的缺位,导致小S形成柔弱、胆怯的性格。基于此,笔者在教学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家是最温暖的地方》一课时,通过案例描述引导学生发现父母在日常生活细节中对孩子付出的爱,并布置每天晚上亲子锻炼跳绳打卡任务,在小S父子间搭建感情的桥梁。小S的体能较弱,活动开始后,他的父亲每天下班都会带着他跑步,手把手教他跳绳,两人比赛拍球……在此过程中父子形同伙伴,小S感受到父亲的刚毅、勇敢,体会到父爱的力量,体能得以不断增强,感知能力也有所提高。

(二)寻找友谊,鼓励成长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一年级上册《我是小学生啦》《校园生活真快乐》两个单元引导学生在学校生活、同伴交往中共同成长。同伴交往是儿童最好的学习方式,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同伴交往给孩子们提供了相互学习、取长补短的机会。笔者尝试用“同伴关怀”提高小S语言应用、辨识感知、交流等能力。3468319E-B228-414A-9F6F-FDFB0D1C8ABF

1.小集体,大智慧

为了让小S更好地融入集体,在教学一年级上册《拉拉手,交朋友》一课时,笔者精心策划了一场小组合作赛,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想法等自由组合,分成10组“小毛虫成长营”。笔者鼓励学生在成长营中互相陪伴、互相督促,实现共同进步。

成长营规则之一是各组每周都会接受相应的任务,要求组内成员一起策划,相互合作,共同完成。由于游戏规则中强调必须全员参加才能算完成任务,小S每周也会被组长安排相应的任务,从一开始遭到同伴的嫌弃,到渐渐地得到同伴的帮助,再到后来小S主动寻求帮助,成长营朝着越来越好的方向发展。特别是在记忆力比赛中,小S多次帮助小组获得高分,同伴称他为“记忆大王”。小伙伴们开始经常拉着他一起活动,从开始的被动,到小集体的自愿组织,大家越来越和谐。

2.大集体,妙智慧

小S不善交往,其中一个原因便是与社会接触得太少,而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缺一不可。笔者通过“小毛虫成长营”号召学生参加力所能及的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等社会实践活动,并引导小S参与其中。小S会在周末时和伙伴们到公园摆摊进行义卖活动,把获得的钱全部捐给灾区的小朋友;会在假期和同学们一起到敬老院,为爷爷奶奶捶捶背、唱唱歌;还会在班会课上把自己本周所收获的感悟读给全班同学听……小S开始说话了。

(三)提供平台,展示成长

1.瑯琅书声动心弦

为了给小S更好的锻炼机会,笔者在班级中实行轮流领读制,要求每一个领读的成员必须在前一天经过教师的检验。在不断锻炼下,小S终于跨越心理障碍,站上讲台,成功带领同学们读书。由此可见,教师相信学生,温柔对待每个学生,能够促进他们健康快乐成长。

2.课堂表演练勇气

没有活动的童年是不完整的,但是以往小S很少主动参加班级组织的各项活动,为了把他推上台,笔者根据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个人在家庭、社会、学校的角色位置分别自创了各类小品,并要求学生以“小毛虫成长营”的名义认领小品。小S在组员的带领下走上舞台,在六一汇演中和组员合作完成表演。虽然舞台上的他还是有一些迟缓,但是他愿意走上舞台并展示笑容,表示其身心逐渐健康发展。

3.微信平台激人心

小学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我能行》一课要求学生要有自信心,敢于挑战自己。对小S来说,这无疑是很困难的。他能够自理、和人交流已经是很大的进步,而如今要迈出“自我展示”的一步,需要我们为他这类特殊儿童私人定制“关怀套餐”。为此,笔者创立了班级公众号,记录学生的美好回忆,并每周推送本周进步之星,这一栏目的开设让学生充满期待。每个被推送的孩子要写一份自我介绍,并且录制一段表演视频。因为是自己和自己做比较,所以不断进步的小S常获得这一荣誉。以这样的方式和自己交流,不仅使他得到了锻炼,而且也让他看到了自己的进步和成长,这种鼓励让他在校园中的每一天都是快乐的、阳光的、温暖的。

三、成效与总结

小S已经开始四年级的学习,他的个头虽然还是不高,但他已经达到“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目标,拥有生活自理能力。小S在每周一次的“小毛虫成长营”活动中交了许多朋友,并在友谊的陪护下,快乐上学,在课上积极发言,遇到困难时也会寻求成长营小组的同学或者教师的帮助,还能与同伴交流想法。小S不再是那个沉默寡言的孩子。

小S的改变验证了道德与法治课程和心理教育课程融合的积极作用,二者融合不仅能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还对一个人的身心发展有润物无声的作用。教师把多学科课程打通融合,注重实践活动和理论学习相结合,组建目标合一的家校联盟,能使特殊儿童有所改变和进步,其余的学生也会在课程学习中得到成长。

教师融合关键课程,用理论融合、同伴关怀、实践指导赋能学生的成长,是呵护学生的心理健康的重要方式。教师要用心、用情,能够读懂不同学生的不同“花语”,促进学生的能力发展。

(一)终身学习,与时俱进

教师是一个特殊的职业,其所接触的学生是在不断成长和更换的,这要求教师成为一个终身学习者,与时俱进。只有教师先学,赶在学生前面,在教学活动中才更有说服力。

教师应熟知各科课程标准,帮助学生融入社会、学会做人。同时,教师还应该做一个有心人,加强和家长的沟通,让家长和教师在同步学习中掌握更多育儿理念,互相学习,互相合作,共同在科学育儿的道路上前进。教师可以通过各种“家长课堂”,让更多的家长走进学校课堂,从而共同进步。

(二)仁爱之心,为爱而行

“四有好老师”要求教师要有仁爱之心。只有教师心中充满爱,才能做到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作为一名教师,我们要随身携带两面镜子,用放大镜去看学生的闪光点,用凹面镜去看学生身上的不足之处,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感受到教师的爱。

(三)主动沟通,迎刃而解

沟通是建立信任的桥梁,教师要学会主动沟通。一是要加强与各科教师的沟通,了解学生在他们课堂中的表现,并与他们共同协商改进措施,从而使班级发展得越来越好。二是及时与家长沟通,由于每个家长的性格不一样,因此教师需要有较强的沟通能力,通过有效沟通,问题会迎刃而解。

(四)时常反思,不断改进

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教师的成长公式为“成长=经验+反思”,时常反思自己在教育上的不足之处,有利于教师更顺利地开展教学工作。呵护特殊儿童的心理健康,离不开道德与法治和心理健康教育这两门学科的融合,离不开实践性精准辅导,离不开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三方合力。

童年是人一生中最美妙的时光,教师是这美妙时光的见证者。教师要通过融合关键课程,呵护特殊儿童的心理健康,使学生健康快乐成长。

[参考文献]

余鹏,孙子建.小学高年级学困生心理健康预警机制探究[J].教学与管理,2019(29):15-17.3468319E-B228-414A-9F6F-FDFB0D1C8ABF

猜你喜欢

特殊儿童小学道德与法治心理健康
融入式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探索
微课在心理健康团训师培养中的应用探讨
走进文本案例,牵出生活百态
“韦寨之窗”课程:道德与法治时政微课程设计与实施
联系生活实现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有效教学
基于人际交往的心理健康课程
“体验式”教学激活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的路径浅析
浅析特殊儿童管理的教育困境及解决对策
西安市特殊儿童教育权法律问题研究
特殊儿童早期教育中的立法制度建设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