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
2022-06-30额乙勒斯格包羽
○ 文/ 额乙勒斯格 包羽
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这是人类历史发展规律、自然规律和经济发展规律的总结。党的十八大首次提出建设“美丽中国”,党的十九大把“美丽中国”作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目标。而生态文明教育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首要前提和重要途径,只有校园乃至社会接受生态文明教育才能真正地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生态文明教育使高校生明确自身的历史使命,作为民族希望要树立科学的生态文明理念、优异的生态文明素养、全面的生态文明知识及高超的生态文明意识。因此,高等院校要进行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做到以学校为辐射源的全社会生态文明教育。
一、加强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性
(一)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
新中国成立时期,因连年的战乱和“一穷二白”的国情,人们为了走出困境,以生态环境为代价去发展经济,片面追求经济增长活动,最终欠下许多生态债、自然灾害频发。为此进入新世纪生态文明已经成为新型的文明形态,生态文明建设已成为全球人民的共识。在新时代,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对生态文明建设包含着民生情怀和责任担当,不断推动生态文明迈上新台阶。当代高校生接受生态文明教育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作为高等教育的主体是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一支不可缺少的骨干力量。加强高校生态文明教育,学习生态文明知识,提高学生们的生态文明素养,使他们成为我国生态文明的建设者、倡导者。
(二)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的内在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当代高校生通过生态文明教育可以实现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通过接受系统生态文明知识从而深刻认识人与自然、社会的辩证关系。大学生必须更加深层次的了解国家生态环境保护宗旨和基本政策,深化生态保护意识与实践。生态文明建设是党中央着眼于长远发展,使人与自然互利互惠、协调统一的实践,作为未来社会主义建设者的当代大学应当储备良好的生态文明知识、意识及行为。
(三)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习近平总书记在多次会议上都提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这是在中华民族传统生态文化的浓厚气氛下孕育而生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包含了大量优秀的生态思想和生态智慧,如道家认为“道”是世间万物的起源,世间的一切都有普遍联系。而儒家的天人合一的思想与道家的生态观殊途同归。二者都把人与自然、人与世间万物联系在一起,以整体视角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高校是创新发展文化传承的重要阵地,应当把中华民族优秀的生态思想融入到生态文明教育中去,这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文化自信与生态素质。
二、高校生态文明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薄弱和师资力量不足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物质生活得到了极大地改善,人们在这眼花缭乱的商品世界中很容易迷失。现如今的多数高校生都是零零后,从小受到物质的熏陶,或有些自制能力差的学生,受到超前消费和攀比消费的不良风气影响,生态文明意识薄弱,出现对生态资源浪费的现象。另外,学生对生态文明课程学习的主动性不足,学生在学习时受到功利心态的影响,更倾向于学习专业课知识或有立竿见影学习效果的课程。因此高校必须加强生态文明教育,从国家战略高度进行生态文明教育,树立高校生的生态文明意识、提高生态审美、培养积极参加生态文明建设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国内多数高校应教育部门的规定开展了生态文明教育的课程,但具体成效却不高。生态文明建设与生态文明教育是近年提出的社会发展规划,而思政课教师或专业课教师都是学科背景集中在某个领域,没有受过系统的相关培训。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概念、规划、目的、政策等方面没有全面了解。在高校生态文明教育主要由思想政治教师承担,但无法做到将生态文明知识始终贯穿于思想政治的全部课程中,缺少相关的理论基础及具体的实践。因此表面的知识并不能给学生留下深层次的生态意识、生态认知和生态实践。
(二)生态文明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单一
自十八大提出生态文明建设理念以来,许多高校设立了专门的生态文明讲座和选修课。但高校的生态文明课程设置还未完善,教育模式僵化,与新时代的生态文明教育不相适应。高校现行的生态教育课程是一次全新的创新,没有现成的参考模式和固定的设置标准。即使将生态文明教育课程上升为必修课程,但没有清晰的教学目标、相配套的教材和课程体系,学生无法接受系统的生态知识只能接收零散的碎片化的知识。另一方面,当前的高校生态文明教育或公众生态文明教育的教学方式都是以讲授式、以教师为主的教学模式。但生态文明教育与普通的学科不同,要求学生认知从感性层面上升到理性层面、再从理性层面具体化到个人行为上。因此,单纯的将生态文明教育以教师讲授为主导,学生坐听的教学模式收到的效果达不到预期。生态文明教育是综合性很强的教育,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相结合才能符合新时代生态文明教育的内在要求。
(三)家庭、社会对生态文明教育认识和重视程度不高
践行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要加强顶层设计,还需科学技术的创新,更需要家庭、高校、社会的全面配合。目前的生态文明教育是以政府为主导,以学校为主要实践场所进行,家庭和社会的实质参与度极低。但家庭和社会都是生态文明教育的不同主体,发挥着不同的作用。不能完全依赖于政府和学校教育,要完全掌握生态文明理论绝不仅仅是“生态文明是什么”,而是在社会引导和家庭的带领下明白“如何践行生态文明”。从家庭层面来说,家长是孩子的一面镜子,家长的认知与行为直接影响孩子。家长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健全生态价值观是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前提。从社会层面来说,社会实践是高校生践行所学生态知识与技能的重要场所,社会群体正向的生态实践都会影响高校生对生态实践的认知。但社会群体组织的生态实践活动单一,政府关于生态文明教育或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较少,没有专业普及生态知识方面的部门。仅凭高校进行生态文明教育是不够的,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等三方面的教育才能将学生培养为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者、倡导者。
三、优化生态文明教育对策
(一)建设高素质的生态文明教育队伍
首先,提高专业理论素养。生态文明教育的教学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自身素质,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就必须提高教师的生态文明素养、生态意识、生态价值观。除了提高教师们的专业理论素养,更重要的是教师们要为人师表,言传身教的为高校生树立生态文明榜样,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学校可以与当地的生态环保有关部门合作,加强师生们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容、政策、规划等方面的教育。
其次,将生态文明教育贯穿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在思想政治课程中实现学生对生态文明的了解和认识。生态文明教育是一门交叉学科,可以和多种学科相交叉,从而达到与各种专业课程的教学相互融合。
最后,高校可以在特殊的节日里举行生态文明活动,比如在植树节组织全校师生种植树木、邀请专家讲座等,树立绿色环保校风。在学校的组织下,教师带领学生参与各类环保活动,使生态文明成为师生共同的价值追求和坚定信念。
(二)完善生态文明教育课程体系
在国家加速生态文明建设进程的背景下,各个高校应该结合自身学科设置,构建属于本校特色的生态文明教育的课程体系。高校应加强生态文明教育课程建设,将生态文明教育深入全校各年级学生的教育教学规划体系中,从而把生态文明教育纳入公共必修课中。生态文明教育教材需要任课教师认真挑选,可以参考国内现有的多个版本的教材。教学内容在理论知识方面,主要围绕我国的生态文明国情、生态文明国策、生态文明法制。在实践方面,从学生的日常行为和消费方式入手,提高生态文明行为素养。生态文明教育的教学目标就是培养提高学生们的生态文明意识,正确引导他们的生态文明行为、塑造他们的生态文明人格。
(三)创建新型教学模式
首先,创新课堂教学形式。目前的高校生态文明教育模式主要是讲授式的单一模式,这样的抽象说教课无法让学生达到知、情、意、行统一、无法将课堂上的生态文明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起来。在生态文明教育中教师“独白式”的教学行不通,需要师生两方的积极“对话”才更有时效性。做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系统的传授生态知识同时与社会实践结合,将内化的知识外化到实践中。其次,应在实践中把握生态文明知识。从被动的学习基本知识转化为主动在实践中学习,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真正做到知行合一。学生通过生态文明社会实践主动体会到生态价值、拥有生态审美、体会到环境保护的乐趣。最后,要将生态文明教育与现代的多媒体手段相结合,打造“互联网+生态文明教育”模式。新媒体具有大规模的影响力和高速的传播速度,因此需要紧随时代潮流运用新媒体进行生态文明教育。随着5g 网络的普及,新媒体尤其是手机软件成为高校进行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手段和阵地。教师可以通过微信公众号发布关于生态文明方面的知识,就如马克思的人与自然的思想、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专栏、我国现行的生态文明国策等等。
(四)明确生态文明教育不同主体角色定位
我国的生态文明教育主要是在政府引导和学校的框架中进行,社会组织的参与次数很少。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四十七条规定,国家鼓励企业、社会组织参与学生的教育与学校的管理[2]。 因此,社会公众有义务参加学校的生态文明教育,给高校生提供生态文明实践基地。社会公众的生态文明教育也是必要的,有助于家庭形成良好的生态文明意识氛围,使学生从小受到生态文明价值观和优秀的生态审美。在这之前,政府应出台关于生态文明的法律法规做好顶层设计。所以,生态文明建设不仅是一方的努力就能建设成功的,需要全体人民的共同奋斗才能建成“美丽中国”。
综上所述,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道路上,高校生态文明教育是不可或缺的,青年学生是中国未来发展的中坚力量、是国之栋梁。高校开展生态文明教育需要创新教学模式,拓展生态文明教育的有效途径,政府和社会各组织要参与高校的生态文明教育。高校必须在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中全面发挥引领支撑作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