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临床路径的整体护理模式对重症肺炎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

2022-06-30王晓丹孙静王淑敏王秀霞王兰英

临床医学工程 2022年6期
关键词:呼吸机通气重症

王晓丹, 孙静, 王淑敏, 王秀霞, 王兰英

(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 1 重症监护室, 2 护理部, 河南 商丘 476000)

重症肺炎的发生主要与病原微生物感染、 环境因素等密切相关, 糖尿病、 慢性心肾功能不全、 慢性肝病等基础疾病也可增加该病的发生风险。 目前临床多采用机械通气及抗感染治疗, 患者经治疗后临床症状明显缓解, 但因重症患者自身疾病特性, 康复期恢复效果欠佳, 容易出现诸多并发症, 影响临床治疗效果[1]。 研究[2]认为, 针对重症肺炎患者实施针对性护理方案可有效提升临床治疗效果, 改善预后结局。 本研究探讨基于临床路径的整体护理模式在重症肺炎患者康复期的应用效果, 以期为此类患者提供优质的护理方案选择。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2018 年5 月至2021 年5 月我院收治的105例重症肺炎患者, 随机分为两组。 观察组53 例, 男30 例, 女23 例; 年龄43 ~82 岁, 平均 (59.43 ± 6.01) 岁。 对照组52例, 男28 例, 女24 例; 年龄40 ~81 岁, 平均 (59.27 ± 6.05)岁。 两组的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1.2 入选标准纳入标准: ①呼吸频率≥30 次/min, 动脉收缩压<12.0 kPa (90 mm Hg); ②符合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治疗指征;③年龄≥18 岁, 患者或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 ①并发全身感染性疾病者; ②合并肺部恶性肿瘤者; ③预计生存期限不足3 个月者; ④存在其他危急重症需立即治疗者; ⑤对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治疗存在严重禁忌证者; ⑥病历资料缺失者。

1.3 护理方法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 包括日常病房环境护理,监测患者生命体征, 观察病情变化, 及时观察并发症征兆并进行对应处理。 观察组给予基于临床路径的整体护理, 具体措施包括: ①认知干预。 详细告知患者疾病发生原因及后续治疗、护理方案, 告知患者机械通气治疗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 提高患者对突发事件的自我处理能力; 对患者家属开展相关知识讲座, 提高患者家属的协同护理能力。 ②呼吸道护理。指导患者学习正确的咳痰方式, 叩击患者背部帮助排痰; 对咳痰困难的患者可进行吸痰处理, 吸痰间隔时间需超过3 min,单日连续吸痰次数不超过3 次, 避免呼吸道损伤。 ③管道护理。 对各类管道的固定情况进行细致检查、 定期消毒, 观察管道压迫情况, 及时进行调整; 结合患者病情改善情况判断拔管指征, 及早拔除管道。 ④营养干预。 结合患者自身喜好制定每日饮食计划, 保证日常饮食中多进食高维生素、 高蛋白及高热量食物, 每日鼻饲治疗2 h, 每次摄入量不超过200 mL, 针对营养状态较差的患者配合肠外营养支持治疗。 ⑤并发症预防。细致观察患者的并发症症状, 及时拟定对策并处理; 定时协助患者翻身, 避免压疮发生; 定期对医疗器械及病房内物品进行消毒, 避免医院感染发生。 ⑥心理干预。 结合患者自身情况制定合理的心理干预方法, 针对消极情绪较为严重的患者可采用一对一心理帮扶, 针对消极情绪较为轻微的患者通过播放轻音乐、 增加家属陪伴时间的方式改善其心理状态。

1.4 观察项目①比较两组的机械通气时间、 住院时间。 ②比较两组护理前后的肺功能状态, 采用用力肺活量 (FVC)、 第1 s 用力呼气容积 (FEV1)、 FEV1/FVC 进行综合评价, 单项指标连续检测3 次, 计算平均值。 ③比较两组的并发症发生情况,包括感染性休克、 呼吸道阻塞、 压疮、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等。

1.5 统计学方法使用SPSS 21.0 统计软件处理数据。 计量资料以± s 表示, 采用t 检验; 计数资料以n (%) 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机械通气时间与住院时间比较观察组的机械通气时间、 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 (P<0.05)。 见表1。

表1 两组的机械通气时间与住院时间比较 (±s, d)

表1 两组的机械通气时间与住院时间比较 (±s, d)

?

2.2 两组患者的肺功能比较护理后, 观察组的FVC、 FEV1、FEV1/FVC 均高于对照组 (P<0.05)。 见表2。

表2 两组护理前后的肺功能指标比较 (±s)

表2 两组护理前后的肺功能指标比较 (±s)

注: 与本组护理前比较, *P <0.05。

?

2.3 两组患者的并发症比较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3.77%,低于对照组的19.23% (P<0.05)。 见表3。

表3 两组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n (%)]

3 讨论

重症肺炎是呼吸内科常见疾病, 患者发病后病情进展较快, 自身风险程度极高, 目前临床针对重症肺炎患者实施呼吸机及抗感染治疗通常可明显改善其临床症状, 但部分患者病情稳定性较差, 导致预后情况欠佳。 既往针对重症肺炎患者多予以常规护理, 该护理模式虽能一定程度上提高患者的康复速度, 但部分患者病情较为严重, 特殊性较高, 而常规护理方案太过片面, 故护理效果存在局限[3]。 研究[4]认为, 针对重症肺炎患者实施针对性护理干预可显著提升其呼吸机治疗效果,缩短住院时间, 改善预后结局。 本研究所采用的整体护理模式主要根据患者自身情况制定相应的护理措施, 从认知干预、 呼吸道护理、 管道护理、 营养干预、 并发症预防及心理干预等多方面出发, 确保整体护理方案的有效性与针对性。 其中认知干预可持续性改善患者对疾病的认知情况, 促使其配合护理行为的开展; 呼吸道护理可改善患者的呼吸道状况, 避免吸气不足导致的呼吸障碍; 管道护理可保证呼吸机治疗行为的顺利开展, 避免呼吸机相关不良事件的发生; 营养干预可显著改善患者的营养状态, 为后续治疗模式的开展提供支持; 心理干预可改善患者的消极情绪, 进而优化患者的身体状态。

有研究[5]显示, 合理护理方案的实施对重症肺炎患者呼吸机治疗时间及住院时间的缩短有重要作用。 本研究结果显示, 观察组的机械通气时间与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 (P<0.05), 提示整体护理模式可配合机械通气治疗的顺利开展, 缩短患者治疗时间, 提升治疗效果。 FVC、 FEV1、 FEV1/FVC 是临床用于评估呼吸系统疾病患者肺功能状态的重要指标, 该指标水平与患者呼吸功能状态呈正相关[6]。 本研究中观察组护理后的上述指标水平均高于对照组 (P<0.05), 表明整体护理对重症肺炎患者呼吸功能的改善效果较好。 本研究结果还显示,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P<0.05), 原因在于整体护理注重对患者并发症征兆的观察, 进而降低并发症风险。

综上, 基于临床路径的整体护理模式应用于重症肺炎患者效果显著, 可促进病情恢复, 改善肺功能, 降低并发症风险。

猜你喜欢

呼吸机通气重症
柯惠PB840呼吸机故障分析与维修
PB840呼吸机维修技巧与实例
全生命周期下呼吸机质量控制
优化急诊护理在重症颅脑损伤中的应用
全方位促醒护理在重症脑出血术后昏迷患者中的应用观察
无创正压通气对胸外科术后呼吸衰竭的临床效果
喉罩双相正压通气在中老年人无痛纤支镜诊疗术中的应用
上海此轮疫情为何重症少
经鼻持续正压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效果研究
呼吸机日常养护结合护理干预对降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