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儿童成长心理探索少儿中国画教学— 以水仙花水墨写生课为例
2022-06-30王雪
王雪
Wang Xue
福建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福建 福州 350108
Academy of Fine Arts, Fujian Normal University,Fuzhou Fujian 350108
中小学时期的美术教育对于培养孩子从小对美术的感知、感受、感想尤为重要。维克多·罗恩菲德(Victor Lowenfeld 1930-1960),作为美国美术教育理论家、心理学家。根据儿童心智的发展,把儿童绘画成长划分为六个不同的时期。罗恩菲德的绘画理论为思考中国传统美术的继承与发扬拓宽了思路,“儿童绘画成长心理”的研究能更好地把美育融入中小学的课堂,让美育真正地走进每个学生心中,让美育之花得以绽放,让学生得以健康成长。
一、少儿中国画教学与儿童成长心理
(一)维克多·罗恩菲德的理论
儿童成长划分的6 个时期:①涂鸦阶段(2-4 岁),最初的自我发现②样式化前阶段(4 岁至7 岁),儿童试图进行第一次的表现。③样式化阶段(7 岁至9 岁),儿童形成形体概念形式,对人物样式有着最初的明确概念以及对空间秩序的最初概念。④党群年龄(9 岁至11 岁),这是儿童理智之萌芽的阶段。⑤推理的阶段(11 岁至13 岁)儿童在模拟写实的阶段。⑥决定时期(13 岁至17 岁)儿童进入了创造活动中的青春期危机。小学一年级的学生在罗恩菲德的理念中经历了前两阶段的转变到达现在的样式化阶段,但样式的深浅程度主要取决于儿童的性格和老师引导儿童被动知识的程度,才能让儿童对人与环境的概念理解后进入样式化阶段。那么处于不同的阶段学生绘画所呈现出来的画面结果是不一样的,笔者试图在水仙花水墨写生课程中,探索少儿中国画教学的方法,结合儿童心理分析摸索出如何上好一节中国画。
二、水仙花水墨写生课教学与儿童心理分析
笔者在某机构实践了一节水墨水仙花写生课,实践对象的年龄大致在6-8 岁。笔者以班级中六个学生为例,其中有1 个学生是6 岁,处于罗恩菲德理论的样式化的前阶段,剩下的5 个学生全部处于样式化阶段。
根据《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 年版)(以下简称《课标》)的要求,需要1 至2 低年级的学生尝试使用不同的工具,用容易找到的媒材,运用简要的方法大胆、自由的表现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体验绘画活动乐趣。笔者结合罗恩菲德的儿童心理分析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课标》的要求进行课程的设计,以写生的形式来引导学生完成水仙花水墨的课程。
(一)教学导入与心理分析
“水仙花”水墨写生属于“造型表现”的内容。
通过实物的观看,了解水仙花的知识和形体姿态特点。对于小学低年段的学生,课程的难度设置应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需要,能够了解水仙花的知识及其形态特点,学习用国画的中锋线条写生水墨水仙花的方法以及如何用中锋的线条画出水仙花前后关系和不同的形态,作为本节课的重难点部分。
这个时期的儿童拥有“高度个人化”的特点,“示范、临摹”的方式已不能满足他们的需要。选择用游戏的方式导入,符合他们的心理特点。从学生能在日常生活中看到的水仙花着手,以实物写生的方式能将学生把精力集中在课堂上,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来,并发现生活中的美。
(二)新授课部分与心理分析
凡是比较具有直观性、可视性、具体性和赫然性的事物容易被儿童记住。笔者运用这一理念用实物展示的方式,让学生快速对物体产生一个鲜明的形象。基于学生的个人经验,他们会对水仙花有着最初的判断,而实物的展示使学生印象更加深刻,对后期的写生提供了各种创作的可能。
教师先不讲解具体的内容,让学生自主观察,引导他们从各个角度去观察。这是由于在罗恩菲德的心理研究中这个阶段的学生拥有自我经验以及主观世界的经验,学生先用个人经验进行判断,老师不给予干扰与困难,主动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促使儿童自由创作的发展。
(三)合作探究学习与心理分析
教师在ppt 上展示大师笔下的水仙花形态,发现国画写意、工笔的水仙花展现出来的不同形式的美,让学生初步感受大师用色用墨用线的变化,同时注意画家笔下的构图和位置关系。
观察作为写生中最重要的一环,能让学生更加仔细的观察水仙花的特点,能够捕捉出花朵和叶子之间的细节。老师应当更加注重创作活动的过程,而不是最终的完成品,前期需要教师引导,让儿童在他的创作中认识自己。作业展示是课堂上非常关键的部分,但现在课堂大都忽略了这个环节。作业展示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树立画画的自信心,还能帮助学生扬长避短,鼓励学生勇敢表达自己的想法。那么学生就会通过合适的表达来表现他们的情绪与想法,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
以下是部分学生花卉写生作业:
图2 一年级 陈懿轩
图5 一年级 翁欣
三、少儿中国画教学作业与儿童心理分析
维克多·罗恩菲德曾说:“艺术必须成为儿童的朋友,当言语不足以表达他们的欣喜、忧愁、恐惧和挫折时,他或许便得以依赖它。”画与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也让我们对儿童心理发展有迹可循,是了解到儿童心理的一个重要的媒介。
我们粗略地来观察这六张写生作品,作品虽然没有立即表现出儿童与之的密切关系,却经常可以表现出许多额外的内容。从学生的作业中看出他们已经有意识的在控制线条、身体和使用一些表现技巧,这说明在儿童创作的活动中,视觉和行动的配合会促进生理上的成长。从最初的无法控制自己的身体完成一些想要表达的动作,再到身体活动的协调能力越来越好,这是因为,发展后期的儿童调动了身体中最精密的肌肉来协调自己身体最细小微弱的变化。
同样的一盆水仙花在六位学生的画面中呈现出不一样的姿态,作品的构图、水仙花的颜色、花盆的形状、叶子前后的关系,都有各自的体现。以色彩表现与空间表现两方面阐述:
(一)色彩表现
笔者发现在作为写生对象的水仙花,白色的花瓣、黄色的花蕊、绿色的叶子以及棕色的鳞茎,在六个小朋友的画面中都有体现(如图1-6)这是由于灿烂的颜色满足这个阶段孩子的认知范围,直观而鲜明的颜色最容易被小朋友的眼睛搜捕。在这六张写生作业中,叶子形状和颜色都在反复出现,线条的勾勒也相似,这些都符合这个阶段儿童的特点。在样式化阶段,儿童在绘画上有着反复的倾向。他们试图用自己的想法方式,重复地解决问题,为此寻求一个他们认为的准确的答案。
图1 大班 小雨
学生小雨他在创作过程中表现出自己认为极为重要的部分,花朵和叶子的颜色。他处于样式化前阶段对色彩的认识,其实已经在逐步的观察到物体与色彩间的联系,这种意识正在慢慢苏醒。(如图 1)学生小谢与学生小翁的叶子颜色较为丰富,他们能在创作过程中发现颜色与写生对象水仙花中存在着一种微妙的联系,所以把色彩与物体之间加以互相关联。他们有意识地认为色彩和物体间是有某种关系,这会比处于样式化前阶段的小雨感情更加强烈。他们的作业画面中叶子的绿色至少呈现了4 种的色彩倾向。当笔者在作业评价环节,对他们表现出丰富色彩给予赞美时,他们在这种控制力下画出的色彩露出了快乐的笑容,表现了极大的满足感。
学生小林和小郑的作业中无论是叶子、鳞茎还是花朵的颜色变化都比其他同学的变化小,笔者认真研究罗恩菲德关于样式化阶段的儿童色彩表现的原因,发现学生小林和小郑与水仙花建立的联系中认为叶子就是绿色,所以在作业中以一种特有的“绿色”填满了整个叶子,而忽略了笔者的引导。(如图 5)这也是一种正常的影响,由于个性的不同,学生与物体之间的首次联系尤为重要。(如图 6)
图6 一年级 林于晨
(二)空间表现
幼稚园大班的学生小雨处于样式化前阶段,他的作业画面构图有点靠上,右半部分的叶子结构有问题,叶子好像凭空生长出来,不自觉地把对叶片之间的空间关系扩大化(如图 1)。学生小谢则注意到了空间位置,在六张作业中算是比较合理的构图,在画面中表现出高低疏密的变化,他对叶子的形态进行加工,大多都为长方形,这是属于他画面中独有的情感记号(如图 3)。
图3 一年级 谢道稀
学生小郑的叶子细长,向上伸展,构图非常满。他的叶子与其他五位学生的不同,又细又长的叶子展现他的个性特点,在他心中,叶子应是画面中最重要的,因而削减其他部分来达到他内心的期望。六张作业放在一起,学生小郑特点鲜明。巴肯(Barkan)说:“儿童并不夸张,他们只是创造他们觉得‘真实’的体积关系。”(如图 4)
图4 一年级 郑欣怡
学生小翁的花朵和叶子过大,根部很小,形态上向四周展开富有创造力与节奏感。画面形象地展现出水仙花的生命力,感受到学生小翁拥有丰富的情感体验。笔者发现学生小翁,在创作过程中会带着愉悦的心情写生,甚至有些忘乎所以。这是她在绘画时,作画地过于忘我,完全忘却了还有外在的存在。(如图 5)
当学生无法用画笔描绘物体真实的样子时,会用概括的手法来表现物体,如学生小陈的根部构图拥挤,叶片的形状和长度都比较单一。在他的作业中笔者发现他在试图表现出叶片之间穿插的前后关系,有意识地将物体加以互相关联。儿童无法在平面上表现三维空间,所以他在用物体相互关联的形式来表达立体感。虽然是抽象的空间关系,但有细小的联系。(如图 2)
学生小林的水仙花主体物小,形态概括单一。在他的画面中可以看出他基本把水仙花的花朵长在叶片的顶部。这是因为他在使用个人的经验,在创作活动中把样式进行了改变,于是原本 “不合理”的关系在他的画面中却成了“合理”的存在,他表达了自我经验以及对主观世界的经验。(如图 6)
结语
笔者作为美术学科的师范生,通过认真研究罗恩菲德的儿童绘画心理,对六位学生代表的作品进行分析发现本节课中存在的一些不足,如课堂教学示范部分设置不够恰当。笔者示范了较难的部分供学生参考,实际上这样的做法会影响学生个人经验的判断,也许会出现一些“照葫芦画瓢”的现象。
艺术教育需要重视的是创作过程中对个人的影响,以及美感经验给人的感受。这更加坚定了笔者在未来的学习道路上要更加努力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学生为主体,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传承传统中国水墨画,才能将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根植于儿童的内心,让儿童了解和理解祖国优秀的传统美术以及深入体会其中的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