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融合与回归— 张光宇设计实践中色彩应用研究

2022-06-30周天一

流行色 2022年5期
关键词:张光宇中西色彩

周天一

Zhou Tianyi

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 上海 200444

Shanghai Academy of Fine Arts, Shanghai University, Shanghai 200444

在全球化的语境下,关于中国设计本土化的实践与理论研究一直在探索之中。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强大,传统文化的复兴,设计师在设计实践中如何处理中西文化,在向西方学习设计理念与风格的同时如何合理利用本土文化进行设计实践是值得思考的问题。而回眸上个世纪民国时期,在中西文化剧烈冲突的时代背景下,上海的设计工作者在西方现代设计涌入中国的浪潮中不断进行设计实践,尤其是在此背景下开启了对中国传统色彩的设计创新探索之路。张光宇就是其中一位,他一方面接受着西方强势文化所带来的艺术思想与艺术形式,一方面热爱着中国传统文化。从1918 年张光宇正式开始设计职业生涯到1937 年抗日战争爆发,正值中西文化碰撞与交融的剧烈时期,他在上海的设计之路由稚嫩到成熟,对设计中色彩的理解也越来越深刻。本文“重回”民国聚焦在中西文化碰撞与融合的“前线”上海,以设计师设计中色彩实践的视角,梳理此间张光宇从事设计之路的各种文本,呈现张光宇设计色彩实践之路的转变。

一、中西视觉语汇杂糅与相关色彩的尝试

1.1918-1927 年之间张光宇设计实践中色彩应用的背景

上海开埠后,短时间内聚集了国外各种商业投资,西方的文化与生活方式进入上海,随之而来的各种商业展示空间与大量新奇商品及包装等涌入,拓展着市民的视野;另一方面,民国政府不断发展民族工商业,出版业繁盛,国内广告公司、各美术广告协会、个人设计工作室的兴起,以及国内美术学校的建立与开创工艺课程,出国留学与归国艺术人才的学术碰撞与有关艺术书籍的出版,使上海的艺术设计行业蓬勃发展。

在这样的一个时代背景下,张光宇在1918-1927 年间处于一个学习绘画与设计基本功以及尝试各种绘画色彩表现的阶段。1916 年张光宇拜张聿光为师,协助师傅“新舞台”的舞美设计,在此期间专心学习绘画,1918 年被师傅介绍到上海生生美术公司,8 月他为公司创刊的《世界画报》进行绘制插图与编排,开始了美工及编辑的职业生涯。3 年后他承担了南洋兄弟烟草公司广告部的工作,进行商业美术设计。因此张光宇的设计实践一方面是书籍与杂志的封面画与字体设计、版面的钢笔素描配图、漫画、版式设计等;一方面是与商业美术有关的广告设计、月份牌、包装设计等。

2.此时期张光宇设计作品色彩应用具体分析

在此时期张光宇掌握了西方的一些造型手法以及相应的色彩表现技法。首先,张光宇受其师傅张聿光影响较大,从文献中可知,张光宇的师傅继日本布景师之后承接了新舞台的布景工作,“他一改日本布景师的油画布景,采用水粉画绘景。由于他早年曾师从王步点读书、习画,后又在土山湾学习西画,因此,兼擅中国山水画与西洋风景画。”可见张聿光在新舞台布景中的绘画特点,张光宇此时正协助师傅进行了大面积的背景的绘制,感悟着水彩画与写实色彩的艺术形式,同时加深了对透视、光影、线的理解。

其次,张光宇这种对于色彩的表现能力在广告公司的期刊封面插画设计探索中得到提升,在为《世界画报》与《新声》的封面设计中(见图1),他尝试运用多种表现方式进行色彩上的尝试,如水彩的应用与色彩对光影的表现。此时张光宇作品中的色彩表现效果显示出中西色彩艺术的杂糅:其原因一是中西艺术形象在作品中出现并置,如《新声》第二期封面设计的主要形象就是中西不同的服饰并置,自然,作为这些形象的色彩也携带了中西不同的色相与表现;第二是色彩颜料以及绘画方法的不同而使色彩出现传统中国颜料的突破,如水彩的较为透明与鲜艳的色彩以及立体造型关系需用的不同明度同类色表现;第三,一些插画的色彩被赋予了色彩的象征功能,如《世界画报》9 月第2 期主要不仅表现了外滩新式的跑步生活,人物穿着与深蓝色背景,也象征着对新生活的向往,即在当时上海民众尤其是知识分子对于新型国家生活的想象,也就是所谓的“想象共同体”(Imagined Community)。

图1 《新声》《世界画报》封面插画设计,1921年

3.张光宇此阶段对色彩表现各种尝试的特征

当时在西方文化的强势冲击下,中国旧的价值体系被瓦解,新的文化体系尚未建立。张光宇在社会如此快速剧烈的变革中,对于中西文化碰撞的应对,对于西方艺术色彩背后的思想还没有太多的消化时间。在这个阶段张光宇的作品涉及面广但艺术表达形式一直处于变化阶段,色彩表现还没有形成一贯特色或是风格,可见正处于艺术风格的尝试阶段。但张光宇学习西画与各种艺术形式并不是对西方艺术的盲目崇拜,只是此时期在盲目西学的社会氛围下还没有理清各种西方艺术理念以及与中国艺术之间的关系。因此汇集了各种中西视觉语汇与色彩表现的杂糅。而作为这个时代的一位设计工作者,这是必经之路,为接下来如何融合中西艺术实践探索之路打下了基础。

二、中西设计理念与色彩表现的融合探索

1.1928-1934 年之间张光宇设计实践中色彩应用的背景

自二十世纪20 年代起,西方艺术思潮与各种设计运动开始影响中国,一时间上海的设计师们可以借鉴达达主义、立体主义、未来主义等艺术理念与色彩表现形式,又可以学习工艺美术运动、新艺术运动、装饰艺术运动、现代主义设计等设计思想与其作品中的色彩表现。此时,张光宇有了与好友合作的出版公司,精良的印刷设备保证了对色彩更加考究的需求,《上海漫画》《时代》等发表思想与作品的阵地以及与张光宇同样热爱艺术的朋友们,可谓比以前有了更好的设计实践条件与氛围。梳理此间作品看出,张光宇已经不再盲目地接受西方的视觉语汇,而是主动吸收其艺术派别的艺术理念与色彩表现为自己的作品服务。此时的张光宇一方面吸收着西方艺术与设计的精髓,一方面发挥着主观能动性,探索着如何将这些思想与色彩转换成自己的设计语言。

2.此时期张光宇设计作品色彩应用具体分析

对于西方艺术的探索,《上海漫画》封面画的设计实践成为张光宇尝试西方艺术及其色彩表现的“实验地”。在《上海漫画》的封面画中(见图2),张光宇吸收与融合了各种西方的艺术风格与相关的色彩要素,如第一期他表现了一幅以上海都市为背景的封面画。背景前面的人物有明显的立体主义特征,整个封面设计也吸收了不少表现派、浪漫主义等西洋绘画风格,整个色调倾向于未来主义的风格,主要人物形象使用了金色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表达上海多元文化与思想的混杂状态,突出《上海漫画》作为综合性画报丰富多彩的内容。再如《上海漫画》第95 期封面画设计用色具有西方构成主义以红、蓝为主的用色特征。

图2 张光宇为《上海漫画》设计的部分封面,1928-1930年

在此可见张光宇对于各种西方艺术运动中色彩特征的吸收,但在许多封面设计中具有中西色彩融合的现象,如第54期用色大胆明快,具有西方装饰主义运动(Atr Deco)的用色风格,而朱红色以及金黄色属于中国传统的色系,特别其形象也说明了中西之间文化的融合。可见,张光宇对于中西视觉艺术形式融合的探索,当然,我们张光宇在当时设计的解读,不仅依靠其封面设计的特征,其在书中的一些文字反映了此时期他的艺术创作思想。

如在其《上海漫画》第78 期与80 期的两篇文章《意大利近代瓷器与邦蒂》与《三十年日本工艺美术之概况》中,介绍了这两个国家共同特点都是不断地习新与改进传统,而最终的目的都是使自己的民族工艺美术发展强大,就像其在《近代工艺美术》序言中的倡导:“至尤大家多多倡导,多多用力,最后我们可以得到工艺美术的真正创造性,甚至连欧美的发达也超过了,这都是我们应有的筹划,也是我们应该做的事。”张光宇在此段时期一直进行这样的探索,从其主编的《时代》画报便可以看出其探索轨迹:一是介绍中国传统艺术特别是民间艺术的内容越来越多,二是对当时较为著名的作品或展览进行评论,如第四卷第九期刊登庞薰琴、周多、叚平右在上海大陆商场举办商业美术作品展的三幅作品,评论“均为欧美最新之技术表演,惟对于东方之意味稍差,望有以改之。”可见张光宇对于民族风格的重视。

在期刊内页的插画作品中,张光宇同样探索着中西艺术风格的融合,如其作品《中国神话》,构图与画面的表达技巧是西式的,而主体与视觉效果是中式的。随后的《难得碰头》《新舞台》(见图3)等系列漫画,造型与色彩具有浓厚的装饰味道,造型圆中有方、方中见圆,色彩主次分明、单纯明快,多用民间色彩,可见这既受到了西方装饰主义的影响,又体现出张光宇对中国传统艺术的熟练掌握。所以科弗罗皮斯对张光宇有如此评价,“他非常了解西方艺术的长处,同时又能尽量发挥东方艺术固有的优点。”

图3 张光宇《新舞台》插画作品,1934年

3.张光宇此阶段色彩应用的融合特征

从此时张光宇的作品来看,仍是一个探索的过程,也是张光宇艺术风格逐渐成熟的过程。张光宇一方面吸收新的艺术理念,另一方面把新理念新形式与传统结合。从张光宇在1928年12 月第35 期的《上海漫画》上对《胡伯翔摄影作品》评论“我一向喜欢研究一些奇怪的和强烈的作风...当然不能全忘了先辈的佳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张光宇对“新”与传统的关系的认识。在这样一个看似矛盾的进程中,却是中国设计师们绕不开的必经之路。这个时期,张光宇在探索中西艺术融合的各种形式,在随后的三十年代中期,他的设计愈加重视对传统文化的挖掘,尤其是民间艺术中的装饰色彩的表现力,可以看出张光宇在吸收了西方“新”思想与“新”形式后,逐渐回归传统,回归自己喜爱的民间艺术,探索设计的本土化之路。

三、文化自觉中的传统色彩的践行

1.1935-1937 年之间张光宇设计实践中色彩应用的背景

1934 年后,张光宇辞掉了英美广告公司职务,专心进行出版业的工作与设计,在之前“时代大夏”的基础上,又发行了《万象》《时代漫画》等刊物以及连续发表《民间情歌》等系列创作,张光宇的出版事业与艺术之路也走上了一个新台阶。而此时上海却危机重重,侵华日军在中国接连发生几次事变后,把战火从北到南带到了上海,直到1937 年的侵华战争全面爆发。侵华日军对中国民众的种种暴行再一次激起了张光宇的民族意识。张光宇已经不再挪用西方的视觉语汇来进行新型国家的想象,而是在其出版、传媒领域用自己的作品揭露侵华日军的暴行与国民政府的腐败;同时,张光宇通过前期的尝试与探索,在吸收西方艺术理念与中国传统艺术精神的基础上,开始了具有民族风格的艺术实践,这时张光宇的艺术创意与创作多取自民族民间艺术与色彩表现。这正应和了同一时间张光宇与珂弗罗皮斯关于民族装饰风格的交流所反应出的:张光宇与珂弗罗皮斯一样,开始自信地走新传统之路。

2.张光宇此时期设计作品色彩应用具体分析

在此时期设计色彩中,彰显了民间色彩的艺术魅力,如张光宇在1935《万象》第三期(见图4)的杂志上,在以民间剪纸为造型的色彩设计中,采用了水彩以及晕染的方式打破了传统红色剪纸平面的固有艺术形态,使造型具有生机,对于《万象》刊物内容时尚、印刷精美的消费定位与办刊宗旨来说,以类似传统年画色系的方式呈现时尚杂志的内容,显示出了张光宇对于民间色彩的应用表现出既有传统审美的趣味,又有时尚的感受。在张光宇的《装饰诸问题》一文中,可见张光宇此时的对于色彩表现的认识:“装饰色彩主要的特点是什么呢?特点就是突破自然主义。如果以绘画的正常色彩来衡量装饰色彩,就会限制住装饰”可见张光宇对于色彩的主观创作,这种创作也正是民间艺术色彩的表现原则,张光宇把这种色彩的表现运用到了近代各种设计作品中,形成了极具民间艺术感,又具有现代感的设计。

图4 《万象》杂志第3期封面与刊头字体设计,1935年

同年张光宇的家具作品“朱红洒金桌”(见图5)可以看出他的现代主义设计理念巧妙地融入中国人的审美:几何造型简洁无多余装饰,色彩简洁,注重功能、比例、与材料组装的标准化,具有现代主义设计特征。而作品并不是现代主义蔓延全球的一个模板,作品的色彩并非大红色,而是中国传统的朱砂红,再加上中国传统工艺中的洒金,使设计作品摆脱了西方工业产品的国际风格,具有中国式的现代主义作品。可见张光宇把现代主义观念融入了自己的思维中,同时考究中国传统工艺美术的应用与表现,促成了这件具有中国风的现代主义设计作品诞生。可见这时的张光宇比较理性地处理着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关系,已经能巧妙地把他们融合,因而其系列的家居作品被后人称作“民族摩登”。

图5 张光宇设计的“朱红洒金桌”,1935年

张光宇在此时期的标志设计及配色亦是如此。清季民初,中国传统的商标设计较为写实、具象、繁杂、且每个行业有着明显的趋同性。原因是传统自然经济使用商标的方式与传播模式的影响。中国传统商标选取的图形大多来自约定俗成的识别方式,而西方近现代工业化以来的商标,以突出自身品牌特色为目的,更多地考虑品牌的可识别性与象征意义的传达。张光宇在商品竞争激烈的上海不断感悟到品牌重要性,其设计的标志都遵循着现代设计简洁易识别的特性,同时所传达的元素与色彩又是中国传统的。图6 可见标识的色彩多以中国的传统红色为主,在其他的作品中,也出现墨绿等色彩,都是张光宇对于中国传统色彩的理解以及结合了现代标志的功能所设计。

图6 张光宇标识设计,1935-1937年

3.张光宇此阶段及以后的色彩应用本土化特征

在1934 到1937 年间,这仅仅是张光宇自觉本土化的开始。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到1949 年新中国成立,张光宇离开上海辗转香港、桂林、重庆等地不断地进行艺术创作,如其1945 年在重庆展出的《西游漫记》,一直延续着张光宇此间的艺术风格。在新中国成立后,张光宇继续为中华人民共和国进行各类设计与绘画,对于传统色彩的挖掘与现代应用也更加成熟。与张光宇同时代艺术家黄苗子对张光宇的评价可见张光宇的艺术成就:“他的作品是集大成的,他在艺术上有了了不起的选择,吸收,和消化能力。这是天分和功力的结合,也是时代变迁和民族文化觉醒赋予一个知识分子的历史使命。”

结语

张光宇设计中色彩应用的本土化回归道路不是一蹴而就的,从以上论述中可以清晰看到张光宇创作实践与色彩探索的历程:1918-1927 年可以看出他探索中西方绘画各种表现形式、尝试西方绘画颜料与色彩技法,表现出中西绘画与设计语言的杂糅;1928-1934 年张光宇受到西方现代设计运动与西方各艺

猜你喜欢

张光宇中西色彩
为了前方
——张光宇艺术12燃
影響中西的波希戰爭
张光宇:令黄苗子念念不忘的人
重新打捞张光宇
神奇的色彩(上)
春天的色彩
色彩当道 俘获夏日
“味其道”与“理其道”(一)——中西诗与思比较谈片
2015春夏鞋履色彩大集结
中西结合治疗慢性阻塞性肺气肿5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