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学具使用的实效性研究

2022-06-30冯欢

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 2022年7期
关键词:学具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

冯欢

【摘 要】数学是一门抽形性、逻辑性较强的学科,每个数学概念、公式、算理、法则都是通过抽象概括和逻辑推理得出的。而小学低年级学生的理解认知能力还比较弱,对知识的学习和理解仍主要以具象思维为主,对肢体动作和直观感知的依赖性较强,因此,在进行数学知识学习时普遍比较吃力。为帮助低年级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提升数学课堂的教学质量与效率,数学教师应更加重视学具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本文简要阐述学具在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价值并结合具体教学案例,探究提升学具使用实效性的具体策略,以期提升数学教师的学具应用水平,推动数学教育工作的优化与提升。

【关键词】小学低年级 数学教学 学具

针对小学低年级学生好奇心强、喜欢做游戏、喜欢展示自我、形象思维突出等性格特征,在数学教学中合理使用学具,能够有效提升课程教学的质量与效果,实现新课改对数学教育工作的要求。因此,总结学具在低年级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价值,探究如何提升学具使用实效性的策略,有着十分重要的实践研究意义。

一、解析低年级数学教学中学具的应用价值

(一)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充分激发学生对数学课程的学习兴趣,是低年级开展数学教学的重要基础。由于生理、心理发展因素的自然影响,绝大多数低年级学生对学习知识的认知能力相对较弱,抽象性较强的数学学科很难使学生产生较强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要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好奇心,在课堂教学中采用不同形式的学具进行教学,营造愉悦的课堂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在乐教乐学的过程中,完成课堂内容的学习。

(二)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引导学生理解与掌握抽象性、逻辑性较强的数学概念和算理一直是低年级数学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合理使用学具,通过观察、触摸、操作学具等教学活动,一方面可以将抽象化的数学知识与具象化的事物紧密融合,由直观感受产生思维引向;另一方面可以促使学生手、眼、脑相互配合,由肢体运动促进思维发展,在充分尊重学生“形象思维为主导性思维”这一认知特点的基础上,使学生能迅速理解和掌握抽象化的数学知识,最大限度地激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三)培养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

新课改理念下,数学课堂教学中不仅要完成基本数学知识的传授,还要关注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引导学生利用学具自主进行课程内容的探究式学习。这样,既能提升学生思维的创新性和灵活性,又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思维能力,使学生渐渐形成自主思考、独立探究的学习意识,为未来知识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如何提升低年级数学教学中学具使用的实效性

(一)以激发兴趣为目的,引入生活化学具

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是提升低年级数学教学效果的重要保证。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低年级学生的兴趣特点以及生活经历,选用学生熟悉的生活事物作为学具,这样既能够消除学生对学具的陌生感,提升学具的使用效果,又能完美地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提升学生对知识掌握的效果。

例如,在苏教版数学一年级下册“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教学中,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几何图形有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这些图形也是低年级学生最熟悉的图形。教师在教学时可以将教室内的常见事物作为学具,然后对该部分教学内容进行讲解。教师可提问:“同学们,观察你们的数学课本封面,它的形状有怎样的特点?”带着教师的问题,学生会仔细观察数学教材的封面,并得出“课本封面的上、下两条边要比左、右两条边短”“上、下两条边一样长,左、右两条边一样长”“课本有四个角”等答案。此时,教师可以结合学生观察到的信息,进行“长方形”相关数学概念的讲解,使学生能结合“长方形课本”这一具体事物,快速了解相应的教学内容。学生掌握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等图形的概念后,教师可以随机选取教室内的物品作为学具,让学生进行“知识问答”,如指向投影仪,依次提出“底面是什么形状”“侧面是什么形状”“镜头是什么形状”等问题,通过这些生活中的学具,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在上述教学案例中,教师以课本、投影仪等教室内学生经常接触的生活化物品作为学具,一方面依托学生的日常生活经历营造他们熟悉的、能接受的课堂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通过展示生活事物与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学生意识到日常生活中有很多数学知识,从而对数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可见,在低年级数学教学中融入生活中的学具,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提升学具的使用实效性。

(二)以性格特征为导向,创新学具使用形式

喜欢做游戏、喜欢展示自我是低年级学生的性格特征。教师在利用学具开展数学教学时,应充分利用学生的上述性格特征,对学具的使用形式进行创新,使学具的使用形式更加直观以及有趣,从而最大化提高学具的使用实效性,帮助学生更好地感受其中蕴含的抽象的数学知识。

比如,教学苏教版数学一年级下册“元、角、分”时,教师可以通过“班级文具店”情景剧表演的形式,将“文具”“纸卡”“人民币”等学具组合使用,帮助学生快速掌握课程教学内容。具体教学过程:①教师提前准备铅笔、鋼笔、直尺、文具盒、橡皮、练习本、卷笔刀等常见文具,并将它们摆放在讲台上;②在每个文具前摆放一张硬纸卡片,并根据课程教学需求写上不同的单价,如铅笔5角、钢笔2元6角、橡皮2角5分等;③选一个学生作为售货员,然后每个学生依次上台,从教师手中随机抽取5张人民币并根据总面额向售货员购买文具。如A同学从教师手中随机抽取5张人民币,根据所学知识,A同学知道自己总共有2元5角2分,此时,A同学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用人民币购买文具,而售货员则需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正确的找零,若找零错误则更换售货员。

在上述教学案例中,教师充分利用低年级学生喜欢购物以及喜欢做游戏、喜欢展示自我的性格特征,通过“班级文具店”情景剧表演的形式,将文具、人民币等学具与“元、角、分的辨认与应用”相关数学知识紧密结合。这一方面充分发挥了学具的实效性,使学生更主动、深刻地学习和理解了“元、角、分”的辨认方法;另一方面,让学生在生活化的教学情景中利用学具模拟生活行为,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知识实践能力,帮助学生形成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意识。4C988CE4-F42A-4268-825E-46973BB08585

(三)以知识突破为目标,明确学具使用时机

数学学科的知识内容具有较强的逻辑性和抽象性,对于低年级学生而言具有较高的学习难度。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准确把握学具的使用时机,在教学关键环节帮助学生实现重点、难点知识的突破。数学计算是低年级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其中算理理解是学生学习的难点,仅凭板书讲解很难使学生对其中的抽象逻辑关系形成清晰、准确的理解,此时教师可以通过学具教学,实现教学难点的有效突破。

例如,教学苏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时,很多学生难以理解“十位上余数需要和个位上数字相加后继续除”这一算理,从而引发计算错误。当学生遇到上述学习问题时,教师可以利用“小木棒”学具,带领学生通过“摆小棒”的方式进行知识突破。以“42÷3”为例,教师可以带领学生通过以下“摆小棒”的方式进行学习:①将10根小木棒系为1捆,代表1个10,因此42根小木棒可以转化为4捆零2支小木棒。②在作业本上画出3个方框,要求学生将小木棒平均分入3个方框中。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依次在每个方框中先放入1捆小木棒,此时,还剩余1捆小木棒。由1捆小木棒代表1个10可知,此时余数为10。然后将这捆木棒打开,分成10根小木棒再与单独的2根小木棒组合为12根小木棒,根据表内除法知识可知,每个方框内正好能够放入4根小木棒。③通过观察,学生可以发现,每个方框内包含1捆零4根小木棒,由此可以计算得出“42÷3=14”。

在上述教学案例中,教师将抽象的数学算理与具体化的学具应用相对应。当学生难以准确理解抽象化算理时,教师利用具象化的“小木棍”学具,将“十位”“个位”等抽象数学概念转化为“捆”“根”等具體形象,使除法竖式计算过程与学具组合拆分过程有效对应,通过引导学生亲手操作学具,将“十位上余数需要和个位上数字相加后继续除”这一算理生动、形象地阐释出来。利用“数形结合”思想,将抽象的数值计算问题转化为直观的图形拆组问题,进而引导学生从具象思维的角度对其中蕴含的算理产生准确深入的理解,切实实现重点、难点知识的有效突破。

综上所述,在低年级数学教学中合理应用学具,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因此,在具体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应准确把握低年级学生的基本特征,深入发掘学具、数学知识、学生特点之间的内在联系,通过引入生活化学具、创新学具使用形式、明确学具使用时机等策略,提升学具使用的实效性,最大化发挥其教学价值,促进教学质量与效果的提升。4C988CE4-F42A-4268-825E-46973BB08585

猜你喜欢

学具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
以低成本学具助力初中生物学教学
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应如何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小学低年级学生语文朗读教学策略探析
小学低年级语文课导入环节的探索
小学低年级数学课堂师生互动模式的探讨
对数学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认识
基于学生主动学习意识培养的数学教学方法研究
注重交流提升数学学习广度和深度探讨
数学教学中“量感”的教学探究
小学数学学具在课堂实践活动中的创新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