抚今追昔 鉴往知来
2022-06-30陈雷杨莉
陈雷 杨莉
【摘 要】本文围绕如何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教学进行有效融合展开研究,通过多样化的融合路径助推学校课程的体系建构,可变通的融合节点促动身心一体的协同发展,无边界的融合场域营造古韵今风的浓浓氛围等具体实践途径,实现了师生文化素养的提升与鲜明课程特色的形成,并为同行提供了可借鉴的操作模式。
【关键词】现代教育教学 传统文化 有效融合
一枕经典养气骨,无边诗书陶性情。随着《中国诗词大会》《典籍里的中国》等经典传统文化节目的热播,中华数千载文明带来的精神振奋,激励着我校加速开展“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教学的有效融合研究”,旨在趁学生心灵纯净空阔之时,率先激发其一生的民族自豪感。
如何让优秀的传统文化承载起新时代的价值观念、精神追寻和育人诉求,如何让优秀的传统文化更好地促进当代学生的文化自信,如何让融合研究实现师生文化素养的提升,形成学校鲜明的课程特色,从而积淀文化底蕴,为同行提供有益的、可借鉴的操作模式,一直是学校课题组顶层设计者反复思量的问题。
一、多样化的融合路径助推学校课程的体系建构
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教学的有效融合,其核心在课堂,特色在课程。五年的实践中,我们尝试用多样化的融合路径来构建融合课程的全新体系。
(一)深度挖掘,双向渗透
学校课题组坚持“在内容上既有选择性,又能体现典型性”的原则来挖掘现有教材中的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教师自发地在教材的解读中邂逅传统元素,并以此为核心去设计教学过程。根据学科特点,我们确立了五个子课题:语文组开启“晨读、午赏、暮诵”模式来感受传统诗词的魅力;数学组举办数学文化周,通过传统益智游戏来激发热爱数学文化的情感;英语组寻找中西方节日文化的契合点,求同存异;艺体组通过创设“八段锦古诗律动操、古诗新唱、彩绘艺韵”等传统文化大课堂,厚实传统文化的底蕴;德育组通过“古韵今风嘉年华”实践活动来增强学生道德底蕴,让其与现代教育教学水乳交融。
高科技时代出生的学生是网络文化的“原住民”,要想让他们在传统文化的学习中感受到热爱、幸福,最重要的是要让传统文化与他们的生活发生共鸣。在生活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在传统文化实践中加入现代生活元素,如此双向渗透,才能让学生深刻体验到优秀传统文化的广博与厚重。比如季节便替,我们让学生“跟着诗歌去旅行”;比如地域文化认同,“指尖上的无锡”——惠山泥人,“耳尖上的无锡”——锡剧欣赏,“舌尖上的无锡”——锡帮菜谱等系列主题实践,让学生跟着志愿者学捏泥人、唱锡剧、包粽子、蒸青团、腌鸭蛋、搓元宵……学生们在双向渗透中吸收传统文化的精髓,逐步形成适应新时代的“三观”,具有跨越时空的意义。
(二)守正工艺,冠绝古今
剪纸、团扇、泥人等传统工艺是中国民间艺术的瑰宝,也是学生们喜闻乐见的传统工艺。我们邀请非遗传承人官仁宇老师来学校指导,引领学生“品剪纸魅力,承文化津梁”。官老师由剪纸的起源谈起,科普了剪纸纹样的寓意,传递了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他呈现的《水浒传》一百零八将剪纸作品,带领学生们穿越历史的长河,让他们一下子对剪纸艺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别开生面的剪纸艺术课,让新苑学子爱上了剪纸这一古老而传统的民间工艺,激发了学生传承传统文化的热情,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永不褪色的魅力!
我校依托古运河、清名桥、南禅寺等地域资源,通过走访、参观、绘画、记录等形式,让学生意识到对待古建筑、老街区等传统建筑要有敬畏之心。美术课“诗配画”带领学生感受名胜古迹的无穷魅力,体会诗画同源的意境之美;数学课“轴对称”通过剪一剪、折一折等饶有趣味的活动,让学生对古建筑的轴对称美有了清晰的认识,对保护好传统街区、历史建筑,就是保存了城市的历史和文脉这一精髓有了深刻的领悟。
(三)丰厚底蕴,时尚表达
一年一度的“诗词英雄挑战赛”总能瞬间点燃全体师生的吟诵热情,校园电视台直播现场卧虎藏龙,“飞花令”环节更是一“字”激起千层浪,充分展现了新苑学子丰厚的诗词储备。
经典阅读的个性化表达紧扣主题,经典故事我来演:低年级学生和父母改编演绎《新龟兔赛跑》《新狐假虎威》,让人感受到熔古铸今的时尚气息。经典诗文我来画:中年级学生创编《古诗组报》《小古文报》,图文并茂,让传统文化跃然纸上。经典名著我来导:高年级学生借用思维导图厘清人物关系,还原故事情节,方寸之间展示出的阅读智慧让传统文化历久弥新。
二、可变通的融合节点促动身心一体的协同发展
常规的传统节日、二十四节气等时间节点固然是有效融合的最佳时机,而另辟蹊径,选准切入点和突破口,适时、适情融合,则是课题研究实施过程中不可不说的亮点。
(一)关键时刻植入传统元素
每个人的一生都会经历一些关键时刻。在学生经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抗击新冠肺炎疫情” “纪念建党百年”“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行成功”等节点时,可以充分植入传统元素,培养文化自信。
(二)重大项目引领人生方向
课题组用“筷子里的中国文化”主题项目研究来坚定文化自信。学校邀请了非遗传承人吴琦华老先生,从筷子的起源、发展娓娓道来其承载的传统文化;从参观筷子展览,来感受“天圆地方”“合二为一”的古典文化;从名著中的筷子文化,生活中的筷子礼仪,各种与筷子有关的生活习惯,许多与筷子有关的故事,向学生传递筷子所承载的民族精神。一双筷子就是一本教科书。筷子里的规矩,筷子里的修养,定能引领学生未来的人生方向。
(三)课余时间坚持古今对话
央视《中国诗词大会》《经典咏流传》《给孩子的古诗词》《典籍里的中国》等栏目用喜闻乐见的方式激起大家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栏目覆盖文学、历史、教育、哲学、艺术等多个学科。课题组倡导学生利用起床、如廁、用餐、路上、入睡等碎片化时间收听观看,帮助学生建立通识感。课余交流穿古越今,在重树国风的同时,再次感受到传统文化长河中的多元和美好。F16A989C-95A1-4760-A68A-C5E190406100
三、无边界的融合场域营造古韵今风的浓浓氛围
作为师生共同生活的“场域”,我们力求校园每一处建筑都蕴含古韵今风,每一面岩壁都诉说古往今来。相对于有形物质文化环境,“古韵今风七色花课程”“古韵今风嘉年华活动”更有利于师生在无形的精神场域内,将传统文化氤氲进各自的气质中、血液里。
(一)模糊边界
传统文化要在现代教育教学中发扬光大,绝不是简单复古和盲目继承,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方为上策。包含“古诗律动”“彩绘艺韵”“水墨丹青”“国粹品鉴”等的“古韵今风七色花”特色课程,实现了“以古人之规矩,开当今之生面”的跨界赋能。科学课上,教师通过“西湖春色归,春水绿已染”这句古诗词描述的自然现象,引出湖水变绿的现象,由此引入藻类繁殖的知识点,让科学课堂有了文化的厚度;数学课上,教师在学生认识算筹以后,适时介绍苏州码,然后开启云端博物馆,学生们目睹了苏州博物馆橱窗里的苏州码,不由得惊叹传统文化的魅力……独特的无边界课程无所不在,无处不及。每到大课间,广播里就会响起绵长柔美的八段锦音乐,新苑学子摆开姿势,随曲而动,在一次次的古诗律动中深深感受到博大精深的国学文化;艺术组教师创编的《古诗与音乐》教案集,实现了学科的跨越,处处萦绕着古韵今风的独特意蕴。
(二)沉浸体验
学校定期开展“古韵今风嘉年华”研究性学习,注重沉浸式体验,固本培根。比如,体验传统节日文化:春节开展“品中华美食”活动,听美食故事、晒年夜饭、做家乡美食,体验中华传统饮食文化的起源和内涵;端午节开展“粽叶飘香端午情”活动,在腌鸭蛋、包粽子、制香囊的体验中习得传统技能;中秋节开展 “其乐融融庆佳节”活动,通过“最趣花灯”“最靓祝福”“最炫习俗”等环节让学生体验亲情的珍贵……传统节日系列活动唤起中国记忆,激发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又如,体验传统礼仪文化:学生们走进“睿思书院”,身着宋服,头戴方帽,化身书童端坐几案前,学写瘦金体,从一横一竖中感受中华优秀传统礼仪的特有魅力;学生们走进三国城,通过正衣冠、学拜礼、呈拜帖、诵拜帖等仪式,得到了尊师重道的礼仪熏陶。再如,体验传统职业文化:学生们走进卫校认识戥称、研钵、铜冲桶、药筛,了解它们的构造、来源和用法,体验称重、捣碎、研磨、过筛等过程,萌发对中医药的兴趣和热爱……相信经过了多方位多频次的沉浸体验,学生们会拥有无法忘却的传统文化记忆,会滋生出难以磨灭的传统文化情结,长大后一旦与新知相遇,便能碰撞出不可估量的巨大能量。
(三)“互联网+”
在互联网时代培养优雅灵秀、学贯古今的“小创客”也是推动传统文化创新发展的有益尝试。我们鼓励学生们基于兴趣,使用数字工具,努力将创意变为现实。“彩绘艺韵”社团的文创产品,就是在上述理念下诞生的,一经面世便受到广泛关注和大众青睐。小创客们先学习传统彩绘、陶罐制作,再手绘花盆、种植多肉,然后塑形、裁剪和包装,最后给文创产品书写名片,放到互联网销售。有的小创客甚至想要申请专利、开发APP尝试创业。其实,社团创建之初并未定位具体的文创产品,只是书法、泥塑、彩绘、种植、互联网等社团的学生凑在一起,做中学、学中“玩”,居然就“玩”出了新意和点子。可见,当无形的融合场域接触到互联网创客思维,就加速了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教学的有效融合。
抚今追昔,鉴往知来。五年实践路,我们的师生因浸润优秀传统文化而浪漫,我们的课堂因演绎优秀传统文化而精彩,我们的校园因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而呈现出一幅经典与时尚并存、精彩与创新共融的魅力画卷。期待在继续前行的路上,師生能在传统文化的润泽中不断丰盈生命,不断扎实中国根,唤醒民族魂,擦亮世界眼。F16A989C-95A1-4760-A68A-C5E190406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