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融媒体时代高校播音主持专业的教学改革

2022-06-30康琪肖潇

新闻研究导刊 2022年9期
关键词:传统教育播音主持融媒体

康琪 肖潇

摘要:融媒体时代,广播、电视、互联网多种媒体移动端的整合运用对广电从业者的业务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而高校播音主持专业作为广电人才的重要来源,应紧跟时代步伐,明确融媒体时代对人才的需求。文章通过分析当前大部分高校播音主持专业教学现状,引发相关从教工作者的思考,有效调整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加快教学改革步伐。这对培养出融媒体环境下能够精准把握用户情感与审美偏好进行传播的播音主持人才具有重要作用。文章从高校播音主持专业教育出发,以人才的能力及素养要求、传统教育模式现状、教育改革新路径三方面展开论述,明确高校播音主持专业未来的改进和发展方向,针对改革的新路径提出三个方面的内容。

关键词:融媒体;播音主持;传统教育;教学改革;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2)09-0084-03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2019年度黑龙江省艺术科学规划项目“融媒体背景下广电行业的发展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9B028

一、融媒体时代播音主持人才的能力及素养要求

过去的传统媒体单一性强且所能提供的节目资源相对于现在比较稀缺,大部分节目对精品的标准主要集中在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上,满足这些便能够获得很好的传播效果,最终满足受众基本的娱乐、生活等需要。因此,对主持人的能力要求相对单一,主要是精主持业务,完成基本的传播过程。

融媒体时代,媒介壁垒被打破,任何一家媒体都可以将媒介综合起来共同运作,生产图像、声音、文字。因此,融媒体背景下,主持人在作用、角色、能力、传播方式上都发生了明显的转变,比如“冰冰带你走街串巷看两会”,王冰冰作为新媒体背景下的记者型主持人,参与了整个节目的生产制作,除了出镜外还参与策划拍摄。正是这些多元化能力使传播获得了更优质的效果,制成了一档形式新颖、人们喜闻乐见的节目。

当今新媒体环境下用户端的需求转变引发节目生产方式的转变以及资源内容的创新升级,这些对都主持人自身的能力和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可见融媒体时代下播音主持人才需要向多元化发展。播音主持只有具备如下几个重要的能力素养,才能为节目的传播注入新的活力。

(一)坚定的政治立场和良好的职业道德

新闻工作在任何时代背景下都有极强的政治属性,作为新闻工作者,在实际工作中,最重要的是把握正确政治方向、坚定政治立场。信息传播中的一举一动都可能造成观众信息接收的偏差,甚至导致根本观念的错误,因此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保持坚定的政治立场,始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增强大局意识和全局观念,才能在融媒体时代生产出高质量的精神产品,做好党和人民的喉舌。

同时,作为党和人民的喉舌,新闻工作者必须恪守新闻职业道德,确保信息的真实有效。当今融媒体时代信息来源渠道变多,不论是内容生产者还是接收者都处于纷繁复杂、信息爆炸的环境下,传播者在传播信息的时候不可避免地需要进行各种各样的生产加工。所以对于信息传播,新闻工作者必须严谨。如2021年袁隆平院士去世前,一些媒体为抢夺热度,未经核实真伪便草率发布袁隆平先生去世的消息。由于融媒体时代信息传播迅速,这一消息很快在大众中蔓延开来,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引发众怒。这种谣言传播行为与新闻职业道德严重背离。

(二)一专多能

融媒体时代不仅要求广电从业者有“一技之长”,还要“一专多能”。大部分记者或者主持人都熟悉主流媒体的运用,但对新媒体下一些平台的操作及运营却显得不够得心应手,比如两微一端涉及的图文链接的生成、影像特效的制作等,能够熟练运用各种不同媒介是对当今新媒体时代主持人的一个重要考验。“一专多能”要求广电从业人员具备采编播一体的技能,主持人在生产新闻作品时,可以充分利用微信、微博等媒体平台,熟练运用摄像、拍照、编辑等技能,结合新媒体技术就可以把信息多维度、更立体地传播出去,如今所说的“一专多能”的记者型主持人正呼应了这一点。记者型主持人结合了记者和主持人的双重角色特点,集采编播技能于一体。比如央视主持人水均益、央视2019主持人大赛新闻类金奖得主邹韵二人都属于非常典型的记者型主持人。因此在激烈的新闻媒体竞争下,培育复合型广电人才更符合当下融媒体的发展趋势。

(三)敏锐的思维创新能力

大众传媒有一个重要的属性就是服务性,因此媒介传播的发展也应当根据社会及受众的需求进行相关调整,融媒体环境下观众作为信息达到的最终受体,不再像过去那样只能被动接受,而是更注重自身情感的表达与审美体验。接收端的改变必然影响生产端,主持人作为传播的主体,应当顺应媒体发展潮流对思维模式进行创新,创新自身的业务能力,把新的节目创作思维融入内容生产,打造个人IP。

比如康辉的大国外交Vlog,在这样全新的“Vlog+新闻”的创新模式中,康辉承担了拍摄记录、采访、主持等多项任务,从演播室走入生活,在语态表达上融入新思维,原来的硬新闻变成了运用第一视角并以更亲和的方式呈现的报道,收获了大量粉丝,主持人优质形象的塑造进而可以影响媒体品牌形象的塑造,潜移默化中增强媒体的品牌竞争力[1]。这样的创新性思维必然伴随着主持人在风格、技术、文化内涵各个方面推陈出新,这样才能打造成功的个人IP,最终创造出有品质的传播内容。

二、融媒体时代高校播音主持专业教学现状

播音主持专业的开设起于20世纪90年代,中国传媒大学(原北京广播学院)于1963年設置了中文播音专业,至今已有50多年历史,如今开设有播音专业的高校越来越多,但多数高校还以传统的播音主持教育模式为主,对学生的培养模式滞后于融媒体的发展,很多毕业生无法快速适应融媒体环境下工作内容的更新发展,学生和学校面临双重困境。

(一)传统课程内容多,融媒体新元素普及不足

大部分课程内容还停留在20世纪初,如语音发声、节目主持、新闻播音等仅限于播音和主持范围内的相关发声、上镜业务类的课程,这会让部分学生产生大学播音学习和艺考学习的内容差不多的想法,对新知识的摄入不足,也导致高校播音主持专业学生在接触这类课程时缺乏学习热情。当前高校播音主持专业教育并未对融媒体人才素质的市场要求迅速做出反应,在融媒体环境下播音主持的新兴专业课程,如新闻口语传播、新闻采编、网络技术与平台应用、政治素养及职业法规、知识产权保护等,在高校播音主持课堂中的普及率依然很低。

因此,现阶段高校播音主持教育所面临的困境就是融媒体新元素的缺乏,只有充分融合融媒体的发展特性,大力普及相关播音主持新课程,高校播音主持教育才能继往开来、走向新的发展阶段。

(二)教学环境单一,教学硬件不足

用于播音主持专业教学的教室应当有明确的功能区分,但很多学校通常把一个教室设置多种用途,专业教室数量不足的情况时有发生。播音专业在国家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被标记为带星号的专业,这标志着该专业的特殊性,也意味着播音专业对师资、场地、设备等都有严格的要求[2]。但是在硬件设施上,除了一些专业的传媒类院校硬件配套设施相对完整外,很多普通高校并没有对上镜间、录音棚、化妆室、演播厅、导播间等设施进行明确区分,或者虽然设置了相应的教学教室,但存在配套硬件设备被简化或者数量不足等问题,导致学生在使用时分配不均,无法保证让每个学生充分使用,以至于对设备用途模棱两可。同时,设备因使用多年老化、场地范围小等问题都使教室的设置偏于形式化,实用性不强,最终导致学生在实际工作中涉及设备使用或新技术的应用时,难以迅速掌握操作应用并进入工作状态。

(三)实践训练不足,教学和实操断层

本科阶段多数高校开设的实践课程多为校内展开,如在学校的演播厅完成学期汇报,根据作业个人完成一档节目。大部分学生通常以学校及周边作为取景环境,与周围熟悉的人配合完成或者由自己完成,節目内容基本是对课上理论中规中矩地“平行转移”,完成过程和节目制作质量都存在稍显潦草的问题。它与实际工作中对播音主持从业者提出的多方面能力差别较大,而且对融媒体工作环境中所要面对的传播效果、流量分析、技术操作、人员调度、突发情况的风险评估等方面涉及面非常小。

目前来说,很多高校打造的校企合作平台不足,学校在课堂上完成的实践更多仅限于播音或主持广播电视传统媒体镜头前关于语言表达基本功的训练,与新媒体平台的结合较少,因此与融媒体下全方面技能的锻炼还存在一些距离。教学和实操已成为当下高校播音教学的又一大困境。

三、融媒体时代高校播音主持教育改革的新路径

早在五年前,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就提出,“我们要培养的是全媒体型人才,不仅要懂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体,还要懂新媒体、自媒体,会使用国际上能够接受的方式、技术来讲好中国故事”[3]。面对融媒体大环境日新月异的变化,高校需要契合外部环境对播音主持人才的需求,在培养环节创新其变革路径,才能使这一诞生在20世纪传统媒体时代的专业再一次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一)完善课程体系设置,强化口语传播理念

在原有课程的基础上,丰富融媒体技能训练方面的课程,明确课程教学目标,增加与新闻、编导等有交叉关系的学科课程,培养采编播一体的播音主持人才。比如开设新媒体课程,让学生了解最前沿的新媒体发展动态及技术应用,并且可以让学生开通和运营自己的新媒体平台账号,如抖音、哔哩哔哩等平台,让学生在大的媒介环境下实践课程理论。除此之外,还应特别重视学生多场景口语传播能力的培养,设置一些口语传播课程,比如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时代的网络直播、视频连线、解说等场景中的口语传播。比如在一场加入了5G新技术进行直播报道的外事活动中,作为传播者需要自如地运用国际新闻传播语言,懂得跨文化传播沟通技巧以及媒体视听语言,因此口语传播能力对融媒体时代的播音主持人才来说是必不可少的。

(二)增加配套硬件设施,推广普及新技术

首先,在进一步完善专业教室硬件设施、明确相应的功能分区、强化教学中的场景感的同时,保证教学设备的数量充足,如话筒、摄像机等,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充分接触并使用。

其次,在高校播音主持的课堂中可以具体到节目制作的每一个流程,比如配音开始前的准备工作及用到的操作设备是什么,以及如何操作、导播间需要做什么、后期制作需要用到什么,学生可以最大限度地体验媒介融合下的工作环境,从而更顺畅地过渡到日后的一线工作。

最后,同步应用一些网络新技术,如5G、AI、VR等新技术在当前融媒体环境中的应用,并引入相关专业人才,在为学生普及知识的同时进行实际操作,形成学练一体的教学氛围,这样将极大地增加理论课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丰富实践平台,打造沉浸式融媒体环境

在融媒体时代,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艺术学院以实践式、项目式、活动式、比赛式、资源式等路径实现教学法的创新,教学效果显著提升[4]。其他高校也可以充分借鉴这样的创新思路,设立多个校企合作点,如学校与当地卫视合办栏目,学生加入一线媒体团队,配合共同制作节目,既体验真实的工作环境,又学习相关实战技能。还可以根据合作企业单位的用人需求进行对口的人才培养,具有更强的针对性。同时,可以借鉴双导师制的模式,不仅可以在学校学习丰富的理论知识,还可以获得一线媒体岗位上有丰富经验的业内人士的指导,这样培养出来的播音主持人才在未来的工作环境下将具备更强的实战技能。还可以面向学生提供各种活动及参赛机会,以赛代练,促进专业能力的提升,同时借助这个机会检验学习深入程度。比如齐越节,全国大学生主持大赛以及一些国家级、地方级的新媒体平台联合举办的活动,高校可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此外学校也可以举办一些具有创新思维的活动,为学生提供展示平台,比如音频创意挑战赛、Vlog人气赛,融入新媒体元素,运用丰富的采编播手段,可以多在学生中推广举办。

四、结语

高校的播音主持教育在融媒体发展的快车道中,面临着很多考验和挑战,只有顺应时代发展继续培养“一专多能”的播音主持人才,才是长久的发展道路。同时各高校也应结合自身的专业优势,结合当下人才需求,多方共同努力,不断探索更优化、更丰富的高校播音主持发展的新路径,未来播音主持教育一定会焕发新的光彩。

参考文献:

[1] 邓庆茹.全媒体时代中国外交活动报道形式的创新:以大国外交最前线《康辉的vlog》第一季为例[J].新媒体研究,2019(24):73-75.

[2] 何炜.关于播音主持专业教学模式的思考:从一次职业学院播音专业学生问卷调查中获得的启示[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13(3):103-105.

[3] 吴岩.一流本科 一流专业 一流人才[J].中国大学教学,2017(11):4-12.

[4] 林小榆.融媒体时代播音主持教学法的创新:以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艺术学院为例[J].中国主持传播研究,2018(0):149-158.

作者简介?康琪,硕士在读,研究方向:播音与主持艺术。?肖潇,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播音与主持艺术、广播电视艺术学、新闻传播。

猜你喜欢

传统教育播音主持融媒体
谈线上教育与线下教育的融合
“互联网+” 背景下网络教育的利弊分析
融媒体时代领导者媒介形象重构与认同
融媒体背景下健康类纸媒的转型
高校教学中的慕课及传统模式关系探讨
多维传播语境中播音主持的功能与拓展分析
德育在新传媒时代播音主持专业教学中的重要性
融媒体业态将决定报业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