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讲好“改革开放史”

2022-06-30张兆金

中学历史教学 2022年6期
关键词:改革开放情境学生

张兆金

学习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学习者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的过程。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1]据此,教学设计应考虑有利于学生在建构意义的情境上建构问题,即创设真实的问题情境,将知识意义寓于情境之中。笔者以“改革开放史”的教學为例,让学生了解、感受和体会改革开放进程中的真实境况和当时所面临的实际问题,进而全方位感受改革开放的丰功伟绩,展示党的辉煌,厚植家国情怀。其实,孤立的史事没有意义,历史知识的价值存在于历史事物的联系中。我们不能就改革开放讲改革开放,要有效打通改革开放史与党史、新中国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之间的联系。只有实现会通,才能赋予知识以意义,增强学生对党的热爱,坚定社会主义信念,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此外,教师所扮演的角色是帮助者、引导者和组织者。围绕改革开放的进程,教师可以利用不同的史料营造不同类型问题情境,从中引发学生深度思考。

一、在了解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中感受党应变局的非凡气魄

改革开放是一场深刻革命,使中华民族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飞跃。杜威认为:“思维起于直接经验的情境。”只有在特定的历史情境中,抓住关键时间节点,选取改革开放决策过程中的典型事件,凸显党在这一过程中的决定性作用,才能让学生真切感受到改革开放的决策来之不易。

对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的认识,不应忽视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探索。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如果没有1949年建立新中国并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积累了重要的思想、物质、制度条件,积累了正反两方面经验,改革开放也很难顺利推进。[2]1956年底,中国学习并借鉴苏联模式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其基本特征是单一公有制、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和按劳分配。尽管中共八大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但其正确路线未能完全坚持下去。

面对1959至1961年三年困难,全党上下开始认真查找问题,纠正错误。1962年,很多基层干部群众要求“包产到户”,但“包产到户”被认为是一个严重的问题,是走集体道路还是个人经济道路的问题,是能不能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问题。[3]当时,集体经济才是社会主义的认识被固化。

“文革”结束后,党和国家面临何去何从的重大考验。经过大讨论冲破了“两个凡是”的禁锢,实现了思想路线上的拨乱反正。1978年10月,邓小平到日本访问,体验了时速200公里的日本新干线,目睹了快速发展的工业,深受刺激。回国后,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闭幕会上讲话指出:“如果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4]邓小平的讲话体现了壮士断腕的决心,也是党自我革命的生动写照。

问题:问题的关键是如何进行改革呢?到底要改什么呢?

这一问意在聚焦学生思维,引出改革开放的主体内容。解决中国的问题,关键在党。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果断抛弃“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方针,实现了工作重心的转移。全会重新确立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改革开放”、“翻两番”和“小康”成为那个时代最鼓舞人心的口号。最初改革的思路是“对内搞活”、“对外开放”。

二、在理解改革开放的伟大进程中体会到党稳大局的坚定意志

改革开放的进程与姓“社”姓“资”的争论相互交织在一起,考验着党和决策者的毅力与担当。1978年12月,安徽省凤阳小岗生产队18户农民代表按下了红手印,实行包产到户。小岗村的做法,产生了极大的示范效应,也引发了很大的争议。

1980年1月下旬,在北京召开了全国农村人民公社经营管理会议。安徽代表在会上介绍了实行包产到户的情况,引起了不小的争论。如有人认为“包产到户的关键是分而不是包,是分田单干,不仅退到了资本主义,而且退到了封建主义,倒退了几千年”;有人叹息,包产到户导致农村“辛辛苦苦几十年,一夜退到解放前”。

问题:面对争议,是继续坚持包产到户,还是倒回去吃“大锅饭”呢?

如果为学生提供一个有认知冲突的历史情境,会极大激发学生的问题解决意识。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学会全面、客观、历史、辩证地看待历史人物,因为在党的百年发展进程中,与杰出历史人物的贡献密不可分。在关键时刻,安徽的做法得到了邓小平的肯定。1982年,中央发布了《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纪要》的1号文件,肯定了“包产到户”的做法,这是对传统社会主义理论的一次突破。此时,关于“包产到户”与社会主义之间关系的争论,以中共中央决策的形式结束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激发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问题: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会带来什么影响呢?

家庭联产承包制在理论上突破了只有集体经济才是社会主义的认识,也冲击了人民公社的体制,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1983年,人民公社的体制被撤销,取而代之的是乡(镇)政府和村委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又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乡镇企业大量出现。

关注一个史事存在的时间结构,抓住时间节点,是理解其史事的基本点。1977年11月,邓小平视察广东,支持广东、福建两省实行“特殊政策、灵活措施”。1980年,厦门、深圳、珠海和汕头等四个经济特区建立。特区引进外资改变了单一公有制,也改变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尤其是深圳特区借助特殊政策,经济迅速发展,对全国计划经济体制带来巨大冲击。当时出现了不同的声音:

说什么在深圳这块土地上,除了五星红旗是红的外,其他一切都是黄的了;说什么辛辛苦苦几十年,一夜之间变成解放前。[5]

问题:面对质疑,是进一步开放?还是限制收缩?

在具体问题面前,每个人都会基于已有的经验背景形成自己的理解,每个人的理解往往着眼于问题的不同侧面,这是学生建构知识的必经阶段。1984年1月,邓小平视察深圳,看到深圳的工业产值比兴办特区前的1978年增长了十倍多,十分兴奋并随后题词:“深圳的发展和经验证明中国建立经济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回京后他对几个中央负责人说:

除现在特区之外,可以考虑再开放几个港口城市,如大连、青岛。这些地方不叫特区,但可以实行特区的某些政策。我们还要开发海南岛,如果能把海南岛的经济迅速发展起来,那就是很大的胜利。[6]

5月,中央进一步开放了大连、天津、青岛、上海、福州、广州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有力地增強了中国改革开放和国民经济的活力。10月,中央作出《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改革重心从农村转向城市,从农业转向国有企业。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活力,即在所有制、管理体制和分配体制上改革创新。1984年,“改革开放”一词开始正式出现在各大报刊文件之中。[7]经济特区建设、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与对外开放从此紧密联系在一起。

1985年2月,中央又把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闽南厦漳泉三角地区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1988年海南岛经济特区建立。1990年上海浦东开发开放,对外开放由沿海向内陆延伸。1990年3月,中央决定在上海、深圳试点证券市场。股票与市场经济相关联,这意味着按劳分配的原则逐渐被打破,向着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转变。1992年相继开放了重庆等沿江城市,满洲里等内陆边境城市和昆明等内地省会城市和自治区首府。至此,我国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形成。

改革没有先例可循,如同摸着石头过河。单一公有制、按劳分配、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相继被打破,建立市场经济体制成为大势所趋,但当时“市场经济”被贴上资本主义标签,改革的阻力重重。1989年东欧剧变,1991年苏联解体。关于市场经济姓“资”姓“社”的问题,以及计划与市场之争成为意识形态领域的焦点。

问题:面对困境,是坚持改革?还是回到原点?

1992年1月,88岁的邓小平来到南方视察,足迹遍及武昌、深圳、珠海和上海等地。在南方的谈话中,邓小平回答了长期以来人们关注而思想上尚未完全弄清楚的许多重大问题。其中,关于什么是社会主义,邓小平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8]南方谈话进一步解放了思想,坚定了改革开放的决心和信心。邓小平从根本上突破了公有制、计划经济和按劳分配才是社会主义的传统认识,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创造性地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

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打破了计划经济和单一的公有制传统认识,中国的改革开放进入一个新的阶段。1993年提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国企改革步入深水区。2001年中国加入WTO,为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开辟了新途径,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开拓了新空间,这也标志着中国由政策性开放转向了制度性开放。

三、在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感悟党开新局的政治智慧

同情理解是学生认识历史的重要方式。在同情理解改革开放基本史实的基础上,帮助学生建构自己的历史认识,这是教学的目标之一,也是教师作为帮助者的重要任务。改革开放的实践告诉我们,必须根据中国的国情和时代特征,走中国人自己的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丰富人类社会发展道路,贡献了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只有抓住“中国特色”,感悟党开拓创新的政治智慧,才能坚定学生对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的认识。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特”在哪呢?

中国特色是在理论与实践上的创新和突破。讲述的关键在帮助学生认识到其“特”在哪,并建构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宏观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坚持党的领导下,采取以公有制为主,多种所有制并存的模式,打破了苏联模式单一公有制的体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采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打破了苏联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是对斯大林否定市场理论的重大突破。[9]正是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形成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铸就了跨越时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1997年,中共十五大在党章中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2012年以后,改革开放进入深水区,面临错综复杂和险象环生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全国人民攻坚克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其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二是综合国力不断提升,三是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中华民族迎来了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中国共产党在改革开放过程中提出的重要战略方针、召开的重要会议、发生的重大事件、取得的重大胜利和涌现的英雄人物等,构成了主干知识。然而,讲改革开放史也不能仅停留在单纯讲故事的层面,必须深入理解故事背后的深刻逻辑。改革开放史与特定时空节点、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历史人物紧密相关,叙事的方式也可以多样化。讲述改革开放史,会通四史,建立相互协调、融会贯通的视野和思维很有必要。作为帮助者、引领者的教师自身观念、思路和方法上的创新亦为关键,尤其是要有问题意识,在真实情境中建立起问题与所学知识之间的联系。学生带着问题意识和证据意识,在新情境下对历史进行探索,其认识的广度和深度才能得以拓展。[10]当然,树立正确的党史观,旗帜鲜明地反对历史虚无主义是讲好改革开放史的前提。

【注释】

[1]高文、徐斌艳、吴刚:《建构主义教育研究》,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年,第387页。

[2]习近平:《论中国共产党历史》,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年,第4页。

[3]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第三卷),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第947页。

[4]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116页。

[5]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第四卷),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第1196页。

[6]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出版,1993年,第52页。

[7]章百家:《关于改革开放史研究的三点思考》,《中共党史研究》2017年第5期,第13页。

[8]邓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人民日报》,1993年11月6日第1版。

[9]陆南泉等:《苏联真相:对101个重要问题的思考》,北京:新华出版社,2010年,第329页。

[10]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 2020 年修订)》,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年,第17—18页。

猜你喜欢

改革开放情境学生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学理审思:真实情境写作之中考命题
画好运动情境图——解决追击与相遇问题
改革开放40年民族影像志
赶不走的学生
改革开放初期的上海百姓生活
因改革开放而生 因改革开放而兴
改革开放:干点什么最时髦
学生写话
聪明的学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