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问题驱动的初中历史教学实践探析

2022-06-30于硕李丹阳

中学历史教学 2022年6期
关键词:大总统袁世凯孙中山

于硕 李丹阳

历史教学要培育学生的历史学科思维,问题驱动是行之有效的一大路径。《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初中历史课程应引导学生“在了解历史事实的基础上,逐步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初步学会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1]。笔者曾在一所乡镇学校顶岗支教半年,承担了七、八年级的历史教学工作。在教学实践中,笔者有意引导学生通过预习自主提出问题,并将其加以汇集、遴选,将问题的解决设计在课堂教学过程之中,以增强教学的针对性。

实践表明,教材的某些表述有时会令部分初中生产生疑惑,原因主要有二:一是教材仅呈现了结论但未过多地阐释背景;二是学生知识储备和阅读理解能力尚待提高。譬如,在预习部编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0课“中华民国的创建”和第11课“北洋政府的统治与军阀割据”时,学生便产生了一系列疑点问题,而这些问题聚焦于一个核心人物——袁世凯。笔者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一方面根据教学目标与内容设计了若干教学问题,另一方面也选取了学生在预习教材时产生的疑点问题,并将两者整合设计成为一条“问题链”,以在课堂教学中共同解决:(1)孙中山为何要让位于袁世凯?(2)为什么说“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3)为了限制袁世凯的权力,孙中山提出了哪些条件?袁世凯遵从了吗?(4)《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以下简称为《临时约法》)是如何限制袁世凯(总统)权力的?(5)袁世凯会遵从《临时约法》的规定吗?其中,问题(3)与(5)起到联结过渡的作用且难度不大(答案易从教材中找到),本文不做重点叙述。

一、孙中山为何要让位于袁世凯?

教材指出,孙中山表示,“如果清帝退位,袁世凯宣布赞成共和,他即行辞职,并推举袁世凯继任临时大总统”。孙中山为何要让位于袁世凯呢?这一问题易为学生捕捉,是学生的困惑所在:革命党人经历了前期起义的流血牺牲取得了胜利,为什么又要将大总统的位置拱手让人呢?要明确这一问题,还须提供更多的背景材料,引导学生在特定的时空框架中加以分析。

武昌起义后,帝国主义转而扶植袁世凯作为其统治中国的工具,并要求清廷加以重用,袁最终掌握了清政府实际的军政大权。“多年的政治经验使袁世凯深知,单靠武力是镇压不了革命党人的”[2],而南方革命势力成员复杂,力量涣散,军备落后,也无力与袁世凯北洋军抗衡。1911年12月,南北双方代表进行了谈判,最终约定,若袁世凯能够逼迫清帝退位且赞成共和,即推举他为中国民国临时大总统,史称“南北議和”。然而,正当袁世凯尚在观望之际,刚回国的孙中山当选为临时大总统并在南京就职,这使得袁大为不满,并向革命党人施压,而在当时,“革命队伍里弥漫着要把总统的职位让给袁世凯的气氛。孙中山也表示自己只是暂时担负组织临时政府之责,随时准备让位。”[3]

学生之所以会产生困惑,主要是因为对背景信息不甚了解,而教材也未过多铺叙。事实上,这些信息并非未解之谜,教师可指导学生通过多种渠道收集相关资料,并为其提供在课堂上成果分享、交流互鉴的机会。在课堂教学中,问题的解决不是一蹴而就的,直接由教师提供信息、揭晓答案,学生只是得到了一个结果,却缺少了思维的锻炼;而应当分解问题、有效对话、不断启发、步步深入,引导学生参与到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来。譬如,在分析该问题时,可利用教材中“武昌起义成功后,湖北军政府与清朝内阁总理大臣袁世凯交涉,力图通过和平的方式早日实现共和”这一表述,关注历史事件发生的时序,说明南方革命势力之前就曾与袁世凯进行了交涉,其时南京临时政府尚未成立,孙中山也没有被选为临时大总统,那么,此时的袁世凯是一种怎样的身份?南方革命势力为何要与其交涉?这一交涉与孙中山后来的“让位”有何关联?要在过程中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材料,引导其不断思考、合理解释,逐渐接近问题的答案。

二、为什么说“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

培养青少年历史思维的好问题大致可分为五种类型:结论反思型、矛盾置疑型、身份模拟型、事实假设型和专题训练型。[4]该问题的提出,实际上是对教材中结论的反思。“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是教材中一个子目的标题,这一个说法又似乎与“孙中山让位于袁世凯”有着矛盾:既然是孙中山让位于袁世凯的,又为何说是袁“窃取”呢?虽然教材中这一表述得到了较为广泛地使用,但也遭到过学界质疑:陈旭麓认为,“袁世凯是选举出来的,于法有据,因此不能简单地归之为孙中山的拱手相送,也不能完全归之为袁世凯的鼠窃狗盗”[5];郭兆才结合史料分析得出结论,袁世凯出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根本谈不上“窃”,而是完全出于南方革命党人的意愿。[6]利用这一问题引导学生“尝试体验探究历史问题的过程,通过搜集资料、掌握证据和独立思考,初步学会对历史事物进行分析和评价”[7],不失为一个好的做法。

笔者注意到,部分学生并未对该表述产生质疑,原因集中在两个方面——相信教材的权威性、对袁世凯评价不高,这两方面的“症结”实际要求教师注重对初中生证据、时序、因果等历史学科思维的培育。譬如,学生认为此处的“窃取”使用得并无不当,理由是“袁世凯想当皇帝”,但此为袁世凯之后的做法,他在就任临时大总统时是否有此想法,是不得而知的,这个因果关系并不成立。学生有这种认知,是因为他们能够看到历史的结果,才将之后袁世凯的倒行逆施作为评判该问题的依据。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了解历史的时序,初步学会在具体的时空条件下对历史事物进行考察。

考察“窃取”一词使用是否适切,须先明确“革命果实”(或称“革命成果”)所指何物,教材中提及了两点: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临时约法》,两者实际指向的便是“民主共和”这一果实。若仅从教材“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这一子目下的“袁世凯拒绝在南京就职”、“将临时政府迁往北京”这两个做法加以分析,似乎很难印证其“窃取”行为。另外,袁世凯能够接任临时大总统,虽是孙中山让位的结果,但也经过了投票选举且全票当选。事实上,在当时人的心目中,与孙中山相比,袁世凯更像是一个能迅速结束动乱、稳定政局的人物,一个在专制政体倾覆之后能重建和平与秩序的人物。[8]

在课堂教学中,笔者并未首先指出“窃取”一词用得不恰当,随之提供证据加以印证,而是结合相关史事和材料引导学生阅读思考,交流自己的看法,力求言之有据。“窃取”与否,表面上是讨论一个词语使用得是否得当,但实际上涉及的是学生对历史的理解与解释。这一教学活动的设计并非想要推翻教材中的结论,而是借此引导学生对相关历史问题进行思考,并结合历史材料初步分析与解释历史问题,过程中致力于证据、时序、因果等历史学科思维的锻炼。值得关注的是,教材在该单元的导语部分使用了“革命果实落入袁世凯手中”这一表述,金冲及在《二十世纪中国史纲》中也如是说[9]。相较于“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这一表述隐去了“果实”如何到了袁世凯手中的过程,却并没有回避最终的事实结果。

三、《临时约法》是如何限制袁世凯(总统)权力的?

在收集学生的预习反馈时,“什么是责任内阁制,袁世凯为什么要破坏呢?”这一问题引起了笔者的注意,这源于教材中“袁世凯上台之后,一再破坏责任内阁制”这一表述。何为“责任内阁制”?它是怎么产生的,又是如何限制袁世凯权力的,以致于令其“一再破坏”呢?教材只字未提。八年级学生尚未学习世界史的相关内容,对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制度基本没有概念,对他们而言,“责任内阁制”无疑是一个陌生而抽象的术语。

中华民国的“责任内阁制”,实际源自《临时约法》的相关规定:国务员(即内阁成员,包括国务总理及各部总长)拥有“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等职责,“由内阁实际负责任……使总统出于无责任之地位”“虽有野心者,亦不得就范”[10]。西方的责任内阁制以英国为典型,而中国的这种责任内阁制与之相比却有所不同。《临时约法》规定下的国务员更像是“辅佐”临时大总统的助手,权力较为有限,临时大总统仍享有较大的实质性权力;国务员不对参议院(议会)而对临时大总统负责。由此可见,《臨时约法》规定的“责任内阁制”似乎名不副实,因此,有学者认为,《临时约法》是一种兼有总统制和责任内阁制因素的混合政体。[11]这种畸形的“责任内阁制”既对袁世凯的专权是一种约束,也为其倒行逆施提供了可乘之机。

问题基本明朗之后,应考虑的是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参与解决。一堂历史课的时间是有限的,若是纠结于“责任内阁制”这一专业术语,势必影响正常的教学进度与教学目标的落实,还不能保证学生可以消化吸收,这无疑是舍本逐末。其实,这些背景信息固然是“乱花渐欲迷人眼”,但并未要将其机械地搬进初中历史课堂,而是应拎出问题解决最需要的核心内容,灵活处理。笔者在实际教学中,先是引导学生回顾了《临时约法》中的“三权分立”,并指出,三权分立是对总统权力的一种制约,然而,在这种权力的制衡下,总统仍有不少实质性权力,进而思考:《临时约法》又从哪一方面制约总统权力呢?这时可通过《临时约法》的相关内容简要说明“国务员”的职责,对“责任内阁制”有一个初步的认识。至于“责任内阁制”的名与实,与本课关系不大,可略去不讲。

培育初中生历史学科思维需要有效问题的驱动,教学中既要关注问题的选择与设计,也应重视问题的分析与解决,发挥教师引导启发的作用。历史教材的叙述以结论偏多,并非事无巨细,初中生的知识贮备、思维能力尚不足,在阅读教材时难免会有困惑之处,教师应引导学生在预习过程提出自己的疑问,并收集、甄选其中有价值的问题,有的放矢地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进行设计,带领学生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掌握知识、提高认识、锻炼思维。

【注释】

[1][7]教育部:《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6页。

[2]李新:《中华民国史》,第一卷(1894—1912)·下,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第666页。

[3]陈旭麓:《中国近代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第322页。

[4]薛伟强:《培育初中生历史思维的三大路径》,《历史教学》(上半月刊)2019年第19期,第53—54页。

[5][8]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北京:三联书店,2017年,第314页。

[6] 郭兆才:《“袁世凯窃国”质疑》,《历史教学》(中学版)2011年第9期,第67页。

[9]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上卷),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第88页。

[10]陈旭麓:《宋教仁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460、489页。

[11]齐盛:《是内阁制还是总统制》,《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4年第5期,第119页。

猜你喜欢

大总统袁世凯孙中山
孙中山的绰号
中华民国“大总统”制始末
等候袁世凯
王绪阳孙中山人物画作品选
孙中山彰显气度
袁世凯五姨太一语成谶
从舆论导向看武昌起义后的“拥袁弃孙”
民初《大总统选举法》出台的条件与原因初探
“原件退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