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科素养视角下初中部编历史教材活动课优化策略探究

2022-06-30沈智俊

中学历史教学 2022年6期
关键词:活动课学科历史

沈智俊

一、学科素养视角下初中部编历史教材活动课的困境与契机

“随着《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和2019年统编高中历史教科书的推出,中学历史教育迎来了重大变革。”[1]新的初中历史课标已经出台,在市、区教研活动中,我们都能感受到学科素养培育是大势所趋。培养探究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比传授准确历史知识更为重要。现行初中部编历史教材(下文简称“教材”)中的活动课,顺应时代发展潮流,是培育学科核心素养的绝佳切入点。

教材每册最后一课均为活动课。学科素养视角下的活动课有诸多价值。其一,强调实践情境创设,引导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解决实际问题。如八上第27课《考察近代历史遗迹》、八下第20课《生活环境的巨大变化》等。其二,依托本册所学,以任务驱动引导学生将知识转化为技能,考查学科素养发展水平。如七上第21课《让我们共同来感受历史》、九下第23课《时事溯源》等。最后,每个活动围绕一个主题融合多种学习方法和活动形式。强调系统的学科素养,而非具体的知识或方法。

活动课体现学科素养培育趋势,但实际开展却遭遇困境,原因如下。首先是活动时间。全册最后一课,恰逢复习迎考,教师难以精心组织。学生感兴趣,却没有时间参与。拟定一课时的活动,实际需要大量时间完成任务布置、课外探究和成果汇报。其次是家长配合程度。升学压力巨大的今天,并非所有家长都支持孩子参与活动。但涉及课外活动,必需得到家长同意和安全保证。最后是活动方案。教材原定方案具有普适性,指明活动方向,提供活动模板。但如何更好地在本地、本校、本班开展,仍需精心设计。大部分一线教师对此既不热衷,也不在行。

双减政策保障了学生的课余时间,为开展活动课提供了契机。若学期伊始就合理规划,引导学生利用周末完成活动,便于学期末进行展示和评价。上级部门多项建议均提倡教师从非考试学科的角度拓展学生课后活动,鼓励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相互融合。《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第11条提到“拓展课后服务渠道……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发挥好……校外活动场所在课后服务中的作用”[2]。第25条提到“合理利用校内外资源。鼓励有条件的学校在课余时间向学生提供兴趣类课后服务活动,供学生自主选择参加”[3]。这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家长的观念,提升家长配合度。

综上所述,一线教师应把握机会,优化活动课,高效发挥其在培养学生学科素养中的作用。

二、学科素养视角下初中部编历史教材活动课的优化策略

基于学科素养视角下的活动课,着力呈现活动过程而非知识。教师要转变教学设计思路,在活动方案上下功夫。应优化原有普适性方案,使其更适合自己的学生。现以七、八年级活动课为例,总结优化策略如下。

(一)树立资源意识,变主题活动为明确探究任务

教材中的活动课虽为主题活动,但目标仍过于笼统。如七上第21课“让我们共同来感受历史”,其活动内容为“通过多种方式考察身边有哪些事物可以看出历史的发展变化,并通过搜集反映历史的各种资料......对身边的‘历史’进行叙述和分析”[4]。又如八上第27课“考察近代历史遗迹”,其活动目的是“了解家乡与近代中国有关的建筑物、纪念馆等历史遗迹,感受近代中国历史”[5]。对七、八年级学生而言,无论“身边”还是“家乡”,都是较大的范围;无论“历史”还是“遗迹”,都是较模糊的概念。教师设计活动方案时应精准把握“身边的历史”和“家乡的历史遗迹”主题中的核心问题,将其优化为明确的探究任务,具体做法如下。

首先,要树立资源意识,缩小活动范围。教师应广泛搜集乡土资源。以南京为例,博物馆包括以南京博物院为首的多个大型博物馆,大部分免费向公众开放。纪念馆有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抗日航空烈士纪念馆等。历史遗址、遗迹等更是数不胜数,如明城墙、夫子庙、乌衣巷、中华门城堡、总统府等。教师应将丰富乡土资源加以精选,适当缩小探究范围,便于学生活动。

其次,在精选资源中挖掘小切口,结合教材原定活动主题,整合为明确的探究任务,我的尝试有下几类。其一,深度挖掘单一资源的核心任务。如“参观南博秦汉展厅,感受秦汉文明”、“走访瞻园,回顾太平天国的历史”、“在六朝博物馆里感受六朝的衣食住行”、“参观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探寻历史真相”等。其二,构建多个资源之间的主题任务。如“走访南京大屠杀丛葬地,感受南京大屠杀”、“从明故宫到明城墙,感受明朝的历史”等。可在同年级不同班级或同班级不同小组之间布置不同类型任务。若连续任教七、八年级,还可将任务进一步延伸,如“从江苏都督府到总统府”、“从明长城到南京保卫战”等,这需要教师依據课标和教材进行更系统的设计。

总之,教材原定活动主题均为编写者们精挑细选,若再经一线教师加以优化,体现乡土资源优势,将更加合理和高效。

(二)建立馆校合作,变普适方案为具体活动指南

在众多乡土资源中,博物馆、纪念馆等公众教育资源无疑是最佳选择。挖掘这些资源绝不应停留在告诉学生博物馆或历史遗迹有哪些教材涉及的内容,或只是推荐一个便于探究的场所,而应借助这些资源引导学生搜集资料、构建知识体系、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学生在活动中习得的学科核心素养和获得的成功感是任何纸笔评价无法取代的。高效使用公众教育资源的最好方式是寻求专业人士帮助,即建立馆校合作。

基于育人的共同目的,学校和博物馆各具优势。学校教师依据课标和教材,引导不同学段学生进行系统知识学习。博物馆以真实展品、细节讲解、主题展厅进行公众教育。馆校双方成员可以开展时空跨度、内容广度、研究深度三个角度的有效合作,整合课标、教材、学情和馆藏资源,推动活动课的优化,实现双赢。

“探物南博课程”是我校和南京博物院合作开发的活动课程。因选修课实践中的良好收效,被推广至七年级活动课。我们将教材中“让我们共同来感受历史”主题具体化为“探物南博之青铜器”活动。由本校历史教师依据课标梳理教材中与“青铜器”有关的文本、图片、文物,形成清单。南京博物院专业人员依据清单,罗列南博相符的展品。可以是教材介绍的同类、同期文物,实物比文字和图片更有吸引力和说服力;可以是教材中仅寥寥数语列举的文物,弥补了因篇幅有限而为未详细介绍的缺憾;还可以是教材中同时代未涉及的文物,可拓展学生课外知识。南博馆员带领一线教师深入展厅,共同选择适合实地探究的展品,从各自擅长的领域挖掘文物丰富的细节。最后,一线教师凭借对学情和课标的了解,以核心问题及问题串方式设计任务单,以图片、填空、记录、连线、探究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完成任务,甚至是设计参观路线。任务单提供了活动指南,规划了路线和步骤,提高了活动的有效性。其次,在平时教学中,教师可有意识简介南博同类或者更好的展品,实现活动预热。授课时可适当引导学生观察青铜器的色彩、形制等,使之初步了解观察文物的方法,促进他们思考如何更好地完成探究任务。最后,寻求南博支持,对完成任务单的同学发放小小文创产品,提高活动积极性。我们还搜集学生对南博展品的提问和活动建议,据此不断改进活动方案。

(三)设置物化成果,变单一考核为多元评价

学科素养视角下的活动课评价的目的不是选拔,而是学生的发展,设置多样的物化成果是最佳方法。所谓物化,即成果看得见,摸得着,需学生动手动脑才能实现。“核心素养的培育和发展性评价都是极具个性的问题......由于学生的起点不一样,解决问题的能力水平和结果都是千差万别的”[6];从发展性评价角度而言,学习成果也千差万别,没有统一答案。物化成果的设置,给予学生足够空间的同时形成探究的边界。无论采用何种个性化活动方式,都不能偏离主题。

物化成果可设置在活动各个环节。若侧重过程,则可以是具体活动方案、记录、花絮等,易于完成且可知学生有无认真参与。但一般更侧重结果,如撰写活动体会等。可引发反思,促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生成。而最好的物化成果是形成产品,如设计并仿制青铜器模型。想仿制一件逼真的青铜器,需关注青铜器的颜色、大小、形制、花纹等,选择合适材料进行加工制作,适当进行做旧和打磨处理。我们还要求学生简要论述作品,打造出类似博物馆展品的感觉。我们撰写的相关案例获江苏省STEM课程优秀案例初中组一等奖,并在江苏省第四届STEM教育大会上进行案例分享,还被南京博物院收录在出版刊物《从教育到服务》中。再如,要求八年级学生立足活动课的实地考察,围绕“南京大屠杀”主题绘制手抄报,效果也很好。

物化成果形式多样,与之对应的是多元评价。较好的评价方式如下。其一,公开展示物化成果,如利用历史教室展览青铜器模型作品,利用橱窗展示手绘小报等。在班会、晨会等集体活动中,表彰优秀作品。其二,呈现学生过程性体会,如使用学校公众号对活动过程进行宣传,发布学生活动体会,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的表现被认可。其三,分享其他探究成果,如选拔学生代表在年级大会中汇报南京大屠杀历史真相的研究报告等,并进行实况直播。

具体知识在成长过程中,可能会被学生遗忘,但活动经历则会转化为核心素养牢记于心,助力他们日后成长。

三、学科素养视角下初中部编历史教材活动课优化实践的体会

首先,优化后的活动课促进了学生的发展。很难界定哪类具体核心素养得到了提高,但我们明显感觉到学生的变化。质疑变有深度了,如意识到史实与特定时间和空间相联系,得出结论前会搜集相关史料、文物等证据,能从历史表象中发现问题并作出合理判断。开始静下心来感受家乡,加深了对周遭事物的认同感。

其次,优化活动课的过程促进了教师专业化成长。“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出,对中学历史教师最大的挑战就是不能再单纯地从历史学科的角度来理解歷史教育,而必须从人的素养提升的角度来理解历史教育。”[7]我们的教育理念、教育智慧、思辨能力、学科拓展能力,甚至对学生人格的影响力和成就动机都有了明显的改变。因为我们意识到“是为学生的素养而教,而不是为了历史学科而教”[8]。相信我们比其他教师更能应对刚刚出台的初中历史新课标的挑战。此外,学生活动也为我们的教学提供了新的素材,可谓教学相长。

最后,实现了学校教育和博物馆教育的双赢。培育核心素养取代了传授具体知识,成为馆校合作的契合点。学校教育引领探究方向,博物馆资源补充学校教育。各取所需,通力合作,必能实现良好的效果。

【注释】

[1][6][7][8]黄牧航、张庆海:《中学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与评价》,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年,第1、357、381、381页。

[2][3]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第11、25条。

[4]教育部:《中国历史》(义务教育教科书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年,第105页。

[5]教育部:《中国历史》(义务教育教科书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年,第130页。

猜你喜欢

活动课学科历史
科学构建超学科STEAM课程
深入学科本质的深度学习——以“表内除法”为例
活动课
石景山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设计
“超学科”来啦
新历史
学生获奖及学科竞赛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历史上的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