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亦有术 证史有“据”

2022-06-30杨磊

中学历史教学 2022年6期
关键词:史料孔子历史

杨磊

数据史料是指通过数值形式表现的史料,常见的有文献中记载的数量及数量关系,以及通过技术手段将其他史料量化而得出的史学材料。相比文献、图片等传统史料更侧重于对历史现象的定性描述,数据史料能将历史量化,使学生能更精准、更直观地认识历史,因此成为日常教学以及考试命题上的“常客”。但如何在历史教学中充分利用数据史料?如何让数据史料的运用更契合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这在目前历史教学研究中仍有许多可探讨之处。本文拟从数据史料的证史路径出发,对上述问题稍作阐述。

一、学会读数,实现数据解读的准确性

数据史料作为一种新样态史料,对初中生而言较为陌生,因此需要教师的示范和引导。例如在讲解“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技术革新时,教师出示不同机械设备纺织100磅棉花所需时间柱状图(见图1)。对于这个数据,应当如何解读、证明历史呢?

(一)抓住要素,找到趋势

数据证史的第一步,是教会学生抓住要点,读懂数据。历史柱状图是以数学坐标柱状形式对历史资料进行定量分析,需要通过解读图表所呈现出来的数字或线段变化,来确定数据所要展现的信息,具体方法可概括为“抓要素、找趋势”。教师首先提示学生观察数据图表基本要素,包括题目(不同机械设备纺织100磅棉花所需时间),横竖轴(横轴为不同年代发明的纺织机,竖轴为小时),图例(柱状图表示每纺100磅棉花所用工作时)及出处(克里斯托弗·S·查普曼《棉花产业的工业革命》)。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指导学生关注图表内容:1780年,英国发明家塞缪尔·克朗普顿发明骡机,每纺100磅棉花需要2000个工作时;1790年左右,一台装有100个纱锭的骡机纺织同样数量的棉花需要1000个工作时;1795年,一台以蒸汽为动力的骡机需要300个工作时,1825年,使用罗伯特的自动化骡机只需135个工作时。通过观察数字变化:2000—1000—300—135,学生可以找到一条用时递减的发展趋势,由此形成对工业革命不断发展、科技成果卓然显著的直观认识。

(二)关注参照,理清关系

数据史料中的数字变化能够直观展现历史的发展,但对于数字背后代表的大小多寡,学生匮于知识和经验,往往缺乏感性认识。如上文所述,用135个小时处理一百磅棉花到底是快是慢,学生是没有概念的。为了更好说明新技术的先进之处,教师又在课堂中引入以下数据史料:“18世纪,印度的手工业纺织者每一百磅棉纱纺织所需时间是50000个工作时”,通过对比,学生可以发现:同一时代,运用机器纺纱织布的生产效率要比手工劳作高上百倍,工业革命的跨时代影响彰显无遗。

此外,选择合适的参照数据,也能更好地帮助学生理清关系。例如在讲解“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时,教师出示伊丽莎白一世期间下院议员的出身情况(见图2),以此说明中世纪晚期英国发生的权力结构调整。但有学生指出,英国议会分上下两院,上院由贵族组成,下院由骑士和平民代表组成,图表仅提供了下院信息,似乎不能证明英国主流政治精英已经下沉到下院这群“新贵”。对此,教师再出示一份数据:“在1570年至1580年间,上院提出的议案只占议案总数的22%,获得通过的上院创议法案占31%,远低于下院69%的创议法案获得通过的比例。”通过参照比对,学生对英国两院的权力大小一目了然,也为之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教学起到铺垫作用。

二、结合时代,凸显数据生成的逻辑性

历史课堂中的史料教学,要帮助学生“从历史表象中发现问题,对历史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做出解释”[1]。因此,对数据史料的解读不能仅仅停留在数据的简单对比,还要紧扣时代背景,解释数据变化原因,凸显数据生成逻辑。

例如在讲述“伟大的历史转折”时,教师出示中共九大和十二大政治报告中的“高频词”(见表1),考察学生对不同时代历史特征的认识。

词语语汇的产生和发展总以一定的社会环境为条件,具有极其鲜明的时代性,不同的历史时代,会产生不同的词语语汇。中共九大和中共十二大分别召开于1969年和1982年,与之相关联的重大历史事件就是“文化大革命”和“改革开放”,那么“高频词”有没有体现当时的时代特征呢?

通过表格我们可以发现,某些“高频词”在不同阶段的出现频次有较大差异。例如“阶级”一词在中共九大的出现频率有335次,在十二大的出现频率有35次,“革命”在中共九大出现了288次,在十二大出现了62次,“经济”、“建设”在中共九大分别出现了27、24次,在十二大出现了123、124。联系两个时代的时代特征,“文化大革命”期间“以阶级斗争为纲”,因此“阶级”、“革命”等词占据时代话语主流,而伴随着“改革开放”的全面铺开,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经济”、“建设”等词在中国社会的地位越来越突出、越来越重要。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也有词语不受时代影响,在两次政府报告都高频率出现。例如“人民”一词在中共九大出现121次,十二大出现117次。这反映出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

高频词的背后不仅折射出历史发展的变迁,也反映出历史发展的延续,分析数据生成的时代背景,探究数据背后的社会变迁,无疑可以深化学生对历史的认识。

三、多元互补,提高数据运用价值性

数据史料因其在定量分析上的特殊价值,在史料实证方面具有天然优势。然而由于各种政治上、立场上或技术上的原因,数据矛盾、失真的现象也大量存在。以“孔子身高”為例,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长九尺六寸,人皆谓之‘长人’而异之”,有人就以今天长度单位折算,得出孔子有3米多高的惊人数据。这就需要教师多做辨别,选择权威,提高数据史料的运用价值。

(一)结合实证,辨伪存真

课堂中的数据史料教学,除了应当结合教学内容,选择有信度的数据材料,还可以引导学生“通过一系列区分、搜集、辨析、判断、提取的行为,掌握如何依靠有力的证据,来构建自己对历史的解释与认识的方法”[2]。

仍以“孔子身高”为例,为求证孔子的真实身高,教师补充以下两则材料:

材料1:据《史记·孔子世家》“注”的记载,周代长度有两种标准,十尺一寸或八尺一寸。若按八尺为一寸的说法,推算孔子身高大约是七尺八寸。按今日长度单位折算,孔子有2.6米。《中国古代历代度量衡变化简表》列有周一尺合今22.5—23厘米。按此推算,孔子身高约1.76—1.79米。

材料2:私人收藏家朱先生藏有一把与孔子出生年月接近的春秋鲁国折叠铜尺,据考证,此尺长20.5厘米,是鲁国专用的计量单位。鲁尺分十寸,据此推算,孔子身高为1.968米。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1)关于孔子身高目前已知有几个数据?(2)这些数据如何得来?(3)哪个数据更加科学?为什么?

通过阅读史料,学生掌握三个数据(3米多、1.76—1.79米、1.968米)的来源渠道,并对文献史料、实物史料与数据史料的互相验证,古今度量衡换算的数据证史路径有所认识,由此理解:历史考证尽可能采用接近或是同时代的原始资料,但若不是直接证据,仍有误判的可能。伴随着新史料的发展,我们也将越来越接近事实真相。

(二)结合史料,完善结论

虽然数据史料在形式上具有直观显著等优点,但在推导结论方面,仅凭数据本身往往失去之于片面。以“新文化运动”为例,教师多运用“《新青年》创刊后的一年多时间里,发行量长期徘徊在1000册左右,1918年,发行量猛增至20000册”这样的数据变化,证明杂志影响力与日俱增。但发行量是否等于影响力?单凭以上数据似乎不能说明问题,因此不妨另辟蹊径,将地图与数据复合论证观点。具体的做法是:梳理《新青年》杂志创刊后,特别是迁到北京后的编辑、供稿者和读者的地域分布情况,通过地图加以呈现。学生读图可以发现,杂志刚创办时,编辑仅有陈独秀一人,供稿者多为陈的安徽老乡,杂志充其量只是地区性刊物,迁至北京后,编辑和供稿者来自五湖四海,受众遍布国内国外,《新青年》成为新文化运动舆论阵地的结论呼之欲出。将数据与地图相互结合,使得证史路径更为严密,从而避免了历史结论的空洞、模糊和不确定性。

四、感悟与反思

正如梁启超所说:“欲知历史真相……最重要是看出整个社会的活动变化。整个社会的活动变化,要集积起来比较一番才能看见。”[3]作为社会活动变化“集积”的典型表现,数据史料既能从单个数据直观、精确的呈现历史,也能从关联数据横向、纵向的比较历史。课堂教学应引导学生从数据各要素出发(题目、横竖轴、图例、出处),对数据史料进行深度阅读,找到历史趋势、理清数据关系。在解读数据时,应引导学生关联时间、空间等特定因素,分析数据生成的时代背景,探究数据背后的社会变迁,由表及里认识、解释历史。在运用数据时,要与其他史料互相印证,弥补数据单一、片面的缺陷,完善数据证史路径,发挥数据史料最大价值。

随着历史课堂教学的研究深入,教师们为了追求更出彩的课堂效果纷纷“内卷”起来,各类新奇、丰富的史料层出不穷。但所谓过犹不及,数据史料的选择应当遵循准确和适切原则,避免使用失真或争议数据,采用可信度高且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数据。以上案例笔者曾在不同班级进行试讲,试讲效果就因班级情况不同而有所差异,因此教师要根据客观情况进行调整,合理运用数据史料,助推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

最后,基于当前数据证史常见于“经济史、工业史、农业史、人口史、地方史、社区史、教育史、社会史等”方面的现实[4],未来教师不妨对“文学史、艺术史”等内容的数据证史进行进一步探究,所谓“路漫漫其修远兮”,数据史料的证史路径还有许多可挖掘之处,本文抛砖引玉,也期待收获更多的启示。

【注释】

[1]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年,第6页。

[2]徐潔:《“史料实证”素养的养成探究》,《历史教学问题》2018年第1期,第119页。

[3]梁启超:《历史统计学》,《饮冰室合集》(第十六册),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第63页。

[4]姜义华:《史学导论》,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第169页。

猜你喜欢

史料孔子历史
走马史料赠故里 川渝民间文艺添新篇
孔子的一生
孔子的一生
新历史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历史上的4月
史料教学讨论征文
史料教学讨论征文
如果孔子也能发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