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发展民间艺术产业助力湘西地区乡村振兴

2022-06-29张馨月

农村科学实验 2022年5期
关键词:民间艺术湘西助力

关 红 张馨月

(湖南工商大学设计艺术学院,湖南 长沙 410205)

湘西自古以来就是一个蕴含神秘色彩的宝地。这里孕育出了独具当地审美特色的民间艺术,其历史文化的内涵中同时蕴藏着丰富的民间艺术资源宝藏。由于湘西是一个少数民族聚集的地区,湘西民间艺术融入了当地民俗,不仅具有典型的当地特色,还展示出湘西地区人民对民间艺术的创造力,推动湘西民间艺术产业化发展。湘西民间艺术是各民族在探索发展中凝结出来的结晶,由于湘西地处偏远、交通闭塞,导致当地经济发展长期受限。但也正因为这样,当地的民俗文化和民间艺术才能够更好地得以保护与传承。所以湘西民间艺术具有浓厚的地域特征和不可替代性,造就了一个灿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宝库。湘西民间艺术作为连系各民族之间的纽带,促进着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推动着各民族之间的友好往来。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是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首要途径,其目标之一就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统民间艺术的振兴与发展是乡村振兴的根本与灵魂,鼓励民间艺术发展,以发展地区民间艺术为首要带动当地乡村振兴,努力开创艺术振兴乡村的美丽新时代。民族民间艺术是各民族人民长期以来日常生活的智慧产物,发展民间艺术产业是当前促进乡村发展建设的重要条件。民间艺术在乡村建设中的新价值和实现途径,可以借鉴经验及发挥现有优势,丰富其文化内涵,促进理论研究和实践,保护和传承本土民俗艺术,并通过艺术创新为进一步振兴乡村提供新的方法。

湘西地处湖南省西北部,介于湘、鄂、渝、黔四省交界处,故湘西地区自古以来就吸收融汇了各地的文化,至今此地仍被学者们称为“文化聚宝盆”,孕育了大量灿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湘西民间艺术文化在经过长期的历史传承与发展中形成了形式多样、风格各异且内涵丰富的艺术形式和类别,例如文武茶灯、酉水船工号子、苗族鼓舞、土家哭嫁歌等。经历了长期的历史变迁,湘西地区各少数民族的文化在交流中相互渗透,交融整合,汇聚成了多元一体的湘西民间艺术。

1.发展民间艺术产业助力实现产业兴旺

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应致力于发展乡村文化产业。选择合理的开发途径,挖掘乡村可产业化的民间艺术资源类型,可以带动乡村文化产业繁荣发展,并通过市场化途径予以规模化发展,创造迎合市场需求的文化产品以助力乡村全面振兴。例如湘西苗绣,充满鲜明的民族特色与魅力,有着手法细腻、线条优美、颜色艳丽但不艳俗等特点。从苗绣的价值、特点、用途来看,它不仅能满足大众对精神文化的追求,也能适应现代经济的发展需求。以十八洞村为代表的苗绣产业文化精准扶贫项目,就是以苗绣为代表的民间工艺产业,依托了市场的力量,引入“再设计”理念,与现代时尚生活美学和科学技术融合,制造出符合当代人审美的产品,让民间手工艺产品进入人们的生活,在生活中日常化,这样不仅实现了经济社会效益与民间艺术文化传承的发展双赢,还使得乡村手工艺匠人既能凭借自己的手艺传承立世,同时又提高了其传播价值和文化价值。发展湘西特色民间艺术产业化在很大程度上有效促进当地民间艺术产业化的开发利用,实现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形成具有湘西特色的文化名片。

2.发展民间艺术产业助力生态宜居

乡村特有的地域文化和自然资源是当地民间艺术发展的关键和内生动力。如果离开了良好的生存与发展环境,就像植物失去生长所需的营养与水分,民间艺术也就失去了根基。因此在发展湘西民间艺术产业助力当地乡村振兴的同时,必须要重点保护当地民间艺术的存续环境。以中石化帮扶的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泸溪县潭溪镇新寨坪村“2021乡见新寨坪·乡村建造大赛”项目为例,大赛以当地民宿作为主要载体,结合了“神秘湘西”的文化背景,进一步拓展独具新寨坪村特色的文化旅游业。该项目围绕提升当地农村环境、增加农民收入、充分发挥乡村的资源优势,打造集“趣味、乡土味、人情味”于一体,增强“宿在民居、乐在田间、游在山水”的体验感,以此来培育和壮大当地民宿经济,更有效地整合乡村资源,来助推新寨坪村乡村振兴。在项目大赛开展的过程中介入艺术设计,同时结合当地的民间艺术形式,踊跃出了大量的优秀设计作品。(如图1、图2)

图1

图2

多元化形式的艺术装置在大赛中亮相,不仅美化了农村环境,更为推动当地民宿经济、建设美丽新乡村持续赋能,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在乡村建造大赛项目闭幕式会场上,与设计海报一同展出的还有当地苗族银饰与湖南省非遗物质文化遗产湘西木雕,它们代表的是湘西当地的特色传统与文化瑰宝。乡村建设项目更大程度上推动了现代设计和民间艺术的交流碰撞,这些设计作品融入了湘西地域元素与特色,也将和苗族银饰、湘西木雕这些民间艺术品一同化作新寨坪村一道独有的人文风景和一张美丽的文化名片。

保护民间艺术的存续环境并不代表需要坚守一成不变的原则。民间艺术传承与发展应尊重乡村所在地特点,关注湘西本土特色资源,明确乡村的独特身份与价值所在;根据当地发展的具体情况,保护和发扬乡村的多样性并尊重其差异性,努力提高乡村建设的质量;合理有效的保留原态的文化生存空间。一方面我们需要尽量把经济建设、旅游开发等因素对当地生态环境造成的恶劣影响降至最小化,另一方面湘西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各级各地文化部门应该主动了解学习当地民间艺术的相关知识,去感受民间艺术的魅力。做到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形成全民学习当地民间艺术文化良好的风气。

3.发展民间艺术产业助力实现乡风文明

乡风文明建设是助力乡村振兴实现的总要求之一。文化属于精神范畴,具有深远持久的影响,而乡风是道德和文化的凝练与表达。农村文化建设既是构建乡风文明的基础,更是处理好农村农业农民问题的重要抓手。在乡村振兴大环境下的农村文化建设对于提高基层民众的文化素质、拓宽其视野、丰富农民的业余文化生活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更能加快推动乡风文明建设,以此来振兴乡村。

湘西的文化传统能够流传至今,并在非遗文化中占据着一席重要的位置,体现出它巨大的生命力与活力,这就得益于它深深扎根在民族传统生态环境中。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湘西民间艺术文化——踏虎凿花,以独特的民族文化,鲜明的艺术特征,精湛的工艺技巧享誉国内外,被誉为“绣在衣服上的文明”。若想将踏虎凿花与民众生活紧密结合起来,就得从本地民众学习、教育入手,结合民族传统文化推广,拓宽踏虎凿花艺术的应用市场,通过传播、传承踏虎凿花技艺实现乡风文明建设。为此湘西的地方学校应要承担起当地民间艺术文化普及教育的义务,不仅要使当地特有的踏虎凿花艺术传统成为校园文化的一部分,还要培养专业从事民间艺术及相关文化产业运营的专业人才,使学校对地域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文化生产力发展起到桥梁作用。首先可以让学校课堂与传承人工作室进行项目合作模式,宣传踏虎凿花民间艺术,送教下乡,让乡村孩子在艺术课程学习的过程中放飞心灵;对产品包装进行设计,利用巧妙的包装、吸睛的媒体推广让踏虎凿花的作品走出乡村,让一系列“艺术+”创造、“民艺助农”成为当地发展的新名片。通过传承发展民间优秀文化艺术,培育文明乡风、淳朴民风。

4.发展民间艺术产业助力实现治理有效

历史文化背景、优秀的生态环境、独特的民风民俗的优势为湘西旅游业发展产生了源源不断的动力,政策叠加效应也为湘西民族文化产业提供了支撑,当地将旅游业作为主导产业来建设,外来资本的投入打破了湘西民族文化产业的资金瓶颈,拉动了民族文化产业的飞速发展。此外,将湘西民间艺术与当地旅游融合打造出特色文旅业,推进湘西民间艺术开发,大力开展节庆活动提高其知名度。例如从苗族“巴代”的影像资料中提炼出千奇百怪的器乐和鲜为人知的神秘舞蹈,制成世界上独一无二的音乐盛典,大音乐家谭盾的《地图》就是一个成功案例。

在实现治理有效的过程中,政府发挥着主导作用,同时饰演着组织者、管理者、支持者、参与者的角色。若不将民间艺术文化保护与传承置于文化治理中,则会很轻易就忽视民间艺术在社会关系构建中的文化“治理”作用。正因如此,湘西州政府在发挥其主导作用的同时就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针对湘西地区民间艺术文化特点进行当地艺术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建设规划。对影响到民间艺术文化遗产生存的各因素(如生态环境破坏、旅游开发不当、资金缺乏、传承人老化、专业队伍薄弱等)进行深入分析调研;树立“弘扬传统文化、丰富大众生活”的价值观,充分意识到湘西民间艺术文化对于当地治理有效的重要意义;把利用新媒体技术作为民间艺术文化传承重要手段,仰仗媒体技术让民间艺术文化迸发生命力。发展民间艺术产业和实现治理有效是相辅相成的,必须对湘西民间艺术文化进行活态传承,从而才能实现当地治理有效。

5.发展民间艺术产业助力实现生活富裕

民间艺术是自古以来人们通过劳动实践创造出来的结晶,是为了满足人们日常生活需要的产物。实施民间艺术助力乡村振兴的着重点在于挖掘当地独有优势,提升群众对发展民间艺术产业的热忱和干劲。在开发资源的过程中,需要找到当地生态、产业、文化、人力资源等方面的优势,在合理开发的范畴内能最大限度发挥出资源优势。以湘西地区为例,从民间艺术文化的地区优势出发,对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地区的文化艺术资源进行开发利用与农林牧业的投入相比较,显然它更环保、更经济、更持续,从而可以使无形的资源发挥最高效的作用。在现如今“文化促消费”的大环境下,还有着大量文化资源价值优势并未完全挖掘,所以最首要的任务就是把发掘民间艺术历史文化的经济价值作为发展湘西地区经济的着力点。

为此,湘西地方政府应致力打造更好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群众提供民间艺术学习基地、文化广场等平台,提供更多让民众了解民间艺术的渠道,并鼓励群众进行参观学习、在校内组织学生动手创作,努力创造对振兴民间艺术产业的有利条件,同时有效拓宽群众就业渠道。

以湘西的土家织锦产业为例,土家织锦拥有超高的艺术价值,当地旅游区可以利用这一当地产业优势,规划建设土家织锦体验馆,一方面促进旅游产业链的延伸,提升了市场竞争力,同时促进了旅游业和土家织锦的融合,形成了以民间艺术产业带动旅游业发展,以土家织锦带动乡村振兴的格局。另一方面,游客可以通过自身参观体验、在体验馆进行实际操作感受,更近距离了解土家织锦这项传统民间艺术,增进大众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了解。利用民间艺术资源发家致富,在发展地区经济产业化的同时增加了农民收入,也是在建设新乡村的过程中有效振兴文化的重要途径。经济发展的同时要加强优秀民族文化建设,将传统艺术与现代产业经济融合,让传统文化有效服务于现代社会、融入大众生活,树立独特的民族文化特征,实现湘西民间艺术产业助力振兴乡村。

6.总结

通过发展湘西民间艺术产业,将艺术文化中勤劳、诚信、友善等正确的价值取向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让大众对民族文化产生强烈认同和情感共鸣;将民间艺术传统进行保护与传承,推陈出新,使传统民艺变成大众所喜闻乐见的文化;将民间艺术在合理范围内产业化发展,使其在乡村振兴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传承人、政府、社会团体、学校应当要共同承担起湘西民间艺术活态传承与匠心创造有机结合的使命,正确的引导与培养民间艺人不同的价值取向,形成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民间艺术生态环境。我们要深挖乡村民间艺术资源优势,唤醒乡土记忆,借助国家帮扶政策,进一步进行科学布局,推动产业升级,振兴乡村文化软实力,让传统民间艺术文化融入大众生活,并有效服务于社会,树立独特的地域民族文化特征,通过发展湘西民间艺术产业助力实现乡村振兴。

猜你喜欢

民间艺术湘西助力
助力成功七件事
助力“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自能”学习助力有机化学的学习
民间艺术篇
湘西剿匪:七十年前的历史风云
走进湘西凤凰城
首届湛江市民间艺术大师颁证
为更适宜的阅读之地助力
湘西 国画
湘西大剧院 艺华斋 日月坊装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