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教育理念模式的教育空间设计研究
——以合肥168玫瑰园东区校园的室内空间设计为例

2022-06-29安徽省建筑设计研究总院股份有限公司建筑装饰设计院院长高级工程师

中国建筑装饰装修 2022年10期
关键词:室内空间空间设计校园

陆 黎 安徽省建筑设计研究总院股份有限公司建筑装饰设计院院长,高级工程师

1 教育理念与空间环境共融的模式研究

教育主体的特殊性决定了教育建筑空间设计的不同,其综合空间受教育主体的不同年龄段的生理、心理、情感等多层次个体特征的影响,通过设计表达出教育主体与教育空间环境和谐共存互动的空间场所环境。从环境心理学的角度看,“人的行为取决于心理学环境,为什么能够从物理环境中获得反馈而被人选择,以及怎样被人判断和评价,这是两方面重要因素”[1]。校园设计的本质是以“学生教学活动”为中心,教育理念逐步从传统的单一知识灌输模式,向多元化开放式互动交流需求为主,应从学生与学校联接互动的空间视角来进行挖掘,使其空间互动体验与校园文化内涵达到高度一致。

“当今教学模式的不断革新,教育者已经不再完全依赖于传统的“反射式学习”,即发生于单一受教育者和书本或者老师之间的方式[2]。教育主体逐渐形成强烈的主动性学习目标与目的,开始培养指向性非常明确的兴趣爱好,基于新时代的教学模式与教学理念基础上形成新的教育空间设计解读,主要表现为“在已有的传统的以教室为单元的室内教育空间基础上,增加大量的开放空间和公共空间。新建校园更应该注重教育空间关系的组合,多样性、丰富性、可变性、开放性的室内教育空间,可促进学生自由和自制的平衡”[3]。分析学生心理行为模式后采用复合多元的设计方式,将建筑不同的区域功能有机的结合于一体,为学生搭建学习交流与教学活动的空间场所,提高学校教育实践效率。

1.1 多元化与个性化空间体验并存的设计思维

与传统的单一教学模式相比,九年一贯制的教育理念是以学生个体作为出发点,因当今乃至未来的教育空间环境容纳了不同年龄段的学生群体多种功能诉求,以学生为主体,塑造判断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主动协作的团队精神、集成互动的教学模式。“儿童对环境的反应比成年人更为直接和活跃,他们总能发现高低、远近、软硬、暗亮的概念,而他们用来探索这些概念的客观物体则又能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并强化他们的学习乐趣”[4]。

建筑空间自设计伊始,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行为活动,同时也记录其空间体验感触与心理秩序的全部信息。教育空间设计是校园与学生作为载体的叙述性故事解读,是对空间主观意识的多方位解读。

“物总是告诉我们许多故事,叙说自己的形成以及形成时的历史状况,如果他们是真正的物也会透露出真理”[5]。因此空间设计应采用多元化与多种模式并存的设计思维模式,从空间形态、界面载体、材质色彩等多方面多维度的分析。如何强调教育建筑空间内部的心理体验,是校园空间设计内在规律再梳理的心理过程,也是空间属性所要考虑的重要要素。

1.2 功能性与互动性空间规律融合的设计思路

图1 校园鸟瞰图

图2 校史展览区

社会心理学认为公共场所中小群体的沟通与集会有利于激发群体的交流欲望,并刺激潜意识中的沟通潜能,在教育空间中,学生作为场景的主角,其主观的功能需求表达对空间形式产生影响。随着走班制与STEAM 教学的实施,传统的教学室内功能空间界限变得越来越模糊,促使当今乃至未来的室内空间设计不再是自我功能的传达。室内空间环境中对学生、教师的行为感知需求进行探索,融合功能与互动设计从而有规律地达到心理暗示,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挖掘学习的内在动力,契合学校倡导的“和美”文化氛围。互动不单是设计策略,还是功能空间规律性的催化剂,学生行为活动的变化影响着室内空间设计对情感体验的氛围营造的程度。互动性设计是加强教育、学生、空间三者之间的交流与沟通,是室内设计通过空间规律的支配手法从而达到功能与互动衍生后的必然结果。对应“主动式学习”的教学模式,教学空间在使用上需要更多的灵活性,这就有别于传统的固定化的教室空间。我们在注重提高传统教室实用性的基础上,可以将那些可转移的教学活动安排在一些多功能的灵活空间,因为这些空间从本质上有更强的可利用性[3]。

1.3 安全性与文化性兼容的设计模式

安全是教育建筑空间设计的基本要求,只有在安全的基础上,各功能环节工作才能有序开展与实现。校园空间的室内教学环境设计关系到学生、老师的身心健康的需求,要充分考虑教育主体的行动行为与心理关怀相融合。室内空间设计的出发点是空间效果,着眼点是空间环境,而最终的空间艺术追求的目标是空间文化内涵。环境安全是人文积淀的从属部分,是构成空间体系的物质基础,是空间文化实现的载体,并对使用者空间表达起到决定性作用。在室内空间设计过程中,安全性扮演着“静态”的角色伫立于室内空间之中。校园文化的多元性决定建筑内部空间设计的复杂性,文化性的表达在室内空间设计更多以材料与建造来体现,在环境安全方面,设计通过技术支持手段,采用木质、绿色、环保的装饰材料结合轻松活跃的色彩与理性、明亮的灯光照明营造可感知的环境感官反应,从而唤醒学生对空间氛围的“主动行为”,提高学生学习效率,达到获得文化层面的认同感、归属感和安全感。

2 教育空间与场所氛围和谐的设计实践

2.1 项目概况

合肥168 玫瑰园学校是一所区属公办的九年一贯制义务教育学校,隶属于合肥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玫瑰园东区位于合肥市经开区石门路与叠嶂路交口。学校以“择善修身、立学济世”作为校训,以“以诚以坚、惟志惟勤”作为校风,以“博学笃志、切问近思”作为学风;学校面向全体学生,秉承素质教育的育人理念,强调成人与成才并举的发展原则;坚持学生心理与心灵、人格与个性的终身发展原则。

图3 校园总平面图

图4 层功能索引图

学校总建筑面积54 770m²,建筑单体主要由综合楼,教学楼组成。其中综合楼主要为学生食堂、德艺体美教室、校史展览区、理化实验教室、风雨操场、多功能厅、VR 模拟教学实验室、综合艺术教室、教学教研室等功能配套辅助教学用房;教学楼配备教室72 间。

2.2 设计表达

当今教育改革探索背景之下,东校区功能空间设计采用空间维度特性和人文价值互动二者关联的设计思维模式进行显现。开放豁达的空间设计能为学生带来多维的自身体验,激发出学生潜在的意识形态。学生对空间环境的解读可以看作是场所信息解码的过程,通过教育活动与空间环境相互共用或理解,当学生知晓并接纳空间场所信息后,其行为表现便很容易适应共存的空间环境,激发学生对感知需求与触觉行为的探索意识,引起学生对校园环境的再次认知与多层次情感体验,进而产生与校园空间共鸣的心理变化。当学生从情感的视角出发去发掘室内功能空间内涵时,教育主体与空间之间俨然建立起一种必然的联系与沟通桥梁,这也进一步论证了设计创造价值的设计理念。

通过多维的空间布局与空间尺度营造兼具视觉美学的空间体验与展现表达学校教育教学文化氛围。在设计规划中,力求体现空间的创新性、前瞻性、当代性、互动性的设计态度,利用室内空间节奏与家具陈设、技术设备设施达到刺激学生环境感知的行为暗示,站在空间审视角度按照学生的思维形态与意识感知进行空间调配,为学生缔造一个和谐自如的心灵场所,使其与存在的空间产生情绪上的融合,逐渐形成教育空间的场所精神。“保持场所精神是一种积极而富于创造性的活动,它意味着在新的条件下创造性地解释和体现业已存在的场所精神”[6]。对教育空间场所精神的塑造有助于对学生主体形成空间意识形态上的暗示与想象,通过设计传达出的空间信息被学生接受并反馈的过程,进一步赋予空间新的精神活力。

开放图书阅览室的空间设计突出了“阅读伴随终生”的设计理念。通过对多个教育建筑空间阅读场所的调研后,现阶段图书阅览的空间设计侧重于创造更多的学习共享空间。让人随手获得知识,从而培养“终身阅读”的行为习惯。用暖色的色彩让人们感受到书香的文化气息,有效地将交通与阅读空间动静分离。利用不规则的阅读座位摆放方式,构建出各种适合自我的阅读环境,从而既活跃了室内建筑空间也打破了传统单一的阅读行为,形成另一种和美的阅读景象。在空间表达上,采用了传统文化语言的现代空间形式转化,顶部空间采用“井字梁”结构空间尺度形式,配合透薄轻盈的几何灯具,以不同的造型姿态向阅读区展开,结合立面通高书架陈列,极大丰富了室内空间与学生、教师等空间参与者的关系,完整地表达了空间人性关怀、安全构造的设计理解与定位。

图5 科学实验室效果图

图6 综合艺术走廊效果图

图7 开放阅览室效果图

传统元素空间的现代表达要求设计与传统文化既要相互融合以达到人文积淀,又要与当代教育并驾齐驱,在综合楼三层的陶艺室、剪纸室的空间设计中突显出多样性与差异性。空间形态上,藉由陶制土相色系与质朴的仿古壁饰等具象表达手法,模糊室内空间传统与现代的边界;剪纸室从安全和实用性角度出发,地面采用PVC 软性材质,可以增加剪刀等锋利工具掉落地面时的摩擦力以缓冲,为学生提供安全的学习环境,墙面留白突出展示作品。通过空间、材料与场所之间的关系处理,活跃了整体空间层次,丰富学生与教师的视觉视距,以小见大,营造寓教于乐、寓学于趣的空间表现手法。

对于传承传统文化的设计态度是互动的、人文的转化探索,位于综合楼3层的茶艺室空间设计是基于尊重传统文化的脉络上的和美延续,是空间精神回到过去与界面表达的现代价值观相一致的演变过程。在设计中,汲取陆羽茶文化的历史元素,建构一个优雅、灵活、具有感染力的空间环境,从学生对知识文化的感知需求为突破口,进行教学环境再设计,并以此作为人文积淀与知识发掘的动力,从而使学生能够轻松、不受约束、自然走进并融入到校园的空间环境中。在空间设计实践中,墙面采用汉式镂空花格景窗配以梅兰竹菊装饰,天花采用井字造型木梁与仿古肌理漆,以鹅卵石铺地、蒲团散落铺放,结合茶具案几与木制古琴,模糊了空间古今之间的界限,营造出幽静深远的空间意向。校园空间文化通过传承弘扬到沉淀推广,设计与文化之间相互依托,共同建构动态的、互动的传承进程。

教育空间的设计表达虽然渴望多样性、注重空间与人之间的和谐感,追求视觉与载体的体验感,校园空间设计是物质与精神共同作用的结果。而在当今乃至未来教育空间环境设计目标中,不再强调以往单一的人工环境,而是要组建基于绿色生态与空间环境相互融合的可循环设计准则。尊重自然、利用生态,引入绿色生态的设计思维,营造良性递进的空间环境,符合长远的、可持续性的健康利益。基于绿色生态设计原则,合理有效地选用可循环、可持续、可再生的装饰材料,通过表面的视觉感知与界面肌理,从而清晰完整地反映出空间场地的本质,诠释了校园空间环境设计中生态效应与社会效应的“双赢”目标。

本案对辅助教学的非正式学习空间的概念解析与设计策略,目的在于尝试打破传统的正式学习空间,通过空间布局的优化,完整表达特定空间的教学特色,通过室内空间设计达到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良性沟通与反馈,通过设计促成一个复合而又独立的教学空间。科学实验室的围合式、创客教室的组团式、棋艺教室的开敞式、美术教室的共享式等此类非正式教学空间,通过室内空间设计的模糊、混合、流动表达后,进一步塑造教育主体的活力行为,激发其与空间环境的自发互动。

3 结语

图8 陶艺室效果图

图9 剪纸室效果图

图10 茶室效果图

图11 体育馆效果图

通过168 玫瑰园东区校园的设计实践得出,教育建筑的内部空间设计是对建筑空间内环境的二次创造的结果,是建筑设计的延续与深化。通过社会行为学、教育心理学、人文美学、建筑学等交叉学科综合规划,从而实现既统一又相对独立的教学空间,实现校园、学生、人文、生态之间有机和谐发展目标。从学生的视角与服务教育的目的出发,建造开放性、多元化、多层次的校园室内复合共享的多功能空间,创造出基于建筑功能、空间造型的人文互动的校园动态空间模式,即是教育建筑特别是学校建筑的“精神”,校园空间设计不仅仅满足适应性的功能需求,也应上升到校园整体环境所期望的精神特质与文化内涵,藉此成为校园空间设计的人文导向与行为活动轨迹的存储容器。

随着对未来教育理念和实践的不断革新探索,成熟的教学模式、教育技术工具的出现,促使我们对校园的学习空间形态进行再认识和再思考。对未来教育和学校建设的探索、思考和研究,从校园设计建设各个环节系统思考和突破当下的成规,为已经到来的“未来学校”的日趋多样化、个性化的办学需求提供有预见性的硬件条件。

在满足规范和正常教学的前提下,为学生提供个性发展的空间,为学习和生活提供了更多可能性,适应时下的教学模式,营造和谐、轻松、宽松的氛围,让学生们可以通过空间的表象激发对知识的探究欲望。培养学生自信、自主、自律、自强的意识与能力。激活学生自主创新欲望,激发学生文化创造活力,推进学校科学和谐发展;加强营造构造的安全性与可持续发展性,折射出“快乐生活、健康成长”的办学理念,为学校营造一个绿色可持续发展的现代教育建筑空间。

猜你喜欢

室内空间空间设计校园
幼儿园室内空间色彩设计研究
《室内空间设计》
V&A“源于自然的时尚”展览空间设计
陶瓷艺术品在室内空间中的应用探讨
忱意空间设计办公室
多元·开放·激活:公共空间设计的未来趋势探索
室内空间设计之住宅设计
居住空间设计《啁啾》
校园的早晨
春满校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