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故事理论为基础的护理模式在宫颈癌子宫切除术病人中的应用
2022-06-29顾艳
顾 艳
宫颈癌是妇科常见恶性肿瘤,目前子宫切除手术是宫颈癌的重要治疗手段[1]。不过手术对病人创伤较大,而且自身重要器官被切除,给病人带来较大心理应激;加之宫颈癌本身也给病人带来痛苦[2-3]。因此,受多种因素影响,宫颈癌子宫切除术病人往往承受着巨大精神及心理压力,如焦虑、抑郁、恐惧等负性不良情绪状态,降低了病人自我护理能力及生活质量[4]。故事理论是由美国护理学者Liehr和Smith首先提出,在该理论中指出,人际关系对于改善机体健康具有重要地位,护士通过有目的地与个体之间进行沟通,帮助病人联系情景中的自我,从而达到创造身心舒适的目的[5]。近年来,以故事理论为基础的护理模式在临床中得到广泛应用。仇海燕等[6]的研究显示,以故事理论为基础的护理模式可以显著提高老年直立性低血压病人自我管理能力及临床疗效。本研究探讨以故事理论为基础的护理模式对宫颈癌子宫切除术病人情绪状态及自我护理能力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20年1月—2021年6月收治的60例宫颈癌子宫切除术病人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年龄在18岁以上;②均接受择期子宫切除术治疗;③语言沟通能力、理解能力以及认知功能均正常,可正常沟通;④身体健康,生活自理能力正常;⑤自愿参加本次研究。排除标准:①入组前长期服用镇静药和(或)抗抑郁药者;②肿瘤存在远处转移者;③伴有严重系统疾病;④未签署知情同意书者;⑤预计生存期在6个月以内者;⑥正在参与临床其他研究者。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研究同意,与病人及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根据病人入院时间将2020年1月—2020年8月收治的30例病人作为对照组,将2020年9月—2021年6月收治的30例病人作为观察组。两组病人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表1 两组病人一般资料比较
1.2 干预方法
1.2.1 对照组 病人采取常规围术期护理,包括入院宣教、心理干预、术前禁食禁水、常规应用抗生素、早期活动干预、生命体征监测、加强术后疼痛、并发症防治以及出院指导等。
1.2.2 观察组 病人在常规围术期护理基础上实施以故事理论为基础的护理模式。
1.2.2.1 组建护理干预小组 小组成员包括主管护师以及责任护士,组长为护士长,做好小组成员培训,以熟练掌握“故事理论”相关知识。小组成员以故事理论、宫颈癌、子宫切除等作为关键词,通过查询万方数据库、中国知网以及维普等相关数据库,搜寻与“故事理论”有关的文献,结合本科室实际情况以及搜寻结果,由护理干预小组制定护理干预主题及干预措施。整个护理干预阶段分为术前与术后2个阶段,术前护理干预主题为“回首过往”和“立足当下”,术后护理干预主题为“立足当下”和“展望未来”。
1.2.2.2 术前护理 ①“回首过往”:术前1 d或2 d于科室会议室内由责任护士开展护理干预,时间为15~20 min。首先在干预之前由责任护士收集病人的详细资料,如年龄、家庭成员、月收入,并进行心理状态评估,以全面了解病人状况。其次,通过入院宣教、介绍同病房病人等措施,消除病人入院不适感及紧张感,与病人建立密切关系;由责任护士引导病人回忆过往是否遇到重大负性事件,当时情绪反应如何,家庭成员、朋友如何给予支持及帮助,自身所采取的应对措施等,责任护士从病人描述中总结病人易出现的心理问题、社会支持情况等关键点,对病人积极应对给予支持和肯定,并告知其可采取同样策略应对本次入院治疗;对于回避等错误应对方式以及错误思想进行纠正,并告知其不良情绪对预后的不良影响;告知病人回忆并讲述过去有成就感或者感觉美好的1~2件事情,以体验生命的价值感及意义,从而减轻病人的不良情绪。②“立足当下”:此次干预时间为20~30 min,首先引导病人讲述此次发病经历以及确诊之后的心理状态等,在讲述过程中责任护士要密切观察病人躯体动作、面部表情、眼神等,以更好地了解病人内心感受,针对性给予回应,如告知病人不良情绪是正常反应,绝大多数病人都会出现,教会病人简单放松方法,包括音乐疗法、呼吸训练等;引导病人讲述担忧的问题及存在的疑问等,耐心解释回答,使其对自身有更加全面详细的了解。
1.2.2.3 术后护理 ①“立足当下”:术后4~6 d于病房或者科室会议室内进行干预,时间为15~20 min。首先责任护士引导病人讲述术后恢复情况及感受,如担忧预后、缺乏护理知识、医疗费用问题以及术后疼痛等,对病人存在的问题及出现的感受要表示理解,积极寻找产生痛苦的原因,告知病人不要回避或者屈服于自身疾病,要积极面对,向病人讲解自我护理知识,教会简单的自护技能。其次,引导病人讲述入院后医护人员、亲属朋友、家庭成员等给予的支持、关心及帮助,让病人感受到亲情的温馨。②“展望未来”:此次干预时间为20~30 min,首先指导病人讲述出院后的计划,包括家庭生活以及工作等;其次,根据病人讲述内容,纠正其中的错误观点,如居家期间应避免活动等,给予正确指导,根据身体情况进行适宜活动,但要避免劳累,促使病人积极回归正常生活与工作;让病人讲述最为担忧的问题,如担忧预后、复发等,针对此问题,向其讲述恢复较好的同病房病人,让病人获得替代性经验或者直接经验,从而帮助病人树立恢复健康的自信心。
1.3 观察指标 ①情绪状态:采用简式简明心境问卷(POMS-SF)对病人护理干预前后的情绪状态进行评价[7-8]。POMS-SF包含精力-活力、迷惑-混乱、疲乏-迟钝、愤怒-敌意、抑郁-沮丧、紧张-焦虑6个维度,共30个条目,采取5级(0~4分)评分法,其中精力-活力得分越高表示情绪状态越好,其余5个维度得分越高表示情绪状态越差。POMS-SF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932,具有较高信效度。②自我护理能力:采用自我护理能力测定量表对病人护理干预前后的自我护理能力进行评价[9]。量表包含健康知识水平、自护概念、自我护理技能以及自我责任感4个维度,共43个条目,其中反向条目11个和正向条目32个,采取5级(0~4分)评分法,满分为172分,得分越高表示自我护理能力越高。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895,具有较高信效度。
2 结果
表2 两组病人护理干预前后情绪状态评分比较 单位:分
表3 两组病人护理干预前后自我护理能力评分比较 单位:分
3 讨论
3.1 以故事理论为基础的护理模式对宫颈癌子宫切除术病人情绪状态的影响 子宫切除手术是属于妇产科的重要术式,手术时间长,且部分病人对该术式认知不足,加之受到宫颈癌的影响,对病人身心造成严重不良影响,大多数病人存在焦虑、紧张等不良情绪[10-11]。负性情绪的产生又会导致机体自身免疫能力降低,影响治疗效果,不利于病情控制及改善预后[12-13]。临床中常规护理是以护理人员为主的护理模式,护理人员负责向病人及家属提供护理操作,其护理内容主要围绕病人疾病开展,病人被动接受护理操作。故事理论以病人为中心,改变了以护理人员为主导的单向输出式的护理干预方式。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病人干预后迷惑-混乱、疲乏-迟钝、愤怒-敌意、抑郁-沮丧、紧张-焦虑评分均低于对照组,精力-活力评分高于对照组,提示以故事理论为基础的护理模式可进一步缓解宫颈癌子宫切除术病人情绪状态。白园兰[14]在研究中指出,痛风病人实施基于故事理论的护理后可显著改善病人的负面情绪。其原因为在以故事理论为基础的护理模式中,将“目的性对话”等故事理论贯穿于整个护理过程当中,通过与病人进行目的性对话,引导病人描述自身痛苦经历以及内心感受,自我释放,有助于减轻不良情绪;护理人员通过认真倾听,以同理心理解的方式理解病人,告知病人简单放松方法,有助于病人自我调节[15-16]。同时,护理人员对病人进行适时引导,使其回忆过去发生的重大事件以及当时采取的应对策略、社会支持等内容,对于积极的方面给予赞扬及肯定,引导病人继续积极应对;另外,通过讲解典型病例以及引导病人回忆过去美好事情,让病人充分体验价值感以及生命的意义,提高其康复的信心。因此,以故事理论为基础的护理模式有助于缓解宫颈癌子宫切除术病人情绪状态。
3.2 以故事理论为基础的护理模式对宫颈癌子宫切除术病人自我护理能力的影响 自我护理能力指的是个体对自身疾病的管理能力,提高自我护理能力有助于促进疾病康复以及提升生活质量水平[17-18]。对宫颈癌子宫切除病人而言,应随着术后逐步恢复提高了自我护理能力,以促进术后及早康复。故事是人类经验和护理实践的基本维度,故事理论描述的是通过护理人员与病人之间的有意对话而发生的故事,使病人看到希望及力量,充分挖掘自身潜力,进而提高病人自信心[19]。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病人干预后健康知识水平、自我概念、自我护理技能、自我责任感评分以及总分均高于对照组,提示以故事理论为基础的护理模式可提高宫颈癌子宫切除术病人自我护理能力。相关学者的研究也得到相近结论,如刘凌云等[20]对系统性红斑狼疮病人实施了以故事理论为基础的护理干预,能够提高病人自我护理能力,这与本研究结果相近。其原因为在以故事理论为基础的护理模式中,通过护理人员引导谈话,不仅了解病人存在的各种问题如术后不适等,还了解了病人的护理需求,护理人员从对话中发现其错误观念及行为,针对性给予讲解及纠正,满足了病人护理需求,使其掌握更多的健康管理等知识,从而促使病人健康行为逐步形成,进而使得自我护理能力显著提高[21]。
综上所述,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以故事理论为基础的护理模式可缓解宫颈癌子宫切除术病人情绪状态,提升病人自我护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