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科学体系研究
2022-06-29杨志华修慧爽鲍浩如
杨志华,修慧爽,鲍浩如
(北京林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083)
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重要组成部分的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指导思想,也为全球绿色发展提供了中国智慧。深刻把握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精髓要义,系统阐释其基本观点、逻辑关系和哲学蕴涵,仍然是当前理论界的重要研究任务,这不仅有利于这一思想在实践中的贯彻落实,也有利于它在当今世界更好地传播。
习近平总书记在地方主政时期就重视生态文明实践探索和理论创新,党的十八大以来在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实践的基础上正式创立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并随实践与时俱进、深化完善。由于该理论具有内容的丰富性和历时的发展性,当前学界对其基本观点还存在不同概括方式,例如,有的学者将其概括为“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的深邃历史观”等8个观点(1)参见:李干杰.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J].行政管理改革,2018(11):4-11.在之前的2017年,李干杰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内涵有与之大同小异的概括,即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的深邃历史观,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科学自然观,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观,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的基本民生观,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的整体系统观,实行最严格生态环境保护制度的严密法治观,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全民行动观,建设清洁美丽世界的共赢全球观。参见:李干杰.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N].学习时报,2017-12-08(001).;有的学者将其概括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是基本内核”“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本质要求”等8个方面[1]。那么,到底该如何理解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基本观点?各基本观点之间有何逻辑关系?要回答这些问题,都需要深刻把握贯穿于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发展过程和理论体系当中的主题主线——为什么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怎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怎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本文正是基于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主题主线的理解,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论述为文献依据,尝试对其基本观点提出新的阐释框架,梳理各基本观点之间的逻辑关系,阐释其丰富的哲学蕴涵。
一、 全面阐述了为什么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贯通“过去-现实-未来”的全链条历史逻辑,全面阐发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性:一是从历史启示维度,站到文明兴衰的高度来理解,提出了“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的生态文明历史观;二是从现实需求维度,立足于为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提供普惠的民生福祉,提出了“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的生态文明民生观;三是从未来愿景维度,着眼于建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美丽中国梦,提出了“生态文明是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步”的生态文明愿景观。
1. 生态文明历史观——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
2018年5月18日至19日,习近平总书记出席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特别指出“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2019年4月28日,习近平主席在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开幕式上的讲话中再次强调了这一生态文明历史观。
生态兴衰决定文明兴衰,这是站在人类发展的宏观历史视角思考生态与文明之间关系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2]。唯物史观从建立时起,马克思恩格斯就揭示了自然史与人类史相统一的人类社会发展普遍规律,他们既强调人类要按照自身内在需要尺度改造自然,更强调人类改造自然必须尊重自然规律。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继承发扬了这个唯物史观基本观点,基于对生态与文明之间关系的辩证理解,做出“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的科学论断,是对人类文明发展一般规律的新阐释,超越了单纯从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层面思考生态文明建设历史意义的局限性。
2. 生态文明民生观——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基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换的判断,从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的高度,从全面理解民生内涵的角度,提出了新时代特色鲜明的生态文明民生观。2013年4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海南考察结束时发表讲话,指出“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绿水青山是人民幸福生活的重要内容,是金钱不能替代的。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民意,也是民生”[3]84。“优美的生态环境造福每一位公民,是一项惠及众生的民生项目”[3]4。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3]8。
生态文明民生观饱含了习近平总书记对广大人民群众生态民生的深切关怀,一方面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民生内涵,另一方面强调了我们党建设生态文明的宗旨使命、执政理念和责任担当——为人民普惠的优美生态环境福祉服务,夯实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建设生态文明的民意基础。
3. 生态文明愿景观——生态文明是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步
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将生态文明建设所要实现的美丽中国的目标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总任务之中,并且规划了生态文明建设明确的时间表和路线图,分短期、中期和中长期,设定了清晰的阶段性目标和愿景。到二○二○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生态文明建设重点是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得到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到二○三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生态文明建设设定的目标是“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4]。到21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到那时,生态文明将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一起全面提升,展现一幅中国式现代化新图景。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也即实现第二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因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建设美丽中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内容”“生态文明是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步,不可或缺”[3]20。
二、 深刻论述了建设怎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到底何谓生态文明?目前理论界对此仍有广义论(又叫超越论)和狭义论(又叫修补论)之争。狭义的生态文明指人类文明的一个方面,是相对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制度文明而言的;广义的生态文明则是指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新的阶段,是相对于工业文明而言的人类文明新形态[5]。理论界争论的核心问题,是如何理解生态文明与现代化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狭义论生态文明观肯定现代化,至少坚持某种弱人类中心主义意义上的自然观、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的发展观;广义论的生态文明观被多数学者所主张,其基本观点与狭义论生态文明相对,他们在一定程度上否定(超越意义上的否定)现代化,否定人类中心主义的自然观、发展观,坚持自然中心主义的自然观,坚持环境保护优先于经济发展的发展观。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基于中国目前处于现代化中后期的发展阶段特征,强调既不能放弃现代化发展,也不能重蹈西方现代化“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在于走出一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新路,准确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现代化特征,深刻把握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实质,即创建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生产生活方式。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辩证理解人与自然关系,提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准确把握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自然观特征。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用“两山论”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内在统一起来,标识了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辩证统一的特征,开拓了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发展路径。在此意义上可以说,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超越了关于生态文明抽象的狭义广义之争,深刻回答了建设怎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问题。
1. 生态文明实质观——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2015年4月25日出台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中指出的“加快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开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已经揭示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和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之间的内在关联。党的十九大报告确立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十四大方略,其中第九大方略是生态文明建设基本方略,名称就是“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明确指出“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4]50。这是我国首次明确提出,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不只是采取资源节约、环境治理、生态修复等具体举措,也不只是在创新生态经济、生态科技、生态文化等具体层面,而是要有一整套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方案,开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发展新道路,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发展新模式。可以说这一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生态文明的实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产生活方式;准确锚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方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型现代化模式。
早在2005年,习近平总书记就曾指出:“从工业文明开始到现在仅三百多年,人类社会巨大的生产力创造了少数发达国家的西方式现代化,但已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和地球生物的延续。西方工业文明是建立在少数人富裕、多数人贫穷的基础上的;当大多数人都要像少数富裕人那样生活,人类文明就将崩溃”[6]118。与西方工业文明那种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的现代化发展相对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生态文明是工业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要求”[3]6。也就是说,生态文明与工业文明不是对立的,而是在工业文明基础上的新发展,是从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的“黑色”现代化模式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现代化模式的转型升级。2017年5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中共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四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发表讲话指出,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是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必然要求,是关系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一件大事。2016年1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发表讲话指出,绿色发展,就其要义来讲,是要解决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问题。
这里还涉及一个如何理解文明的深层次问题。何谓文明?学术界定义很多。梁漱溟先生曾指出,文明是人类的根本生存方式(或样法),可以说是准确地把握了文明的实质。文明是人类的根本生存方式,因此各种文明的不同,从实质上讲就是不同人群在不同时空条件下根本生存方式的不同[7]。而从文化哲学的角度来看,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新发展,可以从4个层面来解读:在起源上,生态文明是在工业文明生态危机的时代背景下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本质力量的再次觉醒;在过程上,生态文明表现为对现有的牺牲生态环境的现代工业文明模式的超越;在内涵上,生态文明呈现为一种不同于工业文明生存方式的新的根本生存方式,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产生活方式;在结果上,生态文明表现为在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产生活方式中人类所创造的物质的、制度的、精神的一切事物的总和。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型的实质,就是由过去资本主义工业文明条件下人与自然冲突的生产生活方式,转型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条件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产生活方式。
2. 生态文明自然观——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
工业文明未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有两个重要原因:一是没有正确认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二是没有找到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根本途径。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则从生命共同体的视野深刻阐释了人与自然之间共存亡的关系,用“两山论”开拓了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生产生活方式的现实路径。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基于生态学等新兴自然科学的发现,明确指出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生态是统一的自然系统,是相互依存、紧密联系的有机链条。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林和草,这个生命共同体是人类生存发展的物质基础”[8]9。在此基础上,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还基于唯物辩证法普遍联系的观点,指出人与自然也是生命共同体:第一,“人起源于自然,发展于自然之中,兴衰也是与自然息息相关的”[3]11;第二,“人因自然而生,人与自然是一种共生关系,对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3]11。也就是说,人就生活在山、水、林、湖、田、草等构成的生态系统之中,包括人类在内的生物圈就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依赖于这个共同体的健康和繁荣。因此,我们爱自然就像爱自己的生命一样,习近平总书记也强调生态文明建设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
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和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思想,是一种新自然观,是对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及人与自然关系思想的新发展,为建设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目标的生态文明提供了坚实的自然观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人类可以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但归根结底是自然的一部分,必须呵护自然,不能凌驾于自然之上”[3]131。2014年3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五次会议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首先要从改变自然、征服自然转向调整人的行为、纠正人的错误行为。要做到人与自然和谐,天人合一,不要试图征服老天爷”[3]24。总而言之,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人类只有遵循自然规律才能有效防止在开发利用自然上走弯路,人类对大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这是无法抗拒的规律”[4]50。
3. 生态文明发展观——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西方工业文明之所以导致生态危机,是其不仅受到征服自然的错误自然观误导,而且受到片面的发展观误导,陷入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对立起来的形而上学思维陷阱当中,因此追求“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模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不能只追求经济增长而忽视环境保护,后果必然是环境恶化进而导致经济衰退”[3]21。“先经济发展后环境保护的观念也不可取,作为经济活动的重要部分,生态保护要贯彻经济发展的方方面面”[3]20。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强调,要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内在统一起来,形象地说,就是要将“金山银山”与“绿水青山”统一起来,而且他认为二者是可以统一起来的,创造性地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两山理论”。
早在2005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就辩证指出,“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既会产生矛盾,又可辩证统一”,同年8月在浙江湖州安吉考察时,他首次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命题。2013年9月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回答学生问题时,习近平主席系统论述了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之间的关系,他指出:“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们绝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的一时发展”[3]21。2015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明确提出“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深入持久地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该理念首次写入党中央和中央政府文件。2015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制定出台《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要求“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2016年5月,联合国环境大会(UNEA)发布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中国生态文明战略与行动》,表明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为导向的中国生态文明战略,为世界可持续发展理念提升提供了“中国方案”和“中国版本”。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2017年10月,“增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意识”写进《中国共产党章程》。2018年5月18日,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基本原则。
经济发展至关重要,我们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并不反对经济发展,而且要建立在坚实的经济发展基础之上。如果说忽视生态环境保护搞经济发展是“涸泽而渔”,那么,离开经济发展讲生态环境保护则是“缘木求鱼”。2014年3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贵州代表团审议时发表讲话,指出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绝不是对立的,关键在人,关键在思路。我们强调不简单以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论英雄,不是不要发展了,而是要扭转只要经济增长不顾其他各项事业发展的思路,扭转为了经济增长不顾一切、不计后果、最后得不偿失的做法。要从实际出发,坚持以生态文明的理念引领经济社会发展,切实做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同步提升,实现百姓富、生态美的有机统一。因此,关键在于坚持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相统一的发展观,“提高经济水平不能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3]21。我们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也并不反对现代化,而只是反对错误的现代化发展模式,从而更好地实现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相统一,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型中国式现代化。
三、 系统阐明了怎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包括但不仅限于环境保护、资源节约、生态修复,而是一项迈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系统工程,需要从主体、途径和环境来加以系统谋划、统筹推进。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特别重视从3个环节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一是从建设主体环节,提出生态文明行动观,重视全社会共同参与生态文明建设,调动生态文明建设各个方面的积极性;二是从治理途径环节,提出生态文明治理观,强调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重视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保障;三是从国际环境环节,提出生态文明全球观,坚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营造生态文明建设合作共赢的良好局面。
1. 生态文明行动观——全社会共同参与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涉每个人的全局性事业,需要党和政府、市场、各类组织及公民个人等各类主体共同参与,调动各方面积极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探索政府主导、企业和社会各界参与、市场化运作、可持续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开展试点,积累经验”[8]8,“构建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6]。
一是需要全面加强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领导,强化政府的生态文明建设职能和作为。党的坚强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全局的关键,也是生态文明建设事业的关键。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生态环境是关系党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时间紧、任务重、难度大,是一场大仗、硬仗、苦仗,必须全面加强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领导。二是积极调动市场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资源合理配置和正向激励作用。生态环境问题是一个具有公共性的问题,容易导致内部成本或效益外部化。要发挥市场作用以解决生态环境问题,首先要落实自然资源确权和有偿使用,将公共的生态正外部效益内部化;其次要完善排污权交易等市场体制机制,推广市场机制以减少污染排放并提高资源效能,将公共的生态负外部效益内部化;最后要充分调动各类组织和个人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主人翁精神。生态文明建设同每个社会主体都息息相关,大家都既是生态文明事业的建设者,也是生态文明成果的受益者。一方面要理顺生态文明建设的利益关系,真正实现奉献者获益、损害者赔偿的公平局面,另一方面要加快建立健全以生态价值观念为准则的生态文化体系,不断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在全社会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推动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良好风尚,把建设美丽中国化为自觉行动。
2. 生态文明治理观——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
社会主义国家在解决公共性的生态环境问题方面具有制度优势,我国也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战略高度整体谋划生态文明建设,然而我国目前生态环境保护还存在突出问题,生态环境形势依然严峻,原因何在?习近平总书记对这个问题给出了清晰回答,“我国生态环境保护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大多同体制不健全、制度不严格、法治不严密、执行不到位、惩处不得力有关。要加快制度创新,增加制度供给,完善制度配套,强化制度执行,让制度成为刚性的约束和不可触碰的高压线。要严格用制度管权治吏、护蓝增绿,有权必有责、有责必担当、失责必追究,保证党中央关于生态文明建设决策部署落地生根见效”[8]。也就是说,只有健全完善制度、坚定贯彻执行,才能实现对生态环境问题的有效治理,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在治理公共性的生态环境问题上的优越性。
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保护生态环境,不仅要有立竿见影的措施,更要有可持续的制度安排。2015年9月国务院印发《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确立了包括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等在内的生态文明8项制度,建立起了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的“四梁八柱”框架。在系统化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当中,生态文明法律制度是重中之重。“生态保护根本在于建立健全生态保护法律制度,对破坏生态的行为进行严厉的处理,为生态建设提供坚强的制度保障”[3]99。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必须建立健全生态文明法律体系,“不断提高生态保护法制化水平”[3]109。要采取超常举措,坚持源头严防、过程严管、后果严惩,治标治本多管齐下,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
3. 生态文明全球观——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
在博鳌亚洲论坛2013年年会主旨演讲中,习近平主席强调提出:“我们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应该牢固树立命运共同体意识”[9]。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丰富内涵,其核心内涵包括政治上持久和平、安全上普遍安全、经济上共同繁荣、文化上开放包容、生态上清洁美丽。可见,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建设清洁美丽的绿色家园,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共同梦想,也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共同责任。
面对全球性的生态环境问题,任何国家都不可能独善其身,必须加强合作,共同应对。生态文明的建设不仅是区域性的、民族国家的事业,更是世界性的、全人类的共同事业。2021年4月22日,习近平主席在“领导人气候峰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气候变化带给人类的挑战是现实的、严峻的、长远的。面对全球环境治理前所未有的困难,国际社会要以前所未有的雄心和行动,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绿色发展,坚持系统治理,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多边主义,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携手合作,不要相互指责;持之以恒,不要朝令夕改;重信守诺,不要言而无信;共同为推进全球环境治理而努力。中国生态文明建设不搞以邻为壑,不搞污染转移,而是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度,与世界其他国家一起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加深与其他国家共同治理全球生态环境的合作,最终形成促进世界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及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解决方案。2021年10月12日,习近平主席在《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领导人峰会上的主旨讲话中指出,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趋势。国际社会要秉持生态文明理念,携手同行,开启人类高质量发展新征程。要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引领,协调人与自然关系;以绿色转型为驱动,助力全球可持续发展;以人民福祉为中心,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以国际法为基础,维护公平合理的国际治理体系。作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中国积极参与全球生态治理,引领新一轮绿色发展潮流,积极承担碳减排国际义务,公布碳达峰碳中和时间表路线图,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承诺将完成全球最高碳排放强度降幅,用全球历史上最短的时间实现从碳达峰到碳中和,赢得了世界范围内越来越多的赞赏。
四、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体系特征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基本观点之间是什么逻辑关系、有何结构体系?关于这个问题,不同学者有不同解读。有学者认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基本观点,不仅是一个话语体系,同样也是一个结构体系,可以归纳为认识论、方法论、价值论3个维度。首先,是解决了认识论的问题,坚持生态兴则文明兴、坚持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3个坚持或3个观,决定了为什么要建设生态文明的认识问题。其次,在怎么建设生态文明的方法论中,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坚持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坚持建设美丽中国全民行动,这3个层次解决了怎么建设的方法问题。最后,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坚持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之路解决了建设什么样的生态文明的价值论问题,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结构体系如图1所示。
图1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结构体系[10]
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逻辑关系和结构体系的这种阐释,具有一定启发意义,然而,关于结构体系的把握、核心要义的阐释、基本观点的归属,也还有值得商榷之处。第一,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包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建设原因(为什么建设)、实质特征(建设什么样)、策略方法(怎么样建设)的深刻认识,因此这3个方面在一定意义上都属于认识论的范畴,不能说认识论的问题只关乎生态文明建设原因。第二,关于怎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论述,确实属于方法论层面的论述,坚持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坚持建设美丽中国全民行动,这两个方面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方法,但“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不是方法论层面的论述,而是自然观层面的论述。第三,关于建设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认识,也就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实质特征的认识,既包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应是什么样的价值论蕴涵,但更应包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事实上是什么样的存在论蕴涵,只从价值论层面理解建设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是不完整的。而且价值论蕴涵应以存在论蕴涵为基础。事实上,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坚持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之路既有价值论蕴涵,也有存在论蕴涵,特别是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既是对金山银山代表的经济价值与绿水青山代表的生态价值共赢的价值追求,也是对二者本然内在一致的事实表达,而不只是单纯价值论层面的论述。因此,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各基本观点之间的逻辑关系及其丰富的哲学蕴涵,都需要进一步加以梳理阐释。
1.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基本观点的三重逻辑关系
厘清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各基本观点的逻辑关系,前提还是把握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主题主线。如前所述,这个主题主线就是“为什么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怎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怎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分别阐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建设原因、实质特征、策略方法。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基本观点,正如有学者指出的,就是对以上3个方面问题的具体回答[11]。我们认为,围绕着生态文明“为什么建设”“建设什么样”“怎样建设”这条主题主线形成的系列基本观点,确实不是简单并列关系,而是有不同逻辑层次和归属的。
第一,生态文明何以必要的历史逻辑。生态文明何以必要的问题,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逻辑起点。“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的生态文明历史观从历史启示维度,“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的生态文明民生观从现实需要维度,“生态文明是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步”的生态文明愿景观从未来愿景维度,揭示了生态文明何以必要的历史逻辑,全面回答了为什么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第二,生态文明何以可能的理论逻辑。生态的文明化和文明的生态化何以可能,这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内核。“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本质观,破解了生态文明与现代化之间的二元对立;“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生态文明自然观,破解了人与自然之间的二元对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文明发展观,破解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二元对立。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从生态文明的现代化特征、自然观特征、发展观特征3个层面,辩证阐释了生态文明与现代化、人与自然、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揭示了生态文明何以可能的理论逻辑,深刻回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在理论形态上应该怎么样。
第三,生态文明何以实现的实践逻辑。生态文明何以实现,需要具备哪些基本条件,这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实践智慧。“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生态文明行动观从建设主体环节,“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的生态文明治理观从治理途径环节,“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生态文明全球观从国际环境环节,揭示了生态文明何以实现的实践逻辑,系统回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怎样建的问题。系列基本观点及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如表1所示。
2.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哲学蕴涵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内容非常丰富,除了前述9个基本观点之外,还有诸多创新观点,例如,“以生态红线作为生态安全线,整体谋划国土安全开发”的生态安全观、“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的生态治理观、“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的生态修复观、“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生态生产力观,等等。而且,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还会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实践的创新而不断发展,各个观点的具体内容也会随着认识的深化而不断发展。但如表1所示,前述针对“为什么建设”“建设什么样”“怎么样建设”这条主题主线形成的9个基本观点,在逻辑上是内在关联的,在结构上也是比较稳定的。蕴含在九大基本观点和三重逻辑背后的,是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存在论-价值论、方法论、认识论和辩证法。
表1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主题主线、基本观点、逻辑关系、哲学蕴涵
第一,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唯物主义历史观蕴涵。蕴含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关于生态文明何以必要的历史逻辑和3个基本观点之中的,是一种将文明史与自然生态发展史、民生福祉发展史、民族国家发展史内在统一的深沉的历史观。这是一种唯物主义历史观,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对于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基本原理的继承和新发展。
第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辩证唯物主义存在论-价值论蕴涵。蕴含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关于生态文明何以可能的理论逻辑和3个基本观点之中的,是既从事实存在层面、又从价值追求层面,辩证地将现代化与生态文明、人与自然、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统一起来的存在论-价值论。也就是说,人与自然在存在论层面虽然有对立的一面,但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也是在一定条件下可和谐共生的,因此也应当追求和谐共生;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生态文明与现代化虽然也有对立的一面,但在一定条件下也是可以内在统一的,也应当内在统一起来。这样,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就从哲学层面将存在论与价值论统一了起来,将“是”与“应当”统一了起来。
第三,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整体系统论、方法论蕴涵。蕴含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关于生态文明何以实现的实践逻辑和3个基本观点之中的,是牢牢把握生态资源环境问题的公共性特征,在建设主体方面调动全社会共同参与(其中以党的领导和政府主导为核心),在治理途径方面利用法制、科技等一切途径整体推进(其中以严格制度和严密法治为核心),在国际环境方面倡导世界各国各地区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构建体现公平正义原则和可持续发展原则相结合的新秩序。
第四,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和唯物辩证法蕴涵。蕴含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三重逻辑和九大基本观点当中的共同的认识论基础,就是以实践为基础、从实践中来且最终落实到实践中去的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生态文明何以必要、何以可能、何以实现,都不是一个单纯的理论抽象和逻辑思辨的问题,而是奠基于人类历史发展至今所导致的现实问题、所产生的实际需要、所获得的经验教训基础之上的实践智慧的结晶。过去的理论家未能系统回答生态文明何以必要、何以可能、何以实现的问题,不仅是因为理论思考不足,更是实践经验不足。当然,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之所以能系统回答这些问题,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坚持并运用以矛盾为核心的唯物辩证法,克服了过去形而上学思维陷阱的禁锢。例如,在何以必要的问题上,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将历史、现实、未来统一起来,将文明史与自然生态发展史、民生福祉发展史、民族国家发展史统一起来,克服了只顾眼前不顾未来、只顾局部经济利益不顾全局生态利益的形而上学思维;在何以可能的问题上,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将现代化与生态文明、人与自然、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统一起来,克服了过去人们在这些问题上非此即彼二元对立的形而上学思维;在何以实现的问题上,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指导下,从全球共同的生态福祉的高度寻找利益共同点,克服个体主义和自私自利的形而上学思维陷阱和利益藩篱,将各种建设主体全面调动起来,将各种治理途径全面利用起来,将各种有利国际环境全面营造起来,以实现全球层面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开创人类文明新形态。
总之,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重要组成部分的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紧紧围绕“为什么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怎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怎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这一鲜明的主题主线,从建设原因、实质特征、策略方法3个层面,提出了9个基本观点。我们只有深刻把握这一主题主线,才能全面深刻理解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系列基本观点,才能厘清这些基本观点之间的逻辑关系及其哲学蕴涵。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刻揭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具有丰富的唯物主义历史观、辩证唯物主义存在论-价值论和整体系统论、方法论蕴涵,创造性运用以实践为基础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和以矛盾为核心的唯物辩证法,是对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相关基本原理的坚持和创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