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结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足内翻临床研究*
2022-06-29史骏超樊文朝崔晓
史骏超,樊文朝,崔晓
上海市长宁区天山中医医院,上海 200051
痉挛性足内翻是脑卒中常见并发症之一,患者运动神经元受损,导致小腿肌张力异常、踝关节稳定性差,出现后跟倾斜、X型腿、行走不稳等症状,该病对患者日常生活影响较大,若不及时进行治疗或干预,易导致终生关节活动障碍[1]。临床常通过康复训练来帮助患者改善症状,但疗效欠佳。针刺疗法将适宜型号的针灸针刺入患者穴位,达到通经活络、调理气血的目的[2]。本研究观察针刺结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足内翻的临床疗效,旨在探讨其对患者痉挛程度、步行能力、生活能力的影响,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上海市长宁区天山中医医院收治的脑卒中后痉挛性足内翻患者12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60例。观察组中,男36例,女24例;年龄39~78(56.32±5.45)岁;病程1~7(4.27±0.53)个月。对照组中,男35例,女25例;年龄38~75(56.29±5.41)岁;病程1~6(4.22±0.56)个月。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病例纳入标准符合《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8》[3]中诊断标准:病情呈进行性加重,临床表现为神经功能缺损症状,有颈内动脉或椎-基底动脉系统症状,CT扫描、磁共振成像等影像学检查存在梗死病灶;伴随痉挛性足内翻;患者及其家属均知情同意。
1.3 病例排除标准合并意识障碍、精神疾病者;合并其他严重并发症者;既往有下肢神经病变史者。
1.4 治疗方法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训练,包括伸展肢体、翻身、坐立康复训练等。卧床期改换体位,保持良肢位:2~3 h施行一遍,为保持体位要准备坐垫、软垫、浴巾、枕头等,侧卧位时背部要有依靠,偏瘫侧的膝下垫起,以保持下肢处于良肢位,保证偏瘫侧下肢不外旋,卧床时调整下肢保持轻度屈曲位。四肢运动(被动运动,主动运动):瘫痪侧的上、下肢各关节作被动屈伸运动,对足关节行背屈运动,15次为1组,每天做2组。为促进瘫痪侧的被动运动,健侧自动运动也做同样的运动,如果运动不够充分,健侧也做被动运动。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针刺治疗,具体内容如下:①取穴:取患侧阳陵泉、足三里、丘墟、承山、悬钟、三阴交,使用体积分数75%酒精擦拭穴位处皮肤。②针刺:使用消毒后的一次性针灸针对准患者穴位快速进针,丘墟穴向照海穴方向透刺,其余穴位直刺,提插捻转直至得气,留针30 min,每日1次,每周5次。两组均连续治疗4周。
1.5 疗效判定标准[4]优:X线检查示,无继发骨骼畸形,行走步态为跟趾形,即足跟、第1、第5跖骨头触底,拇趾离地,足外形正常。良:X线检查示,无继发骨骼畸形,行走步态为跟趾形,足有轻度内翻或外翻。差:X线检查示,有继发性骨畸形,行走为非跟趾形,足内翻角度大于15°或外翻角大于10°。
优良率=(优+良)/n×100%
1.6 观察指标痉挛程度[5]:使用改良式Ashworth量表评估患者痉挛程度,评估等级为0~4级,等级与痉挛程度呈正比。比较两组神经功能状况,选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对两组神经功能状况评分,总分为42分,得分越高,神经功能受损越严重[6]。步行能力:使用Holden步行功能分级评估患者步行能力,总分0~5分,得分与步行能力呈正比[7]。生活能力:使用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barthel index,BI)评估患者生活能力,满分100分,得分与生活能力呈正比[8]。
2 结果
2.1 两组脑卒中后痉挛性足内翻患者临床疗效比较具体结果见表1。
表1 两组脑卒中后痉挛性足内翻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例
2.2 两组脑卒中后痉挛性足内翻患者痉挛程度比较具体结果见表2。
表2 两组脑卒中后痉挛性足内翻患者痉挛程度比较 例(%)
2.3 两组脑卒中后痉挛性足内翻患者治疗前后NIHSS评分比较具体结果见表3。
表3 两组脑卒中后痉挛性足内翻患者治疗前后NIHSS评分比较 分)
2.4 两组脑卒中后痉挛性足内翻患者治疗前后Holden步行功能分级比较具体结果见表4。
表4 两组脑卒中后痉挛性足内翻患者治疗前后Holden步行功能分级比较 分)
2.5 两组脑卒中后痉挛性足内翻患者治疗前后BI评分比较具体结果见表5。
表5 两组脑卒中后痉挛性足内翻患者治疗前后BI评分比较 分)
3 讨论
脑卒中在临床上较为常见,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病死率等特点,患者脑血管发生病变,导致局部脑功能障碍,同时累及神经系统,引起偏瘫、痉挛性足内翻等并发症[9]。脑卒中痉挛性足内翻患者存在脑实质器质性损伤,高级中枢无法正常控制、调整牵张反射,致患者出现活动受限、关节挛缩、疼痛等症状[10-11]。
常规康复训练可通过伸展肢体等方式锻炼患侧肌肉、促进血液循环,但单纯康复训练缺乏对踝关节功能的重视度,难以有效改善踝关节痉挛情况,不利于患者恢复[12-13]。针刺疗法以中医脏腑理论、经络理论作为指导,使用特定手法对患者穴位进针,以此缓解病痛、扶正祛邪、调理身体[14-15]。阳陵泉属于足少阳经,可活血通络、疏通经脉;足三里属于足阳明胃经,可升降气机、通经活络、扶正培元;丘墟属于足少阳胆经,可理气止痛、舒筋活络;承山属于足太阳膀胱经,可缓急止痛、消除痉挛;悬钟属于足少阳胆经,可通利关节、益髓消肿;三阴交属于足太阴脾经,可调和气血、疏通经络[16-17]。对上述穴位进行针刺,能够通畅气血、解痉止痛、疏经通络。针刺疗法操作简便、安全性高,能够帮助患者维持肌张力平衡,纠正足下肢肌肉痉挛引起的内翻畸形,还可兴奋大脑皮层,调节神经系统功能,进而调节身体机能[18-19]。针刺疗法对肌群痉挛有显著抑制作用,可缓解痉挛引起的疼痛感受,避免肌肉萎缩、关节僵硬等情况出现[20]。
从本研究结果可知,针刺结合康复训练治疗能够增强踝关节抗痉挛能力,纠正肌肉异常运动模式,进而降低患者痉挛程度,缓解临床症状,提高治疗效果[21-22]。针刺结合康复训练可以显著提升患者神经功能状况,增强患者下肢肌肉力量,还可降低肌张力,纠正足内翻畸形现象,进而帮助患者恢复步行能力,提升其日常生活活动能力[23-24]。
综上所述,脑卒中痉挛性足内翻患者给予针刺结合康复训练治疗效果较好,可帮助患者缓解痉挛,对其步行能力、生活能力有显著提升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