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推手的运劲方式
2022-06-29顾新法
◎顾新法
太极源于无极,静极生动,动生阴阳。太极拳通过运动的形式诠释了这个过程。我根据半个多世纪习武及练太极拳的经历和体悟,把实践和教学中的内容联系在一起,以事实为根据,剖析太极拳运动内在的铮铮骨架的动态,彰显其本色。
一、太极拳的运行机制
太极拳是遵循人的身体结构,从头到脚乃至四肢百骸的全身运动。在意识支配下,通过丹田内劲和腰的带动,旋腰转脊同时带动胯的扭转,这转劲经过双腿和双脚的配合,在来回往复折叠运动中撑开与旋拢裆口,左、右腿依序旋踝转膝,利用脚碾转地面产生的反作用力,使双腿经胯,在互推互挽中进行一正一反运转,导致在胯中部的脊椎如同直立的轴杆,带动上部身体进行螺旋、左右来回转动中带动双臂和掌指进行螺旋顺缠和逆缠转动,做出各种弧线运动。如此,腰带动胯、腿……各部,在虚实变化中,全身随之进行往复折叠运动。
“∞”图形是太极拳这种运行在双脚膝盖、大小腿经过胯的传导运行的轨迹示意图。具体的运行过程是,双脚站定,膝盖微屈,松开胯、肩、踝等关节,还要让往复折叠中产生的螺旋运转拢成一个整体架,同时运转中双腿在互相撑展中运行,还要保证各个关节的灵活运转不受影响,这样才能达到运行中内气通畅,随时调整身体重心,达到立身中正平衡稳定。当身体从左向右沿横“S”形轨迹转动时,左腿渐成箭步(不可挺直大小腿,为能够继续灵活转动),同时右膝成弓步(以膝盖不过脚尖为度),此时右腿成为支撑身体重心的实腿。“往复要有折叠,进退要有转换”,为了保证身体沿着“∞”路线连续运转,需要将身体重心再移回左腿。支撑身体重心的右腿在腰胯的配合下,顺时针旋踝转膝,通过折叠继续向右后转,过渡到劲从右脚外缘小趾处,碾转地面至右脚跟外侧,再向上绕小腿里侧,经右大腿内侧至右胯,右胯在拧转中将劲传到左胯前侧,右腿渐渐变成箭步(但大小腿不可挺直),左腿为弓步。这个运转过程,将原支撑身体重心的右腿,经过向右折叠,使身体重心沿横“S”路线移向左腿,身转向左侧,随之身体重心回到左腿。这样,一往一复的运行路线连在一起,正是个“∞”形路线。左、右折叠往复运行方式相同,唯方向相反矣。这样,太极拳以“∞”形运行,通过各个部位的虚实变化,使身体重心在双脚间转换自如。
以上表述了太极拳运行的规律。太极拳每一个动作都是内劲在身体中运行的外在表现。如果没有经过系统学习和全面了解太极拳的运行方式,不练基本功,直接模仿太极拳动作就总不得要领,总做不到位。还有很多习练者盲目练习,造成了身体的损伤。不少人练了多年太极拳,以为只要学会打拳的套路、得知拆招解式的用法,就掌握了太极拳,但由于没有掌握太极拳的运劲方法,一旦应用就不知所措。
太极拳运用的是腹式逆呼吸方法。气呼出时,内气沉入下丹田,小腹鼓起并内气运遍体内各处直至末梢;吸气时,内气聚集于中丹田,胸部隆起。这样,外气与内气形成互动,身形动作随内气而动。吸气时功架收拢,为蓄。呼气时功架撑开,为发。如此才能做到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形合。
内气是内劲之源,内功是内劲的体现。在意识作用下,内气在肌体中运行,自然就产生了内劲。内劲在体内运用表现为内功,丹田气可促发太极内功,产生巨大威力。内功是运劲的结果。意识导引内气在体内运行,身体可感觉内气随行功走架而动,做到意到、气到、劲到,内外相合,神形兼备。
二、太极拳的实战推手
推手中,太极拳腰腿的运行促身臂而动,身和腿运行轨迹不同,须上下协调。
1.太极拳运行中,腰腿胯带动身臂运转
以腰胯促动全身运转,腿脚作用于地,通过胯使身体往复运动。腰腿胯在往复折叠中将这个劲儿传到身、臂、掌、指,依序进行螺旋转动。当身体右转重心前移时,带动右手顺缠,左手逆缠。当身体左转重心后移时,随身的转动劲儿使右手变逆缠,左手边顺缠。
太极的“合步四正”推手中,两人在给劲与化劲的运动中的身臂的运行路线:(1)乙“按”甲,甲用“掤捋劲”转化。(2)乙用“挤”,化解甲“捋”。(3)甲用“按”,破解乙“挤”。(4)甲运劲,继续依靠腰腿胯的折叠劲儿,弧线微回落,即向前发出。这个“按”体现了欲进先退、欲上先下、让对方拨起足跟而出的劲,并非双臂直推。这个过程是两人共同进行“四正手”推手的一个回合,双方臂掌在推手运动中同时运行,腿胯各自运行一往复折叠的路线,配合身臂完成“掤、捋、挤、按”的动作。双方推手时,各自腿胯运行的轨迹可以合成一体,形成一个新的共同的运行路线“∞”形,体现了太极拳运动的对立统一。其运行轨迹是立体三维的,这里用机械制图的俯视图表示出来,有些牵强,但可以表现出两人在推手中的运行轨迹。
2.脚腿胯往复折叠运行顺序及循环路线
腰腿胯等各部通过往复折叠运动,促动全身的运行。图1 中一正一反“S”形连成“8”形,代表了整个运行路线。为了便于识别,可以这样假设:右腿在前,左腿在后,身体重心在双腿之间做往复折叠运动。
图1
3.图2 把一个完整的折叠路线按序分解路线
图2
当左转身时,左腿逆时针折叠,在后面的左腿促进右腿向前右转半弧。这时右腿为支撑身体重心的实腿。这个阶段,左腿就是主动,右腿为被动。此时左腿支撑身体小部分的重心,称为虚腿,并且左腿在后面支撑,协助前面的右腿,起到稳定作用。
4.图3 为右腿接着向右折叠转动,运行后半个弧
图3
这时,右腿变成主动,左腿成为被动,使身向右转。右腿旋踝转膝的劲儿,如同“二力杆”推动右胯裆走后弧至胯左前侧,左腿旋膝转踝劲渗至地下。这样,右腿完成了后半个弧的折叠,同时也促使左腿进行前半个弧的运转,使身体的重心移至左腿。在这个运行过程中,右腿变成虚腿,左腿变为重心腿。
概括全过程,可以明显看到双腿是相互作用的。右腿前半圈转弧动力源于后面的左腿,右腿后半圈的折叠依靠自己这个实腿用劲并促使左腿向左转弧。
在实际运行中,双腿的旋踝转膝的弧线和示意图是有差别的,双腿折叠的前后半圈的运行轨迹不是对称一样大的,由于膝盖只能前屈,向前运行的弧形幅度大,向后折叠转动幅度很小。折叠往复的“8”形可比喻为交叉传送带挂在两条腿形成的轮毂上,左右胯相当传送带的中间交叉环节,通过主动轮带动从动轮运转,当主动轮向后转的时,通过交叉皮带传送使从动轮反向前转动,而皮带传导始终方向是一致的。这样,可以体现太极拳双腿在相辅相成、交替转换虚实中形成的循环运行。其速度的快和慢,转弧的幅度大小和方向,可以根据情况进行调整变化,在太极推手中,依据对方来力的大小和速度,做出相应的反应。全身在往复折叠运动中一动无有不动,节节贯穿,形成身体旋拢与双腿对撑并互逆转的整体架,这种运动中的抱撑劲,使得身体八面玲珑,中正稳定,全身协调,前后呼应,如突遇外力来袭可左右逢源,借力发劲。往复折叠“8”形路线结构的形成,是随意识出现的身架,成为运劲的依托。运转停止时这个内在结构架即随之隐去。
内在的身劲的变化是太极拳在实战中变幻无穷的法宝,轻重缓急尽在其中,使太极拳无招胜有招。由于身体结构和运劲的需要,定步往复折叠运行时左腿只能逆时针转,右腿只能顺时针转,因为双膝腿胯在向外侧转动时撑展旋转劲传到身臂,有向外的离心力,为“开”。由于太极拳在整个运转中保证“掤”劲不丢,当腰腿胯在折叠回转时,为“合”,掤劲如簧的弹性劲使身架不瘪。太极拳架在往复折叠运转中,开中寓合,合中含开。其中“合”主蓄,为化;“开”主拿,为发。实战推手中,根据对方进攻情况,接、拿、化、发随机应变,尽在“开”“合”之间。如果对手用外力控制我手臂,迫使我双膝向里转向中心,会使我自锁,使我运转不灵。“手是两扇门”,两手应各自负责身体的一半,双臂掌“无过无不及”地保护身体的中心不受制约,当对方控制我一侧的手时,就要在运转中由另一侧臂掌协助解围,或灵活变通成活步推手,顺彼劲以“倒卷肱”的方式,掤住被按的臂,借力顺势向里收腿化空来力,再向后外迈步撤退,退中有攻,另一只手向前还击。
习练太极推手也是“懂劲”的过程。只有在推手中才可逐渐领悟太极拳的劲儿从哪里来、往哪里去、起什么作用,从中得知太极劲如何促动肢体运行,以及通过与对方接触感知对方的来力,用太极的劲法进行化解和反击。
很多练拳者对到底是腰腿胯促动身臂的运行,还是身体手臂带动腰腿运行感到困惑。有人向一位名师提出疑问:“是手先动,还是身先动?”这位名师明确回答:“告诉你们多少遍了,以手带身,怎么还不明白?”其实,名师讲的是在对方动手的时候,你必须先用手接招,此时手眼身法步须应彼来力而动,当然腰腿胯要随身臂而动。这里面隐含着身臂与腰腿劲贯通的问题,劲源还是来自腰腿胯。打拳的劲法是从长期训练、实战中渐渐感悟到的,功到自然成。从根本上讲,这是上下协调、相互为用的问题。当掌握了劲法的运用,拳理融会贯通,练到了阶段,打拳虽然还是“劲源于脚,发力于腿……形于手”,但已处于“无人如有人”状态,形随劲动,形到劲到,两者融为一体,拳所到之处自有分寸,这样自然会重意不重形、重意不用力矣。掌握了以上这些太极拳原理,再运用“四两拨千斤”就容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