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书画融通 德艺双馨
—— 访著名书画艺术家侯德昌

2022-06-29王景山

时代报告 2022年5期
关键词:德昌书画书法

■ 王景山

他是继傅抱石、关山月两位艺术巨匠合作为人民大会堂创作大幅国画《江山如此多娇》后,给国家重要殿堂创作巨幅书画作品数量最多的艺术家;他主笔的巨幅国画《幽燕金秋图》,频繁出现于央视《新闻联播》中,成为家喻户晓、世人皆知的国家名片;他饱含深情的隶书“伟大的领袖和导师毛泽东主席永垂不朽”被制成金字,已是毛主席纪念堂瞻仰厅中华儿女和国外友人们的永恒记忆;他毕生致力于中国传统书画艺术传承与创新,始终憨如老农般坚守在艺术田园里勤耕不舍,成为不被凡俗所扰矢志不渝的高尚艺术家。

他,就是我结识近30年的中央文史研究馆资深馆员、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现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中国书法家协会和中国美协双栖会员侯德昌先生,一位德艺双馨的当代艺术大家。

2022年2月28日,我如约来到侯德昌住所。坐在沙发上的侯老喊着我的名字,那熟悉亲切的音容笑貌,让我如沐春风,如浴暖阳。

九秩初度的侯德昌,年前因跌了一跤,致使行动受限。近些年来,为能潜心书画创作和研究,侯德昌一直居住在外,少与外界联系。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后,他才从宾馆搬回家中。他说,这些年集中精力创作了一批山水巨幅画作和书法作品。原计划再举办一次书画展,向社会做一个全面汇报,因疫情搁置。尽管如此,他还是不顾病体,着手准备将这些作品出版一部图录集,以弥补未能办展之憾。此外,还将多年创作和研究成果系统整理出书,平均每年会出一本,现已出版10多部。

悬挂于东大厅的《幽燕金秋图》 ▲

读书、创作、著述,硕果累累的侯德昌先生,其成功之道,得益于他很早就主张并遵循的“四重”理念,即“重传统、重生活、重修养、重功力”。

作为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成立后的首批学生,苦读时他就常去拜访陈半丁、沈从文、黄苗子、陈万里、孙瀛洲等老先生。他说,从前辈身上看到无论从事艺术创作还是学术研究,都应胸怀对国家、民族和人民的责任感使命感,潜心研究与创作,才能有所收获。

知识的累积,让侯德昌在陶瓷设计、刻字装饰、书法绘画诸多领域渐次发力,并形成独具面貌的艺术风格。让我想起侯德昌所说:“大家的过人之处在于能耐得住常人耐不住的寂寞,能下得了常人下不得的功夫。”他还说:“农民出身给予了我朴实的生活作风和不怕苦的精神。”这,应当是他攀登艺术高峰的底气与奥妙之所在。

2014年,集侯德昌美术馆、侯德昌书法石刻广场、书法碑廊为一体的“德昌艺苑”,在其家乡河南辉县市凤凰山落成。这也实现了侯德昌“艺术来源于人民,人民生活是艺术创作取之不尽的源泉,她应该服务于大众,贴近百姓,她属于人民,应该让人民享受”的愿望。

不知不觉中,我们的谈话竟跳过了3个小时,言犹未尽也只能惜别……

回家后,辗转反侧,近30年间采访侯德昌的往事总是萦绕不退,历历如昨。打开2005年1月出版的拙著《画坛名家》第一卷书稿,其中收录了我采访张仃、尤无曲、萧淑芳、黄苗子、王琦、李道熙、刘继瑛、张世简、陈大章、侯德昌、韩美林、陈雄立、刘金涛等13位美术大家和裱画名师撰写的评传。现把撰写侯德昌的那篇《德艺双馨——侯德昌》,做了些许删减修正,权作对侯德昌九秩之尊的真挚祝福!

拜识侯德昌先生,还是在举国欢庆党的十五大召开前夕。

侯德昌——这位静水流深的著名书画家,他的书画作品却早已被亿万民众所熟悉。

先生话语不多,但张口定声若洪钟,宽阔的额头下明显写就的是如墨的浓眉,丝丝短发更似他笔下松树上立满树冠的根根松针,加之敦实的身躯,奔涌而出的是难以遮蔽的憨厚与豪迈。

字入毛主席纪念堂

步入毛主席纪念堂,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瞻仰厅大理石墙面上镶嵌的那三行17个金光闪闪的隶书大字——“伟大的领袖和导师毛泽东主席永垂不朽”。它已成为中国人民的心声,成为一个时代的永恒印记。

人们不会忘记,1976年9月9日,一代伟人毛泽东不幸逝世的消息公布后,国人悲痛欲绝的情形。为了慰藉亿万人民的心灵之痛和对领袖的怀念之情,党中央决定修建毛主席纪念堂。

当所有建筑顺利完工后,该安排内部装饰了,其中瞻仰大厅墙面上镶嵌的金字“伟大的领袖和导师毛泽东主席永垂不朽”究竟选用何种字体?让当时的组织者们一时难以为断。这事汇报到主持此项工程的谷牧那里,对中国传统书画既有感情又有研究的他,明确否定了采用黑体字的最初方案,主张要用能充分体现民族风格的具有中国文化传统的书法体。

那么用什么字体合适呢?

该工程负责美术小组的华君武先生认为,楷书端庄但容易显得呆板;篆书虽典雅,但有些曲高和寡,缺乏群众性;草书也不合适;还是隶书既浑厚稳重,又活泼大方,最为合适。于是,便在全国美术界广泛征集,用意也是选取第一流的书法用在纪念堂内。

执教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的侯德昌看到征集函时,已是1977年5月中旬。长于隶书的他激情难耐,觉得这正是表达自己对一代伟人深厚怀念之情的时机。他反复酝酿,精心构思,一连5天伏案探索,写出大、中、小不同规格的字稿30多幅。

指挥部美术组对收到的上万份字稿进行了第一轮筛选,有13幅作品入选,侯德昌的字稿列在其中,这令他极为兴奋,又立即认真地赶制出一幅放大字样。到第二轮筛选时,剩下3幅作品,侯德昌的作品仍在其中。他精益求精,又反复书写多幅,择出自己最满意的作品送审。

经过美术组两次审阅、纪念堂工程指挥部四次审查,一致认为侯德昌的作品浑厚稳健,气势磅礴,开阔奔放,活泼大方,遂决定以此作为正式字稿报给中央最高领导审定。就这样,侯德昌的字稿被做成木板模型涂上金粉,安装在历史博物馆模拟瞻仰厅内。6月16日,经中央领导认真审阅,正式批准采用侯德昌的字稿。然后交由北京一家首饰工厂进行加工制作,将这17个字制成每个高45厘米、宽50厘米的银胎金字,镶嵌在今天人们看到的庄严肃穆的瞻仰大厅之中。需要强调的是,从木板模型到银胎金字,侯德昌都是亲自盯在现场指导,为的就是保证书法的原味,避免制成美术字。

为此,侯德昌花时1个月,用去宣纸50多张。那年,他43岁。

时至今日,侯德昌回忆起此事仍是心潮澎湃,他说那是带着很深的感情写出来的,永生难忘。

画入人民大会堂

悬挂于东大厅的隶书毛主席诗《七律·到韶山》 ▲

如果说毛主席纪念堂那17个隶书大字由于未落款识,使人们无从知晓作者的话,那么到了1994年,侯德昌教授率耿安辉、窦宪敏两名助手为北京人民大会堂东大厅创作的巨幅国画《幽燕金秋图》,随着国家领导人会见外国元首的镜头频频在电视中亮相,则成为家喻户晓的名画,人们心中的国家名片。

1998年4月14日上午,刚刚从郑州赶回北京的侯德昌,即约我一同前往东大厅观赏那幅巨作。

厅内所有的灯光依次打开,看到《幽燕金秋图》,我震惊了!只见群山环抱、峰峦叠嶂,蜿蜒曲折的万里长城盘卧于上,加之昂立的青松,夺目的红叶,奔腾不息的瀑布与云雾相连的大海……真乃我中华民族之魂系所在。这不正是我们苦苦求索祈望的正大气象、民族气派。

我一边赞叹,一边听侯德昌讲述创作这幅画的经过。

那是为迎接新中国成立45周年,大会堂管理局根据中央指示对重要的东大厅进行内部重新装饰,经过与专家反复商讨比较,这个光荣而艰巨的任务经张仃先生举荐,最终落到了侯德昌肩上。为完成这幅长16米、高3米的鸿篇巨制,他根据老院长张仃先生的创意,率领两名助手,从实地写生到完稿历时4个月,集中描绘了从老龙头到居庸关这段长城的恢宏气势和雄浑风姿。9月26日凌晨,离45周年国庆日还有5天,巨幅山水画《幽燕金秋图》如期悬挂在了庄严典雅的东大厅,这也是迄今人民大会堂内尺幅巨大的一幅国画。

美术界前辈们,一致认为该画达到了出神入化的艺术境界。

除这幅画外,东大厅还悬挂着两幅书法巨制,一幅是出自张仃老先生以小篆书写的毛主席诗《七律·长征》,另一幅则出自侯德昌先生之手——隶书毛主席诗《七律·到韶山》。这里是中国举行最高国事的地方,与书画家侯德昌的笔墨连接得如此之近,令人感叹!在此之前的1981年,他就应邀为人民大会堂创作了表现黄山秀色的《黄山秋色》和《疑是银河落九天》两幅佳作。

1993年,侯德昌为北京申办奥运会创作了百米长卷《中华魂》。集八达岭、居庸关、五岳、太行、黄山、黄河、长江、昆仑直至青藏高原茫茫雪山为一体,一览祖国的名山大川,生动形象地再现了祖国山河的壮美。

1995年,他又为中南海创作了《山永寿松长青》,在这幅长9米、高5米的画面上,高山仰止、壁立千仞,尤其是那如真树般高的青松,大有吴昌硕所言“涛声浩浩翻秋云,破壁飞动来真龙。云从龙兮龙化松,时云时雨青蒙蒙”的气势。

似这样重大的国家任务,退休后的侯德昌每年都要接受一至两次。

1998年6月,为迎接美国总统访华,人民大会堂重新布置两国元首会谈厅,再次约请侯德昌为该厅创作一幅国画——《居庸叠翠》。

1998年10月5日,这一天在侯德昌的书画创作生涯中又添加了绚丽的色彩。在人民大会堂挂有他两幅作品的东大厅里,国务院总理亲自为新增补的9名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颁发终身聘书,从而保证自建馆以来一直严格限定的35名馆员的编制,经老馆员秦岭云先生举荐,侯德昌名列其中。素以德、才、望为其标准的中央文史馆,秉承“敬老崇文、存史资政”的传统,遴聚了当今我国文学、史学、艺术等人文学科卓有建树的一批老专家,是名副其实的国宝。年龄上尚属小字辈的侯德昌,能获此殊荣,再次显示了他艺术上的造诣与地位。

进入文史馆后,他有了更多向老前辈请教学习的机会,创作激情与日俱增。是年底,侯德昌携助手历时近4个月,又完成了中央军委新办公楼——八一大楼用于综合厅的那幅巨幅国画《长城雄关》,该画长10米、高3米,其巍巍傲踞的长城雄关与挺拔的青松,喻示人民军队是中华民族足可信赖的钢铁长城。

1999年12月,中央军委再次请侯德昌为新办公大楼创作《迎客松》。澳门回归祖国,人民大会堂澳门厅内,由侯德昌篆书写就的99个“归”字,寓意九九归一。

中国画讲究书画同源,大凡历史上艺术成就辉煌的画家又都有很深的书法功力,将诗文题于画上,营造出书画合璧、相得益彰的艺术效果。侯德昌的山水画多有长题,或诗或文。在给中南海会议室画的另外几幅4尺整纸山水画便是这样,其中那幅《劲松图》上以行书题写清代画家松年的画论:

“书画以人重,信不诬也。历代之书画者,宋之蔡京,明之严嵩,爵位尊崇,书法文字,皆臻高品,何以后人唾弃之,湮没不传?实因其人大节已亏,其余技更一钱不值矣!”

既表达了画家高尚的思想情趣,又达到了书画艺术的统一;既能给人以美的享受,又能给人以启迪。此外,他的隶书也被布置于多个会议室中。

苦学派的修炼

今天,我们看到的侯德昌自成面貌的山水画,其形成历程是怎样的呢?

幼时的爱好,中学、大学时所受训练,都是他得以厚积薄发的基础,正如他说,他是属于苦学那一派的。

但真正意义上的步入山水画,就不能不提1970年。这一年,一批画家被抽调到北京饭店装饰环境,侯德昌与李可染先生分在一个套房里创作,几个月的时间里,朝夕相伴使他有机会向这位山水画大师学习。李可染先生的刻苦精神,严谨画风,谦逊态度,给了他很深的影响。最使他不能忘怀的是李可染先生那既是鼓励又是希望的一番建议:“你的字写得不错,还应该画山水。有现在的基础,只要刻苦钻研,一定能画好。”

可染先生这番话,进一步坚定了侯德昌的信心。1974年,一次难得的机会终于来了。上级要求画家去创作反映工农业战线大好形势的作品,他和同校任教的白雪石先生一同赴京郊昌平山区开山凿渠现场写生,合作画出了后来那幅著名的《长城脚下幸福渠》,该作品参加完全国美展后,即被中国美术馆收藏。

侯德昌真正的山水画创作由此高起点开笔。

侯德昌部分新著 ▲

1980年前后,他又与白雪石先生一道,数次深入苏皖实地写生。回忆往事,侯德昌说,那时的条件很艰苦,饿了啃随身带的干粮,渴了喝山泉,住小店或老乡家,都是常事。以后,他又多次陪张仃先生外出写生,向老先生学习,向大自然学习。1983年,他同院长张仃先生赴三峡写生。进入20世纪90年代,他更是连续6年陪同张仃老先生去自己熟悉的太行山写生,后考虑到老院长年事已高,便与助手继续坚持每年赴太行山写生,从未间断。

历史上的众多画派,异彩纷呈,而每一画派的产生均是以有个性的杰出代表画家为旗帜,从而推动着中国画的发展。那么,不久的将来,会不会出现以侯德昌为代表的雄健浑厚的太行画派呢?我想这是毋庸置疑的!

2022年2月28日作者采访侯德昌先生 ▲

雄健浑厚是侯德昌追求的艺术风格,范宽、李成、龚半千、黄宾虹等以浑厚见长的山水画大师,都是他追慕的先师。宋代是我国山水画的鼎盛时期,画坛名家辈出,灿若群星,有人喻之为“千山竞秀,万壑争流”。他们强调师法造化,忠于现时,加之富于创造精神,所以具有独特的个人风格。被侯德昌崇拜的范宽正是此时北方雄强画派的杰出代表人物。

继承是为了转化和创新。他每年都踏访名山大川,从大自然中感悟艺术的真谛:泰山之雄伟,华山之险峻,衡山之烟云,庐山之飞瀑,雁荡山之奇石,峨眉山之清秀,黄山莫不兼而有之。所以,侯德昌数上黄山,他笔下的黄山图被美术界誉为“侯黄山”。

不仅画艺高超,侯德昌的书法更为精妙。看他的隶书、草篆,令人强烈感到笔法的转换美,导之则泉注,顿之则山安。什么时候开始抽毫掠锋,一笔中有变,而且变得自然,“火候”掌握得恰到好处,让笔力完足地达意。

笔法之特点,正是姜夔在《续书谱》中提到的作为“字之精神”的“锋芒圭角”,也就是梁武帝所说的那种“婉婉暖暖”“棱棱凛凛”的“神采”。好书法不但结构美,笔姿也美,二者是相得益彰的。张怀灌在《书断》中作隶书《赞》曾说:“长毫秋劲,素练霜妍;催锋剑折,落点星悬。”指出了汉隶、八分、真楷的基本笔触特色。侯德昌的书法笔法自然、丰润,积数十年功力,变化出一种新的意态姿致的美,形成了他自己的风格。

众所周知,隶书容易写成刻板的“死”字,而侯德昌的隶书却“笔法活变,意态飞动”。难怪孙过庭提出:“作草如真,作真如草。”还说:“草不兼真,殆于专谨;真不通草,殊非翰札。”侯德昌不仅精隶,他的草篆如隶书同样笔笔不苟,处处有起落,有交代,这也是书界之所以喜欢他草篆的原因。

侯德昌的书法能达到笔笔敷畅饱满,精神完足,正应了姜夔所言:“有锋则以耀其精神,无锋则以含其气味。”“方”之与“圆”,“刚”之与“柔”,“遒”之与“媚”,“质”之与“妍”,能达到含耀相兼、藏锋裹尖。

1992年,他将研迷多年古文字的学术成果,汇集成《篆书艺术》出版。这部以当代美学观点研究篆书的专著,上溯甲骨、钟鼎、石鼓、竹简、瓦当,下至明清以来书法篆刻,全是侯德昌锱铢积累写成的,集艺术和实用为一体,再版3次后仍是脱销。张仃、黄苗子、卢光照、秦岭云、吴冠中、许麟庐等老艺术家均对他那种踏踏实实献身艺术的精神和不凡的成果给予极高评价。

“自古寒门多名士”,早已成为名书画家的侯德昌,既没有叱咤风云的权势,也没有惊险神奇的经历,更没有大师的气势与派头,有的只是海纳百川、虚怀若谷的情怀,不务虚名、落落自甘的品格。

弘一大师李叔同生前一直主张艺术家要“先器识而后文艺”,侯德昌就是一位先有“器识”的艺术巨匠。他的作品不但达到了“惊四筵”,又能“适独坐”。

侯德昌曾把自己写隶书的经验归纳成这样的心得:“心要很静,功要很硬。”从人民大会堂、中南海、毛主席纪念堂、钓鱼台国宾馆、八一大楼、中国工程院,到新加坡国家博物馆,侯德昌的书法作品与他的山水画一样,将经得住历史的冲洗。

古人说:学书“如僧家托钵,积千家米煮成一锅饭”。侯氏书法如此受社会喜爱,正是有他自己的面目。若非真积力久,恐难达到这个水平。

2001年5月,中央文史研究馆为3位河南籍的馆员秦岭云、卢光照、侯德昌在郑州隆重举行三人乡情画展,每人20幅的画作令家乡人民大为振奋和自豪。有趣的是这三位以书画名世的大家又均系汲县师范毕业,这一现象为全国独有,故此,家乡政府决定建一座“三笔亭”以激励教育后代,并由馆长启功先生欣然题写。侯德昌这样对我说:“我想象追求的艺术目标一定要达到,因为我肯于吃苦,善于爬坡。目前我1/3时间画画,1/3时间写书法,1/3时间著书,所以还顾不上出画集。那将是我创作的总结,代表我的艺术水平,我会很负责地献给社会。”

侯德昌曾多次向我强调:“传统的东西并不老,而是我们没有学到家。有人对文人画的发展前景丧失信心,认为难以再有发展。我则相反,决心重振文人画的雄风。文人画需要有很深厚的文化功底才能表现出一种浓厚的文化内涵,它讲究笔笔有出处,要求像写书法那样去作画。我想象追求的艺术目标一定能达到,因为我肯于吃苦,善于爬坡。”

2003年5月,侯德昌的巨著《篆艺通典》问世,这是在1992年版《篆书艺术》一书基础上进行修改、充实的。共收入汉字1310个,篆字13592个,还有自画的印章800多枚,全为毛笔书写,既是古文字工具书,又是精美的书法艺术。7月,由侯德昌全以隶书书写的从先秦到晚清的500条名家名言的大型精装《人生宝典》出版,名言配名墨,使精美的书法和精美的内容得以完美结合。2004年3月,《侯德昌书画》一书出版。

侯德昌先生对我说,他下步准备出一本隶书书法集和一本篆书书法集,然后将考虑出画集。所以,需要加紧创作的步伐。9月,他随中央文史馆五人文化代表团赴欧洲考察。回国后,中国人民解放军驻澳门部队首长通过军委找到侯德昌,约请他无论如何要为驻澳部队画一巨幅山水画悬挂。绘事繁忙的侯德昌正在认真构思……

这就是侯德昌——书画双璧、德艺双馨的艺术大家。

结语

侯德昌先生告诉我,2019年3月20日已将为毛主席纪念堂书写的“伟大的领袖和导师毛泽东主席永垂不朽”宣纸手稿,捐献给了毛主席纪念堂管理局,了却了多年心愿。至此,新中国革命文物宝库中,又增添了一件弥足珍贵的文物。

薛永年先生认为,侯德昌的隶书形成了更加稳定完美的个人面目,端庄大气、质朴凝重、饱满雍容、静穆安详、雅俗共赏。而与草篆相关的刻字艺术,更是侯德昌的独特贡献,他是以一个书法家的眼光去研究去整理。还说,侯德昌的书画艺术,是人品与格调的心声,是民族文化之根的礼赞,是时代之魂的颂歌。

先书后画,侯德昌经过数十年苦苦求索,终于打通了那条将书法与国画相融贯通、以书作画的创作道路,从而形成了独具面貌的侯氏书画。

划时代巨作《幽燕金秋图》问世后,欲出重金购藏侯氏书画者甚众。2000年,卡塔尔王储来华访问,被《幽燕金秋图》深深震撼,想请侯德昌复制一幅带回去。有关部门把这一消息透露给侯德昌,“当时卡塔尔王储出价1000万美元。侯德昌回答,这个无论如何不能复制,再复制我们的东西就贬值了。”侯德昌坚持不炒作、不卖画,清白做人、踏实问艺。他除了写字画画,最大嗜好就是读书,家里16架图书中,不乏台湾故宫出版的珍贵影印版本。他倾心创作的书画要么在国家重要殿堂,要么在美术馆博物馆,要么在重点文化景点,要么在家里。

书画融通,以书作画的他呼吁:“中国书画创作要有正大气象、民族气派,要彰显中华文化的主流意识,要对国家有责任感,否则书画家就没有主心骨。”

惜别时,侯德昌先生那洪钟般的话语再次回响耳畔:“我这一辈子没有陷入到商品里,我感到很荣幸,没有走商品道路,一直为国家画画……”

这便是我所认识的侯德昌先生,把笔墨视为血脉,将宣纸当作镜子,一位书画融通、德艺双馨的艺术家!

猜你喜欢

德昌书画书法
书法
贺德昌
书法
书法欣赏
范德昌漫画
范德昌漫画二十四节气
漫画二十四节气
小小书画廓
诗书画苑
书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