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组织促进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的路径研究

2022-06-29钱星辰

经济研究导刊 2022年16期
关键词:城市融入新生代农民工社会组织

钱星辰

摘 要: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持续发展,我国城市化也呈现出猛烈发展的趋势,城市化速度日益加快。作为我国城市化发展重要力量的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融入方面还存在许多问题,而在众多学者们的研究中,社会组织这一重要的城市治理主体还并没有体现出明显的作用和功效。因此,社区组织促进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的路径研究十分重要。经过分析,其主要路径包括:搭建构建信任关系的平台、促进农民工群体的组织化和政治参与和构建新生代农民工信息网络。

关键词:社会组织;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

中图分类号:F323.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22)16-0040-03

一、研究背景

新生代农民工一般指的是,“出生于20世纪80年代以后,年龄在16岁以上,在异地以非农业就业为主的农业户籍人口。”[1]一般来说具有“三高一低”的特征:受教育程度高,职业期望值高,物质和精神享受要求高,但工作耐受力低[2]。

目前,现有文献有关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的研究,主要聚焦于影响因素研究以及关于现实中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融入困境的原因分析。这类研究主要从社会认同的角度展开。比如,蔡禾、曹志刚将城市农民工视为“移民”的一种亚类型,参照移民与城市认同的研究中“同化论”和“多元论”的两大主要流派,指出“不论农民工是否增强自身现代性、融入城市文化或者仍然坚持乡土特性、对城市文化采取隔绝的态度,都需要在城市生活中寻找同一性和归属感[3]。”张文宏、雷开春等人则根据亨廷顿关于社会身份的分类模式,将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认同划分为群体认同、文化认同、地域认同、职业认同、地位认同,构建了城市新移民社会认同结构方程模型。

此外,在有关农民工城市认同感因素的研究中,吴玉军、宁克平认为有几点因素具有较大影响,即“他者话语的形塑、外在的制度限制、价值观念的现代性转换构成了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工的认同困境”[4]。蔡禾、曹志刚则认为,农民工在城市中的认同状况受到三种因素影响,分别是农民工的个体因素、制度因素和网络(社会)因素。王丽霞等人在研究中得出,文化认同、社区融入和市民化三要素会对农民工在城市中的认同状况产生极大影响[5]。

在此基础上,冉清文等人根据现状中具体的问题,指出就业机会和岗位相对不足、自身技术水平不足、市民身份难以获取和无法与城市居民享有同等的公共服务这几点导致了新生代农民工难以真正融入城市。另外,沈濤等将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面临的阻碍分为制度性和非制度性两方面,制度性障碍包括二元户籍制度的隔离、农村土地制度的拉力和社会保障制度的排斥等,非制度因素包括人力资本水平低、社会资本占有少和心理文化不适应等[6]。

根据现有文献可以看出,社会组织参与农民工城市融入的研究并不多,大部分学者在研究推动农民工城市融入问题的时候,主要聚焦于影响因素研究以及关于现实中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融入困境的分析。即使尝试提出解决办法,也是要么从宏观的顶层设计,政策角度进行建议,要么从基层治理,社区治理角度进行分析,代表社会力量的社会组织某种程度上被忽略了。

此外,现有的研究也几乎是从个案进行分析。由于中国各省市城市化、社会组织建设的情况不尽相同,一些案例研究虽然具有借鉴意义,但不具备典型性。因此,本文尝试从社会资本的角度,来探究社会组织促进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的路径。

二、社会组织力量的重要性

一般来说,政府的力量集中在制度层面,也就是宏观层面,但是这对于解决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问题来说是远远不够的,社会组织正是弥补制度问题的必要力量。

政府的确可以进一步改善顶层设计,打破政策壁垒。比如针对新生代农民工等外来群体无法享受依附于户籍制度的各种福利待遇的现状,中央已经开始了对于户籍制度的改革,“十三五”规划提出,要“推动城乡协调发展,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但至今为止改革幅度仍然很小,不足以解决问题。这便是由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在制度困境的背后还存在着许多隐性的社会问题的背景下,仅依靠政府的力量无法解决,而社会组织可以很好地弥补这一空缺。

综合来看,首先,“社会资本”根据布坎南的定义,本来就体现出社会组织的特征,这就意味着社会组织可以增进社会资本的供给。其次,社会组织是反映社会诉求,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平台,是公民进行利益表达的重要途径和渠道,也是政府、公民、社会三者之间有效沟通的纽带和桥梁。最后,社会组织提供的组织渠道,具有促进市民参与城市政治活动、增进社会合作、扩大公民政治参与的功能。社会组织是体现人民民主的重要载体和途径,能够把分散的、单个的公民聚合起来,促使他们合作共同解决社会事务问题。

三、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的困境

(一)缺乏良好的信任关系

影响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的信任关系可以分为三种,即新生代农民工内部信任关系、新生代农民工和城市市民的信任,以及新生代农民工对城市社会的信任关系。其中,后两种信任关系在当前的环境下存在严重缺失。

一方面,在乡村,社会的性质更接近于“半熟人社会”或者“熟人社会”,人与人彼此之间差异较小,村民往来关系亲近且彼此信任,相互之间的关系以亲缘关系和血缘关系为主。而城市社会是一个“陌生人”社会,人口异质性大,人际关系更具有功利主义色彩,难以构建信任关系。另一方面,制度性因素导致了新生代农民工享受到的社会保障、市民待遇不完善,与普通城市居民之间存在差异,这导致了他们无法对城市社会产生信心或者说建立起高度的信任。

(二)缺乏有效的政治参与

一般来说,农民工群体比城市居民更喜爱“抱团”,但是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中存在原子化的状态,与老一代更加看重“老乡”身份并且偏向于集体迁移打工的农民工相比,新生代农民工更加独立,各自抱有不同的抱负。但这种独立状态并不能使他们积极地参与到城市治理中去,没有一个相对团结的组织来正确引导,使得新生代农民工对于城市中的事务找不到渠道或是无力关心,也难以表达出自身在城市中的需求和困境。再加上身处异地,政策差异进一步导致流动人口维权困难,这种分散状态造成的新生代农民工群体政治参与渠道缺失和参与效率低下导致了恶性循环。

(三)缺乏完善的信息网络

信息网络的建立受到空间因素的影响较大,而从现状看,对于农民工来说,“城中村”“低收入者聚居区”问题无法解决,信息网络的建立就增加了难度。同时,城市社会中排斥与歧视的存在,使得农民工群体的信息网络构建更加困难。不可否认的是,最早的一代农民工由于自身知识水平、素质受限,确实很容易被贴上负面标签。在一些案例研究中,许多市民被访者都表示不希望自己和家人同农民工群体建立比较亲近的关系,这种情况导致农民工群体的信息网络边缘化,无法真正融入城市。另外,网络社区如QQ、微信、微博等,成为当前新生代农民工交换信息的重要渠道。表面上看这些新媒体能够提供很多有用的信息,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地域空间的限制,实际上网络媒体存在很大缺陷,一是对于使用者存在门槛,二是一些地方性、时效性很强的信息难以精准搜寻,三是信息茧房的存在,这些都导致网络媒体没能很好地促进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融入。

四、社会组织促进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的路径

(一)社会组织开展组织活动,搭建构建信任关系的平台

深入分析农民工生活环境,就会发现社会差异的客观存在导致了信任关系缺失。这种差异除了政府顶层设计的改善之外,社会组织也可以成为构建信任关系的平台。一方面,新生代农民工内部信任关系的构建相对于另外两种模式来说应该相对容易,建立属于新生代农民工自己的社会组织,帮助成员共渡难关可以有效建立起相互之间的信任。同为城市的“边缘人群”,抱团也不失为一种互惠互利的生存方式。但是单纯加强新生代农民工内部信任对促进农民工融入城市并没有太多益处,必须同期努力构建起新生代农民工和城市市民,以及新生代农民工对城市社会之间的信任关系。

社会组织通过开展丰富的活动,不限于线上或者线下,可以有效帮助农民工群体建构新型人际关系,实现信任关系数量以及信任程度两方面的突破,比如开展一些年轻人喜爱的娱乐社团、适合当代青年的小型公益活动等等。其目的在于让新生代农民工群体有机会接触和认识更多的人,通过兴趣爱好等结交可以构建信任关系的伙伴,在城市的陌生环境中建立起自己全新的社交网络。

(二)社会组织吸纳新生代农民工群体,促进农民工群体的组织化和政治参与

社会组织可以促进农民工群体的组织化,从而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的政治参与度。在转型社会中,社会矛盾和社会关系错综复杂,社会组织则具有整合各方面资源的功能。因此培育专门帮扶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组织,提供资源的同时应当肩负起农民工群体的“再社会化”。在思想认知和行为方式两个方面,让他们实现农民身份到市民身份的双重转变。而这些都建立在社会组织主动吸纳新生代农民工群体的前提之下,只有让群体参与到社会组织之中,才能使得原子化的新生代农民工被有序组织起来,帮助其表达自身诉求。

(三)社会组织利用网络媒体做好反歧视工作,构建新生代农民工信息网络

社会组织可以有效构建更丰富的新生代农民工信息网络。一是,社会组织可以通过利用网络媒体,建立专门为农民工服务的信息渠道。二是社会组织可以开展社会工作,从旁协助新生代农民工消除“污名”标签。在国外反歧视的历程中,社会组织就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比如消除老年歧视协会、反歧视地方事务部等,国内社会组织也可以效仿这些反歧视组织的经验,一边做好文化宣传和建设,一边与政府合作,为新市民的融入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五、政策建议与总结反思

(一)政策建议

1.政府必须要制定公平的制度,让农民工获得与城市居民同等的待遇。作为城市化进程下的新生群体以及弱势群体,新生代农民工应该得到政策的关注。针对最为重要的制度困境,政府需要逐步推进传统的城乡分割的二元户籍制度改革,迈向统一的一元户籍制度,以确保公平。这是解决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问题的核心,没有制度的硬性保障,其他的一切都是空中楼阁,治标不治本。

2.地方政府应该正视新生代农民工的政治参与和诉求,将帮扶工作落实到位,而不能只是做面子工程。即使社会组织能够帮助政府农民工群体进行沟通,没有解决问题,达成公民的正当诉求也无法帮助他们融入城市。政府本身不应该对外来群体持歧视态度,一些狭隘的地方保护政策应该被取缔。而政府开办的免费医疗检查服务、廉租房项目等也不能只是纸面上的内容,要落到实处。

3.地方政府应该在空间规划上考虑周全,要想解决“城中村”“低收入聚居区”等问题还需要政府出面,从市政规划改造开始。

4.最重要的是,本文研究强调了社会组织在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融入中具有的可能性,政府也需要在重视这一社会问题的同时,正视社会组织的重要性,尝试与社会组织合作解决问题。目前,我国社会组织的发展才刚刚起步,政府需要为建立可靠有效的、专门针对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的社会组织提供政策保障、行动空间以及适当提供相应的资源。从长远来看,只有整合利用好社会各界资源,才能构建起完善的城市多元协同治理体系。

(二)总结与反思

本文主要是对当前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融入的研究做了一個简要综述,并且根据现有文献中社区组织领域的缺失,分析了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所需要的社会资源,以及以此为基础的社区组织促进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的路径,并提出了一些政策建议。

但是,本文仅仅只对理论和现象进行了分析,缺少实证调研和定量分析的基础,在今后的研究中还可以进一步完善。

参考文献:

[1]  莫筱筱,明亮.社会组织对新生代农民工城市化的影响研究[J].青年探索,2017,(2):65-71.

[2]  王超恩,符平,敬志勇.农民工职业流动的代际差异及其影响因素[J].中国农村观察,2013,(5):2-9+23+95.

[3]  蔡禾,曹志刚.农民工的城市认同及其影响因素——来自珠三角的实证分析[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48-158.

[4]  吴玉军,宁克平.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工的城市认同困境[J].浙江社会科学,2007,(4):127-132.

[5]  王丽霞,王连伟,堵琴囡.文化认同、社区融入与市民化: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的有效路径——基于对F省Q市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调研[J].晋阳学刊,2013,(2):101-107.

[6]  沈涛,雷利军,王铁.武汉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13,(12):60-63.

猜你喜欢

城市融入新生代农民工社会组织
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户籍障碍研究
新生代农民工随迁子女城市融入的困境与对策
新媒体对城中村居民城市融入影响研究
论社会组织在安置帮教工作中的功能定位
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核心能力发展探析
宅基地使用权流转改革思路
基于因子分析法失地农民的城市融入评价体系
关于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选择因素的分析
政府主导型社会治理模式下社会组织发展理路
社会组织有效参与新型农村社区治理的路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