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自己,我就是榜样
2022-06-29士心
士心
江滨实验小学渎浦校区原为苍南县灵溪镇渎浦小学,是一所百年老校。近十几年来,几任校长坚持“做好自己,我就是榜样”育人理念,建立了具有本土特色的“榜样教育”体系。因为渎浦校区地处县城东南隅,以前交通不便、经济落后,学生们的家庭环境普遍不佳,很多留守儿童和单亲家庭儿童,父母陪伴孩子的时间很少,亲子沟通和家校共建几乎空白;孩子们普遍存在心理自卑、视野狭窄、自我否定等问题,而且身边缺乏榜样引领,发展内驱力很弱。基于这样的实际,学校把“榜样教育”确定为核心育人理念。
梁世累担任校长后,翻阅校史资料,访谈老师和学生,重新梳理和优化“榜样教育”体系,融合学生、教师、课程、载体等教育因素,形成闭环式场域,让“榜样教育”在真实、真诚的教育生活中焕发更耀眼的光芒。
榜樣教育在江滨实小渎浦校区推行多年,师生对其内涵、口号等耳熟能详,但更多的还仅停留在意识层面,学校“榜样教育”氛围还不够浓郁,榜样文化没有融入师生的气质之中,也没有氤氲在校园的每个角落里。为此,梁世累决定先从校园文化建设入手,努力打造一个与育人理念高度契合的教育场域。
在集团校的努力争取下,县教育局拨出专款用于校区改造。梁世累倍加珍惜这次机会,召集学校行政班子商议相关事宜,最终决定将连接三幢教学楼的主连廊改造成“榜样走廊”,走廊上悬挂历届“榜样教师”和“榜样学生”的照片和简要事迹。
由于这是学校大厅通往教学楼的主干道,是全体师生的必经之地,照片和事迹在这儿展示,一些老师心中不免有些压力。有一天,一位“榜样教师”对梁世累说:“我觉得这里应该挂一些古今中外的历史名人的照片和事迹,我们都是普通的教师,没有什么大业绩,怎么好意思把照片挂在这儿呢?”这话听起来谦逊,同时也透露出一丝不自信。梁世累笑着回应他:“我们不需要轰轰烈烈的事迹,只需要平平凡凡的榜样,你们就是榜样!”
榜样走廊完工后,老师和孩子们常常驻足观看。同时,每有校外的老师、家长或领导来校,也都会带着赞赏的目光细细浏览。榜样连廊似乎正朝着梁世累的预想,每天发挥着强大的“榜样效应”。有一天,梁世累坐在长廊的石凳上,见迎面走来一位老师,边走边看两旁的榜样教师事迹,同时似乎一直在搜索自己的名字,但他的表情说明,他显然没有“上墙”。出于礼貌,他微笑着向梁世累打招呼,眼神里微微有些尴尬和失落。
梁世累突然意识到,“榜样走廊”激励了一部分人,同时也可能“伤害”了一部分人,这与他的设计初衷是相背离的。于是,他开始筹划全体教师风采栏,让每位教师的“美照”和简介都上墙。为了凸显老师们在学校办学中的重要地位,他还特意把风采栏放在了榜样墙的最前端。
文化在于细节。为了使“榜样文化”的物化更凸显、更丰富,梁世累还在校园内增设了孩子们很喜欢的攀爬墙,并激励孩子们勇敢攀登,让世界看见你;贯通了学校景观池,命名“问渠”,寓示教与学都需要源头活水;每个班级添置了电子班牌,让“榜样学生”和“榜样班级”的日常评价实现一体化;在空白墙壁上张挂孩子们的书画作品,让每面墙都洋溢榜样的精彩……如此一番筹划和整饬后,当秋风吹进校园,老师和孩子们返校时,都感觉到了校园大变化带给他们的“惊艳”。
“榜样文化”从设计到论证,再到施工,一个暑假悄然过去。60天,梁世累让更多的“榜样”元素融进了校园。2021年,学校被评为“苍南县美丽校园”,这是对学校环境和文化建设的肯定。
一天早上,一位家长在班主任的陪同下来到校长室。家长满脸疲惫,心事重重。原来女儿近期与他频发冲突,放学回家后经常不写作业,并趁大人不备跑到外面玩,到半夜或凌晨才回家,导致第二天上课没精神,成绩一落千丈。今天,他和班主任找孩子问了半天,孩子就是闭口不言。家长很无奈,只好来找校长帮忙。
梁世累请他们先回教师办公室后,把孩子叫来谈心。这是一个清秀的女孩,长长的刘海似乎想遮住叛逆而戒备的眼神。来到办公室后,她低着头坐在梁世累面前,一言不发。梁校长试探地问:“小琳(化名),爸爸说你经常晚上出去玩,你不喜欢这个家吗?”孩子没回答,只微微瞥了他一眼。“那你是心里有什么烦恼,想逃离这个家吗?”没想到孩子竟然点了点头,两行眼泪从脸颊滑落。梁世累递给孩子一包纸巾,说:“如果难过,先哭一会儿,老师等你。”十来分钟过去,当桌上的纸巾快堆成一座“小山”时,孩子才缓缓抬起头,开始了他们的交谈。
原来孩子一家是本地人,母亲无业,父亲靠流动推车卖零食维持一家生计。今年早些时候,母亲中风,行动不便,村里又拆迁,一家三口只能挤在一间临时流动厢房里。家庭变故让父亲变得暴躁,动不动就打骂她。她害怕、苦闷,每天都想离开这个家,“逃”到一个离家远的商厦里闲逛……
了解孩子的遭遇后,梁世累和孩子聊了她的爱好、特长、习惯等。但他没有给孩子提任何建议和要求,因为他觉得根本问题不在孩子身上。
待孩子回教室后,梁世累把家长请回办公室,“劈头盖脸”地一连问了他四个问题:你知道孩子为什么不愿意与你交流吗?你知道孩子为什么要跑出去玩吗?你知道孩子喜欢吃什么、喝什么吗?你知道孩子的爱好、特长吗?孩子父亲木木地看着他,满脸茫然。梁世累与他进行了长谈,从青春期叛逆谈到亲子沟通原则,从关爱心理健康谈到科学教养方法……梁世累告诉孩子父亲,小琳喜欢吃鸭脖子,喜欢喝纯牛奶,喜欢听周杰伦的音乐,喜欢读杨红樱的作品,喜欢和姑姑的儿子一起玩……孩子爸爸惊讶于梁世累为什么比他这个做父亲的还更了解自己的孩子。
庆幸的是,父亲还是爱孩子的。两天后,梁世累再和小琳交谈时,发现孩子羞涩的表情里开始有了浅浅的笑意。原来当天晚上,父亲就买回了一箱的鸭脖子和纯牛奶,还买了个MP3,里面是周杰伦的专辑。父亲还说周末要带她到姑姑家玩。梁世累舒了一口气,向孩子讲述了做父母的诸多不容易,希望她平时多为父母分担,认真学习,把成绩赶上来,做自己和班级同学的榜样。听到这里,小琳有点不相信地问:“我这样的学生可以成为别人的榜样吗?”梁世累坚定地说:“当然可以!”
一周后,梁世累和班主任、数学老师到小琳家家访。迎接他们的是一家人的满脸笑容。小琳还拿出饲养了多时的小乌龟,向他们讲述了她和小乌龟之间的故事。她父亲还高兴地介绍说,村里的安置房已经在建,住房很快就会有着落,一切都会慢慢好起来的。
这以后,梁世累经常找小琳“非正式谈话”,向班主任了解她的学业和生活情况。班主任欣慰地介绍说,小琳学习成绩进步了,自律性更强了,照这样的状态,很快就能成为“榜样学生”。而在梁世累看来,她已经是榜样了——她比之前的自己更好了,就是自己的榜样;她克服困难、勇敢“突围”,就是他人的榜样。事情至此,粗略算来,梁世累与小琳一家的谈话总时间大约300分钟。这点时间虽然算不上“拯救”了一个孩子,但给了孩子前行的指引和方向。
在校园里,这样的例子不少。在梁世累看来,培养榜样学生,不是只培养那些各方面条件比较优越的“准榜样”,更要帮助那些目前看来并不优秀或缺乏优秀主客观条件的孩子也能成为榜样,这才是学校教育更应追求的目标。他是这样做的,同时也把这种理念传达给了全体老师们,希望他们也带着期待和赞赏,守望一方麦田,等待每一朵花儿开放。基于这样的认识,学校每年都会评出各级各类“榜样学生”近千人,真诚践行“榜样教育”的朴素理念。
去年十二月份的一个午后,梁世累带上一沓零钱,“赶赴”一场“盛会”,兑现十月与孩子们的约定。那天,历经两个月时间“运营”的学校种植园“梦田”迎来了首次丰收:各种果蔬已长成,品种有花菜、包菜、芥菜、洋葱、西红柿,外加葱姜蒜等等。各班级采摘队上午就陆续进入“梦田寻宝”,女孩们摘起了蒿菜、青菜、香菇菜,男孩们拔起了萝卜、盘菜、马铃薯。不一会儿,各种果蔬就填满了一个个菜筐,立上“菜台”,成了一座座“小山”。“梦田”成果交流会一开市,人潮瞬间汇聚龙庆大道。一时间,讨价还价声、吆喝嬉笑声交织在一起,谱写了一曲早市交响乐。
梁世累一到“市场”,孩子们就团团围住他,竞相介绍推销自家果蔬。他兴致勃勃地到各班走了一圈,花了25元人民币,买了满满一大袋的果蔬。随后,他又一脸满足地在各班摊点前闲逛起来。
教育即生活。梁世累觉得,对孩子进行劳动实践教育,不仅可以激发孩子对生命的呵护,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更能通过观察、养护培养孩子的责任感、耐心和爱心。他在担任班主任的21年间,一直非常重视学生的劳动实践教育,寒暑假或平时都会布置家务劳动或公益劳动作业。
在担任渎浦校区校长的第一天,梁世累就发现学校东南角的篮球场外有一块三角形的空地。以前,学校也曾把它开发出来,种过些东西,但现在已完全荒废,杂草丛生,荆藤繁茂,原来的竹条门也歪倒在一边。他想,这是多好的一块“宝地”呀!应该重新开发出来,让它成为劳动实践基地,成为学生“动手又动脑”的“试验田”。于是,地很快被翻新,门台也修葺一新。梁世累给种植园命名“梦田”。
为了防止种植园流于形式,开园种几锹、采摘切几刀就算完事,然后继续荒废,梁世累与政教处、劳动课老师一起商议谋划,制定出详细、连续、可持续的种植园运行方案。一周后,简约而隆重的开园仪式启动,孩子们兴高采烈地种下了他们的第一批果蔬。
当孩子遇上农田,就发生了奇妙的反应。午休时间,一群群孩子说说笑笑涌向“梦田”种植园,有的拿锄头,有的拎水壶,或松土,或除草,或搭架,或施肥,忙得不亦乐乎。一个个幸福的“小农人”商讨着什么植物收获周期长,什么农作物养护成本较低,俨然一副农业专家的模样。在实践中,孩子们慢慢摸索出各个时令蔬果的种养方法、取舍种子的技巧等。有家长说:“现在的孩子还能种田,真是难得!我们家孩子现在是不怕脏不怕累,每天一腿泥地回来,还跟他爷爷交流怎么种菜,真是没想到啊!”
在劳动教育日益受重视的今天,瀆浦校区的孩子有田种,会种田,还能有产出,这是梁世累倍感欣慰的事情。“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这样的孩子和状态就是他心目中“榜样”的模样。为此,梁世累带领老师们将劳动实践教育作为抓手,将德智体美劳“五育融合”,开辟了德育实践活动的新天地。同时,也将之作为一种培育“榜样”的新尝试,收获累累硕果。2021年,“梦田”的德育实践在浙江教育新闻网报道推广。
“课程育人”是学校育人的根本。为此,梁世累致力构建“榜样课程”。在梁世累看来,“榜样课程”可分两类,一类是把“榜样”做为课程的内容,即榜样人物、榜样事件、榜样行为等就是课程本身;另一类是以多元化的课程为载体,把孩子培养成各具特长的“榜样”。而他选择后者,因为他觉得“榜样”应该像彩虹,可以有很多种色彩,也可以把多种色彩合而为一。
于是,为了全面推进“榜样课程”的实施,他把学校原有的排课系统、老师的任课惯例、学校的作息安排、课程的设置结构全部打破,将前期的学生意向调查与教师特长相比对,设置了受学生欢迎的“榜样拓展课程”98门,教师根据自身特长或潜力选择承担一门课程的教学任务。部分课程师资力量不足的,则向文化馆、培训机构、非遗中心等单位发出邀约,聘请有关专业教师来校给孩子们授课。“榜样课程”涉及艺术、健体、学科、活动四大类,包括有尤克里里、轮滑、攀岩、种植、球类、棋类、编程等等,项目丰富,品类繁多。
在此基础上,学校再选拔各类特长生,组建足球、篮球、数独等12个学生社团,开展“培优”工程。刚开始时,部分学生因课程调整、找不到上课位置、老师不适应上课方式、学生没带学具等问题,引发部分家长、老师对开设“榜样课程”必要性的质疑。梁世累与他们细致交谈,向他们介绍上海、北京等城市的课程成果,分析开设拓展性课程、项目式学习、STEAM课程的重要意义,以及丰富的课程对孩子个性发展、潜能开发的重大价值。此外,他还推动成立了“梁世累特级教师工作室暨榜样德育项目研推组”,以项目组成员为核心,开发“榜样德育”的有关主题活动方案、拟定过程推进策略及组织成果梳理提升等,并带动全体班主任投身到“榜样德育”项目的研究及推进工作中来。
在老师们的理解和支持下,学校“榜样德育”和“榜样课程”很快推广开来并慢慢步入正轨。期末前夕,在为期三天的“榜样课程”展示上,当孩子们的一幅幅精美的美术、书法、手工作品展出,得到一片赞叹声时;当轮滑队变幻出各种队形,在运动会开幕式上精彩亮相时;当合唱队唱响柔美的旋律,与诗歌朗诵完美融合时;当魔方飞转,在孩子们手上迅速完成“色块集结”时……梁世累更加坚定地认识到,每个孩子的潜能都是无限的,只要给他们一片合适的天地,人人都可以施展才能,人人都可以成为榜样。
泰戈尔说:“不是锤的打击,乃是水的载歌载舞,使鹅卵石臻于完美。”在梁世累看来,这句话与教育的本质恰相契合。教育不是雕琢、塑造,而是浸润、影响,是一种生态系统的建设与完善,而非生产车间的运作与经营。梁世累始终坚信,每个孩子都是一块等待发现的璞玉,拥有成为各种艺术精品的可能。作为教师,我们要做的是,带着发展和期待的眼光轻轻拭去其表面的蒙尘,让它焕发浑然天成的光彩。而在此过程中,梁世累最愿意担当的角色,就是守望者、发现者和激励者……
责任编辑 余志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