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性肝损伤139例回顾性分析
2022-06-28孙晓楠吕萌程国亭
孙晓楠, 吕萌, 程国亭
(1.宣城市中心医院药剂科,安徽省宣城市242000;2.郑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 河南省儿童医院 郑州儿童医院药学部,河南省郑州市450000)
药物性肝损伤(drug-induced liver injury,DILI)是指由处方或非处方化学药品、生物制剂、传统中药、天然药、保健品和膳食补充剂及其代谢产物乃至辅料等所诱发的肝损伤[1],迄今国内外已报道约1 000余种上市药物可导致肝损害[2],欧美国家流行病学报道DILI发生率约(1~20)/10万[3]。目前国内缺乏大样本横断面以及前瞻性DILI队列研究,故无DILI患病率、发生率等数据[4]。本研究通过对本院DILI患者的临床特点和用药情况等进行回顾性分析,旨在早预防、早识别DILI,为临床DILI用药提供参考,以减少DILI的发生。
1 资料和方法
1.1 病例选择
回顾性检索本院2013年1月—2020年12月住院诊断为药物性肝损伤、药物性肝损害、药物性肝病、药物性肝炎的患者。纳入标准:①发病前有明确使用可疑药物史;②临床有纳差、乏力、小便黄、腹部不适、恶心及呕吐等表现,皮肤巩膜黄染、肝区疼痛等体征;③排除其他肝损伤;④采用Roussel Uelaf因果关系(RUCAM)量表[5]评估是否肝损伤,RUCAM≥3分。共纳入患者139例,其中男61例,女78例,年龄(53.24±14.65)岁,45~59年龄段最多(54例,38.85%)。
1.2 临床分型
根据国际医学组委会(CIOMS)、美国药物肝毒性指导委员会标准[6]分为4型:①肝细胞损伤型:R≥5且丙氨酸氨基转氨酶(ALT)≥3×正常值上限(ULN);②胆汁淤积型:R≤2且碱性磷酸酶(ALP)≥2×ULN;③混合型:2
1.3 严重程度及临床转归
依据药物性肝病学组制定的分级标准[5],结合患者临床症状及ALT、ALP、TBIL、国际标准化比值(international normalized ratio,INR)等指标,将严重程度分为5个等级。临床转归根据美国胃肠病学学会判定标准[7]分为治愈、好转和未愈,治愈+好转为有效。其中自动出院及出院时未查肝功能指标均视为未愈。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 果
2.1 临床症状的分布
38.85%患者无明显临床症状,常规体检时发现肝功能指标异常。61.15%患者有临床表现,其中以纳差最多见,其次为乏力、腹部不适等(表1)。
2.2 临床分型和严重程度的分布
139例DILI中,临床分型以肝细胞损伤型最多(表2)。肝损伤严重程度1级98例(70.50%),2级16例(11.51%),3级21例(15.11%),4级4例(2.88%)。
表1 药物性肝损伤患者的临床症状分布(n=139) 单位:例(%)
2.3 不同肝损伤类型临床转归的比较
患者住院天数(12.60±6.84)天,其中胆汁淤积型和混合型治疗有效率低于肝细胞损伤型(P<0.05;表2)。
表2 不同肝损伤类型临床转归的比较 单位:例(%)
2.4 可疑药物的分布
139例患者用药共涉及88个品种,51.08%患者联用2种及以上可疑药物,因此药物引起DILI的总例次为247例次。排名前3位依次为抗结核类药物、抗肿瘤类药物和中药类药物(表3)。在抗结核药物导致的17例肝损害患者中(55例次),2例药名不明,1例单用异烟肼,其余14名均使用联合非复合制剂抗结核药(H、R、Z和E等的三联及四联)。
本研究DILI涉及74种西药,其中47种收录于中国HepaTox网站,64种收录于美国LiverTox网站,均记录有肝毒性相关信息。34例中药的组分大多不详,明确组分者仅9例。另有1例保健品、11例包括民间偏方无法得知具体药物名称(表3)。
3 讨 论
本研究38.85%患者无临床症状,说明DILI具
表3 引起DILI的可疑药物品种及构成比(n=247)
有隐蔽性,61.15%患者兼有乏力、纳差、腹胀等症状,其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因此,临床上应详细询问患者的用药史避免漏诊DILI。139例DILI患者中,肝细胞损伤型最多(87.05%),较潘晨等[8](60.28%)和Shen等[9](51.39%)报道的数据较高,考虑主要是由于本研究样本数量较小,所以存在差异。
本研究显示,引起DILI的前3位药物分别是抗结核药物、抗肿瘤药物、中药。中药引发DILI位居第三,这与中药用药不规范,加之传统观念认为中药为纯天然制剂、无毒性作用[10]以及中药组分本身复杂[11]等有关。因34例中药中仅有9例成分明确,故将中药作为一个整体与各类西药进行比较,未按功效进行分类,也可能导致了中药在DILI中的高占比。国内多项研究报道,中药在引发DILI中具有高占比,应予以高度重视[8]。
DILI的发生多与联合用药有关,本次调查中51.08%患者联用2种及以上可疑药物,排名前3位依次为抗结核类药物、抗肿瘤类药物和中药类药物。联合用药中有中药、亦有西药,由于目前尚不清楚DILI的发病机制,因此,临床上选用药物时应尽量防止联用多药,尤其需要避免具有肝毒性药物之间的联用。必须联用药物时,用药前应查询相关资料了解药物之间是否有导致肝毒性的相互作用。
本研究发现,在防止患者发生DILI的过程中,药师干预度相对较低。因此强烈建议建立DILI相关的药学服务工作模式[12],首先,建立DILI临床安全用药数据库及可疑药物数据库等;其次,建立医-药-患互动服务模式,通过药学问诊、医嘱整合对患者的用药史进行初步分析,查找导致DILI的可疑药物,完善DILI安全用药数据库,通过上述药学服务模式,建立以患者为中心的个体化药物安全使用手册,同时将其运用于临床,可为临床医师提供安全用药参考,可积极预防DILI的发生及再发生。
综上所述,DILI隐匿性强,可由多种药物引发,应提高对DILI的认识和预防,由于各年龄段均可发生DILI,因此针对DILI的合理用药健康教育,应覆盖所有人,同时加强对学校学生等特殊群体进行正确用药相关教学,以期从学生时期开始培养正确用药能力[13],从而降低DILI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