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冗余劳动力对开放教育的差异化需求初探
2022-06-28赵婷婷
岳 鹏,赵婷婷
(1.张家口开放大学, 河北 张家口 075000; 2.国家开放大学 农林医药教学部, 北京 100075)
精准扶贫是党中央根据新时期国情提出的长期重大发展战略[1];秉承这一理念,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2]“发展教育脱贫一批”是精准扶贫的“五大”工程之一[3],也将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有效衔接乡村振兴的重要手段之一。开放教育既是“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的基本支撑,又是“互联网+教育”的探路者,承担着国家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过程中加快发展“面向每个人、适合每个人”教育的“压舱石”[4]使命,具有以下优势:以培养高素质劳动者为主要任务,能极大地推动经济发展,与乡村振兴要义一致;面向知识水平低、需要致富技能的学习者,教育对象与乡村振兴对象重合;教学方式多样,能引导学习者根据自身特点探寻致富路径,是创新发展模式的突破口;既包括提高工作技能的培训,又有培养乐观态度和自强精神的生活教育,与乡村振兴内容契合。[5]
发展开放教育,使之精准服务于乡村振兴,就理应打破传统教育思想禁锢,改革创新成人教学模式,提供优质、实用的教育资源,倾力打造出“知识助力学生,学生发展产业,产业带动经济建设”的传递链条。[6]其中,生源需求是专业设置、课程开发、教学管理等环节的龙头;要想更好地把握这一龙头,就有必要从全国范围的视角出发对生源特征加以讨论。在经济快速发展、农村全面振兴的关键时期,农村冗余劳动力是开放教育潜在的广大生源。由于中国是一个政治经济发展极不平衡的国家[7],对潜在生源特征的探讨不能一概而论,当有相应的农村劳动力冗余度区划以便有针对性地进行分析。
一、农村劳动力冗余度估算及数据来源
现阶段,对农村劳动力冗余度还没有专门的测算方法。已有的研究大多是以农业剩余劳动力数量或农业生产效率来衡量农业劳动力投入过量的程度;相关计算方法也多种多样,主要有劳动生产率比较计算法、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法、农业技术需要法、劳均耕地面积计算法[8]以及基于DEA(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数据包络分析)方法的农业剩余劳动力测算。[9]关于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各种计算方法虽然理论可靠,但由于形式复杂,使得数据很难获得[10],且计算所得多为绝对结果。如采用劳均耕地面积计算法,估算出2016年河北省农业剩余劳动力为403.42万人[11];采用DEA模型,测算出2015年宁夏的农业生产效率为每产粮1吨需投入劳动力0.43人。[12]诸如此类获得的绝对值,在各省(区、市)内于政策制定和经济发展方面都具有很强的参考价值;但是也暗含了经济发展不平衡和地理环境不一致所产生的影响,不利于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横向比较分析。
基于此,本研究首次使用一种估测农村劳动力冗余度的相对算法,即:
式中,Rn表示某一省(区、市)第n年的农村劳动力冗余度,In表示某一省(区、市)第n年的城镇化率,Gn表示某一省(区、市)第n年的农业GDP占比。
其中所涉及的城镇化率和农业GDP占比数据均源自2000年至2019年20年间全国及各省(区、市)的统计年鉴,以保持全部数据的计量标准和统计方法一致。城镇化率即为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例,其与1相减的绝对值为农业人口占比。[13]省内占比数据相除,能有效排除经济发展不均衡和地理环境不同所产生的干扰。运算结果为大于0的无单位相对量,可直观衡量省际间农村劳动力冗余度高低;值越接近0表示农村劳动力冗余度越低,反之越高。
二、多维度聚类区划
目前,对各省(区、市)分类进行开放教育相关研究的报道较少。曾有研究根据省际城镇化速度静态划分区域,其阈值由人为划定,且屏蔽各省(区、市)内的动态变化情况。本研究计算了多年度农村劳动力冗余度数据,纵向展示了各省(区、市)内的动态变化状态;进而采用k-means多维度聚类分析法[14],在不用人为设定阈值的情况下,通过计算欧氏距离,根据农村劳动力冗余度的时空差异将各省(区、市)动态分为5类。为更好地表示出这些差异,在已划分区域的基础上绘制出线形统计图;从整体上看,除黑龙江省明显走低外,全国农村劳动力冗余度20年间基本处于上升或持平状态。各省(区、市)间的区分主要依赖于农村劳动力冗余度的走势区间。
其中,京津沪3个直辖市和山西省的原有冗余度高,涨幅呈攀升状,2000年最低为6.42(津),2019年最高为44.67(京),远高于其他区域的农村劳动力冗余度,是农村劳动力高度冗余区,用字母H表示;沿海3省(苏、浙、粤)、中部2省(区)(秦、宁)和西藏自治区从2.68~5.04区间(2000年)上升至5.25~8.83区间(2019年),中间经历了较明显的提升阶段,称为中高冗余区(Mh);近渤海4省(辽、冀、鲁、豫)、西北2省(陇、青)和南方2省(市)(闽、渝)的冗余度走势维持在3.34~5.86区间,较为平缓略有上升,与全国情况近似,称为中度冗余区(M);华中4省(皖、鄂、湘、赣)、西南4省(区)(滇、黔、蜀、桂)和北方3省(区)(吉、蒙、新)的冗余度走势整体低于前一区域,中间有多次起伏波动,称作中低度冗余区(Ml);地处最北和最南的2省(黑、琼)的冗余度处于全国最低水平,2019年都没有超过2.01,称为低度冗余区(L)。
三、潜在生源需求差异化探讨
冗余劳动力的产业转移是优化社会资源配置的必然要求,也是普遍存在的一种社会经济现象。数以亿计的农村冗余劳动力在转向非农业生产的过程中,对多行业、多领域技能都有强烈的学习需求。这些潜在的开放教育生源分散在全国不同的农村劳动力冗余区域;各区划间农村劳动力冗余度变化趋势和高低程度各有特点,开放教育工作的开展当有所侧重和针对性,使资源配置更合理化、效果更明显、成绩更突出,进而牢牢把握住生源的稳定。
1.继续推动宏观“学历补偿”
开放大学设立之初,就是要让学生获得文凭、补偿错失学校教育的遗憾,继而能增加收入、提高地位。[15]农村冗余劳动力到其他行业应聘,持学历证书证明其有相关的知识储备和技术技能,可处于有利地位。要达到这一目的且经得住众多学历教育品牌的联合围剿,开放大学要适应农村冗余劳动力的非农专业学历需求,把自身打造为获取学历的最佳渠道。
本研究将同一区划各省(区、市)20年间的农村劳动力冗余度平均值作为非农专业的宏观需求评级指数,用字母K表示。H区和Mh区之间,K值呈断崖式下降;从Mh区到L区,K值呈梯度式逐级下降(如图1所示)。面向农村的学历教育应根据当地主导产业及地理优势、人文特色和历史积累,做出有倾斜的非农专业遴选;但H区的农业劳动力冗余情况最突出,产业转移最迫切,对其他行业学历的需求最旺盛,级别最高,可作为非农专业资源建设的重点关注区域。其余4个区划的K值均未达到H区的半数,应根据指数适当降低非农专业资源建设的投入;其中Mh区仅次于H区,且冗余度有缓慢走高的趋势,可随时间增长逐渐追加投入比例;M区和Ml区的冗余度走势基本趋平,预计未来一段时间内,K值将保持在原有水平,相关投入不变;L区K值最低,其冗余度甚至有继续走低的趋势,投入比例可维持在最低水平或随实际情况适当减少。
图1 非农专业宏观需求评级指数(K)和个体容错评级指数(W)
2.搞好个体非学历“知识补偿”
我国已迈入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新时代开放大学的任务要向补偿知识和发展技能转变。[16]农村冗余劳动力的再就业需要不断试错以适应日新月异的技术发展和产业变革,变数大、流动性强,获得某一专业学历要承担金钱和时间的双重风险。要降低知识技能的获取成本,开放大学应提供面向农村的多种类非学历教育来增强自身竞争力。
同一区划各省(区、市)20年间的农村劳动力冗余度平均值的倒数被视作非农学历的个体容错评级指数,用字母W表示。H区和Mh区之间、Ml区和L区之间,W值呈跳跃式增加;从Mh区到Ml区,W值呈阶梯状稳步上升(如图1所示)。开展非学历教育应遵循当地政策导向和经济发展形势,配合使用线上慕课自修、线下短期面授和参加企业实践等手段让学生迅速提升亟须的知识技能;其中,L区的农业劳动力冗余度最低,竞争压力小,再就业试错机会多,级别最高,且有随冗余度走低继续升高的趋势,可适当放缓相关建设。Ml区和M区的W值都超过L区的半数,且在可预见的一段时间内保持原有水平,试错机会依旧很多,非学历教育建设比L区略快;其余2个区划的W值均不到L区的一半,Mh区可随冗余度缓慢走高逐渐加速建设,而H区的指数最低,是扩大慕课资源、布局短期培训和加快校企联办的重点区域。
3.用学分银行沟通“两个补偿”
得益于非学历教育的高效灵活,农村冗余劳动力所学即所用,逐步稳定在某一行业持续发展,获得相应的学历也将成为新的诉求。此时报名学历教育、参加系统学习,既增添额外成本,又重修已会的知识技能,降低了人力资源的培养与使用效率。而学分银行是“借鉴与模拟银行的功能和特点,以学分为计量单位,按照统一的标准,对学习者的各类学习成果进行认证与核算,实现各级各类学习成果的存储、积累与转换的学习激励制度和教育管理制度”,是在终身学习、泛在学习时代打破学历教育封闭性结构的重要基础设施,其蓄水池功能有助于解决这一问题。[17]
基于此,在劳动力冗余度较高的农村地区,特别是H区和Ml区,尤其要大力促进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融合发展,对两者相互重叠的部分重点甄别、横向规划,实现互通共享。建设学历课程资源,符合专业知识构建方面的科学性、系统性、有序性要求,短小精悍、单元性强,满足劳动力个体对知识技能的速成需求;设置非学历教育项目,突出自身开放性、灵活性、累积性的特色,且从学科教育的宏观角度标准化设计高透明度的教学内容、学习过程和考核标准,满足教育系统及产业对个人学习记录真实性的要求。如此,开放大学的非学历学习成果能轻松转化为学历学分,储存在农村冗余劳动力个人账户中;当累积到一定程度,只补修必需的通识课程,如学习指南、政治理论和职业规划等,缴纳差额费用并通过考试,即可拿到某专业毕业证书,打破固有学制限制、完成非学历教育与学历教育的纵向衔接。
4.试点冗余度较高地区,创新工作模式
首先,做到学历层次的全覆盖。在基层实践中,农村冗余劳动力原始学历往往较低,不能出示高中层次毕业证明,截断了学历上升渠道。要保留这些生源,开放大学可试行中职中专与高职高专以及本科的连贯制教学,适当压缩学制,中间提供出口。即中职中专的课程学完,学生可以毕业,也可以享受优惠、继续“上大学”;同样,完成高职高专学业,学生能毕业,也能专接本。其次,减轻个人经济压力。在广大农村冗余劳动力中,经常会有资金不宽裕,一时难以缴清费用的情况,除减免金额等传统扶助机制外,开放大学可尝试依托现代金融机构开通“先就学”绿色通道,允许学生低(免)息分期付款、提高个人信用度,为困难群体用“补偿”来的学历或知识增加收入、改善生活水平,助力当地经济繁荣。再次,从被动等待转变为主动推送。一方面,开放大学要深入农村,主动介入冗余劳动力的产业转移过程,使他们从刚脱离土地的懵懂状态到逐步了解当前产业的最新发展趋势,看到开放教育的便捷和成效,在确立目标的同时也有达到目标的途径。另一方面,工作人员要有前瞻性,及时建议学生采用合适的方式、修习适当的课程,根据自身条件调整学习状态,既能累积学历学分,又更加贴合从业要求,踏出迈向成功的坚实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