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凝聚民心这一关键
2022-06-28马秀云
马秀云
在2022年全国两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从强调“人民至上”,到要求加强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再到部署织密公共卫生防护网等问题发表的一系列重要讲话,都进一步强调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彰显出极其深厚的人民情怀。对照今年全国两会的这一精神,盘点我区在新时代文明实践试点工作中努力打造的“苏北样本”,我觉得其中最值得回味的“底色”恰恰就是如何“凝聚民心”。
凝聚民心,是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的核心目标和本质功能。习近平总书记说:“民心是最大的政治,正义是最大的力量。正所谓天下何以治?得民心而已!”我们到城乡基层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根本目的就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不断增进最基层的农牧渔民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情感认同,更加自觉地听党话、跟党走。因此,在前一段的文明实践试点工作中,我区始终突出“凝聚民心”这个核心主题,在打通宣传群众、教育群众、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上下大功夫,已经初见成效,从而悟到了一些“门道”。
要在文明实践中凝聚人心,首先要让最基层的农民、山民、渔民“懂政明理”,做党的乡村振兴战略和富民政策的“明白人”。为此,我们区里组织了15支乡“理”乡亲文艺巡演队伍,结合“乡音·乡韵·乡情”文艺汇演,坚持方言特色,创作三句半、快板等形式的理论曲艺作品200余个,去年在抗日山烈士陵园等地开展实“景”党课活动472期,在微博微信新媒体、电台电视台、公交车出租车等平台开展“联播宣讲”,一批党的创新理论成果以文艺小节目、文明小故事、理论小常识、村头小喇叭“四小形式”送到群众身边,获得了既“连天线”又“接地气”的传播效果。
要在文明实践中凝聚民心,离不开充分发掘和用足“榜样引力”。活跃在群众身边的道德模范和各式典型,本来就是大家“身边看得见的哲理”,最能让群众对他们“由敬升服”,不令而从,从而被自然吸引到党的周围。为此,我们在文明实践中特别重视培塑和用好先进典型,先后涌现出全市首位全国道德模范方敬、全国“最美基层干部”法官姜霜菊,江苏“时代楷模”钟佰均、税务“爱心妈妈”团队,先后推出“中国好人”26人(组)、江苏“最美人物”12名、江苏省道德模范7名、江苏好人36人(组),好人现象层出不穷,好人模范成了“全民偶像”,越来越多的群众从过去看重“万元户”到如今争当“文明户”。我区设立了道德风尚基金,对好人好事实施嘉奖礼遇,发放含有20项礼遇政策的“好人福卡”,形成“德者有得、好人好报”的鲜明导向。
要在文明实践中凝聚民心,有一点须要特别注意,就是多做“雪中送炭”的工作,少做“锦上添花”的把戏。针对如今基层百姓最渴求的增收技术和致富新知,我们设立“田间”微课堂。组织由农技专家、致富能手等组成的宣讲志愿者队伍100余人,深入农村田间地头,围绕乡村振兴主题,讲授富民增收相关政策,分享农业生产实用技术,宣讲生态环保等新理念。为给农民排忧解难,我们开设“院落”小讲坛。动员全区463名民情助理党建专员,在摸民情解民忧的同时,走村入户、主动对话,解决实际问题。依托“书香文化”名片打造,倾力推进全民阅读,精心打造“农家书屋”,建成“彩虹岛亲子悦读俱乐部”“榆阅吧”等一批公共阅讀空间,更让基层百姓尝到了“雪中得炭”的滋味。与此同时,我们积极开展邻里互助一家亲活动,引导群众由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参与,打造了“知心姐姐”“青口大爷”等一批群众身边不走的服务队伍,使群众真正成为文明实践工作的主体。伴随着“爱心驿站”“心愿微帮”“爱心车队”“红榆伞之家”等670余项特色志愿服务活动的全面铺开,困境儿童、困难群众、孤寡老人等群体个性化需求得到更好满足,从而使志愿服务供给可感可触,民生福祉显著提升,切实把文明实践的成果落到了群众心坎上。
“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是凝魂聚气的民心工程。作为直接抓这项工程的一线指挥员,我觉得最不能马虎的工作是引领广大志愿者真正“贴近民众”,精准了解群众需求,梳理出群众所思所想所盼,进而积极调配好志愿服务力量,宣传群众最想听的内容、开展群众最喜欢的活动、讲解群众最想学的知识、提供群众最需要的服务、解决群众最闹心的难题。从而把群众最迫切、最愁盼的需求精心设计成既具体、又管用的学雷锋志愿服务项目,一件接着一件办,群众不满意不撒手,把“政策大礼包”和富民惠民的“科技新知食粮”点对点送到群众手里,装进群众心里。这样,学雷锋志愿服务才会更有活力,群众才会更有获得感和参与热情。
(责任编辑:仇学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