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上海战“疫”: 浦江两岸遍布“雷锋”身影

2022-06-28窦芒

雷锋 2022年5期
关键词:张志勇学雷锋志愿

窦芒

光荣之城上海,不仅是党的诞生地和初心始发地,也是群众性学雷锋活动的一片热土。

阳春三月,受多种因素影响,上海的本土新冠疫情呈快速上升态势。上海市委、市政府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坚持“动态清零”总方针不动摇,从严从紧,从细从实,全力打赢疫情防控攻坚战。

齐心战“疫”,同心守“沪”。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上海”中,广大学雷锋志愿服务组织和志愿者爱心永驻,踊跃报名,积极投身浦江两岸的战“疫”行列,用逆行的背影播洒春色,温暖民心。

逆行一線:

超37万疫情防控志愿者上岗守“沪”

“与其宅家闷得慌,不如志愿邻里帮”。在上海,学雷锋志愿者们坚守一线,疫情防控志愿服务持续处于高位运转。自3月中旬至4月21日,上海志愿者网新增注册抗疫志愿者27万人,全市各级学雷锋志愿服务组织发布“疫情防控志愿服务项目9000余个,志愿服务时间累计达到1000万小时……大大增强了社区一线的防疫力量。

有关部门加强培训,精准调配志愿力量。“上海志愿者”网站和小程序开辟“疫情防控志愿服务”专区,发布“上海社区”“上海志愿者”网站、微信、微博、视频号、抖音、电台等平台,发布培训信息153条,累计培训261.3万人次。

加强资源配置和精准服务群众。全市依托“上海市新时代文明实践综合服务平台”共发布“疫情居家乐‘戏韵展芳华线上戏曲展演”“疫情防控知识线上宣讲”等资源供给14255单、“核酸采样秩序维持志愿者”等资源需求493单,完成资源供需对接3590单。发布“疫情防控物资配送服务”等疫情防控类服务群众项目供单7812单,收到群众点单20160单、服务评价15131条。

众多学雷锋志愿者化身青年突击队,与大白们并肩作战:物资运送、人员登记、秩序维护……“上海市新时代文明实践综合服务平台”及时发布“疫情防控心理疏导”“青年防疫志愿突击队”等资源供单,发布“核酸检测”“防疫知识宣传”“社区防疫值守”等疫情防控类服务群众项目供给。

关心关爱重点人群,志愿服务使抗疫更有温度。疫情期间,独居老人、残疾人、未成年人、急重症患者、一线防疫人员及其家属等的生活情况是关心关爱的重点人群。闵行区组建由120人组成的“配药志愿服务突击队”,分12个小组下沉各街镇开展配药“跑腿”服务。其中下沉江川路街道的“突击队第5小组”还编写了《代配药流程及建议梳理》,形成“1张登记表+1个微信群+N个志愿者”模式,开展“闭环志愿接力”,高效解决社区居民“配药难”问题。

静安区临汾路街道景凤小区组建“轮椅志愿服务队”,为行动不便的居民下楼进行核酸检测提供帮助。志愿者两人一组,上门将行动不便的居民背下楼,做好核酸后再共同将居民背回家中。

浦东新区协调上海大众出租汽车公司,发动50余名驾驶员组成24小时待命的“送医爱心保障车队”,平均每天服务超过100人次。

“若有战,召必回”,

万名退役老兵火速集结

一封倡议书、两个招募令,沪上退役老兵火速集结。从服务方舱到核酸检测,从送菜上门到环境消杀,他们24小时接力,只为守“沪”安宁。截至4月20日,全市退役军人疫情防控志愿力量总规模已达万余人,志愿服务分队60多支。他们把战疫当战斗,把自己当战士,发扬人民军队优良作风,用行动诠释“戎装虽卸、初心依然”的忠诚与担当。

奔赴方舱:曾是军医的他们义无反顾。4月7日凌晨,上海市退役军人志愿服务总队发布《致全市退役军人的倡议书》,号召大家紧急行动起来,以实际行动践行革命军人“若有战、召必回”的使命担当,坚决打赢疫情防控这场大仗硬仗。同时发布公告,组建“戎耀申城”抗疫医疗志愿服务队,招募具有医护工作经历的退役军人服务方舱医院等。

集结号吹响,医护战线的退役老兵向杨浦江湾军休中心集结,他们集合了传染、麻醉、急救、中医等多方面的专业力量。“大疫当前,责任重大。作为退役军人,必须回到队伍中。”出征前,35名老兵用军人誓词再次宣誓,接受战旗,成立临时党支部。经专家培训后,分别奔赴杨浦区方舱医院、社区核酸检测等岗位。截至4月20日,报名参与抗疫医疗志愿工作的退役军人总数已超过1600人。

检测送样:哪里危险就奔赴哪里。青浦区有支“老兵车队”,承担着医护人员接送、核酸检测样品送样等任务。3月3日至今已承担核酸检测样品送样等任务共计5676车次、行驶91725公里、接送90872人次。

社区一线:运菜、消杀展现硬朗作风。“黄鱼车一次大概能装20至30袋,手推车8至9袋。”自告奋勇踩黄鱼车的沈明说。年近五旬的他是一名退役军人,这次主动请缨进入封闭区域战“疫”。当晚11时,1400余份物资运发完毕,他随便扒了几口饭,又投入到新的工作中。

上海虹鹰救援志愿服务队队长、退役军人张磊说:“消杀队员每天身背重达30多公斤的设备及消毒液,连续负重爬近万阶楼梯。不少队员的脚底都磨出了水泡,但是大家依然坚持着。女队员也没有丝毫娇气,而是主动背起弥雾机和男队员一起参与消杀。”

《雷锋》封面人物,战“疫”中再显风采

“东方明珠”上海,不仅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和经济发展的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和群众性学雷锋志愿服务也一直走在前列。《雷锋》杂志创刊以来,先后通过封面人物的形式宣传过多名上海新时代学雷锋的先进典型。在这个非凡的春天里,这些《雷锋》杂志宣传过的雷锋精神传人保持本色,闻令而动,投身在浦江两岸的战“疫”行列中。

封面人物之一张志勇:

数年扶贫路 收获沪滇情

张志勇:上海市徐汇区“张志勇公益服务社”“张志勇学雷锋工作室”负责人。因多年坚持赴云南扶贫帮困,先后被评为“全国岗位标兵”“全国最美退役军人”“全国疫情防控最美志愿者”先进个人等。2020年第10期《雷锋》杂志的封面人物,突出宣传了张志勇的事迹。4618EAF4-1FD3-4CAD-87D5-1020AF98195E

4月3日,正是上海战“疫”最吃紧,市民生活物资最缺乏的时刻,满载着云南勐海县人民深情大爱的30多吨优质蔬果的卡车,从3千多公里外运抵徐汇区田林街道……这是享有“上海阿爸”美誉的张志勇20余年不辞辛劳扶贫助困收获的满满沪滇深情。

云南勐海县曾是云南滇西连片特困县之一,也是退役军人张志勇云南公益扶贫之路的起点。2002年,经济殷实的张志勇携带4万元旅费去云南西双版纳旅游,意想不到的是,这次旅行在西双版纳的勐海戛然而止。在勐海,赤足的孩子,闪躲的眼神……张志勇被一幕幕触目惊心的贫困所震撼,他随之放弃旅行,走访了云南勐海县、德宏州、红河州等地。每到一处,他就将旅行款分发给贫困家庭的孩子,没过几天,2万元旅费渐渐散尽……从此,张志勇一头扎进了在云南帮困助学的公益事业,开始了不平凡的人生。

这些年,张志勇一直在云南和上海之间穿梭,有时每年在云南的时间比在上海还要长。就在3月初上海疫情暴发的时候,张志勇还远在云南,落实今年的扶助贫困家庭学生的资助和走访。

“张老师当时听说上海疫情就急着要回去,我们都劝他不要走,毕竟我们这里比较安全,可是他不听。”勐海县委副书记曹辉介绍:勐海县的老百姓几乎都认识张志勇,把他当作自己的家人一般,舍不得他去冒险,“我们县在2018年摘掉了贫困县的帽子,这里面有张老师的功劳,也离不开上海徐汇区志愿者们的关心和帮助。”

千里之外的上海疫情牵动着勐海县干部群众的心,他们纷纷用行动感恩帮助过他们的人。3月28日,一封《倡议书》发表在勐海县的官方新闻客户端上,勐海县文明办、红十字会、共青团、妇联、工商联共同发出倡议:让我们携起手来,发扬“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光荣传统,力尽所能,共克时艰,一起加入到抗击疫情的行动中来,为远在上海的亲人们献上一份爱心,送去一份温暖。

不是“我来了”,也不是“加油上海”,而是“感恩帮助过他们的人”。仅一天时间,倡议书浏览量就突破了3万多,越来越多的企业和爱心人士加入到捐助上海的队伍中来。勐海县发出的倡议,最后成了西双版纳州的全州总动员。30多吨的冬瓜、南瓜、玉米、土豆、黄瓜、卷心菜等蔬菜以及干笋、木耳干、大米等食品很快就装车完毕,急驰上海。

3天后,收到来自“彩云之南”的一片深情,张志勇连夜带领志愿者们将物品分发到养老院、困难家庭及社区中的老人家中。

封面人物之二兰云科:

企业勇担当 才众显情怀

兰云科,中共党员,上海才众餐饮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从武警退役后白手起家办公司,主动吸纳大批退役军人就业。心系慈善,长年为革命老区孤寡老人、留守儿童捐款捐物,成立专项奖学金资助特困家庭学生。曾获“全国学雷锋先进个人”“全国最美志愿者”“上海市抗击疫情先进个人”“上海市最美退役军人”等表彰。2021年第6期《雷锋》杂志封面人物以《用担当诠释兵心》为题作了宣传。

4月18日上午,上海战“疫”的紧要关口,才众餐饮集团董事长兰云科亲自带领满载蔬菜、肉类、禽蛋等食材的卡车来到了某管控小区门口,为居民送来居家生活急需物资。这是他們与多家供应商沟通协调,并把公司存储备用的食材也全部拿了出来,凑齐的4800份蔬菜大礼包,缓解了部分居民等米下锅、无菜食用的燃眉之急。这是自上海疫情暴发以来才众餐饮第五次为封控社区居民捐赠、配送居家食材。

3月份以来,为有效扼制疫情扩散蔓延,尽快实现社会面动态清零的目标,部分封闭社区居民生活物资需求日渐紧张,甚至有的家庭出现了等米下锅的情况。

老兵出身的才众餐饮集团董事长兰云科,急居民所急,想民生所需。他从食堂一线临时抽调人员,组成了以退役老兵为骨干力量的物资保障抢运队,想方设法、分组采购,终于采购到了一批食材,经相关政府部门的支援协助,畅通了运输配送渠道,在最短的时间内,把米面粮油和蔬菜禽蛋等各类食材物资及时送到居民家里。截至4月10日,已采购各类米面粮油、果蔬禽蛋、水产肉类等农副食品1000余吨,目前已经配送到3个驻沪某部、30个街道社区、42家医疗卫生单位,保障了部队官兵、社会面防疫防控、一线执勤值班等15万余人的三餐供应,为防控战“疫”正常有序提供了保障。

在捐款捐物支援战“疫”的同时,兰云科还动员公司员工在各自的岗位上努力进取,提供更优质高效的餐饮服务。3月中旬,根据上级要求,东方医院南院启动应急预案,实施闭环管理。才众餐饮集团东方南院项目部79名员工在卢红岩经理的带领下,吃住在食堂,超负荷工作,圆满完成了闭环期间在院数万人员的一日三餐保障。

身先士卒,冲锋在前。上海战“疫”的日子里,兰云科也一直带领公司机关人员,奋战在工作现场,调拨物资、搬运装卸、跟车配送,把居民迫切需要的一批又一批食材送到社区。

封面人物之三王萌萌:

“艺”起助前行 讴歌逆行人

王萌萌,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上海市志愿者协会理事。著有长篇小说《大爱无声》《米九》《爱如晨曦》等。自2006年起在云南红河州山区从事志愿服务,进行支教、助学、扶贫等公益行动,荣获“上海志愿文化宣传大使”、“上海市十佳优秀巾帼志愿者”、全国学雷锋志愿服务“最美志愿者”、第八届“上海市慈善之星”等荣誉。2019年第9期《雷锋》杂志以《沪上新雷锋——王萌萌》为题作了突出报道。

“这一春的同行,我们永不能忘……”4月7日,上海浦西地区静态封控的第七天,80后女作家王萌萌和两位著名朗诵艺术家以隔空合作的形式,经过此前三日加班加点的创作和演绎,共同完成了这首感人肺腑的抗疫诗歌朗诵。

久居长宁的作家王萌萌来到上海已有15年,这里是她走上写作和志愿服务之路的梦想之地。带着对这个城市无限深切的热爱,想到发生在抗疫一线和身边、眼前那些或令人感动、或令人潸然、或令人唏嘘、或令人温暖的片段与点滴,诗句便在指尖的敲击下喷涌而出。仅用一天时间,她便完成了诗稿的写作,诗稿首先分别发送给了刘家祯和赵静两位朗诵艺术家。二位老师读完后便兴奋起来,虽已是深夜,他们却没有片刻犹豫地开始进行朗诵前的准备工作。他们深知,当此上海全面“动态清零”的大决战之际,以“艺”战“疫”也要兵贵神速。赵静立刻与刘家祯进行了沟通,并挑灯夜战,熟读诗作,手写了与刘家祯分工的诗稿。

大疫之下,王萌萌等3位文艺工作者,捧着心把这首抗疫诗歌献给长宁区和全市所有战斗在抗疫一线的“同袍兄弟”。这其中,包括广大医务工作者、核酸检测人员,广大社区工作者和下沉到社区一线的党员、干部,广大志愿者,物流、保障人员等等,还包括每一个忍受着生活不便积极配合疫情防控的居民。

他们的付出,都是为了疫情早日退散,大上海恢复往昔的繁盛与安宁。

(责任编辑:刘超)4618EAF4-1FD3-4CAD-87D5-1020AF98195E

猜你喜欢

张志勇学雷锋志愿
第四次出狱后,他相信自己不会再碰毒品了
以志愿,致青春
学雷锋
“颍上张家”二代接连“出事”
“被志愿”
四川省高考志愿填报流程简图
“上海干爹”张志勇:退伍后行善14年助百名孩子
豌豆笑传之学雷锋(二)
豌豆笑传之学雷锋(一)
我要像流星那样去温暖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