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难兴邦的初心彰显和使命传承
2022-06-28中华雷锋文化研究院专题调研组
中华雷锋文化研究院专题调研组
有史以来,战争、瘟疫和灾害成为威胁人类生命的三大杀手,被公认为“生命收割机”。
就自然灾害而言,联合国减灾科技委员会在一份报告中这样描述中国:“这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少数国家之一”“从有人类记录以来,旱涝灾害、山地灾害、海岸带灾害每年都在中国发生”。
多难兴邦。这个“兴”字原本含有物质和精神双重意义,而每当灾难来临之际,更多的则是指精神层面的万众一心、众志成城。
从苦难兴邦、抢险救灾这个特定视角梳理60年学雷锋活动,我们不难发现:在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抵御灾害的伟大实践中,雷锋精神作为一种不可忽视的精神力量,既是万众一心的“心”力,也是休戚与共的“共”情。
灾难面前,像雷锋那样更相信党和政府,因为党和政府是永远的主心骨
那一刻,首都北京摇晃不已,天安门城楼高大的梁柱痉挛般地“嘎嘎”作响。
相当于400枚广岛原子弹的爆炸当量,在距离地面16公里处的底壳爆炸!1976年7月28日,令人刻骨铭心的唐山大地震给国人留下无尽的伤痛和记忆:作为20世纪全世界最严重的天灾之一,唐山大地震造成20多万人丧生,70万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超过30亿元。
假如雷锋活着,那一年他刚好36岁。
李玉林比雷锋大6岁,那一年42岁的他担任唐山矿工会副主席。地震发生的时候,他家的房子也倒了,李玉林头部和肩膀受了轻伤。从断壁残垣里爬出来的他听到来自四面八方的哭喊和求救声,第一反应是赶快报告煤矿上级,设法展开紧急救援。
当地全部通信线路中断,无法向上级报告,矿山不断有人问他咋办,满脸是血的李玉林焦急地喊道:“还能怎么办,赶快找党中央,找毛主席!”随即,他和3位同事驾驶一辆红色救护车直奔北京,当时距地震发生不到半小时。这是整个唐山震后第一辆开动的汽车。
在中南海,李玉林走进会议室,第一次见到只有在报纸上、电视里才能看见的那些熟悉面孔。所有在场的领导人都与他拥抱,那一刻李玉林泪流满面:“唐山有救了!唐山有救了!”
人民生命高于一切!每一次灾难发生,党中央、国务院总是在第一时间果断决策,緊急号令。
武汉地处华中,衔山拥江,九省通衢,商贾云集。2020年1月,新中国成立以来发生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将这座城市推向了风口浪尖。
面对百年以来全球发生的最严重的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揽全局、果断决策,以非常之举应对非常之事。党中央坚持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第一时间实施集中统一领导,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中央政治局召开21次会议研究决策,领导组织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大会战。
武汉保卫战、湖北保卫战相继打响,荆楚大地成为展示“中国力量”的第一个战场。举国体制,为我们取得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重大战略成果,创造人类同疾病斗争史上又一个英勇壮举提供了重要保证。
而在抗震战“疫”过程中,相信党、相信政府,团结一心、守望相助,奋力担当、共克时艰的雷锋精神,比平日任何时候都得到了更鲜明更集中的体现。
“党和政府是永远的主心骨!”回望每一次灾难发生,人们都会像雷锋那样由衷而生同样的感慨。
“党和政府是永远的主心骨!”60年学雷锋活动证明,学雷锋活动越深入,这一条体会越刻骨铭心。
翻阅雷锋日记,经常可以看到“共产党”“党员”“党和政府”等字样。家国情怀,是雷锋精神一抹最厚重的底色,也是凝聚军心民心的道义基石。
在雷锋日记中,我们发现了一个令人感动的细节:1960年8月,辽阳市遭遇特大洪水灾害,他把省吃俭用的100元钱和一封慰问信一起寄给了中共辽阳市委。
62年后再度回味这个感人细节,我们更强烈地感到,雷锋对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所抱有的坚定理想与热切期盼,作为一种新型人格和宝贵精神财富,永远值得发扬光大。
这种新型人格,也是我们抵御一切灾难的精神力量:乱云飞渡仍从容,相信我们的党和政府。
灾难面前,像雷锋那样更相信解放军,因为壮胆、压邪、救人全靠他们
空降兵的军史馆里,至今珍藏着一件写满了电话号码的迷彩服。它记录着汶川抗震救灾的一段特殊经历。
发生在2008年5月12日的汶川大地震,严重破坏地域约50万平方公里,其中极重灾区共10个县(市),较重灾区共41个县(市),一般灾区共186个县(市)。
地震第三天,一支由黄继光生前所在部队15人组成的空降突击队,从海拔5000米高空空降到震中重灾区,建立起一条生命通道。
无巧不成书。黄继光正是雷锋入伍后崇拜的英雄之一。当年,他在《解放军画报》上发现了黄继光的照片,便剪下来贴在日记本上,把他作为学习的榜样。雷锋生前曾参加当地抗洪抢险,生病之后“轻伤不下火线”,也是受了黄继光精神的鼓舞。
汶川抗震救灾,对“空降十五勇士”来说,是一场惊心动魄的“三无”空降:无气象资料,无指挥引导,无地面标识。
当时,不论降落地点多偏僻,一落地,总有人群呼啦啦围上来。“空降十五勇士”之一的李玉山至今清晰地记得,一位40多岁的男子抓住他的手,颤抖着,用尽浑身力气喊了一声:“解放军来啦!”
在中国,谁都知道,解放军来了,灾区就有希望了!
有人说,诞生过黄继光、雷锋等众多英模人物的这支军队,人人都是黄继光、雷锋,时刻把人民群众的利益高高举过头顶。
此言不虚。挺进汶川途中,勇士们不时遇到有人从震中往外走。那时候,与外界的一切联系全部中断。看到带着通信设备的解放军,人们纷纷递来写有亲人电话号码的纸条,希望能代为报平安。
后来,没纸了,他们就把电话号码直接写到迷彩服上。138946BF-3AED-4031-A359-E10C23EF2EA9
走出汶川之后,突击队履行诺言,对照着记录在纸条上和迷彩服上的电话号码逐一拨打,数百个家庭接到空降兵官兵打来报平安的电话时,忍不住喜极而泣。
“阿坝州茂县生态茶苑一行365人平安”“川A50400旅游车一行38人平安”……如今,走进空降兵军史馆,凝望迷彩服上那些潦草、涂抹过的字迹,人们泪眼模糊,仿佛又回到当年情况紧急、群众焦急的场景。写在迷彩服的一行行字,寄托着灾区群众对解放军的多少信任啊!
水有源树有根。60年学雷锋活动历史告诉世人:这种信任一脉相承。
1988年11月,云南西南部发生强烈地震,原成都军区5000多官兵投入救灾。解放军报记者郑蜀炎、徐文良前往采访,历经千难万险,采写刊发出《解放军来了人心定》等一批优秀新闻。
从那时起,《解放军来了人心定》作为新闻标题,就成了一个经典。每每抢险救灾的时候,写到军队出动,常常有人采用这个标题。
多年前,一位将军对雷锋式子弟兵抢险救灾的特殊作用作了经典概括:壮胆、压邪、救人。
为什么能壮胆?因为解放军身系两头,一头是党和政府,一头是人民群众。
为什么能压邪?因为解放军无所畏惧,赤胆忠心,正义凛然,一往无前。
为什么能救人?因为解放军足智多谋,英勇善战,敢于胜利,不讲代价。
60年学雷锋活动,同样验证了一个朴素的道理,融入这支队伍,就意味着一分责任、一种义务、一种博大胸怀和深厚情感:与人民群众相濡以沫、水乳交融。
2008年初,我国南方发生特大雨雪冰冻灾害。大年三十的年夜饭,参加抢修电网的官兵是在湖南郴州秦深山半山腰的冰雪中吃完的。午夜時分,重灾区郴州市电路接通的那一刻,许多官兵含着热泪,奔走相告:郴州亮了!
“已识乾坤大,尤怜草木青。”2017年1月20日,农历小年夜,云南省丽江市玉龙乡发生森林火灾,某部紧急出动。正在实习的军校学员郑健鑫随队迅疾赶赴火场一线。5天6夜,他经历了人生许多“第一次”:第一次夜守火线,第一次在接近零下10℃的山里,拖着疲惫的身体席地而卧……救灾结束后,他郑重写下思想汇报,题目就是《你在回家过年的路上,我在灭火救援的战场!》
郑健鑫就像雷锋当年刚刚入伍时的样子:阳光、帅气、自信,充满幻想和朝气,相信人民解放军的力量,愿意为人民牺牲自己的一切。
两个细节耐人寻味:
细节之一,汶川抗震救灾,外电评论,中国军队战斗队、工作队、生产队的作用发挥到了极致,堪称一支“无法复制的军队”。
细节之二,39年前,原南京军区离休干部曹铨与老伴肖慧莹游览峨眉山,山顶上,一位男子头部摔伤。恰逢春节期间,山上医务室值班医生已经下山。情况危急,肖慧莹立即挽起袖子,止血、消毒、清创、缝合、包扎,一气呵成。第二天,伤员就能走路了,下山前特意请二老留下尊姓大名。曹铨笑着说:“个人的小名难记易忘,解放军的大名易记难忘啊!”
日月盈仄,使命如山。60年学雷锋活动,让我们这支军队在苦难兴邦中更加彰显初心,自觉传承使命。
灾难面前,像雷锋那样更相信人民群众,最美逆行人有你、有我、有他
2013年4月20日芦山发生7.0级地震。此次抗震救灾,两个人的面孔和身影尤其引人关注。
一个在救灾现场,名叫廖智,舞蹈女教师。她在“5.12”汶川大地震中失去双腿,灾难没有击垮她,她戴着假肢依旧舞蹈。如今,她奔赴救灾一线,当了一名学雷锋志愿者,戴着假肢送粮、送衣、送发电机、搭帐篷。
一个在遥远的新疆乌鲁木齐,姓名不为人知,以乞讨为生的男子。在红山体育馆设立的捐款点,他一次捐出乞讨两个月所得1003元。他把手中的布袋子放在桌上,从里面拿出一沓一毛、五毛、一块的零钱。
——在人们眼里,她和他,这广袤地域中的一南一北,这芸芸众生中的一男一女,都是好人。
心中有他人的人是雷锋。那位姓名不为人知的中年男子,用捐助表达爱心,足以证明:在爱心词典里,没有“乞丐”一词。
市场经济条件下,看重物质利益并不可耻,但重视精神追求、彰显精神价值的“中国好人”显得弥足珍贵。
令人欣慰的是,学雷锋活动60多年来,“中国好人”犹如一粒粒种子——在宽阔的地方或狭窄的地方都能发芽。草出生的时候,抱紧身体,宛如一根针,像在对土地恳求:我不会占太多地方。而当它长成一片片绿荫时,人们蓦然发觉,受惠于它的已经很多很多。
当年,雷锋相信自己,更相信广大的人民群众:在人民中生根、长大、结果。
今天,一个个雷锋传人薪火相传。就像诗人贺敬之在《雷锋之歌》中所吟咏的那样:“这就是/我们的大地/我们的母亲/以雷锋的名义/给历史的/回应——”。
是的,好人就是把自己看得小小的,而把他人看得大大的。1988年南方那场特大洪灾中,湖北嘉鱼。铺天盖地的洪水袭来,一对年轻夫妇在激流中同时抓住了一棵小树。夫妇俩都不会游泳,求生的本能让两人死死地抱住了那棵救命的小树。洪水持续暴涨,他俩拼死地往上爬。终于,幼嫩的树干再也无力承受两个人的重量,妻子平静地看了丈夫一眼,说:“还有那么多孩子等着你呢,多保重!”没等丈夫回过神儿来,妻子已经从容地松开了紧握树干的双手,消失在湍急的洪流之中。
这凄美的放手,有对丈夫的爱,更有对孩子们的爱——丈夫是一所小学的校长,他的生命属于妻子,更属于千百个天使般的孩子。
是的,好人把自己的牺牲看得稀松平常,而把别人的灾难高高举过头顶。2008年初,正是农历丁亥年关的时候,老天爷昏了头,把一场罕见的大雪错降到防冻措施脆弱的南方。在年味渐浓的北方农家小院,一位名叫宋志永的35岁农民坐不住了,他和另外12位农民一起,租来一辆面包车,带上自备的锹、镐等工具,宋志永随身带上4万元钱,在年三十下午朝着湖南长沙出发了。
是什么力量驱使他们自发到千里之外救灾?面对新闻媒体,朴实的农民回答:“我们是替家乡人民来还债的——32年前,我们的家乡遭了灾,全国人民给予了我们无私的援助;现在,南方出现了这么严重的灾情,我们怎么能坐得住啊!”他们来自唐山,那个因灾难而闻名的地方。
说到底,好人都是“最美逆行人”,付出一片真爱,把不可能变成可能。1976年唐山大地震前,两岁的女孩秦玲玲发烧住进市儿童医院。大地震袭来,陪床的妈妈顿时被坍塌下的楼板夺去了性命。小女孩儿和两位阿姨被压埋在废墟下。一开始,她不停哭闹着要妈妈、要妈妈,很快就哭不动了——口渴呀!两位阿姨轮流抱着她,见孩子实在渴得要命,便试着往她嘴里滴了些尿液。可小玲玲怎么也不肯咽下去,全吐出来了。一位阿姨伤心地说,这孩子怕是保不住命了,哪怕有一滴水润润孩子可怜的嘴唇也好啊!突然间,这位阿姨被自己的话提醒了:她当即俯下身子,给小玲玲喂了一点唾沫,另一位阿姨也在冒烟的口腔中艰难积存了一点唾沫喂给了孩子……60多个小时过去了,3人全部得救。
从那以后,吃过两个人唾沫的秦玲玲改名为秦沫沫,为的是记住那种比乳汁更伟大的喂哺和恩情。
英国科学家波力奥在《理解灾害》一书中写道:“地球主要以地震和飓风等自然形式来表现它的力量。”人类还远未具有战胜大自然的能力,但是,中国人民用患难与共、守望相助的雷锋精神,唱响生命的赞歌,不断创造重建的奇迹。再小的爱心乘以14亿,就是爱的海洋;再大的灾难除以14亿,就是众志成城。
邢台、唐山、汶川、玉树、芦山……在中国人民眼中,它们不仅是灾难发生的地理坐标,更是中华儿女不屈不挠、众志成城的精神坐标。一次次地动山摇,曾让大地满目疮痍,却不能动摇中华民族的万众一心。
灾难来临时,我们才真正发现:学雷锋活动60年来,中国好人从不断线。感恩的志愿者、捐款的流浪者、放手的妻子、救灾的农民、给孩子喂唾沫的阿姨,他们一个个都是“雷锋”,都是值得讴歌的好人。
(执笔:解放军报社高级编辑 董强,责任编辑:仇学平)138946BF-3AED-4031-A359-E10C23EF2EA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