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学生考前心理困境分析与辅导策略研究

2022-06-28邱洁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22年74期
关键词:辅导策略

邱洁

【摘要】研究表明,学生学业成绩既受智力因素的影响,同时也受情绪、认知、意志等非智力因素的影响。考前做好心理调适,有助于学生发挥出更好的学业成绩。笔者通过对部分初三学生进行考前个体心理辅导,总结出备考生所面临的主要心理困境,并提出相应的辅导策略。

【关键词】中考生;个体心理辅导;心理困境;辅导策略

一、案例背景

1.临近中考的小L最近学习越来越不在状态,家长反映其在家里使用手机的时间越来越长,小L并非是不重视学习成绩的学生,相反,其非常在意中考,是什么影响了小L的状态?2.小S自诉最近上课总是集中不了精力,距离中考仅两个月的时间,但是自己的学习状态却令人担忧,尤其看到别人认真复习时,就会对自己越来越没有信心。该如何辅导小S恢复自己的学习状态?3.考完一模考试之后的小Q很苦恼,因为一模的成绩远远不如自己的预期,更糟糕的是这个成绩让焦虑的妈妈瞬间爆发,自己的努力完全被否定,小Q理解妈妈的焦虑,甚至因此陷入自责,如何帮助小Q走出受妈妈负面情绪的影响?

在实际生活中,学生备考过程将面临复杂的心理变化,由于学生的认知特点、情绪调节能力、家庭氛围、意志品质、社会支持系统等的差别,他们所面临的心理困境有所不同。例如,案例中小L出现困境的原因是自我定位出现偏差,对自己缺乏客观的认识,考试目标不清晰,感觉到迷茫,为了逃避现实压力而将注意力转移至手机上;小S由于对自己的复习计划、学习能力缺乏自信,没能坚定自己的复习节奏,尤其在与他人进行横向比较后,陷入焦虑、注意力不集中的学习状态中。而小Q由于不能对自己的一模成绩进行合理的归因,在与妈妈的关系中,没能建立起自我保护的心理边界,所以难以及时调整好自己的情绪状态。

二、初三中考生考前心理困境分析

在对部分临近中考的初三学生做个体心理辅导过程中,笔者发现引发备考生心理困境的原因可以归纳为以下四个方面:

(一)认知出现偏差

1.自我认识偏差,学习目标不合理

备考生对于自己的学习能力、基础知识掌握情况需要有一个客观、准确的认识,脱离实际的自我评价容易导致学生陷入偏执,过高或过低的自我评价都不利于学生发挥出自己真实的学业水平。出现自我认识偏差是如今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当今社会主张“赏识教育”,一定程度上可以激发学生的潜力,帮助学生建立自信,但是在实际情况中,很多家长并不能真正领悟“赏识教育”的精髓,“赏识”变成盲目的夸奖、空洞的鼓励,让学生从小就自我感觉良好。“我是最棒的”“我很聪明”“只要我愿意,什么都能学得会”,这些想法导致学生盲目自信,一旦遇到考试上的挫折便容易从一个极端变成另一个极端,出现“原来我这么笨”“我什么也学不会”等消极想法。当学生的自我定位不准确时,便容易制订出不符合实际的学习目标,过高的学习目标容易受挫,过低的学习目标无法获得学习的满足感。

2.对考试缺乏客观认识

考试的作用在于查漏补缺,对自己所学的知识进行检验,以便建构出更完善的知识体系。然而,在部分学生的心里,考试意味着成败,过于注重考试的结果,无法看清楚考试的本质。其实重视考试成绩可以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但是过度的学习动机容易让学生陷入过度焦虑的情绪当中,进而引发失眠等行为问题,反而不利于学习水平的发挥。

3.产生与考试相关的不合理信念

初中学生的认知具有片面、偏激等特点,他们看待问题时容易出现非黑即白、以偏概全的思维怪圈。与此同时,他们还难以自主觉察到自身想法的不合理性。根据情绪ABC理论,这些不合理信念往往容易让学生陷入消极情绪当中。常见的不合理信念有:“我付出努力就应当要有效果”(绝对化要求)、“如果我考不好我就完蛋了、没书读了”(糟糕至极)、“我连这么简单的题目都做错,我肯定考不好”(以偏概全)。这些不合理的信念影响他们对自己能力的判断,也影响自身的情绪,进而影响到他们的学习状态。

(二)情绪调节能力较弱

初中学生的情绪反应激烈、波动大,并且具有一定的隐藏性,在面临考试时容易出现紧张、焦虑、抑郁、恐惧、狂躁等情绪,这些情绪对于学生的影响往往弊大于利,最常见的是影响学生的学习注意力水平、睡眠质量等。一方面是因为学生缺乏对这些消极情绪的科学认识,另一方面是学生缺乏基本调节情绪的方法。从心理学的角度上看,消极情绪同样具有积极的意义,例如,紧张情绪可以让我们变得更加小心谨慎,焦虑体现出我们对于考试的重视等,科学看待产生的消极情绪,可以帮助学生接纳情绪,从而更好地调节情绪。

(三)意志品质较为薄弱

中考是对学生整个义务教育阶段学业水平的检测,考察的知识面广、科目多,部分学生在前期阶段学习时由于不够重视,导致知识“欠账”多,在初三总复习时尽管态度已经端正了不少,但是面对大量的知识漏洞,极易出现无力、缺乏信心的状况,甚至会产生想放弃的念头。这与学生的意志品质有关,若学生的自尊水平低、自我效能感低,对于克服困难没有足够坚定的信念,此时便容易逃避困难,转向小说或者电子游戏等虚拟世界中。实际上,在总复习阶段遇到知识瓶颈是大多数学生都会遇到的困境,即使基础扎实的学生此时也会面临知识遗忘或者知识整合所带来的问题,如若不能科学看待学习过程的客观规律,及时调节自己的心态,便容易陷入意志力下降,行動力减弱的学习状态当中。

(四)盲目比较、缺乏行动力

1.不合理的同伴间比较

同伴关系是中学生重要的人际关系之一,是社会支持系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校园生活中,学生不由自主地会与身边的同学进行比较,尤其是比较考试成绩。当看到以往成绩不如自己的同学逐渐进步时,会变得紧张和焦虑,担心自己被替代或超越,时刻关注与自己水平相当的同学的学习状态,这种竞争的状态一定程度上可以激发学生的潜力,但是容易将学习的焦点从自身转移到他人身上,导致学习节奏被打乱,变得患得患失,不利于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

2.缺乏主动求知的行动

学习是一个知识系统的建构过程,基础知识的掌握往往影响后续新知识的学习,在这个过程中,遇到不懂的知识时需要主动请教,不耻下问。学生在遇到自己不懂的题目时,若是羞怯于请教教师和同学,那么其知识系统的漏洞则会越来越大,最终不知从何补起。

三、初三中考生考前个体心理辅导策略

针对学生考前心理困境的分析,依据心理咨询的相关理论,有针对性地总结出辅导策略,可以帮助学生有效调适应试的心理状态,更好地发挥出自己真实的学业水平。

(一)协助学生调节情绪

1.积极共情,鼓励学生接纳情绪

在个体心理辅导中,辅导教师应当优先关注来访学生的情绪状态,引导学生识别自身的情绪,当情绪被“看见”时,辅导已经开始产生效果了。面对考试同一事件,不同的学生所产生的情绪有所不同,甚至会是复合情绪,如纠结、郁闷等。此时,辅导教师可以先对来访学生共情,耐心倾听来访学生对于考试压力的真实感受,鼓励来访学生积极接纳自身的情绪,不对抗、不排斥,认识到面对考试事件产生情绪上的波动是一件正常的事情,并且认识到消极情绪的存在是有积极意义的,可以将情绪视为“信号塔”,仔细体会情绪给我们传达的信号,学会与消极情绪共处。

2.引导学生觉察不合理信念

在引导学生识别情绪、接纳情绪后,辅导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对自己情绪背后的想法进行觉察,将情绪的调节从感性层面深入至理性层面。例如,“如果中考没有考好,可能会发生什么呢?”“什么样的想法让你觉得自己很糟糕呢?”“成绩对于你来说,它的重要性是什么呢?”通过引导学生对自己大脑中的想法抽丝剥茧,寻找到引发消极情绪的不合理信念,通过与不合理信念的辩驳,最终在认知上发生改变,摒弃容易让自己情绪失控的不合理信念,从根源上调节自身的情绪。

(二)引导学生客观认识自我

1.调整考试目标,合理降低预期

学生对于自己的学习能力以及基础知识掌握情况若是没有客观准确的认识,便制订不出合理的、适合自己的学习目标。考试目标的制订过高过低都不利于学生发挥出好的学业水平。当学生制订的目标实现难度大时,辅导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将大目标分解为小目标,目标的制订应当在“最近发展区”的范围内,即通过自己的努力便能实现的目标。辅导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对目标实现的难度进行打分,0-10分之间,若学生认为实现的难度高于7分,即可提醒学生合理降低预期,适当降低目标更有利于调节自己的备考状态。通过调整考试目标,从而调整自己的学习动机水平,将其调整至合理、能够充分激发潜力的动机水平范围内。

2.进行合理比较,客观评价自我

与同伴间的比较是学生获得自我评价的途径之一,但是不合理的比较,便容易产生自我认识的偏差。例如,将自己的弱势科目与同伴的优势科目进行比较。这样的比较容易夸大自身的失败因素。辅导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学会“发展参照评价法”。通过“纵向参照、横向参照、潜力参照”三种方式来获得较为客观的自我评价。纵向参照即评价个体不同时间下学习和发展情况,了解自身的学习能力与之前相比较是进步还是退步,即自己和自己比。横向参照即不同学习类型或不同科目的学习情况在同一时间做横向比较,从而对自己的不同方面的情况做出评价,发现自身的优势与不足。潜力参照即以个体的潜在能力为参照对当前的实际发展情况做出评价,即自己是否尽力。通过“发展参照评价法”,学生可以对自己的学习状态进行全面的动态评价,更有利于明确自身下一步的学习方向,激发自身的潜能。

(三)引导学生客观认识考试

学生需要对考试有一个客观的认识,不可否认考试的重要性,但是其只是学习生活中的一个环节,并不代表全部,更不能体现学生的全部价值。所以,辅导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考试的本质,明白考试的目的是检验以及查漏补缺。同时,明白考试也是一个对所学知识进行抽样调查的过程,具有一定的随机性,影响考试成绩的因素很多,包括学业水平、心理状态、身体状态、应试技巧等;引导学生学会赋予考试合理、正面、积极的意义。

(四)引导学生合理归因

对于考试成绩,学生的归因风格会影响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根据韦纳的归因理论:如果学生将成功归因于内部原因,认为是通过自己的能力或努力得到成功的,学生就会感到振奋喜悦;如果将成功归于外部原因,学生便会感叹自己运气好;如果学生把失败归为内部原因,学生可能会产生内疚感或无助感。辅导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分析考试成绩时将其归因于内部、可控制、不稳定的因素,即努力程度,可以提高学生对于学业成绩的掌控感,降低无力感。

(五)唤起学生成功经验

学生在考试失利时,往往容易唤起自己曾经失败的经验,受过往失败经验的主导,丧失自信,否定自我,这样的状态不利于学生重整旗鼓,从失败中汲取教训。作为辅导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对过往成功经验的回忆,给予来访学生“赋能”,例如,咨询中常用的例外问句:“你说你总是没有考好,有没有例外的情况呢?当时你是怎么做到的?”帮助学生重新获得心理能量,恢复学习和考试的信心。

对学生的个体辅导应当遵循心理咨询的基本流程,循序渐进,从建立关系、确定辅导目标、确定辅导策略到评估辅导效果,每个环节都不能省略,学生的辅导过程也并非一蹴而就,改变自己习惯的思维模式需要反复训练和暗示,所以我们应当意识到辅导可能会是一个长期、反复的过程。本文的写作目的在于更加清晰地了解学生考前产生心理困境的原因以及相应的实用辅导策略。学生考前产生的心理困境因人而异,进行个体心理辅导时需要先客觀分析学生产生心理困境的具体原因,再针对学生的实际问题实行相应的辅导策略,以帮助学生降低非智力因素对学业成绩的负面影响,激发学生的正面心理能量,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参考文献:

[1]丁薇.学生备考心理困境及其赋能调适的路径选择[J].考试周刊,2021(45).

[2]余澄.中学生考试心理障碍及其干预措施研究[J].中国考试(研究版),2009(10).

[3]李静.浅析韦纳成败归因理论对学生有效学习的启示[J].才智,2018(17).

责任编辑  陈小凤

猜你喜欢

辅导策略
谈学困生心理障碍的消除
高职院校专业课程“翻转课堂”教学辅导策略探讨
浅谈培养农村初中学生信息学奥赛能力的四大策略
浅谈培养农村初中学生信息学奥赛能力的四大策略
促进小学生阅读困难转化的个别化辅导策略
牵着蜗牛去散步:谈高中教学学习“临届生”的转化
高校辅导员辅导职责及对策研究
浅谈农村中职校学生非正式群体及班主任辅导策略
过分追求完美的“优等生”
大学一年级女生常见心理问题分析及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