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农村中职校学生非正式群体及班主任辅导策略
2015-10-23刘菊美叶青
刘菊美+叶青
【摘 要】中职生非正式群体及其辅导,是班主任的重要工作之一。通过介绍农村中职生非正式群体的产生缘由、特点和对学校教育的影响,从四个方面为中职校班主任对非正式群体辅导提供了策略上的参考。
【关键词】农村中职生;非正式群体;辅导策略
在中职校中,经常能够发现学生“三五成群”的现象。他们平时同进寝室,同到班级,一起打球运动,一起吃饭,放假一起回家,经常约定时间一起玩耍、娱乐,甚至实训都要同一组……这些根据自己的情感和兴趣爱好自发形成的群体,就是非正式群体。中职生非正式成员之间交往带有明显的感情色彩。非正式群体的形成,主要原因在于学生有各种不同的需求,且这些需求在正式群体组织内无法满足。中职生交往圈子、群体关系,与本身的学习、生活经历密切相关。农村中职生除了具备同龄人的基本交往需求外,又因为毕业即面临就业,学习、社会竞争压力的存在,都对非正式群体的出现产生更直接、更深刻的影响。
农村中职生非正式群体的存在,一般具有以下一些特点:大都自发形成,三五组合,人数不多,有一个或多个头头;成员性情相近,兴趣相似;交往频繁,活动具有自主性和民主性;信息来源渠道杂,消息传递快,对信息的反应迅速;成员整合爆发力强,可塑性大,稳定性差,行动短期一致性。非正式群体具有两面性,处理得好,可以弥补班级正式活动和教育不足,促使非正式群体与学校班级教育要求、与学生个性发展的要求相适应;处理不当,则会抵消学校正式教育的努力,干扰学生成长。正确对待农村中职生非正式群体并实施有效的教育是建设良好班集体的重要环节,为引导农村中职生非正式群体发挥积极作用,班主任应注意以下四个策略:
一、正确认识,正面扶持
教育者要正确认识非正式群体是客观存在,积极型的非正式群体与班级目标是基本一致的,非正式群体成员间可以互相学习、借鉴,可以增长知识,沟通感情,成员之间互相帮助,对班级工作起到了补充作用。班主任充分利用非正式群体成员之间在协调合作,提高教育效率方面的优势,顺利完成班级工作。一般来说,班集体的活动目标、组织形式、奖惩制度、教师的教育措施越不合理,消极型非正式群体越容易形成。因此中职生非正式群体的出现、发展、作用与教育工作的方式、方法、过程存在紧密的关系。
对积极型非正式群体应给予支持和保护,班主任要多鼓励,使这些群体的积极活动正常化,以支持其健康发展。如对专业爱好型、生活互助型、体育锻炼型、业余爱好型等良好型伙伴关系,班主任要多加支持,保护其积极性,为其开展的活动提供可能的场地、资金、时间,并给予精神上的鼓励。可以引导更多的学生加入,并适时促使其向正式社团转化。如成立的兴趣组、足球队、腰鼓队、摄影组、宣传组、歌咏会等各种课外兴趣小组,一旦他们取得了成绩,公开在班级、年级宣传、表扬,把表现好的非正式群体树为典型。“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利用学生身边非正式群体有血有肉的典型先进模范教育学生,远比班主任讲大道理说教要有效的多。
二、营造氛围,以长补短
对积极向上的非正式群体应该以鼓励为主,但是,农村中职生毕竟人际交往经验不足,社会阅历不深。少数农村中职生由于个人、家庭、学校等原因,他们的学习、生活习惯、表现等并不尽如人意,成为被轻视、厌烦、冷遇和遗忘的角落。毫无疑问他们是自卑的,但他们也希望受到老师、同学的关注、表扬,也希望享受成功的喜悦。当这些需求得不到满足,有的因不满而“成群结伴”,有的甚至去街头“兄弟”中寻找同情。这一类的学生如果教育不当容易使班集体分化成多个小派别,影响团结,甚至“内外勾结”形成恶劣影响。班主任要深入现实,防微杜渐,对这类群体不能让他们拉帮结派、交往过密,也不能简单排斥,即使出现问题也应该各个击破。
学生生活在班级氛围中,同学、老师的舆论和情感就是中职生学校生活的重要氛围。良好的氛围有利于学生的成长,老师、同学“歧视”性的言行举止、敌视的目光可能造成学生的心理阴影。班主任要营造积极向上的班级氛围,设法把他们吸引到丰富多彩的活动中。要发现他们的长处,把他们推到为班级争光的前台,让他们在众目睽睽下享受成功,获得尊重,产生自豪感,从而从内心深处触动这些学生去改变,去努力。每个学生的心灵深处都希望能够被老师、同学认可。作为一名教育者,就要尽可能地给学生一个位置、一个希望,让他们觉得自己有能力也有可能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大家的认可,引导其在和谐的班级风气中健康成长,从而产生班级归属感。
三、抓住核心,以点带面
非正式群体中的核心人物往往具有被其他成员所佩服的性格或认可的能力,是公认的代表,在群体中有很强的号召力,甚至能主导群体活动走向。因此有效发挥核心人物的影响,能够帮助班主任更高效的管理好班级。做好了核心人物的工作,其他成员的工作往往也就迎刃而解了。对于核心人物,如果他同时是班团正式组织中的骨干,要旗帜鲜明地提要求、压担子,使其明辨是非,做好其他成员的教育引导工作。对于那些虽不在学校社团、班级中担任职务,但素质高、能力强的核心人物,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鼓励他们完成班级的一些工作,并带动其成员为班集体服务。对部分在学生中造成不良影响的核心人物,要努力做好沟通和说服工作,解决其合理需求,切不可满足其无理需求。教育转化这类核心人物的工作要耐心、细致、有条理、不急不躁找准契机,消除其对立情绪,然后再委以“重任”,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帮助其完成任务,使他在成功的的鼓励下顺利转变。只要他们有了积极的转变,就可以影响其他人,起到“教好一个人,带好一批人”的教育效果。事实证明,核心人物转变了,整个非正式群体的性质就会随之变化。
四、擅作桥梁,联动反馈
离开了良好的家庭教育和社会环境,孩子在学校受到的教育,到了家庭就可能“一笔勾销”,到了社会就“固病发作”。孩子极易受家庭的影响,要使班级教育工作达到预期目的,必须加强家庭和学校的联系。班主任要勤于沟通、反馈,积极争取家长的理解、关心、配合和支持,家长和老师形成一股教育合力。既不能阻止学生交往,又要有效引导学生正确交往,让非正式群体成员走进家庭,让非正式群体活动乐于在阳光下出现。人具备社会性,中职生非正式群体的形成绝不应无视其生活背景,结合社区的区域特点和学校实际,积极参加社区综合治理,加强与社区的横向交流,净化育人环境。班主任多引导非正式群体参加社区志愿活动,让学生有机会在社会环境下验证、发展自己的非正式群体交往。
学校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是封闭的,但班主任对农村中职生非正式群体的辅导却处于一个开放环境中,针对农村中职生非正式群体的辅导工作同时具备挑战性和必要性。在工作中班主任必须因势利导、扶正祛邪、点面结合、擅于沟通,使非正式群体成为学生个体发展、升华品德、能力培养、知识学习、了解社会的教育场所,促使班级内各种非正式群体与班集体的发展协调一致。
【参考文献】
[1]林凤凤.非正式群体对高校班级管理的影响分析[J].才智,2014(29):21+24
[2]杨婷.高校班级中非正式群体管理新探[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0):175-177
【作者简介】
刘菊美(1969-),女,籍贯:江苏泰州,职称:中学高级教师,主要研究方向:教育教学。
叶青(1973-),男,籍贯:江苏泰兴,职称:高级讲师,主要研究方向:教育教学。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省职业技术教育学会2015-2016年度立项课题《农村中职生非正式群体管理实践研究——以江苏省高港中等专业学校为例》成果,课题编号:XHDY2015033)
(作者单位:江苏省高港中等专业学校)
【摘 要】建模思想的应用是提高教学效率、调动学生学习氛围的主要教学手段。目前,大多数高校还没有意识到建模思想在高等数学教学中的较大的影响力,在教学中仍采用陈旧的教学观念、传统的教学手段,为了优化教学质量,需要我们重新认识建模思想。本文针对高等数学教学现状,提出将建模思想应用在高等数学教学中的有效措施,从而提高高等数学教学质量。
【关键词】建模思想;高等数学教学;应用;思考
引言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科和专业在其人才培养方案中增加开设了高等数学课程,高等数学课程的设立为进一步发展学生思维,深化数学知识,满足社会各个行业的需求提供帮助。在学习过程中,绝大多数大学生均反映高等数学知识难度过大,认为学习的目标除了通过考试再无其他,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氛围较为沉闷、对高等数学的学习丝毫没有兴趣。而建模思想的涉及可以简化问题,帮助学生理解知识,认识知识的现实背景和应用,提高对高等数学的学习兴趣,强化创新能力。
1.高等数学教学的现状
1.1教学观念陈旧化
现阶段的高等数学教学中,教师过于重视如何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思考能力以及逻辑思维,并且一味按照课本中的教学进程。数学本是一门让人新奇、充满活力的课程,但是由于教学观念的陈旧,没有在教学中穿插数学知识转化为实际应用的实例,让学生在工作中不知如何解决数学类问题,不能取得更好的工作效率,此外,教学观念的陈旧化会让学生对教师讲解的内容失去兴趣,学习高数变得更加吃力。
1.2教学手段简单化
目前,存在部分高等数学教师在讲堂上仍然全程采用粉笔书写教学的方式,现阶段正处于讲求速率的社会,用粉笔板书的教学手段不仅会减慢教学速度、过程耗费力气,还会造成一种枯燥的学习氛围。处于大学阶段的学生,已经听过无数节用粉笔授课的课程,所以这种单一枯燥的教学手段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计算机、多媒体等教学手段提供了多渠道多视角的信息输入,可以为枯燥的教学氛围添加新的动力,强化教学速率,所以采用新的教学手段是十分重要的。
1.3教学方法传统化
优秀的教学方法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所以教学方法是否合理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成绩。一般高等数学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是根据课本教学顺序进行的,即“由定义到定理”、“由例题到练习”,这种按部就班的教学方法不仅无法为学生营造积极、活跃的学习气氛,还会降低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教师应该努力尝试新颖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主动参与其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达到让学生积极学习、理论联系实际解决问题的目的。
2.建模思想
简单来说,建模思想就是通过抓住问题中相关的数学特征,来建立适当的数学关系,将抽象问题具体化、实际问题数学化,利用数学中的公式、图表等进行解答的一种思想,模型的建立向我们详细地展示了理论与实际相互转化的过程。建模思想对建立者的创新能力、实践与应用能力、数学基础掌握能力、转化能力以及建立模型能力均有着较高的要求,还需要建立者不断提高自己。
3.建模思想应用在高等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意义
3.1为高等数学教学注入新的活力
建模思想在高等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会一改传统教学方式的枯燥,为高等数学教学注入新的活力。教师根据学生学习高数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习题建立数学模型进行讲解,然后给出相似的习题,让学生当堂练习,以感受数学模型的相同与不同之处。此外,数学模型的建立会让学生产生新奇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在感受数学模型的同时还能提高对高等数学的学习兴趣。
3.2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建立数学模型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传统的教学方式注重对理论的讲解,而建模思想在高等数学中的应用着重于如何解决实际问题。数学建模的应用可以让学生进行分析实际问题的解题思路以及适当的数学关系,在建模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有足够的时间来发挥自己的能力,这样学生既会享受解决问题带来的喜悦,也会大大激发其创新能力,多次的建模练习也会帮助学生学会如何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增强其运用知识的能力。
3.3帮助学生理解高等数学知识点,降低学习的难度
高等数学中的知识点本就难度较大,再加上大一的学生刚刚经历过学习压力过大、学习氛围紧张的高中阶段,大学生活的轻松自在让学生自动放松学习意识,所以感觉学习高等数学就是难上加难。数学模型的建立可以将复杂问题简易化,以更直观的方式将高等数学问题的解题思路展现在学生的面前,帮助学生解决问题,理解高等数学中的知识点,降低学习的难度,提高对高等数学学习的信心。如设计节水洗衣机时,首先需要建立模型,利用目标函数求得积分下限,从而解决问题。
4.将建模思想应用在高等数学教学中的具体措施
4.1上好引入建模思想的第一节课
在高等数学教学中,往往第一节课的效率起到决定性作用,在第一节高等数学课堂上引入模型思想既可以给学生以深刻的印象,又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对大学生的调查,结果显示80%的学生并不知道学习高数的用途,所以教师需要在高数的第一节课中对学习高等数学的作用进行主要介绍,可以利用实际问题建立数学模型,利用高数知识进行解决,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教师可提出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实例,如解决存款问题等,改变学生对高数的看法,从而提高学生对高数的学习效率。
4.2将建模思想应用在公式中
公式是高等数学教材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学生学好高数必须掌握的内容。为了提高教师的教学效果,教师在课堂上除了加强学生对计算技巧的提高之外,还应结合建模思想来降低解题难度,活跃课堂气氛。为使学生能充分理解建模思想在公式中的应用,彻底理解并应用公式,教师可以举例说明,如人口问题中的人口增长Logistic模型。
4.3以建立数学模型的方式讲解例题
利用建模思想解决例题,是将公式与理论知识向实际问题转化的桥梁,通过学生对例题的解题思路是否可行以及解题速度,可以看出学生对本章理论知识掌握的情况。教师在每章内容结束时,需要利用一节课的时间引导学生解答例题,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及专业方向选取适当的例题,通过不断地进行建立模型、解决问题,提高学生对建模的应用以及解题速率。
4.4组织学生积极参加数学建模竞赛
一般情况下,参加竞赛可以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竞争意识。学校可组织学生积极参加数学建模竞赛,其目的是给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让其体会数学建模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实现独立思考,在与众多同学竞争的同时意识到自己的不足,然后进行改之,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实力。
5.结语
高等数学教学中主要培养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在实际问题中的能力,建模思想的应用帮助学生理解高等数学知识,降低学习的难度,提高探索与应用的能力。目前,建模思想在高等数学教学中的应用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还需要各个高数教师在教学中不断探索以及学生在课堂上的配合,打造一套优秀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中取得优势。
【参考文献】
[1]谢凤艳,杨永艳.高等数学教学中融入数学建模思想[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4(02):119-120
[2]王秀兰.将数学建模思想融入高等数学教学的思考[J].科技教育,2014(01):165
[3]郭欣.融入数学建模思想的高等数学教学研究[J].创新教育,2012(30):165-166
[4]李薇.在高等数学教学中融入数学建模思想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实践与改革,2012(04):177-178,189
[5]杨四香.浅析高等数学教学中数学建模思想的渗透[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4(30):89,95
[6]刘合财.在高等数学教学中融入数学建模思想[J].贵阳学院学报,2013(03):63-65
【作者简介】
潘海林(1981.09-),女,籍贯:江苏盐城,工作单位:盐城师范学院,研究方向:数学课程与教学论,专业:数学教学。
(作者单位:江苏省盐城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