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过分追求完美的“优等生”

2015-07-20郭青林

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 2014年18期
关键词:优等生辅导策略心理辅导

郭青林

【内容摘要】在以成绩为主的单一评价标准下,学生被人为地分为“优等生”、“差等生”。“优等生”容易有的一个不良的性格是“过分追求完美”,本文结合心理咨询个案,探讨了此不良性格的表现、成因及辅导策略,以唤起人们对“优等生”心理健康的关注。

【关键词】心理辅导 “优等生” 过分追求完美 表现 成因 辅导策略

【案例介绍】张某,女,18岁,高二某班学生。感觉学得很累,重大考试前经常失眠,不知该怎么办;该生人际关系一般,在班级中没有知心朋友,遇到问题时无人倾诉,对自己的人际交往感到困惑:为此,到心理咨询室寻求心理健康教育老师的帮助。

自述:家庭教育氛围较民主,父母对自己很关心、疼爱,学习上从不给施加太大压力。自小学习成绩很好,初中时成绩一直名列前茅。进入高中后,成绩在班中仍属于上游水平。学习目标是考南京大学(通过班主任侧面了解到:以她目前学习现状来说,这个学习目标定得过高),对自己要求很严格,对目前成绩不满意,很想将名次再提前些,害怕被别人赶上,放弃了很多娱乐时间。在人际交往方面,觉得对很多人看不顺眼:有的人看上去很傲慢,有的人好显示自己,有的人胸无大志,只知道谈吃谈玩。在与人交往时,经常会像老师一样“教训”别人。

一、“过分追求完美”的内涵

追求完美是一种人格特质,即在性格中具有凡事追求尽善尽美的倾向。综合Hamachek、Rice、Slaney和Parker等人的研究,追求完美主要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正常追求完美,有较高但又不是极高的标准,做事有条理有组织;另一类就是过分追求完美,有极高的标准,但又特别害怕犯错。国内外越来越多的研究都表明:过分追求完美与焦虑、抑郁、强迫症、厌食症、自杀等显著相关,此外,过分追求完美还会导致精力衰竭、失眠、头痛等身心障碍。

通过咨询、测量和侧面了解,发现张某属于过分追求完美。

二、学生“过分追求完美”的主要表现

1.设定的标准、期望过高

任何人和事,完美是相对的,而不完美才是绝对的,才是真实的存在。过分追求完美的学生往往对自己、他人或社会设定过高的、不切实际的标准,常会忽视自己、他人、社会的实际情况。

2.自我评价过于依赖成功和成就

过分追求完美的学生对于自我的评价往往建立在行为的结果上,若成功了,取得成就了,就认为自己是有价值的,反之,则认为自己毫无价值,忽视了自己努力的过程。

3.批评过多,赏识过少

过分追求完美的学生对于自己、他人、社会的缺点与不足关注过多,往往不允许自己、他人、社会犯错误,稍微犯错,就会严厉地自责,指责他人,埋怨社会等。同时,对自己、他人、社会的优势关注过少,过于吹毛求疵,很少以欣赏的眼光看待自己、他人及社会。

4.学习与生活过于秩序化与条理化

过分追求完美的学生往往过分地苛求秩序和条理性,甚至有强迫化倾向,非常重视细节、要求精确、恪守时间、过于理想化等。

5.对失败过于恐惧

过分追求完美的学生往往过于担心出错,甚至一点小错也会使其认为未能达到预定的标准。这种心态使个体对失败的恐惧压倒了对成就的追求。

张某到心理咨询室求助,表面上看是学习问题和人际交往问题,但通过深入咨询,询问班主任,侧面了解情况及专业测试,发现根本问题是“过分追求完美”的性格。她的学习问题和人际交往问题都是由“过分追求完美”的性格引起的。如果咨询仅仅停留在学习问题和人际交往问题层面,而没有深入到“过分追求完美”的性格层面,那么,就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不利于其健康成长。

三、“过分追求完美”性格的成因

1.父母不当的教养方式

性格形成的关键时期是儿童时期,此时的家庭因素对儿童性格的形成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父母不切实际的高期望,过度的批评责罚会使儿童不断处于紧张之中,产生不安全感。为了获得赞许,避免惩罚,儿童做事往往会力求尽善尽美;过于保护、溺爱会使儿童形成依赖型人格(对亲近与归属有过分的渴求,这种渴求是强迫的、盲目的、非理性的),这类儿童为了赢得父母持续不断的爱,他们会宁愿放弃自己的个人喜好和观点,按照父母的高期望学习与生活;父母若以学习成绩作为衡量儿童成功与否的惟一指标,就会使得儿童拼命追求学业上的高成就和尽善尽美。

2.学校不当的教育方式

霍华德·加德纳博士指出,人类的智能是多元化而非单一的,主要由八项智能组成,每个人都拥有不同的智能优势组合,都有着聪明之处。而传统的教育评价标准单一,偏重传统智能(语言智能、逻辑智能),偏重学习活动,偏重竞争,人为地分出“优等生”、“差等生”。“优等生”由于在学习的竞争中长时间处于优势地位,容易产生不恰当的优越感,为了在学习的过度竞争中继续保持这种不恰当的优越感,往往会力求尽善尽美。如果教育者再对“优等生”有高期待,则会进一步强化“优等生”过分追求完美。

3.学生错误的认知、信念和不合理的行为方式

学生错误的认知、信念和不合理的行为方式是形成“过分追求完美”性格的内部根源。这种学生不能接受自己有缺点,犯错误;认为通过努力,可以实现“完美”;过分看重成绩和名次;设定过高的不切实际的目标;事事与人比较,却很少与自己过去比较:这些错误的认知、信念和不合理的行为方式往往会使学生形成“过分追求完美”的性格。

通过咨询发现,张某父母的教养方式恰当、科学(例如其家庭教育氛围比较民主,父母对她的期望也适中)。张某“过分追求完美”性格的形成主要与童年时期家庭之外的环境及她错误的认知、信念和不合理的行为方式有关。

四、对“过分追求完美”学生的辅导策略

1.家长要改善教养方式

家长要抱有平常心,降低对孩子过高的期望值。对孩子的关爱要适度,不要过分投入,尤其不要让爱成为孩子沉重的心理负担。

采用民主型、赏识型家教方式,营造和谐温馨的家庭气氛,善于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并且经常和孩子一起欣赏这些闪光点。

2.学校要采用多元评价体系

学校要从学生发展、健康成长目的出发,建立有利于学生身心和谐发展的多元评价体系,特别是学生潜能的开发和个性的张扬,而不是仅仅以成绩作为单一评价标准。

3.辅导学生改变错误的认知、信念和不合理的行为方式

(1)让学生学会欣赏。教会学生正确认识自己、他人和社会。使他们懂得完美是相对的,是理想状态,而不完美才是绝对的,才是真实的存在。放弃“完人”、“超人”的思想,既能看到自己、他人和社会的长处和进步之处,也能接纳其不足,学会以欣赏的眼光看待自己、他人和社会。

(2)调整过高的目标。指导学生在设定目标时应从自身现状出发,设定“跳一跳,摘得到”的目标。一个人只有为符合实际、适合自己的目标去奋斗,才会有充实感和成就感,才能使人有持续发展的动力、信心和勇气。

(3)正确看待学习成绩,树立过程意识和事业意识。引导学生认识到学习是一种成长,一种乐趣。学习的过程比结果更重要,有什么样的过程,就会有什么样的结果。在学习中树立事业意识,为了将来的事业而学习是一种高尚的享受,而不仅仅是为了成绩,也不仅仅是为了考大学。

(4)改变比较方式,多纵向比较,少横向比较。要多与自己比,少与别人比,只要自己和过去相比有所进步,就应感到快乐。

(5)正确认识失败和挫折。引导学生认识失败和挫折具有普遍性,是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每一个人都会遇到。要学会正确进行成败归因,一般来说,应把成功或失败的主要原因归结于是否勤奋与努力:成功是勤奋与努力的结果,下次继续努力;失败主要是勤奋与努力程度不够,下次加倍努力。

根据张某的实际情况,经过分析,对其实施多渠道、综合性辅导: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放松训练,防治失眠;运用认知疗法,改变其错误认知和不合理信念,这是咨询后期的重点:帮助她意识到人际交往态度的错误,转变交往态度;帮助她意识到性格上的缺陷(过分追求完美),学会欣赏;引导她认识和调整不现实的目标;引导她正确看待学习成绩,树立过程意识和事业意识。

在张某上高三时,通过交谈、观察和侧面了解得知:她能经常用欣赏的眼光看待自己,看待同学,比以前更加自信了;能与同学友善相处,也有了知心朋友;感觉学习与生活比以前轻松多了,不再为成绩、名次而学,而是为自己将来的事业(医学心理学)而学。这证实对张某采取的辅导策略是有效的。

【参考文献】

[1] 傅宏. 儿童青少年心理治疗[M]. 安徽人民出版社,2000:2.

[2] 马珺、冯泽永、杨小丽. 完美主义心理探析[J].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8(6):87.

[3] 陈晓康. 给孩子卸下“追求完美”——复旦大学研究生“虐猫”事件对家庭教育的启示[J]. 现代教育科学,2006(3):119.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市黄埭中学)

猜你喜欢

优等生辅导策略心理辅导
促进小学生阅读困难转化的个别化辅导策略
培养语文优等生的策略
浅析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在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中的运用
不敢做选择题的“优等生”
心理辅导在小学班级管理工作中的运用
高校辅导员辅导职责及对策研究
当代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状况及辅导方法
大学一年级女生常见心理问题分析及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