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的口腔内科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2022-06-27郭艳玲

卫生职业教育 2022年13期
关键词:口腔实验组实训

郭艳玲,王 琳

(甘肃卫生职业学院,甘肃 兰州 730000)

2020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医学教育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20]34号),明确要求建立健全医学教育质量评估认证制度。将医师资格和护士执业资格考试通过率作为评价医学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内容,对资格考试通过率连续3年低于50%的高校予以减招。口腔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是专科层次口腔医学专业学生毕业一年后参加的行业准入资格考试,是达到合格医生的最低行业标准。口腔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以下简称执考)通过率也是衡量毕业生素质和能力的重要参数,更是影响毕业生有效就业和未来职业发展的重要因素[1]。口腔内科学是口腔医学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在近年的执考实践技能考核中约占题量的40%,综合笔试考核中占24.3%,分值占比大、持续位居第一权重[2]。为提高我校口腔医学专业口腔内科学课程教学质量,提高执考通过率,有效提升学生就业质量,口腔医学系开展了以行业准入为导向、对接执考的口腔内科学课程教学改革与探索。

1 对象

以我校2018级口腔医学专业10—13班为研究对象,以抽签形式选取10班、12班为实验组,共100人;11班、13班为对照组,共102人。两组学生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基础课程成绩等一般资料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 方法

2.1 教学方法

两组均遵循课证融通原则进行授课,课程开始时间、学时与重点内容均相同。

(1)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教学与评价方式。理论授课以教师讲授为主,辅以PPT、视频等教学资料,将重、难点及考点融入临床案例,培养学生临床思维,布置课后作业;实训课采用围观式示教法,教师示教完成,学生进行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2)实验组采用“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教学与多元化评价方式。具体做法:①立足学生学情,对接岗位与执考大纲,依托智慧树平台建设口腔内科学在线开放课程,用以辅助教学开展。②基于智慧树平台实现线上与线下的有效衔接,线上通过“视频导学+初步自学+互动讨论+预习检测”完成课前预习及课后的巩固提高;线下重组教学内容,精心设计课程单元及知识模块,灵活应用PBL、CBL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充分参与学习,达成学习目标;重视理论对实训的指导,在实训教学中融入信息化教学元素,引入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OSCE),实训报告重视对知识技能的认识、理解和思考。为促进学生线上、线下主动学习,有效学习,对课程进行多元化评价(见图1)。③期末考前加强对接执考的技能训练及理论辅导。

2.2 教学效果评价

(1)期末考核评价:课程结束后,对两组学生统一进行期末考试,理论考核采用教考分离方式,从试卷库中随机抽题组卷,题型及考核范围接轨执考,卷面为百分制;技能考核项目选取具有代表性的45牙Ⅱ类洞制备,成绩分优秀、良好、中等、及格和不及格5个等级。计算出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的平均成绩及优良率。(2)问卷调查。问卷主题为口腔内科学课程教学效果评价,在课程结束后对两组学生开展问卷调查。发放问卷202份,回收202份。

2.3 统计分析

将实验组与对照组成绩录入Excel表,计算出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的平均成绩及优良率。使用SPSS 23.0统计学软件对实验结果进行数据分析和处理,期末理论成绩采用组间t检验,教学效果评价使用Wilcoxon秩和检验。

3 结果

3.1 两组理论成绩比较(见表1、图2)

实验组成绩在91~100分、81~90分、71~80分、60~70分的分别为26%、45%、21%、8%,对照组分别为18%、32%、40%、10%。

3.2 两组技能成绩比较(见表2)

3.3 教学效果评价

表3 实验组与对照组教学效果评价[n(%)]

4 讨论

4.1 混合式教学模式能有效提高学生成绩

由表1、图2可见实验组期末理论平均成绩为(87.53±4.12)分,高于对照组的(76.13±3.34)分,两组学生成绩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学生优秀(91~100分)及良好(81~90分)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因而,混合式教学在口腔内科学教学中具有实践性,实施推广性。实验组学生在本轮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在线开放课程及翻转课堂,课前通过资料的推送以及任务的布置,引导学生预习,教师根据后台的统计结果可以准确地检测到学生预习效果并发现薄弱环节,针对问题进行课堂教学设计,对未完成任务的学生进行督导。课中以学生为中心,综合应用多种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围绕重点、难点、疑点、考点以及热点展开课堂教学。课后可通过思维导图、讨论答疑、实践应用等多种形式,实现内化提升。通过课前、课中、课后3个环节,有效将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重构,增加学生课前自主学习和课后学习的时间,激发学习主动性、学习内驱力,提升有效学习参与度,培养信息化应用的意识与能力,这一过程符合学生学习规律和现代信息教育的趋势;另外,通过针对执考的理论及实训教学,提升了学生的应试能力和考核成绩。对照组尽管也使用统一的课证融通教学方案,课堂教师授课也能围绕执考及岗位需求展开,但仅限于课堂教学,缺乏课前课后对学生的引导和督促,学生学习参与度低,同时也缺乏常态化对接执考的练习和巩固环节,从而导致平均成绩低于实验组。由此,在以后的专业课程教学中可以借鉴这一经验,一方面,利用好现代信息化教育的成果,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内驱力,让其体会到学习的成就感,形成良性循环;另一方面,部分学生还未认识到执业资格证在职业生涯发展中的重要性,需将执考以及以就业为导向的育人理念贯穿于教、学、考、拓全过程,在日常教学及学生活动中予以强化,做好就业规划指导[3]。

口腔内科学技能操作集中在口腔内进行,操作范围有限,且视野小,操作精细度要求高,部分操作难度较大,传统的围观式示教法,难以使学生看清、弄懂、学会。由表2可见,在技能考核项目中,实验组学生期末各考核要点的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最低为70%,对照组则为41%。实验组在实训教学中充分融入信息化教学元素,教师就技能操作中的关键点、操作中易失分及容易引起医疗纠纷的地方按照评分标准进行示教与讲解,并录制微课,在关键操作环节结束后设置问题加以巩固。实训前在学习任务区布置观看要点和学习要求,让学生获得初步印象。课中学生观察教师示教理解操作要点,同学示教“找茬”,通过仔细观察、思考、点评,内化操作要点,有效避免一些共性问题,最后通过相互练习,争取达到“知行”同步。课后学生再次对照规范操作视频的金标准,不仅对今后实际考试的流程和规范有感性认识,而且能够反思自己的操作过程,寻找差距,对可能存在的问题加以改正。对照组则采用常规的“示教+练习+结果评分”模式,虽然学生对基本操作掌握尚可,但对细节及技术要求高的环节掌握度不够,这一问题在期末技能考核项目45牙Ⅱ类洞制备中表现得尤为明显。该项目是执考及临床工作中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的技术,也是各级各类口腔行业岗位技能大赛常涉及的项目,在口腔内科学实训教学中对其要求较高,其难点体现在窝洞制备过程中窝洞外形、邻牙及患牙牙体的保护,这需要学生在教师示教过程中能够看清细节,明白要点及操作意义,更需要反复练习才能很好掌握。因而,对于口腔内科学实训部分,只有看得清操作、理得顺思路,才能使学生掌握操作要点,并通过反复练习,学会技能,进而具备胜任能力。

4.2 多元化评价体系有效促进学习目标的达成

对照组采用传统评价方式,即总评成绩=期末理论(60%)+技能成绩(30%)+学习态度(10%),课程考核侧重终结性考核,理论与技能成绩比例达2∶1,学习态度赋分往往取决于任课教师的主观印象,缺乏客观数据支持。实验组采用多元化评价体系,加大过程监管力度,总评成绩=过程性考核(50%,线上15%+线下35%)+终结性考核(50%,理论30%+技能20%),加大了学生学习参与度与技能考核比例;过程性考核中线上评价利用大数据进行分析,包括视频观看进度与学习任务完成情况,作业、测验以及讨论区互动情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发布通知、签到等方式督促,大部分学生能够及时完成教师设置的任务点、作业以及测验,讨论区互动相对活跃,线上过程性考核成绩平均分达到优秀,具备了自主学习能力,能够完成课程内容的学习。同时,通过大数据统计,可以督促学生良好学习行为的养成,比如视频学习时长等,但从平台在线开放课程的互动交流以及翻转课堂的问答参与情况来看,学生参与度不一,部分学生没有在相应区域参与学习交流和反馈,说明在此环节尚有提升空间。线下过程性考核成绩主要针对学生参与学习情况以及实训项目完成情况进行赋分。学习参与度可通过参与课堂讨论、学习作品展示、回答问题情况等进行评价,包括教师评价、生生互评等;对于实训项目,内容、形式以及评价均接轨执考,细化实训项目考核细则,评估学生知识应用和技能掌握情况,边口述边操作,为期末考核以及毕业技能考核打好基础,使学生提前了解和适应执考。

4.3 混合式教学模式可以大幅度提升医学生综合素养

由表3可见,实验组学生对课程教学效果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学生认为采用混合式教学模式学习目标更明确、学习形式更多样、师生沟通更便捷、学习参与度更高、更易于知识技能内化、评价反馈更客观、素质提升更全面。在实验组课程教学中,教师充分分析学情,立足教学实际,围绕口腔内科岗位胜任力,将以执考为导向教学理念贯穿于教、学、考全过程,将医学教育与执考对接,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理论与实训有机融合,课堂和课外充分衔接,助力人才培养[4]。比如:涉及口腔内科学最常见的疾病——龋病模块时,对学生进行分组,设置小组长,小组内分工协作,可在课前设计如“蛀牙两三事”的文献查阅、采访、调研等;课中小组充分展示学习成果,展开围绕龋病的讨论;课后的习题或病例分析,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设计,对于易混淆的知识点加以区分,加强核心技能的巩固和练习;还可以安排宣讲、义诊等社会实践活动,实现教学与临床的对接,锻炼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沟通能力,提升对知识技能的应用能力。

5 结语

总之,为提高口腔医学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和毕业生执考通过率,对接执考及岗位需求,构建课证融通的课程体系,充分利用在线开放课程,引导学生主动、深度参与学习,促进学生形成学习内驱力,提高学生考试成绩和临床思维能力,帮助学生顺利通过执考,尽早达到职业准入标准,实现优质就业。

猜你喜欢

口腔实验组实训
BRA V600E 抗体的几种手工免疫组化染色方法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的表达情况比较*
三减三健全民行动——口腔健康
基于OBE理念的工程造价实训课程教学探索
BOPPPS教学模式在产科护理实训课中的应用
项目驱动的启发式程序设计实训探索与实践
“三减三健”之健康口腔篇
现代通信实训教学平台的建设与实施
功能性训练手段对大学生基本运动能力影响的实证研究
SHR主动脉结构重构的microRNA—195和BCL2、Bax作用机制
趣味 “课课练”对城镇小学四年级肥胖男生的体重和BMI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