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F波及瞬目反射对急性周围性面瘫的评估价值

2022-06-26吴雪燕苏秋菊李红勤

现代电生理学杂志 2022年2期
关键词:面神经患侧面瘫

吴雪燕 苏秋菊 李红勤

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无锡人民医院神经电生理室 江苏省无锡市 214000

周围性面瘫又称为Bell麻痹或面神经炎,主要表现为面部表情不自然运动、口角歪斜、眼睑闭合困难等症状[1]。急性周围性面瘫多为单侧发病,冬季发病较多,任何年龄均可发病,无明显年龄与性别的相关性[2]。若不及时治疗易出现不同程度的后遗症,影响患者的预后及生活质量。所以采取有效的诊断方法对周围性面瘫早期诊断、预后评估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目前,各种神经电生理检测是评价面瘫比较客观准确的方法。本研究主要采取F波、瞬目反射(blink reflex,BR)对急性周围性面瘫的早期诊断与预后判断进行探讨。

资料与方法

一、一般资料

选取2020年4月至2022年1月在无锡市人民医院针灸科确诊并接受治疗的45例急性周围性面瘫患者作为面瘫组,其中男31例,女14例,年龄(37.3±14.0)岁,均为单侧发病,左侧15例,右侧30例。另选取在本院检查的健康人群45例为对照组,其中男27例,女18例,年龄(35.5±9.6)岁。参照2010年《神经病学》[3]周围性面瘫诊断标准,以突发一侧面部表情肌肉麻痹为主要临床表现,无后颅窝或耳的症状或体征,无中枢神经系统的症状或体征。本研究符合《赫尔辛基宣言》,并与患者或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

二、方法

使用仪器为丹麦进口的维迪Keypoint肌电诱发电位仪。面瘫组患者分别于发病第7天(治疗前)、第30天(治疗后)进行电生理检查。对照组直接进行检测,观察面神经F波、BR等指标变化。F波:使用鞍状刺激器,刺激点为耳乳突前,记录电极置于眼轮匝肌下睑部中点,参考电极置于眉心,地线放置于记录点与刺激点之间,使用表面电极记录,刺激强度给予0.5 ms的方波刺激,连续刺激20次,频率为1 Hz,给予超强电刺激,观察F波最短潜伏期以及出波率,两侧对比。BR:使用鞍状刺激器,刺激点为眶上孔,记录电极分别置于双侧眼轮匝肌下睑部中点,参考电极分别置于记录电极外侧2~3 cm处,地线放置于前额中央,使用表面电极记录,刺激强度给予0.1 ms的方波刺激,刺激量15 mA。观察R1、R2、R2'的潜伏期及波形,重复4次,以出现较清晰的最短潜伏期波形为宜,正常值采用双侧对照并参照汤晓芙[4]正常值范围。

三、观察指标

记录面瘫组治疗前后双侧F波出波率、最短F波潜伏期,治疗前后双侧BR的R1、R2、R2'的潜伏期,及对照组双侧F波出波率、最短F波潜伏期及双侧BR的R1、R2、R2'的潜伏期。

四、统计学方法

结 果

一、对照组与面瘫组F波比较

对照组左右两侧之间、对照组双侧与面瘫组健侧治疗前后的F波出波率及潜伏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时对照组的两侧直接用对照组表示,不予分侧),正常F波图形见图1。面瘫组治疗前有39例患侧F波出波率较健侧减低(86.7%,39/45例),其中15例F波未引出(33.3%,15/45例),24例不但出波率减低,而且潜伏期较对侧延长(53.3%,24/45例),见图2。治疗后仍有1例患者的F波未引出,33例患侧的F波出波率较治疗前升高(73.3%,33/45例);而潜伏期仍延长的患者共有24例(53.3%,24/45例),治疗后F波潜伏期较治疗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面瘫组治疗前后患侧的F波出波率均较对照组的F波出波率减低,治疗前后分别各有24例患者的F波潜伏期较对照组延长(24/45,53.3%),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图1 正常F波

图2 患侧F波潜伏期延长,出波率降低

表1 对照组与面瘫组F波出波率及潜伏期比较()

表1 对照组与面瘫组F波出波率及潜伏期比较()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01;与健侧比较,bP<0.001;与治疗前比较,cP<0.001

组别 例数 侧别 时间 出波率(%)F波潜伏期(ms)对照组 45 99.3 27.1±2.2面瘫组 45 健侧 治疗前 97.4 26.1±2.5治疗后 96.2 26.8±2.8患侧 治疗前 41.8ab 30.1±3.6ab治疗后 78.2abc 30.1±4.5ab

二、对照组与面瘫组BR比较

对照组两侧R1、R2、R2'以及面瘫组治疗前后健侧R1、R2、患侧R2'的潜伏期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比较时对照组的两侧直接用对照组表示,不予分侧),正常BR图形见图3。面瘫组治疗前患侧BR的异常率达100%,其中未引出31例(68.9%,31/45例),见图4。潜伏期延长14例(31.1%,14/45例),见图5,包括患侧R1、R2、健侧R2',与健侧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治疗后仍有4例患者的患侧R1、R2、健侧R2'未引出,22例潜伏期延长,总异常率为57.8%(26/45例),治疗后患侧R1的潜伏期较治疗前缩短(P<0.05);治疗后患侧R2及健侧R2'的潜伏期较治疗前未见明显改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面瘫组患侧治疗前后R1、R2、健侧R2'的潜伏期较对照组R1、R2、R2'明显延长(P<0.001)。见表2。

图3 正常BR

图4 患侧BR未引出

图5 患侧BR潜伏期延长

表2 对照组与面瘫组BR比较(ms,)

表2 对照组与面瘫组BR比较(ms,)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01;与健侧比较,bP<0.001;与治疗前比较,cP<0.05

组别 例数 侧别 时间 R1潜伏期 R2潜伏期 R2'潜伏期对照组 45 10.4±0.8 29.6±3.6 29.8±3.7面瘫组 45 健侧 治疗前 10.1±1.2 29.7±3.7 36.3±4.2a 45 治疗后 10.4±0.8 30.4±3.4 35.2±5.8a 14 患侧 治疗前 14.2±2.0ab 35.5±4.7ab 29.7±3.8b 41 治疗后 12.8±2.4abc 35.0±5.4ab 30.6±3.4b

讨 论

周围性面瘫在我国发病率较高,该病不仅影响面部功能,引起眼裂增宽、鼓腮漏气、刷牙漏水、口角歪斜等症状,而且造成极大的心理压力,影响其生活质量。因此,早期明确诊断、及时治疗、客观预测预后,不仅有助于提高患者对该病的正确认识,树立康复信心,而且可以提高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提高临床疗效。

目前,临床上对周围性面瘫患者常用的电生理检测技术主要包括面神经M波、F波、针极肌电图、BR等。M波及肌电图出现改变需要一定时间的面神经变性,且主要反映面神经颅外段的神经传导功能,对于近端神经功能异常的判断及评估预后价值比较有限[5]。在柴奇等[6]的研究中发现当患者患侧面神经远端的神经纤维受损数量较少时,M波的数值可不出现异常表现。

面神经F波是面神经核中运动神经元逆向冲动产生的,其潜伏期反映神经冲动在面神经通路全程的传导时间。F波的出现,体现运动神经单位的生理结构及功能的完整性[7]。一旦神经某一段因病变传导减慢,F波的潜伏期即会延长,传导速度减慢,在神经严重变性或被切断时,F波往往不易被引出[8]。在本研究中,面瘫组患者患侧在治疗前有15例(33.3%,15/45例)F波未引出,另有24例(53.3%,24/45例)F波出波率减低,潜伏期延长;治疗后也仍有1例F波未引出,24例(53.3%,24/45例)出波率减低,潜伏期延长。由于F波兴奋两次经过神经近段,所以F波不受Wallerian氏变性由近及远发展的影响,能够在面瘫的早期检测出近段神经变性的存在[9]。本研究在面瘫组患者起病第7天行F波检测,得到F波的总异常率达86.7%(39/45例),平均出波率仅41.8%,较健侧、对照组显著减低,平均最短潜伏期达(30.1±3.6)ms,较健侧、对照组显著延长(P<0.001),提示F波对周围性面瘫的早期诊断价值显著。治疗后的F波平均出波率达78.2%,较治疗前显著升高,较健侧及对照组的出波率仍明显下降(P<0.001),然而平均最短潜伏期为(30.1±4.5)ms,与第7天相比未见明显缩短,与健侧及对照组相比仍明显延长(P<0.001),提示治疗后F波虽有改善,但是对于预后的评测,出波率更为敏感,对于患者的预后也有一定的提示作用。

BR是通过面部叩打、光、音、角膜以及电刺激,借助三叉神经刺激脑干的面神经核运动神经元所诱发的保护性反射,是一种无创性的客观电生理检测指标。有研究表明,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BR异常率达100%,敏感性非常高,明显优于面肌电图[10-11]。在本研究中,面瘫组患侧治疗前BR异常率亦高达100%,其中有68.9%(31/45例)未引出,31.1%(14/45例)潜伏期延长,与上述研究结果相符。另有研究发现,在发病第7天,BR检查优于面神经M波检查,但在第14天和第21天与面神经M波检查的诊断意义相同[12]。本研究面瘫组治疗前患侧R1潜伏期为(14.2±2.0)ms,R2潜伏期为(35.5±4.7)ms,健侧R2'潜伏期为(36.3±4.2)ms,分别较健侧R1、R2、患侧R2'潜伏期明显延长(P<0.001),较对照组两侧R1、R2、R2'的潜伏期延长(P<0.001)。提示BR的早期诊断价值显著。BR对于周围性面瘫检测敏感性已得到业内学者的公认,但其对预后评估的参考意义尚需大样本、多中心的临床研究证实[13]。而在本研究中,治疗后BR的异常率仍达57.8%(26/45例),患侧R1的潜伏期为(12.8±2.4)ms,较治疗前缩短(P<0.05),而患侧R2及健侧R2'的潜伏期较治疗前未见明显改善,治疗后患侧R1、R2以及健侧R2'的潜伏期均分别较对照组双侧的R1、R2、R2'的潜伏期明显延长(P<0.001),治疗后BR的改善效果仍不是很理想。

综上所述,BR可全程反映面神经传导功能,F波可评价近段面神经功能,F波、BR均有较高的早期诊断价值。但是,在预后评估方面欠缺更多的数据支持。本研究受样本量少、随访时间短等方面的局限,未能更好地评估出BR及F波对面瘫患者的预后价值,有待进一步积累病例以完善研究。

猜你喜欢

面神经患侧面瘫
瞬目反射与面神经运动传导检测对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早期诊断和预后评估的价值
术中面神经肌电监测对腮腺切除术后面神经麻痹发生率的影响Meta分析
运动单位数目估计在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病情评估及预后的应用
中医针灸推拿与中药联用治疗面瘫的临床分析
周围性面瘫应用针刺联合雷火灸治疗的效果评价
针灸联合面部推拿治疗面瘫效果好
中风康复治疗:最好发病48小时后就开始
微小甲状腺乳头状癌实施甲状腺腺叶切除术及中央区淋巴结廓清治疗的疗效评估与研究
脑卒中康复操患者常做好
偏瘫病人良肢位摆放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