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R检查SWI序列在鉴别颅内淋巴瘤、高级别胶质瘤中的临床意义*
2022-06-26郭强翟海程蒋继虎
郭强 翟海程 蒋继虎
汉中市中心医院神经外科(陕西 汉中 723000)
颅内淋巴瘤及高级别胶质瘤都是会给人体带来危害的恶性肿瘤。颅内淋巴瘤在临床上极为少见,只占颅内原发性肿瘤的0.3%~2%,以中老年人多发;高级别胶质瘤在临床上常见,占原发性恶心脑肿瘤的70%,以老年人多发。在MR常规扫描中,这两类肿瘤的表现极为相似,临床诊断难以辨别,而这两者治疗方式完全不同,诊断的结果直接影响临床医生的治疗方向及预后措施。因此,准确诊断和区分这两类肿瘤对患者的治疗及预后有重大意义[1-3]。磁共振敏感加权成像(susceptibility weighted imaging,SWI)为利用T2加权梯度回波序列,以不同组织对磁敏感性不同形成的差异进行对比的增强技术,其具有三维成像、高敏感性、高分辨率等优点,尤其对微小血管、出血敏感,已广泛运用于临床[4]。本文将研究2017年2月至2019年10月来我院进行MR检查,病理活检确诊为颅内淋巴瘤的15例患者及高级别胶质瘤的28例患者,调取其临床资料,回顾分析这两类肿瘤使用MR检查在SWI序列所表现的特征,以辅助临床诊断,为临床医师的治疗计划指明方向。
1 资料与方法
回顾收集2017年2月至2019年10月来我院经过病理活检确诊的颅内淋巴瘤(15例)、高级别胶质瘤(28例)患者临床资料,男29例,女14例;颅内淋巴瘤患者,年龄40~68岁,平均年龄(55.34±5.98)岁;根据高级别胶质瘤(WHO)分级,Ⅲ级6例,Ⅵ级21例,年龄49~75岁,平均年龄(58.86±7.59)岁。临床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头痛、头晕、呕吐、四肢无力等。
纳入标准:所有患者均经院内伦理委员会批准并签署知情同意书;临床资料完整;符合颅内淋巴瘤及高级别胶质瘤的诊断及分类标准;均进行MR常规检查及SWI序列检查。排除标准:未进行病理活检确诊者;合并其他恶性肿瘤者;检查前有放疗、化疗或手术史者;体内安置心脏起搏器、支架、活动假牙等金属物品者。
1.2 检查方法使用飞利浦Achieva 3.0T磁共振检查。患者进操作室前,取出身上所携带的金属物件,平躺于机床,使用16通道(16NV)头部线圈,进行常规横断位(T1WI、T2WI、SWI)扫描。静脉给造影剂:钆喷酸葡甲胺盐(Gd-DTPA),剂量为0.2mmol/kg,流速为3~4mL/s,注射时间为4~5s,注射完成后接着注射同样流速的生理盐水冲洗。其扫描参数具体为:(1)T1WI:TR220ms,TE3.2ms,层厚5mm,层间距1.0mm,矩阵320×320,FOV(200~240)mm×(200~240) mm;(2)T2WI:TR5200ms,TE91ms,层厚5mm,层间距1.0mm,矩阵320×320,FOV(200~240)mm×(200~240) mm;(3)SWI:TR27ms,TE20ms,层厚1.5mm,层间距0.3mm,偏转角15°,矩阵320×320,FOV(200~240)mm×(200~240)mm。
1.3 观察指标由从事MR诊断8年以上的副高级别的医师对图像进行分析、评定。根据血管在MR检查中病灶出血量进行评分[5],共0~3分:没有出现斑、点及片状出血灶为0分;出现1~5个连续斑、点及片状出血灶为1分;出现6~10个连续斑、点及片状出血灶为2分;出现大于10个的连续斑、点及片状出血灶为3分。
1.4 统计学方法本研究数据均采用SPSS 2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α=0.05为检验水准,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颅内淋巴瘤、高级别胶质瘤在常规MRI和SWI上出血检出率比较15例颅内淋巴瘤患者中,共发现34个病灶(单发10例,5多发例),其中单例患者中病灶最多为6个。常规MR扫描,影像特点表现为:病灶边界清晰的类圆形或不规则形,T1WI及T2WI序列上分别呈稍低信号、稍高信号(见图1A)。34个病灶中有3个病灶可见短T1或短T2斑、点及片状出血信号,SWI序列上,4个病灶呈斑、点及片状高信号,都记为1分(见图1B)。详情见表1。常规MRI、SWI序列对出血灶检出率无明显差异(P>0.05)。28例高级别胶质瘤患者中,共发现病灶52个(单发19例,多发9例),其中单例患者中,病灶最多为4个。常规MR扫描,影像特点表现为:病灶边界模糊的类圆形或不规则形,T1WI及T2WI序列上分别呈低信号、高信号。52个病灶中有9个病灶可见短T1或短T2斑、点及片状出血信号(见图1C),SWI序列上,有37个病灶呈斑、点及片状高出血信号(见图2),其中15个病灶的出血量可记为1分、22个病灶出血量可记为2分。常规MRI序列对出血灶检出率低于SWI序列(17.31% vs 71.1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1 颅内淋巴瘤在常规MRI和SWI上出血检出率的比较
表2 高级别胶质瘤在常规MRI和SWI上出血检出率的比较
2.2 颅内淋巴瘤、高级别胶质瘤在SWI序列中出血率的比较出血率比较:在SWI序列上,高级别胶质瘤出血率检出率高于颅内淋巴瘤(P<0.05)。详情见表3。
表3 颅内淋巴瘤、高级别胶质瘤在SWI序列中出血率的比较
2.3 颅内淋巴瘤、高级别胶质瘤在SWI上出血量的比较颅内淋巴瘤组:27个病灶未见明显出血,有7个病灶出血量可记为1分。高级别胶质瘤:15个病灶未见明显出血,有15个病灶出血量记为1分,22个病灶出血量记为2分。SWI序列上高级别胶质瘤1分、2分出血量评分例数高于颅内淋巴瘤,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情见表4。
表4 颅内淋巴瘤、高级别胶质瘤在SWI上出血量的比较
2.4 病例分析典型病例印象分析结果见图1~图2。
图1 病例1,患者,女性,以“言语、活动功能障碍1月余”入院,头颅MR提示“右侧额叶见不规则肿块,呈等T1、略低T2信号影,其内见斑片状T1较低、T2较高信号影,强化后范围约(6.3×5.3×5.0)cm3,考虑:胶质母细胞瘤”。图2 病例2,患者,男性,61岁。以“进行性头痛、头晕2月余”入院。头颅MR提示“右侧额叶见不规则肿块,呈等T1、略低T2信号影,其内见斑片状T1较低、T2较高信号影,强化后范围约(5.3×5.3×5.2)cm3,考虑:淋巴瘤”。
3 讨论
SWI技术不同于以往MR T1或T2加权成像,作为一类主要检测磁场不均匀所致的磁敏感效应的序列,依据人体不同病理组织见磁敏感性进行疾病诊断,SWI为近年出现的全新 MRI 技术,已被逐渐应用于神经系统疾病的检出及诊断中,如颅内肿瘤、脑外伤、脑血管畸形及脑实质性病变,总结SWI序列的优势,本研究认为可归纳为两大类[6-9]:(1)SWI利用磁场内组织于梯度回波中所产生的相位信息成像,通过分析人体组织之间磁敏感性的差异性,得出差异所致的相位差,即可直观从图像中获取相关信息,在众多MR成像序列中,是显示对比差异的主要序列方法之一。实际既往较多文献分析,SWI序列通过phasemask加权处理收集的磁敏感信息,最终成像磁矩图相位差可进一步加强相位对比。对于颅内含铁的各种蛋白产物显示敏感性高,尤其对于脱氧血红蛋白是SWI的主要信息源。(2)SWI技术的本质为T2*梯度回波,成像过程中,由在3个方向上加有完全流动补偿技术,区别于普通质子成像,SWI技术可保证静止质子、运动质子的同时重聚,在参数设置中,首选薄层扫描即可获得高分辨率成像质量,有利于减小伪影,进一步便于细微血管结构的观察与检出。
基于上述SWI技术的优势,使用SWI序列检查在脑肿瘤的评估、诊断、良恶性分级等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研究采用常规MR序列与SWI序列对颅内肿瘤淋巴瘤、高级别胶质瘤进行了相关鉴别诊断,图像资料显示两者影像学表现存在一定区别,15例颅内淋巴瘤常规MR扫描影像特点表现为病灶边界清晰的类圆形或不规则形,T1WI及T2WI序列上分别呈稍低信号、稍高信号,而28例高级别胶质瘤为病灶边界模糊的类圆形或不规则形,T1WI及T2WI序列上分别呈低信号、高信号。原发性性淋巴瘤是一类颅内肿瘤,发病率约占颅内肿瘤的2%~6%,在近些年来较多文献报道,高级别胶质瘤与原发性淋巴瘤影像学表现存在较多相似性,其中临床诊断中两者均可见累及深部白质,均可见多发病灶,生物学侵袭性强,通过大量总结、鉴别图像特征对于临床提高疾病诊断率意义重大[10-12]。
事实上,本组中所有患者均可获得质量较佳的SWI的图像,颅内淋巴瘤SWI序列上,4个病灶呈斑、点及片状高信号,出血评分为1分,高级别胶质瘤SWI序列上,有37个病灶呈斑、点及片状高出血信号,其中15个病灶的出血量可记为1分、22个病灶出血量记为2分,比较两者常规MRI、SWI序列对出血灶检出率并未见无明显差异(P>0.05)。但常规MRI序列对出血灶检出率17.31%,显著低于SWI序列71.15%(P<0.05),进一步对比两者出血评分发现,SWI序列上高级别胶质瘤1分、2分出血量评分例数高于颅内淋巴瘤(P<0.05),SWI 鉴别出小于体素的血管结构,对于一条跨越>2个体素小静脉及其周围组织产生部分容积效应的体素,形成低信号,证实SWI可通过出血评分为疾病诊断提供相关可靠资料[13-15]。
综上所述,MR检查SWI序列可有效显示颅内淋巴瘤、高级别胶质瘤信号特征,通过观察出血评分,可进行疾病鉴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