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的核心
2022-06-26罗娜
罗娜
摘 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的出现,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前提与指引,在完善相关教育理论的过程中,作为学生的我们,要明确坚持党的领导的重要意义,明确“立德树人”思想对我们的关键指引作用,不断丰富自身的相关理论知识储备,弘扬我国的传统文化,推进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中国化的发展,为祖国的建设,贡献出属于我们自己的力量。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核心
前言:
作为高中生的我们,思想、意识已经日趋成熟,我们要懂的认真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实践经验,并将其内化进自身的生活、学习之中,以自身的力量,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同时,我们也要及时认识到,自身学业水平提升、知识技能丰富的重要作用,以此为我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体系的构建,注入新的活力。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要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的核心所在,以促进“教育强国”这一重要目标的实现。
1尊师重道的核心理念
作为学生,所需重点关注的第一点理论就是尊师重道理念,我们要明确“教师”是推进教育发展的前提,可以说,我们所遇到的教师知识储备如何,会直接关系到我们最终的学业水平,由此,也就可以得出,教师的专业水平与我国未来的建设是息息相关的。在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记在致广大教师的慰问信中,明确指出各党委、政府要将教师队伍的建设问题,当作教育行业发展的重要基础性工作来做,此后,在党的十九大中,习近平总书记记又一次强调了教师政治素质过硬、育人水平高超、业务能力精湛等重要作用[1]。这些理念的提出,使得“尊师重道”的理念,得到了大力倡导。作为新时代高中生的我们,也要紧跟时事,明白教育想要良好发展的第一资源就是“教师”,以我们自身学业水平的提升,促进教师使命感的增强,并以此来加强师德师风的建设,倡导全社会范围内,掀起尊师重教的风潮。
2核心工作的核心理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的核心工作理念,就是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不断发展的根本性任务,作为学生的我们也要在这种大背景的影响下,不断丰富自身的知识技能,拓展自身的课外阅读量,在保证知识储备不断丰富的同时,从相关书籍与故事中,学习道理、养成习惯,做一个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2]。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曾数次强调“立德树人”的根本性作用,对于学生品德的教育、价值观的培养、思政知识的丰富等都需要进行重点关注,并出台了一系列正政策,来辅助相关工作的推进。基于此,作为新时代高中生的我们,就要明白国家政府与学校、教师对我们的重视,明白他们的良苦用心,在日常的学习中,认真听讲、不断操练自身的知识技能,对党和国家所提出的“立德树人”有更深的认识,并不断探索相应的方法,让自身的思想道德品质,能够更加完善,以此来助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深入发展。
3实践基础的核心理念
时间基础理念所强调的重点,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的形成,要坚持扎根于中华大地。作为新时代高中生的我们,要明确参与教育学习的相关活动,对于我们成长和生活的重要意义。在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中,是有特定的历史环境的,对于教育事业的探索,深深的植根于中华大地之上。也正是因为如此,我们也要及时认识到,教育理念的形成、教学方法的更新,是与我们的成长、发展相适应的[3]。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记在全国学校思想政治会议上指出,我国必须走属于自己的高等教育发展之路,扎实的办好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学校,这一观点的提出,又一次强调了教育环境扎根于中华大地的重要作用。同时,这种教育理念也为我国新时代教育理念的革新,指明了方向,并与我国生生不息、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进行了有机结合,这就说明,作为学生的我们也要适用教学理念的新变化,将其与我国传统文化做出对比,使传统文化的累积与新世代发展的诉求相结合,让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能够顺应时代的发展,满足我们实际的学习需求。
4矢志坚守的核心理念
矢志坚守的理念,具体指的就是在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中,一定要坚持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并以“四个服务”为基础前提,为发展我国的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念做出贡献。作为新时代高中生的我们,也一定要做到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矢志不渝的履行党的战略发展要求,从而成为更加优秀的高中生。
结论
综上所述,作为新时代高中生的我们,处在一个瞬息万变的时代,我们要深刻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对于我们的指导性作用,并以此为指引,不断丰富自身的知识储备,紧跟时事,不断锻炼自己,使自己慢慢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参考文献:
[1]冯建军.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体系[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21,42(5):1-14.
[2]韩震.努力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21(5):24-26.
[3]靳玉樂,张铭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思想体系的核心理念[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46(1):5-10+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