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多媒体课件与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契合问题
2022-06-26万忠文
万忠文
摘要:在初中语文知识传授期间,老师可以运用多媒体课件来辅助凸显教学内容,进而确保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理想提升,清楚明白所授内容的难点及重点内容的掌握。而多媒体课件的运用促使语文作业上也出现一定变化。但老师在授课期间需要注重的是,多媒体课件在语文教学期间需要起到适宜、高效的效果,不能喧宾夺主,更不能过度运用多媒体课件实行教学而降低学生在课堂上缺乏对文本的阅读与理解。
关键词:多媒体课件;初中语文;课堂教学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日益频繁化,多媒体逐渐运用到初中语文授课内容之中。对此,初中语文老师要正确看待多媒体的优点,帮助学生借助多媒体课件实行教学内容的讲解,便于学生更好的了解语文的基础知识及良好掌握,提升其语文能力。但在授课期间,老师实行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的时候,需要依照语文教学内容作为出发点,而不是所有语文教学的时候都运用多媒体辅助,需要做到适度运用多媒体,这样才能让其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一、从整合标准出发,认识契合原则
1.1服务教学内容
多媒体课件运用在语文课堂教学的时候,需要思考到此技术如何正确运用到教学过程中,增强学生对语文知识的良好掌握,不易运用多于频繁,不然就会让学生形成惰性,出现厌恶语文学习的现象。例如,有老师在营造感伤的氛围时,整堂语文课都让学生在《二泉映月》的歌曲中实行教育内容,致使学生的思维被打断,不能静下心来思考问题;台下的听众也做出垂头丧气的模样[1]。对此,多媒体课件的运用虽然能增强教学效果,但使用过度会引发学生的负面情绪。
1.2注重系统协调
多媒体课件的教学内容虽然十分丰富,但其操作方式需要更加简单明了,且在语文课堂教学期间的融合应该达到水乳交融的契合,此才是我们应该追寻的目标。例如,少许课件设立了学生能参入的互动区域,操作十分简单,人际交往界面十分方便,进而提升了学生的学习语文内容的主动性及积极性[2]。
二、自需要层次作为入手点,找到契合点
2.1运用多媒体可见激发兴趣,增强学生感悟课文的能力
语文课堂的第一步就需要刺激及激发学生对于语文知识的兴趣及欲望。心理学角度表明,新奇、多变的事物能提升对脑部皮层的刺激感受;运用新颖的方式,能有效集中学生呢个分散的注意力,增强对语文知识的学习兴趣[3]。例如实行《沁园春 雪》这一内容的使用,老师可以在给学生介绍作者,课件展现毛主席眺望北国风光的图片,再在傍边配上其手写的文稿以供学生学习。随后运用课件来呈现写作的背景及该著作发表后的影响等相应内容。次教学方式,能带领学生真实进到此场景当中,促使其学习情绪更为高涨及学习主动性明显上升。
2.2运用课件完成设境,营造适宜所授语文内容的气氛
情景教学方式属于语文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情境一词,在于情与境达到交融的地步。初中语文新编教材选取了众多煽情感人的优美文章,此文章当中无一不展现真挚、感人的人性关怀。但因为文字给人情感传递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借助多媒体课件能充分展现文章内容的情感。倘若老师在教学期间借助多媒体课件设立课文所需的境界,就能让学生处于慷慨激昂或者宁静雅致等氛围中,感受到文章所传递的真、善、美的内涵。例如《乡愁》这一文章表述了对家乡、亲人的浓厚思念,学生并不能从朗读文章中感受到传达的意境,此刻运用多媒体技术,在联合低回婉转的歌曲加上感人的朗读,更能衬托夕阳照射大海的背景,帮助学生更好的融入到《乡愁》的深深愁韵当中,提升对语文知识的更好领悟。
三、自能力目标着眼,打造契合点
善用课件,提升学生对事物的感知能力。经心理学家调查反向,初中阶段的学生感知能力日益成熟,但仍旧需要直观形象实行帮助。我们不能等待学生的感知能力自然成熟,避免延误学生能力创建的最佳时间。我们需要运用适宜的方式及手段来帮助学生能尽快、更好地形成对事物的感知[4]。例如对所学内容的感知,学生时常对千篇一律的铅字感受到厌倦,我们可以在授课的过程中,借助多媒体技术的力量把文体实行美化,加上适宜的歌曲与相应画面,能让学生的身心置入其中,促使其感知课文的能力得到理想提升。
小结
综上所述,多媒体教学方式属于一把双刃剑。倘若我们坚持以教授语文内容为主,学生为根本的思想巧用,此能帮助我们知晓语文课本的魅力之处。倘若我们只是把它作为点缀和装饰,其会让我们遍体鳞伤。坚信语文老师能找到自身适宜的教学方式,来达到多媒体技术和语文课堂的理想融合。
参考文献:
[1] 王偉峰.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多媒体课件的合理探究[J]. 文渊(中学版),2020(1):84.
[2] 魏正玉. 多媒体技术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的具体应用[J]. 文渊(高中版),2020(1):61.
[3] 李明侠. 多媒体技术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的具体应用[J]. 课外语文(下),2021(3):105-106.
[4] 龚荣华. 多媒体技术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的具体应用[J].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学生版),2020(25):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