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梯度式”视唱练耳教学在合唱社团的实践研究
2022-06-26赵楠
赵楠
摘要:视唱练耳,是用以培养学生按乐谱准确地感知音高与节奏的能力,达成“看到乐谱有音乐,听到音乐有乐谱”的较为高级的音乐感知能力。本文中更多地去关注学生的听辨能力及演唱能力。例如:“音程”、“和弦”、“和声进行”以及“旋律”等。“梯度式”视唱练耳教学是基于中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以社团活动为抓手。教师在授课时按照“先易后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梯度”安排教学任务,引导学生在每个阶段性“任务”的达成中,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形成正确的审美情趣。在加强学生综合能力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
关键词:梯度式;视唱练耳;社团活动
一、音乐实践课堂内外
《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版)》中提到:学生课外艺术活动是音乐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协助组织学生课余艺术社团,引导学生弘扬民族精神,增进集体意识,提高道德素养。。课标指导了音乐课堂的教学实质即实践音乐的过程。通过提供丰富的校园艺术活动,将课内课堂延申至校园艺术第二课堂,为学生提供审美体验、启迪智慧;开发创造性发展潜能,传承优秀文化,增进对世界音乐文化丰富性和多样性的认识和理解。
二、音乐社团向美而行
在“双减”背景下,各校基于本校学情,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以音乐学科为例:音乐社团是传统音乐课堂的补充和延伸。学生们可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合适的社团。在社团活动中,学生们习得技能,提升审美情趣。初中阶段作为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关键时期,教师也可将课堂教学与社团活动相结合,在立足学科优势的基础上,通过联动课堂内外,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升学生的学科素养。
三、梯度助力学科素养
我校学生多以外来务工子弟为主,音乐基础相对薄弱,视读乐谱的能力也有待提升。基于本校学生的学情,我校开设了合唱社团。合唱作为一门综合性较强的课程,有利于丰富课余生活,提高学生的演唱能力,激发学生的音乐情感,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在授课时,教师通过梯度式的教学手法,加强学生视唱、听辨、歌唱的能力。革新教学理念打破常规,在社团中尝试运用梯度式教学模式,是笔者一直在思考与探索的问题。
(一)符合发展规律,注重能力培养
(1)强化音准
音准是合唱的基础,只有稳抓每个成员准确的音准能力才能促使整个团队的和谐统一。在训练过程中,从识读乐谱开始开展,循序渐见,由易到难。从单音音阶、双音音程、三音和弦关系逐渐递进的训练,在对音准难以把控的情况下,可借助柯达伊手势教法来完成。同时,在日常合唱发声训练过程中,可借助音程搭桥关系来训练。注重听音训练,听的准确才可以唱的准确,可以借助以下方法:
1.单音音阶演唱;全、半音的二度音程的旋律及和声听辩模唱。
2.双音程1-4度,5-8度,1-8度;变化音阶。
3.三音和弦的听辩及模唱。
4.常用的和弦进行的听辩及模唱。
(2)强化节奏
节奏是旋律的框架。节奏和音准的准确性是一个合唱团体能否演唱的基础。
对节奏训练要由易到难,层层深入,通过视读节奏、节拍,从单声部节奏训练到多声部节奏训练。不是单纯的掌握一种节奏型的读法更重要的能掌握感知节奏律动的能力。
在训练过程中,一是要关注节奏型是否准确,这是根本条件;在学生基本满足音准和节奏的准确性之后,对作品也较为熟悉后,再循序渐进的做深层次的探索,合唱作品的节奏型的主要特性是如何表现作品情感的。
例如:在学习《念故乡》这首二声部作品时,首先视读曲谱,学生在演唱过程中掌握不好附点节奏型,整体读谱时总会有同学比别人早或晚,为了让学生能更准确的掌握节奏型,就要分析附点在这里的作用及可替代性。通过改变节奏型,变成两个八分音符再来试着视读曲谱视读歌词就会觉得少了恋恋不舍一步三回头的眷恋感。
二是可以通過身体语言来表达节奏,身体是律动感最好的乐器。
以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西南风情》中的《赶圩归来啊哩哩》为例。
师:歌曲舞蹈性节奏强的特点,分组进行律动教学。挑选部分学生手持摇铃、三角铁等乐器。
第一组,一声部围站在中间,两个手拿摇铃,随乐同向摆臂、舞动。
第二组,二声部外围随乐走动包围一声部,并与一组反方向摆臂舞动跳跃。
在第二乐段演唱时反方向跳跃,第三段歌词演唱时两个声部交叉融为一个大圈跳跃。
(3)强化气息
合唱中气息是动力来源。循环呼吸是合唱过程中最常用的团体换气的方法。那么在训练气息前就要首先明确合唱的目标是从个体独立到整体融合的过程。
掌握正确的呼吸方法,更快的找到歌唱的共鸣点,不同声区的共鸣点也不尽相同,因为中学生大多数都处在未变声阶段,所以头腔共鸣的寻找就显得尤为重要。那么气息的支撑与保持又可以辅助头腔共鸣的保持。
通过观看人体呼吸器官图直观的了解感受合唱中的呼吸与生活中的呼吸深浅差异,日常生活中的呼吸吸气位置较高,均匀而自然。通过“高抬腿”等方法找到呼吸间横膈膜的上升和下落与肺叶之间的运动轨迹。用生活中的情景“闻花香”、“打哈欠”引导学生快速找到吸的方法;关闭牙齿发“SI”感受吐气时的过程。调整“呼”“吸”之间的速率掌握的呼吸方法:急吸缓呼、缓吸急呼、急吸急呼、缓吸缓呼。从循序渐进的气息引导到慢慢的加入鼻腔的哼鸣练习,在尝试学习牛“哞”叫,寻找鼻腔到胸腔的共鸣位置,尝试撒娇“哼”找到头腔的高音共鸣点。在学习掌握了以胸腔共鸣为支点到头腔共鸣为主导的合唱共鸣体系。再呼吸支撑辅助音阶练习从低到高发“呜”中感受音色与音色的碰撞和融合。
(4)作品理解能力
合唱是一门具有较高艺术审美、情绪价值的综合学科,声音与肢体的表达直观明朗。这是歌唱者与作品的共振,也是演唱者与听者的共鸣。这种直击心灵的动人表演方式使得合唱成为大众都能快速感知艺术融入表演的特殊艺术形式。
而对于初中生来说,可以通过演唱作品、理解作品、感知作品来培养音乐审美能力。那么学习分析理解作品的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
例如:笔者在带领学生演唱电影《你好,李焕英》的主题曲《萱草花》时,学生演唱情感尤为丰沛。在主人公温暖的低唱声中,道出了母亲对孩子最温暖的的爱与牵挂。学生都完整的了解剧情,知道萱草花作为庭院植物其背后的文化含义代表-——母亲。
在笔者的深层次解读后了解到:“古人认为萱草可种植在北堂母亲的居室,而以‘萱堂’代称母亲,萱草于是成为中国人的母亲花。”
我校有许多学生住校,处在青春期的他们敏感,又因为长期离家,当下这首作品在是非常可以温暖心灵。在训练之时,引导学生想一件和妈妈有关的事情,在演唱过程中其实真实的情感比专业的演唱技巧更动人。
在引导学生理解作品之前,教师对所选作品的背景和作品内部的和声走向及音乐术语、表情都应提前备好课,包括预期要达到的音色效果做到了然于胸。排练前的准备工作帮助学生层层推进演唱的情感体验。
(二)融入音乐课堂,理解多元文化
(1)基于教材二度创作
在选择合唱作品,由于初中生变声期嗓音变化、男女生音域的差异性的原因,可选作品受到局限。笔者梳理、研读教材,选择教材中的部分作品进行二度创作。
例如:苏少版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青春舞曲》是一首短小精悍的新疆民歌,适合零起点合唱教学,乐句间运用“鱼咬尾”的传统创作技法,以密集的十六分音符节奏为主,律动感极强,歌曲告诫大家要珍惜时间,富于教育意义。作品可通过改编,加入二声部轮唱,初步感知卡农的美感。将单声部旋律的歌曲进行二度创作后,即增加学习的趣味性,同时尝试加入新疆的特色打击乐——手鼓为合唱做伴奏。
王洛宾用西洋调式体系将作品重新整理,保留了维语的特殊衬词“别的那呀呦”即美丽小鸟之意。动感密集的节奏型唱出维族少数民族热情的民族特性感受新疆的歌舞音乐。在演唱过程中,通过奥尔夫律动教学,加入特色乐器,培养多元审美体验,理解多元文化。
(2)媒体编创助力成长
随着信息技术迅猛发展,艺术测评走进中考;在疫情背景下,也改变了师生的教、学环境和方式。掌握自主学习的思维尤为重要,在本课题研究过程中尝试使用新型的教學媒介,一个开发学习音乐思维的有效工具——库乐队。
在社团成员基本掌握一定的视唱练耳能力后,笔者尝试带领学生尝试探索运用库乐队制作合唱歌曲及器乐合奏曲,帮助建立和声思维,能准确为作品选择适宜的乐器编创、为人声的演唱配乐。引导开发学生多声部合唱的能力,一人可尝试阿卡贝拉的录制。同时,适当选择学生较为喜爱的流行作品进行编创,一人或小组合作完成相关作品,以媒体形式进行展示分享。
视唱练耳不管是在音乐教学还是音乐实践过程中都是一道非常重要的门槛,由于我校学情较为特殊,学生的基础较为薄弱的情况下,不可“拔苗助长”更多的是应该顺应学生发展规律,有梯度的进行视唱练耳教学,同时将社团课程化,社团课程化,互相交融,互相补充。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2011.
[2]石文倩,陈明,朱世桂.古代萱草应用价值及其文化意蕴探讨[J].农业考古, 2019(1):7
基金项目:本文是南京市玄武区2020年度教育科学教师个人课题《“梯度式”视唱练耳教学基于社团活动的可行性研究》的课题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