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体验式教育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探索

2022-06-26薛翠志

科教创新与实践 2022年10期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大学生

薛翠志

摘要:当前我国大学生心理问题引发的各类事件十分普遍,引起高校和社会广泛关注和重视。高校不断加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力度,教育成果整体上得到改观,但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设施等方面,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对此,应充分利用体验式教育,激发学生主体性、提高教育实效性、强化教育针对性,发挥体验式教育的功能和价值。在课程教学实践中,通过改进课程教学模式,落实体验式教学、组织团体心理辅导,激发学生心理体验、拓展教育实践空间,深化学生内心体验等路径推动教学改革发展,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质量。

关键词:体验式教育;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

引言

体验式教育强调潜移默化、不知不觉中,引导学生展开自我教育,通过自主联想和感悟,基于心理、思想与情感层面形成正确认知,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达到理想化效果具有重要价值。在学生实践感悟与体验中,实现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于大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中,使学生以积极乐观心态抵御外界压力,勇于面对挫折。在体验式教育不断运用中,当前已然成为大学生十分喜爱和认可的教育模式,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发展的必然路径。

一、体验式教育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一)体验式教育

高等教育是立足于大学生人文关怀角度出发,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带给学生良好的内心体验。在实施高等教育的过程中,体验式教育是契合高等教育体系多元内涵要求的教学方式,体验式教学通过创设契合实际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内在情感需求,利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和应用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此过程中,能够充分激发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培养其良好的创新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具体而言,体验式教学是从过程到结果的新型教育模式,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创设差异化情境的学习体验活动,增强教育的计划性、针对性和目的性。在学生反复观察、思考与体验中,从理性视角思考和解决问题。在体验式教育模式下,学生参与教学可以学习兴趣更加浓厚,转变学生学习角色和课堂定位,在积极体验中感受学习的乐趣,探寻人生的价值。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

当代大学生具有鲜明特征,其文化底蕴和综合素质较高,然而面临经济飞速发展的环境下,大学生面临多重困难和新的挑战,巨大的学业压力、就业压力,使大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举步维艰。在此背景下,各类问题和压力难以得到有效纾解,必然会积压成为心理问题、心理障碍,无法解决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则会影响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甚至对周围同学产生负面情绪效应。对此,高校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关注度不断提高,但缺少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和对策,导致其心理健康状况仍不乐观。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伴随我国高等教育不断深化改革,心理健康教育质量得以提升,但由于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发展起步较晚,当前课程教学仍存在一些问题。首先,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置方面,主要倾向于理论课程教学,缺少充足的实践操作课程。课程教学过程中涉及丰富多样的心理学理论知识,但内容相对枯燥且专业性极强,与大学生生活实际相脱离,大学生参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学习后,仍然难以改善学生心理健康现状,耗费大量时间和师资力量。其次,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形式方面,主要以教师授课、学生听讲为主,被动地接受心理学知识,学生难以深入理解心理学知识内涵,理论知识的实践应用能力相对不足。在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师生之间交流与互动相对较少,教师以应付性心态完成教学任务,学生难以掌握系统化的心理学知识,无法发挥课程教学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积极作用。再次,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内容方面。由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过程中,为了使学生掌握多方面心理学知识教学,内容设计十分广泛,教学内容虽广但深度不足,大多均为浅显的表面知识,难以追溯知识的根源,对学生接受心理健康教育产生不良影响。最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设施相对落后,难以跟随互联网信息时代的发展脚步,各项计算机技术与多媒体设备,并未积极引入课程教学中,难以实现教育与时俱进发展,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相对较低。总而言之,传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模式存在诸多弊端,为顺应素质教育改革发展,运用体验式教育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具有必要性和可行性。

二、体验式教育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价值

合理运用体验式教育能够转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传统模式,使学生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参与,由单纯的心理学知识讲授转化为丰富的实践训练,多种教学方法联合运用,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注重学生在课程学习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实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目标。

(一)以人为本教育理念,有助于激发学生主体性

全面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本质目标,结合当代大学生心理特点与发展规律,面向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使其具备较强的心理素质和良好的心理调适能力,不断培养学生思想道德品质与科学文化素质,实现大学生身心健康与协调发展。以往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教学中,主要以说教式的理论知识灌输为主导,学生缺少积极情感体验,大多是被动接收心理学知识,课程教学难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主观能动性,大部分学生明确心理学的概念和内在逻辑,却难以在实践操作中有效运用,继而导致学生心理和行为存在偏差,影响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实现。体验式教育是通过实践经历,由大学生亲身参与实践,从心理上模拟亲身经历事件的过程,结合大学生的心理需求,诱发学生的积极体验动机,为学生提供良好的体验空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参与多维度的思维和情感体验,在学生主动探究和领悟中,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创设良好教育氛围,有助于提高教育实效性

体验式教育强调教师引导和学生体验,在相同的教学情境和氛围中,實现双方共同感受与体验,激发内在情感共鸣,消除师生之间的距离,实现教师言传身教,为大学生营造和谐、快乐的教育氛围。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游戏法、讨论法、小组合作法等,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通过理论结合实践、技能结合培训,使学生熟练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际,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水平。且体验式教育转变传统教学模式,教师不再是课堂教学的“独讲者”,能够更准确把握学生心理特点、思维感悟、行为表现,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因材施教,采取针对性的心理疏导、感化、鼓励、引导对策,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效性。

(三)顺应时代发展趋势,有助于强化教育针对性

经济全球化与文化多元化背景下,面对多元文化思潮侵袭,大学生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障碍、心理问题和心理危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要求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具备预见性和指导性,顺应时代发展和变化改变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心理认知,具备客观冷静分析问题、妥善运用心理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效避免学生产生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或心理疾病。基于体验式教育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是新时代课程教学的必然选择,通过结合大学生心理特点和需求,设计契合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与体验形式,有助于达到理想化的心理健康教育效果,充分发挥体验式教育的功能和作用。

三、基于体验式教育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路径

(一)改进课程教学模式,落实体验式教学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与其他学科具有本质差异教育目标,不仅是为学生传授心理学专业知识,更致力于增强学生环境,适应人际交往、自我管理、求职择业等多维度能力。体验式学习有助于学习者掌握更多知识和技能,对其形成终身学习能力具有积极意义。严格来说,能力是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感受、体验、迁移而逐步形成,与外在“教”的关联性不大。因此,在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过程中,需注重学生的体验与实践操作,基于课堂教学激发学生情绪体验与情感共鸣,最终达成课程教学目标。教师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实施过程中,主要发挥协助性作用,启发学生主动思考和积极体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实践中教师应围绕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立足大学生专业特点和年龄,实际选取生动鲜活的教育素材,為学生营造良好的教学情境和氛围,引导学生积极融入并亲身实践,形成良好情感体验感。运用体验式教育的过程中,良好的教育氛围和情境至关重要,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举措。愉悦的教学环境和氛围下,组织丰富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体验式训练活动,根据心理健康教育各类专题和教学内容,组织切合大学生实际特点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通过体验式训练使学生掌握心理健康知识和心理调适技巧。基于体验式教育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学转变以往心理学知识教学为主导的课堂教学模式,主要以行为训练为主导,在专门的心理课程训练中实现体验式教学目标。

(二)组织团体心理辅导,激发学生心理体验

团体心理辅导是在特定团体情景下,展开的一种心理咨询形式,是通过团体内人机交互,使个体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观察、学习、体验、认识自我、探讨自我、接纳自我,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形成良好的心理态度、行为方式。所以,在体验式心理健康课程教学过程中,需积极利用团体心理辅导,引导学生在体验中自我探讨,以学生成长成才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点,创设良好的团体辅导教育环境,引导学生在自我探索与积极体验中获得积极能量,不断完善自身心理素质与行为。在体验式团体心理辅导的过程中,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心理困惑和疑问,在团队游戏与合作学习中,不断累积积极力量,感悟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在团体心理辅导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循序渐进引导学生,与传统灌输式心理健康教育不同,学生能够在积极体验与感悟中,无需迎合他人的思想价值观,形成自身独立的意志和思考,推动大学生积极心理素质发展。例如,面向大一新生开展班级团体辅导,可以借助“相识接龙”、“滚雪球”等活动,使学生在陌生的环境中,消除紧张和焦虑的心理,不断熟悉同学和班级环境。在团体辅导中,学生相互认识、相互帮助,感受班集体的温暖、真诚氛围,掌握合理的情绪表达和应对方法,将心理学知识和技能灵活运用于日常生活,调节自身的不良情绪和心理障碍,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三)拓展教育实践空间,深化学生内心体验

要让学生熟练掌握并灵活运用心理学知识和方法,将自身所学知识进行证实,需要多加实践练习,才能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对此,在体验式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布置一些贴近大学生实际生活的任务,使学生将体验运用于学习和日常生活,这本身则是一个体验的过程,在体验、运用反复循环中,不断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以“人际沟通”体验课教学为例,让学生与陌生人沟通交流,在实践中运用理论知识,实现知识的深度把握和灵活运用,提高学生在心理健康知识学习中的成就感,形成积极正面的心理体验,提高学生实践创新能力。除此之外,心理健康教师需不断拓展课堂向社会实践延伸,鼓励学生走出封闭的心理健康教育课堂,积极参与,社会调查,创业实践,参观访问与社会服务等实践活动,在亲身社会体验中深化心理学知识的掌握和内化,充分发挥体验式教育的积极作用,提高学生参与心理健康教育课堂的主体性。

结语

综上所述,体验式教育是与传统理论说教具有显著差异的新型教学方法,当前在西方发达国家教育领域具有十分广泛的运用,而我国体验式教育仍处于探索和发展时期。对此,为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针对性、有效性,需广大教育工作者不断提升体验式教育重视度,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各环节、各流程中,巧妙运用体验式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在积极体验中,形成乐观心态和良好行为体现,促进大学生的自我认知、自我疏导、自我成长与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忠艳,雒文虎,胡菊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的困境及突破[J].黑龙江高教研究,2021,39(12):145-149.

[2]敬星磊,李全增.体验式教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探讨[J].冰雪体育创新研究,2020(13):43-44.

[3]韩海燕.信息化背景下的体验式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探究[J].教育信息化论坛,2020(06):15-16.

[4]裴学进.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三维整合型研究视域的规训路径[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9,31(09):43-46+53.

[5]方鸿志,潘思雨.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及趋势[J].当代教育科学,2019(08):91-96.

[6]李琼,郑毅,王慧敏.基于体验式教育的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实践研究[J].品牌研究,2018(05):228-229.

课题:广东青年职业学院2019-2021年度学院科研基金项目:“基于体验式教育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探索”(项目编号YB201904)

猜你喜欢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大学生
第十六届大学生年度人物
大学生就业趋势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高中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双创”形势下高职财务管理课程改革探索
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心理健康教育初探
心理健康教育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全面渗透
基于创意的对口单招色彩课程改革突破点研究
校企协同实施高职专业课程改革的实践研究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