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贯彻“双减”政策 张扬个性特长

2022-06-26来海红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2022年4期
关键词:五育融合双减

来海红

[摘 要]“五日微课程”是以五个课时为一个项目单位的拓展性课程,是基于学生个性成长的实际需求,为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各方面的核心素养,促进学生智慧生长、能力发展而开发的系列课程。浙江杭州市长河小学基于“五育融合”的理念,从目标设置、内容开发、时间安排、师资排布、评价跟进等方面着手,使“五日微课程”成为有效支持学生个性特长发展的“双减”新载体。

[关键词]双减;五育融合;五日微课程

[中图分类号] G6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22)12-0093-03

在贯彻落实“双减”政策中,课后服务是学校强化教育主阵地的有力武器,其中的拓展服务更是达成“双减”目标、满足家长愿望的主渠道。为了让拓展服务时间段的课程更开放多元,更具针对性和有效性,并有效改善原先校本拓展课碎片化和低效率等问题,我校基于“五育融合”的理念,在课后服务拓展课来时段开设“五日微课程”,力求以丰富而精短的课程吸引学生,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张扬学生的个性特长,更好地达成减负提质的目标。

以满足差异需求、有效补充主课程为目标的“五日微课程”,通过丰富多样的微课程的学习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一、内容开发

1.新定位——“五日微课程”目标架构

拓展课程围绕学校整体教育目标而创设,与学校文化、育人目标、特色创建相结合,体现出系统性。借助学校课后拓展服务平台,将“五日微课程”开发实施作为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有效补充,是原校本拓展课程的有效整合与发展延伸,能够使拓展性课程体系的完善与“双减”减负提质的目标同步实现,合力促进学生的个性成长。

2.新内容——“五日微课程”设计要素

教师根据学生的需求和学生的特长上报“五日微课程”的内容,经学校审核同意后精心备课。以下是我校第一期拓展服务的课程表。

从上表可以看出,课程设置主要围绕“五育”来展开,构成了科学、艺术、人文、体育、劳动五大拓展性课后服务课程体系。这些个性化、定制式、多元化的拓展性课程,让学生在充满趣味性的课程学习中收获知识、提升能力。

二、实施路径

1.课程时间设置

(1)每日时间安排:60±分钟。拓展课一次课时为1小时左右,根据年级不同略有差异。低年级学生年龄小,課程内容相对简单,安排50分钟的拓展课时间;中高年级学生专注力强,安排60~70分钟的课程时间。这样的时间差也为课后服务的错峰放学提供了便捷。

(2)课程时间安排:5课时为一次课程。每一门微课程学习的时间为5个课时。5个课时是从周三开始到下一周的周三。这样,学生在双休日时间可以完成相应的课程中期任务。例如三年级的《劳动小能手》一课,学生在上完周四、周五的课后,便可利用双休日来展开实践活动,并将实践中产生的新问题在下周一的课堂上进行反馈,体现了学中做、做中学的思想。

(3)每年段课程安排:五日轮换制。每位教师一学期只需精心备一门“五日微课程”,便可完成整个学期合计30次的课后拓展服务,让5节=30次,这样大大减轻教师的备课压力,让教师有更多的精力去做精品课程。于学生来讲,他们对拓展性课堂也更有期待了。

2.课程师资安排

(1)校内师资为主

①前期调查摸底。前期向全校学生和家长发放关于课后服务实施的调查问卷,其中涉及关于“提供课后服务师资来源”一项,调查结果显示,家长对于本校教师的认可度在80%以上。基于此,我校开设拓展服务的教师师资以校内教师为主。

②年级组预报课程。学校以年级组为单位,让有意愿参与拓展课的教师结合自身的学科优势和专业特长,在年级组内提名想要开设的课程。教师积极报名参加,参与率高达95%。这样高的参与率足以保障课程的顺利开展。

③专任教师统筹分配。在年级组预报名后出现了课程内容重复或类似的现象,为避免重复,学校对师资进行统筹安排,使各年级组人员、课程均衡合理。

④学生投票选课。基于服务学生的理念,学校将各年级组汇总后的预报名课程,向全体学生征求意见。学生根据课程介绍、执教教师和自身兴趣进行投票,投选心仪的课程。最终得票率高于50%的课程予以排课。

(2)校外专业人员为辅

①扩充师资力量,拓宽课程内容。我校参与拓展课的学生数占全校学生的91%以上。为进一步提高拓展服务的丰富性,也为减轻教师过重的工作负担,我校与校外非学科类培训机构合作,聘请12名专业性强、口碑佳的专业人员参与到拓展服务中,带来茶艺、魔术、专注力训练等课程,让校本拓展课程更为丰富。

②加强日常管理,规范外聘教师教学行为。学校加强岗前培训,下发《拓展课规范教学行为细则》,用以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并检查督促落实,保证教育教学有序开展。细化日常管理,做到行为标准化、教学规范化、反馈深入化。学校还给每位外聘教师安排了校内对接教师,帮助解决相关事务,同时反馈教学情况。

三、课程评价

1.多样化评价方式,促进减负提质

(1)目标引领。在拓展服务开始阶段,教导处围绕“五育”出台“拓展服务课相关内涵要素指南”,在要求指引下各年级组长和相关学科骨干教师一起核查审定拓展课程内容,包括是否围绕“五育”内涵、是否满足学生成长需要、是否兼顾课程趣味性,还要对实效性不显著的课程进行及时整改或更换。

(2)以督促改。“五日微课程”实施过程中,由中层领导和各学科组长组成的督导组以轮班检查、进班听课、发放学生问卷调查等形式,对课程的实施效果进行评估,并提出改进意见。

(3)以思促精。“五日微课程”轮班施教,在减轻教师备课压力的同时,还为拓展课程提供了不断修订做精的时机。课程设计本中有一栏是关于“活动反馈及改进建议”的内容,教师在每次上课后要加以修改,几轮之后该课程就能逐步成为精品微型课程。

(4)以赛促改。学校为了进一步提升课程质量,开展了“学生最喜欢的拓展课评比”“五日微课程优秀设计”等一系列比赛。以比赛来促进拓展课程质量的提升,以更好满足学生个性成长的需要。

2.多样化成果展示,激励学生个性发展

(1)过程展示,体现创意

每次“五日微课程”的学习时间虽短,但开课教师在课程收尾的检测评价环节必不可少。评价的目的不在于检测学生的成果有多完美,而要侧重于学生的参与过程。学生能否在教师的引领下展现自我、相互学习、自我调整,从而促进自身掌握各项技能,发展创新能力,突显个性特长,获得全面发展。这个过程,由学生在全班面前介绍分享,任课教师进行点评记录,最后的成绩纳入个人成长档案袋之中。

(2)成果展示,注重参与

学校是学生成长的博物馆,学校里的微空间都可以整理出来展示学生的成果。例如学校墙壁、廊柱、阳台、走廊转角、阅读吧……都可成为学生展示的舞台。每次“五日微课程”学习之后,各任课教师就会将学生的作品在学校各区域展示出来。学生相互观赏,分享心得,学习资源再一次盘活,学生兴趣得到进一步激发。

四、实施成效

1.完善“雙减”背景下的学校课程体系

拓展课程利用课后服务时间来开展,着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张扬学生的个性特长,得到了家长的高度认可,有效地提升了学校的整体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使校园充满生命的活力、成长的气息和创新的智慧。

(1)走向综合,丰富课程内容

通过微课程的实施,学校构建了更加丰满的拓展课程体系,彰显了学校的办学理念和育人目标。学生可以在丰富的课程中进行人文积淀、科学探索、艺术创想、劳动体验。各科教师在“五日微课程”的实施过程中积极改进教学方法,逐渐形成一批校本精品课程。

(2)走向课外,拓宽课程领域

以本校教师为主体,外聘教师为补充,甚至还有优秀家长资源的参与,拓展课程涉及领域不断拓宽,为拓展课程注入新鲜血液,提供了有力保障。从学校到社会、到家庭,家校社协同教育,不断趋于一体化,家长越来越认同学校的教育理念,参与的热情很高,形成了良好的家校合作共育氛围。

(3)走向生活,深化课程意义

拓展课程是大规模、多元化的打包式课程学习。“五日微课程”的实施,不受教材拘泥,从书本育人到活动育人、从知识育人到实践育人、从课堂育人到生活育人。学生在课程中的所得更多地指向现实生活、未来生活。“五日微课程”在一个更开放的课程体系中转变了学校的育人模式,使教育更富活力。

2.支持不同学生的个性特长发展

“五日微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构建了张扬学生个性特长的“双减”新载体,减轻了学生负担,提升了学生的幸福感。以每学期20周计算,每个年级12位本校教师,外加2位外聘教师和若干俱乐部,学生每学期学习的微课程有15个左右。课程学习的多元化,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更好地落实了“双减”“五育”要求,促进了学生的个性成长、特长彰显、童心绽放、全面发展。

(1)学习兴趣日渐浓厚,满意度不断提升

学生在参与各类微课程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探究解决问题,总结经验,与同伴互助、与老师互动。在微课程的学习中,学生乐于观察、勤于研究、善于分享,他们学习的意愿明显增强。在“五日微课程”实施两个月后,笔者对每个班的学生进行了满意度问卷调查,学生普遍对这一课程实践比较满意,其中“课堂内容多”“课堂氛围好”“收获大”这些指标率均高于90%,还有的课程满意度达100%。

(2)综合素养有效提升,个性特长得到张扬

在丰富多样的拓展课程中,学生得到了身心的放松,学习兴趣得以自由发展,个性特长充分彰显,综合素养在不知不觉中得以提升。

通过“五日微课程”的实施,学生沉浸在不同的课程滋养之中。学生在丰富的课程中品味斑斓多姿的人文世界,在探究中感受科学的奥秘,在运动中不断挑战自我,在艺术的世界里认知生活的美好,在劳动中享受当家作主的快乐。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令人欣喜。本学期我校学生在市健康素质测试、健美操比赛、区足球比赛、区演讲比赛中都获得佳绩。

3.促进家校协同育人

拓展课程的实施需要家长的理解和支持。学校通过微信公众号、家长会、线上交流、问卷调查等多渠道与家长沟通,甚至请家长亲临现场做授课教师,参与课程学习活动,让家长明白“双减”的出发点,清楚“五日微课程”的整体推进过程。家长亲自参与并深入体验后,进一步认同“双减”政策,积极配合“双减”政策的贯彻落实。从调查问卷中得知,参加校外培训班的学生人数率从开学初的78%下降到期中的46%(含体艺类)。家长明白了学校开展课后服务的目的和做法后,更加支持学校的工作了。

与此同时,学生通过“五日微课程”所得到的收获让家长看到了实施“双减”政策后孩子学习状态的变化,从而促进了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形成合力,实现了双方共赢。

(责编 韦淑红)

猜你喜欢

五育融合双减
“双减”重构义务教育格局
“双减”出台,校外培训面临巨震
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一行到莒县开展“双减”工作专项调研活动
持续推动“双减”,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
面向教育信息化2.0的区域线上教育实践研究
五育融合视野下西藏高中学生劳动素养提升探究
“五育融合”与中国基础教育生态重建
五育融合理念下体育在中学的新发展
“五育融合”与新时代“教育新体系”的构建
打通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多元通道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