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概念建构的学科项目化学习策略
2022-06-26李松叶
李松叶
[摘 要]在科学课堂中,对科学概念开展项目化学习,首先要遵循项目化学习规律“确定核心概念—预设项目化学习成果—提出驱动性问题—设计认知程序”进行教学设计,然后按照项目化教学程序组织课堂教学,即“创设问题情境,认识核心概念—结合生活情境,验证核心概念—利用驱动性问题,探究核心概念—解决实际问题,应用核心概念”。在科学教学中引入项目化学习,既能满足课程拓展的需求,又可以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
[关键词]小学科学;项目化学习;概念建构;驱动问题
[中图分类号] G62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22)12-0078-03
当下,学校项目化学习逐渐从超学科拓展项目化、跨学科综合项目化回归基础学科项目化。但是,不少教师认为学科项目化是系统建构学科大概念的学习,它适用于单元知识网的建构。如果在单课时的教学中针对科学概念运用项目化学习,不仅浪费时间,而且大材小用。然而,任何概念性知识的学习,都应该是本质概念的再建构过程,是训练学生思维在情境迁移中灵活转换的过程。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开展项目化学习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
课堂项目化学习的设计包括四个环节:确定核心概念—预设项目化学习成果—提出驱动性问题—设计认知程序。其中,认知程序就是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也包括四个环节:创设问题情境,认识核心概念—结合生活情境验证核心概念—利用驱动性问题,探究核心概念—解决实际问题,应用核心概念。
下面,通过几个教学案例,具体谈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针对核心概念知识开展项目化学习。
一、确定核心概念
项目化学习的设计不是从项目或活动开始的,而是要寻找与这个项目化学习相关的概念及知识和技能(包括学科以外的知识与技能)。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将概念及其子概念、具体的事实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建立联系,这种联系将直接决定项目化学习的质量。
(一)单概念转化
单概念转化,指在基础学科教材中针对每一课的单一概念进行项目化学习设计。在寻找核心概念的过程中必须明确学科知识、技能目标,结合科学课程标准中的概念分级体系,确定核心概念。
下面,以教科版小学科学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运动和力》的第2课《用气球驱动小车》的教学为例。依据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的概念体系和教材单元、课时目标要求,确定课时探究的核心概念是反冲力;明确课时目标是让学生在情境中认识反冲力的特征,验证反冲力的规律,利用反冲力的原理解决实际问题,在思维训练过程中建构反冲力的科学概念。
(二)双概念优化
双概念优化,指项目化学习可以利用自身整合的优势,将多个课时的信息内容进行整合,达到最优化的教学设计。
下面,以教科版小学科学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计量时间》的第4课《机械摆钟》、第5课《摆的快慢》、第6课《制作钟摆》的教学为例,谈谈如何应用项目化学习进行整合设计,完成单课时的双概念优化设计。依据科学课程标准中的概念体系和教材单元目标、课时目标要求,上述三课的概念目标有两个:(1)单摆具有等时性;(2)摆的快慢与摆长有关,摆越长,摆动越慢。在这两个概念目标中,前者是单元总目标“物体有规律运动可以计时”的一部分,后者是探究摆的要点。因此,教师可利用项目化学习整合的优势将这三课内容合并探究,且探究的重点可落在影响摆动快慢的因素上。
(三)多概念重组
多概念重组,指在基础学科教材单元综合训练课(一般为单元的最后一课)中,通过项目化学习复习单元知识,进行综合拓展训练。项目化学习一般采取发散式网状结构,设计成单元系列,由中心概念到子概念进行探究学习。在进行单元知识概念复习或中心概念拓展应用训练时,也可以采取集中式网状结构,利用项目化学习整合的优势,将单元知识概念进行再建构。
下面,以教科版小学科学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7课《计量时间和我们的生活》的教学为例,先看看单元核心概念和每课的概念目标要求。如下表:
以上目标概念都指向一个核心概念:计时工具的等时性。因此,在《计量时间和我们的生活》項目化学习设计中,教师首先可以采取单元集中式网状结构,利用项目化学习整合的优势,引导学生从多概念中归纳出共性,寻找核心概念的等时性(有规律运动的装置可以用来计量时间),然后围绕等时性,引导学生回到生活中进行应用探究,从而达到建构知识、训练思维的教学目标。
二、预设项目化学习成果
项目化学习一般以成果为目标激励学生探究。也就是说,教师在上课之前要让学生胸有成竹,课上引导学生把“胸中的竹子”完美展现出来。
上述《用气球驱动小车》一课围绕反冲力预设了所要达成的三项成果,如下表:
又如,教科版小学科学教材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时间的测量》的第6课《摆的探究》,预设的项目化学习成果有三个:一是小组制作一个单摆;二是小组设计探究影响摆的摆动快慢因素的方案;三是小组制作一个摆钟,要求1分钟摆动60次。
三、提出驱动性问题
项目化学习的突破口是设计驱动性问题,也叫挑战性问题。首先,创设真实的问题情境。真实的问题情境可以是生活中的现实,也可以是模拟的生活情境。在真实的问题情境中,学生所学的知识和技能是真实的,运用的思维方式是真实的,解决问题的思路是可以迁移的。其次,设计具体的驱动性问题。驱动性问题既指向本质性问题,又指向学生的生活情境;既具有探索性,又具有趣味性、挑战性。学生通过解决驱动性问题,实现对知识的建构、素养的提升。
进行项目化学习,驱动性问题是教师、学生、教材联系的中枢,是探究核心概念的切入口。问题因情境而生,情境依问题而存。因此,创设问题情境是提出问题的关键。上述《用气球驱动小车》一课的核心概念是反冲力,教师以游戏和魔术创设情境。如小游戏“让气球入座”:将气球吹大后瞄准座位放飞,气球像孙大圣一样,翻着跟斗飞走了。学生瞄准时就已经在猜测气球向什么方向喷气,会怎样运动。又如,小魔术“降伏孙大圣”:将气球吹大后在掌心放飞,结果气球怎么也飞不出手掌心。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感受到气球喷气时对手掌的推力。然后教师提出第一个驱动性问题:“气球没有翅膀,怎么能飞起来呢?”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和体验,在思考这一问题的过程中,对反冲力有了初步的认识。
在验证气球可以驱动小车向不同的方向运动这一环节,教师先给学生设置小气球、小喷气口、车身重量等条件。学生发现小车运动的速度慢,距离短。此时,教师顺势提出第二个驱动性问题:“怎样才能让小车运动的距离更长些呢?”学生根据实验迫不及待地提出解决的办法,然后分组选取一个因素进行实验。于是,学生顺利突破难点,完成课程探究任务。接下来,教师组织学生开展小车改装比赛,并提出第三个驱动性问题:“‘学科学,用科学。’那么,怎样才能让气球乖乖地回到座位上呢?”学生又回到游戏情境中,利用反冲力的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在上述《摆的探究》一课的教学中,教师主要通过创设故事情境,提出驱动性问题。
1.故事导入,提出驱动性问题
师:在17岁那年,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在教堂看到悬在天花板上的吊灯随风晃动,就好奇地数着吊灯摆动的次数,发现它很有规律。于是,伽利略深入思索:“吊灯在一定时间里摆动的次数是固定的吗?其他悬挂的物体在同一时间摆动的次数都和吊灯一样吗?为什么呢?”
2.制作单摆,发现问题
(学生分组根据提供的材料模拟吊灯,制作单摆,验证驱动性问题)
(1)每个单摆测试三次,看摆动的次数是否相同
(2)小组交流,看各小组单摆的摆动次数是否一致
(验证结果,发现问题:每个单摆的摆动次数是固定的,但不同的单摆的摆动次数不同)
3.提出问题,设计方案
师:各小组的单摆的摆动次数为什么不同呢?影响单摆摆动快慢的因素是什么呢?
(教师引导学生从摆的长短、摆锤的重量、摆的幅度三个因素中,选择一个设计实验方案)
4.再入故事,制作摆钟
(1)故事驱动,布置任务
师:伽利略被誉为“近代物理学之父”和“钟表之父”,他发现单摆等时性的规律是制作摆钟的基础,但遗憾的是在摆钟发明之前,伽利略逝世了。今天,咱们要完成伟人未竟的事业,制作出1分钟摆动60次的摆钟,你们有信心吗?
(2)概念应用,制作摆钟
(3)竞赛测试,检测效果
四、设计认知程序
依据学生认知规律和项目化学习的特点,可将《用气球驱动小车》一课的教學分为四个程序。如下:
1.情境导入,感知核心概念
(1)小游戏:让气球就座
(2)小魔术:降伏孙大圣
(3)小视频:观看“钻天雷”“水上喷射器”“火箭发射”的视频(感受物体喷火、喷水、喷气飞行的场面)
2.观察实践,验证核心概念
驱动小车向不同方向运动:验证反冲力的方向与气球喷气方向相反的原理。
3.设计实验,探究核心概念
探究影响小车运动距离的因素。
4.解决问题,应用核心概念
(1)小车改装驱动比赛(重点解决车身轻重、喷气量多少、喷气口大小三个问题)
(2)解决游戏中的问题(重点解决固定气球喷气方向的问题)
学生在游戏或故事情境中发现问题,认识概念,再回到游戏或故事的情境中验证概念、解决问题,有效地进行能力迁移,使核心素养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升。
总之,在科学教学中引入项目化学习,既能满足课程拓展的需求,又可以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努力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学科素养。
(责编 杜 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