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茶树病害的发生趋势与绿色防控

2022-06-26陈雪芬

中国茶叶 2022年6期
关键词:绿色防控

摘要:综述了我国茶园中主要病害的发生趋势与为害情况;提出了茶树病害防治时应考虑的3条原则:绿色和协调、健康和安全、高效和低毒;介绍了茶树叶部病害和茎、根部病害的防治措施以及农药的安全使用方法。最后讨论了我国对茶炭疽病的致病菌种类的研究和茶云纹叶枯病致病菌的命名提出两点讨论。

关键词:茶树病害;发生趋势;绿色防控

The Occurrence Trend and Green Control of

Tea Diseases in China

CHEN Xuefen

Tea Research Institute, Chinese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Hangzhou 310008, China

Abstract: The occurrence trend and damage situation of major diseases in tea gardens in China were introduced. Three principles should be considered in th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tea plant diseases: green control and coordination, health and safety, high efficiency and low toxicity. Th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measures of tea leaf diseases, stem and root diseases and how to use pesticides correctly and safely were introduced respectively. Finally,  two viewpoints were put forward based on the research on the pathogenic bacteria of tea anthracnose in China and the naming of the pathogenic bacteria of tea moire leaf blight.

Keywords: tea diseases, occurrence trend, green prevention and control

我國茶园多分布在温暖多雨的地区,为茶树病害提供了有利的发生条件。嫩叶上的茶饼病、茶白星病,成叶上的茶炭疽病、茶云纹叶枯病和茶树各种茎部、根部病害在各茶区时有发生,严重时影响茶叶的产量和质量。茶树病害多由真菌引起,其他还有线虫和寄生植物等引起的病害,迄今为止还未在茶树上发现病毒病。

茶叶是一种日常饮品,在茶树病害的防控中,要因地因时制宜,采用绿色防控技术、选用安全的农药、减少用药量,保证茶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和茶产品的安全,为饮茶者提供香气好、滋味佳的健康饮品。

1  我国茶树病害的发生趋势

茶树病害种类繁多。据统计,我国茶树病害有140种左右[1],分布在茶树的叶部、茎部、根部和花上。

1.1  叶部病害

嫩叶的主要病害有茶饼病、茶白星病、茶芽枯病和茶圆赤星病等几种,它们多发生在低温、阴湿、少日照的高海拔茶园中。病菌为害茶树新梢和嫩叶,可直接造成茶叶减产;病芽叶加工成的干茶易碎、味苦涩,明显影响茶叶产量和品质。茶饼病一般在春茶期和秋茶期发生较重,受害茶树叶片背面和枝梢上形成灰白色粉末状疱斑,叶片正面病斑凹陷[2]。茶白星病和茶圆赤星病主要发生在春、秋季,受害茶树嫩叶上出现小型的圆形病斑,茶白星病的病斑稍小,直径1~2 mm,上生黑色小粒点;茶圆赤星病的病斑稍大,直径0.8~3.0 mm,上生灰色霉层[2]。近年来,随着高档茶叶生产的发展以及茶园施肥量增加等因素致使茶饼病等嫩叶病害的发生有扩大和加重的趋势。茶白星病和茶圆赤星病在西南茶区发生较重。

成叶和老叶上的病害有茶云纹叶枯病、茶炭疽病、茶轮斑病和茶煤病等,发生普遍,在全国各产茶省均有分布。茶树成、老叶病害的发生和流行与茶园环境、气候条件关系密切。在早春茶萌芽期受到寒潮的影响,茶树发生冻害,常会诱发茶褐色叶斑病。在夏季高温干旱期,茶树叶片发生热害后,常诱发茶云纹叶枯病、茶赤叶斑病、茶轮斑病。茶煤病是黑刺粉虱、蚧类为害后分泌的蜜露诱发的病害,通常在阴湿密植的茶园中发生严重。茶炭疽病侵染嫩叶、成叶发病,在夏秋茶期间流行,在我国已上升为最普遍的一种叶部病害,应引起重视,控制此病的发生和流行。

1.2  茎部病害

茎部病害发生程度较叶部和根部病害为轻,主要有茶枝梢黑点病、茶梢回枯病、茶红锈藻病、茶膏药病、茶荒皮病(粗皮病)和地衣苔藓等。茶枝梢黑点病和茶梢回枯病为害1年生茶树茎部,使茶树营养供应受阻,夏茶新梢生长缓慢,严重时甚至全梢枯死。茶红锈藻病、茶膏药病、地衣苔藓等茎部病害在茶园阴湿、管理粗放、树势衰退的老茶树上发生严重,全国各茶区均有发生,发生后树势衰退,茶叶产量受到影响。

1.3  根部病害

茶树根部病害种类较多,主要有茶苗白绢病、茶苗根结线虫病、茶紫纹羽病、茶红根腐病、茶褐根腐病等。茶苗白绢病和茶苗根结线虫病在苗圃和幼龄茶园中发生普遍,全国各茶区均有发生,发生严重时引起茶园缺苗断行,影响新茶园发展。成龄茶园的主要根部病害有茶紫纹羽病、茶红根腐病和茶褐根腐病等,茶根腐病类分布在大部分茶区,以华南茶区尤为普遍和严重;病株叶片变黄凋萎,严重时可全株枯死。茶紫纹羽病在全国发生普遍,以江南、西南茶区较常见。

2  茶树病害的防治原则6588E762-95A6-490F-8E00-665C647C93CE

茶树病害在发病初期不易被识别,在适宜条件下可流行成灾。因此,茶树病害的防治应遵循“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工作方针,并遵循以下3个原则。

2.1  绿色和协调原则

茶产品优质安全的基础是建立一个绿色的茶产业,为切实解决我国化学肥料和农药过量施用的问题,我国启动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化学肥料和农药减施增效综合技术研发”重点专项。茶树属于饮料植物,以采摘鲜叶加工后泡饮为主,饮茶时用水多次冲泡,相当于连续萃取,因此更应慎用和减少化学农药在茶园中的应用。此外,在茶树病害的防治上要尽量发挥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等技术的作用,以贯彻绿色和协调的原则[3]。

2.2  健康和安全原则

茶是一种可以增进人体健康的传统饮品。因此,对茶树病害的绿色防控必须以健康安全为原则制定防治技术措施。茶叶的质量安全问题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不合理使用化学农药,使茶叶中的农药残留量超标;二是环境中的有害污染物沉积在茶叶中。目前世界各国都已分别制定茶叶中农药和污染物的允许残留标准,其中欧盟480种、美国36种、日本236种。我国在2021年颁布了106种,这是一项保证茶叶质量安全的重要法规,也是我国茶叶生产必须遵守的安全红线。

有的农药具有异味,会对茶产品的质量和安全产生影响。如石灰硫磺合剂对秋冬季封园防治蚧、螨类害虫和茶树病害具有较好效果,但由于其具有强烈的硫磺异味,而且持续时间长,因此在茶树生长季节不宜应用,但在秋季结束后可用于病虫越冬防治,经过3~4个月的间隔期,既发挥了药效,也不会影响春茶品质。

2.3  高效和低毒原则

在茶树病害防治中应选用高效、低毒农药,如杀菌剂和杀线虫剂应对病原菌和线虫具有高效,而对人体和有益生物低毒,对环境是安全的。此外,最近的研究结果表明,水溶性农药对饮茶安全有重大影响。茶叶和其他作物不同,茶叶采收后直接加工成干茶,饮用时用沸水冲泡后直接饮用茶汤。研究证明,在水中溶解度越高的农药,在泡茶时进入茶汤中的量也越多,对人体的安全隐患也越大[3]。因此,在防治茶树病害选用化学农药时不仅要考虑防治效果,还要注意农药的水溶性和在茶汤中的浸出率,不宜选用水溶性高的农药,以保证饮用者的健康。大量研究表明,一种农药的水溶解度如果高于150 mg/L,则不建议在茶叶生产中应用。

3  茶树病害的绿色防控

茶树病害的发生是病原、茶树、环境三者互相影响的结果。茶树病害的绿色防控是在了解茶树主要病害的种类、明确其发生规律的基础上,运用加强茶园管理、改善生态环境、利用品种抗性、科学用药等环境友好型措施控制病害流行,保护茶树。

3.1  茶树叶部病害的防治

3.1.1  农业防治

(1)及时采摘和修剪

针对茶饼病、茶白星病和茶褐色圆星病等为害新梢和嫩叶的病害,建议及时分批多次采摘以减少侵染来源。选择适宜时期修剪和台刈,使新梢萌发时避开发病期,从而减少病原菌侵染机会。

(2)合理施肥

茶园偏施氮肥则枝叶生长柔嫩,有利于茶饼病等叶病的发生。研究表明,茶园增施有机肥,尤其是增施钾肥可以明显提高茶树对茶饼病、白星病、炭疽病和云纹叶枯病的抗病力。据姚雍静等[4]的研究,施用沼液肥可明显提高茶树抗病力、减轻炭疽病的发生。Ruan等[5]用幼龄茶树进行室内研究证明,增施钾肥可以显著减轻云纹叶枯病、轮斑病和炭疽病的发生。Zhang等[6]用油菜素内酯进行的研究表明,通过促进木质素的生物合成可以提高茶树对炭疽病的抗病性。梁淑敏等[7]报道,通过使用SOD高活性生物肥可以减轻茶饼病、白星病、轮斑病和芽枯病的发生。以上研究从机理上和应用技术上表明,通过合理施肥和适当增施生物活性化合物可以提高茶树对各种叶部病害的抗性。

(3)提高抗病品种的选育与利用

形态学、组织化学和分子生物学的研究进展证明不同茶树品种对各种叶部病害具有明显的抗病性差异。因此,在发展新茶园时,利用和推广优良的抗病品种可为今后茶树病害的防治提供良好的基础。研究表明,对茶饼病的抗性,小叶种比大叶种强。如鄂茶1号、梅占、槠叶齐、蜀永307、龙井43、福建水仙、名山131、碧云、福鼎大白茶、早白尖等品种对茶饼病表现为高抗;而台湾大叶种、越南大叶种、名山130、红星云大、英红2号、英红9号、海南大叶、黔湄502、蒙山9号等品种对茶饼病表现高感[8]。对茶炭疽病表现抗性的品种有福鼎大白茶、中茶108、云抗10号、白毫早等,龙井43号则表现为高感。对茶白星病和茶云纹叶枯病,一般也是小叶种比大叶种茶树表现出更好的抗性。

3.1.2  化学防治

使用化学农药防治茶树病害应按照农药的化学性质、作用机制、毒性和持效期等特点以及病原菌的侵染特点(侵染部位、潜育期长短、侵染次数等)和病害的发生时期等因素,同时考虑农药对茶叶品质和环境的影响,选择高效、低毒、无污染的农药品种,同时采用正确的使用技术进行防治。

(1)适时使用农药

选择适宜时间使用农药是安全、经济、有效防治茶树病害的重要环节。在茶树病害发生初期、病原菌还没有大量传播之前进行预防可以经济有效地控制病害的流行。茶树的主要嫩叶病害均为低温高湿型病害,一般在春、秋季流行发生。

茶饼病在不同茶区由于气候条件不同,发生期也不一样。海南地区11月到次年2月,平均气温在17~20 ℃,相对湿度在85%以上,日照少,茶饼病发生盛期在12月下旬至次年2月;在3—6月海南的盛夏期,发病停止。在云南地区一般6月开始发生,7—9月为病害流行期。贵州地区3月下旬至4月上旬为病害始发期,6月和9月为病害流行期。

茶白星病和茶圆赤星病的防治適期在春茶萌芽、鱼叶展开期,但有的地区这两种病害会在秋季高温季节流行,应因时制宜及时进行防治。6588E762-95A6-490F-8E00-665C647C93CE

茶云纹叶枯病、轮斑病等叶病均属高温高湿型病害。云纹叶枯病在江南茶区4月病害开始增长,5—6月流行,7—8月干旱季节缓慢发生,8月下旬至9月为病害流行期;在华南茶区茶云纹叶枯病流行期在6—7月。茶褐色叶斑病在春茶萌芽前后茶树受低温影响时易流行。茶赤叶斑病则在高温干旱期,当茶树受高温热害后流行。

(2)对症选用农药

茶树病害种类多,杀菌剂种类也多,不同农药品种的理化性质、作用机制各异,对不同种类的茶树病害的防治效果也有差异。各种茶树叶部病害的有效防治药剂和用药量如下。

茶饼病:每667 m2茶园用75%十三吗啉乳油13~33 mL(有效成分9.75~24.8 g)加水58~80 L喷雾防治;或10%多氧霉素可湿性粉剂100~150 g(有效成分10~15 g)加水50~80 L,即500~600倍液,间隔7~10 d,连喷2~3次。

茶炭疽病:25%吡唑醚菌酯悬浮剂2 000倍液,22.5%啶氧菌酯悬浮液1 5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 600~800倍液[9-11]。

茶白星病: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70%甲基托布津1 000~1 500倍液[7]。

茶云纹叶枯病、茶轮斑病:10%多氧霉素可湿性粉剂500~1 000倍液、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或25%吡唑醚菌酯悬浮剂2 000倍液。

在茶园停采或封园期可喷施0.6%~0.7%石灰半量式波尔多液防治各种茶树叶部病害。

(3)正确安全使用农药

正确安全使用农药是指准确使用剂量、采用正确的施药方法、农药的轮用和混用以及按照安全间隔期采摘,这样可以充分发挥农药的防治效果,延缓病原菌对农药抗药性的产生,也保证了人们饮茶健康和减少农药对环境的污染。

准确的施用剂量。农药施用剂量直接影响防治效果。用药量过高不仅浪费农药,还会对茶树造成药害,也增加了环境污染。用药量过低则会影响防治效果。因此,使用农药应严格按照推荐的剂量施用。农药的剂量应按施用面积、用药量和清水用量三者进行正确计算和配制。

正确的施药方法。农药施用到茶树上后中靶率要高,雾滴大小适中,农药在茶树叶面上分布均匀,同时在目标靶体上的沉积率高、流失在空气和土壤中的药量越少越好。茶园常用液态农药制剂,常用的施药器具的喷孔大,属常量喷雾(中容量喷雾,每667 m2施药量在50 L以上),雾滴大、流失多、对环境污染大。应推广低容量喷雾(每667 m2施药量13.3~33.3 L)或超低容量喷雾(每667 m2施药量3.3 L以下),与常量喷雾相比,雾滴细,在茶树上的沉积量高,可以减少用药量45%左右,省工50%左右,明显减少用水量和对环境的污染。从发展趋势看,高容量喷雾技术将逐步被低容量和超低容量喷雾技术替代[12]。

合理轮用和混用药剂。长期在同一地区和同一种作物上连续使用同一种或同一类农药防治同一种病害会造成该病原物对这类或这种农药产生抗药性,表现为防治效果明显下降。例如连续多次使用多菌灵(属苯并咪唑类农药)防治茶炭疽病后药效明显下降,同时对其他苯并咪唑类农药也会产生交互抗性。因此,必须轮换用药。如吡唑醚菌酯(商品名:凯润)是一种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它通过抑制真菌的线粒体呼吸作用致细胞死亡,是一种广谱的兼具保护和治疗作用的杀菌剂,对茶炭疽病防效好,可替代多菌灵防治茶炭疽病和茶云纹叶枯病等多种茶树叶病。但它对家蚕具高毒,同时在梨树开花始期有药害,因此使用时要注意药液对周围桑园、果园的漂移。

合理混用农药不仅可以发挥药剂间的协同作用和预防病原产生抗药性,还有兼治、增效和扩大防治范围、减少用药量和降低成本的作用。农药混用的原则是农药的化学性质应在混用后有增效作用,不破坏农药的乳化、分散和湿润性等物理性状和不增大农药的毒性和残留。

掌握农药的安全间隔期。农药的安全间隔期就是喷药到采摘需要间隔(或等待)的天数,是降低农药残留和贯彻农药安全使用的一项重要措施。农药喷施在茶树上后,随着时间的延长逐漸降解。时间愈长,残留的农药愈少。根据不同农药在茶树叶片上的降解速度和该农药在茶叶或其他食品上的最大残留限量(MRL)而制定的该农药在茶叶上的安全间隔期,这是确保茶叶产品中的农药残留达到无害水平必须遵守的规定。茶园用杀菌剂的安全间隔期标准见表1。

3.1.3  微生物农药防治

利用微生物(真菌、细菌、放线菌、病毒)或经基因修复的微生物活体有效成分及其代谢产物防治茶树病害,具有选择性强、对人畜和自然环境安全、不杀伤天敌、不易产生抗药性的优点。随着人们对环境保护的要求越来越高,环境友好型的微生物农药的应用也将会引起更高重视。

多氧霉素(多抗菌素)是金色链霉菌所产生的代谢产物,属广谱型抗生素杀菌剂,具有较好的内吸传导作用。其作用机制是干扰病原菌细胞壁几丁质的生物合成,具有抑制病原菌孢子和病斑扩大的作用。多抗霉素的毒性:原药对大、小鼠急性经口LD50>2 000 mg/kg,大鼠急性经皮LD50>1 200 mg/kg,大鼠急性吸入LC50>10 mg/kg。对兔眼睛无刺激作用,对鱼等水生生物安全,对蜜蜂无毒。因此属于高效、低毒、安全的农用抗生素,在茶区已推广应用于防治茶饼病、茶云纹叶枯病、白星病等多种病害。茶树上常用10%多氧霉素500~1 000倍液防治叶部病害。

近年据冉隆珣等[13]报道用武夷菌素防治茶白星病有较好效果,并有促进茶芽生长、提高茶叶产量的作用。武夷菌素又名阿司米星、阿司菌素,是一种氨基糖苷类抗菌素,是从小芽孢菌培养液中分离得到的广谱杀菌剂,主要成分为具有孢苷骨架的核苷抗生素,对革兰氏阴性杆菌如大肠杆菌等有良好的抗菌作用,已在苹果、梨、柑橘等果树作物上应用。在柑橘苗圃用1%水剂100~150倍液防治炭疽病有良好效果。6588E762-95A6-490F-8E00-665C647C93CE

3.2  茶树茎、根部病害的防治

3.2.1  农业防治

茶树茎、根部病害多发生于阴湿条件、管理粗放的衰老茶园中。茎、根部病害的防治也应以加强茶园管理、增强茶树抵抗力、杜绝病原的来源和改善茶园微气候条件为基础。

(1)选用无病苗木和在无病地种植茶苗

苗木和土壤是茶苗白绢病、茶根结线虫病等幼龄茶苗根部病害的侵染来源,应选用无病的苗木栽植在无病的苗圃中。茶白绢病和根结线虫病寄主范围广,柑橘、桑树、花生、棉麻、豆类等作物上均可发生。因此,选择茶树苗圃和开辟新茶园时,应选用非寄主范围的作物,如禾本科作物作为前作。茶树苗期根部病害,如根结线虫病,还可以通过苗木运输远距离传播到外地。因此,在调运茶苗时必须严格检查以防病害扩大传播范围。

(2)加强茶园管理

发现茶树茎部和根部病害,应及时剪除或拔除,修剪下的枝条和病根要清理出茶园。对衰老茶园应采用重修剪或台刈进行复壮,剪口应喷药进行保护。对阴湿茶园要开沟排水。干旱期则适当灌溉和中耕除草以调整茶园生态环境,使茶园通风透光良好。茶园增施钾肥、生物活性肥以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益生菌,改变土壤微生物结构,增强茶树对病害的抵抗力,减少发病。

茶膏药病和蚧虫有共生关系。病菌以蚧虫的分泌物为营养,蚧类借茶膏药病菌菌膜的覆盖得以保护。因此,加强对蚧类的防治也是茶膏药病防治的一项基本措施

3.2.2  物理防治

茶苗根结线虫的生长和传播受土壤条件影响,一般适宜温度为15~25 ℃。在种植茶苗前的炎热盛夏进行深耕翻土,不仅可将土表的线虫埋入土中,土表的高温也可杀死残留的线虫。

3.2.3  化学防治

茶树茎部病害防治:成龄茶园可在5月份雨季前选用50%多菌灵800~1 000倍液、50%苯菌灵1 000~2 0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1 000~1 500倍液防治茶枝梢黑点病、茶红锈藻病、茶胴枯病和地衣苔藓。在红锈藻病发生严重时,利用该藻类对铜素敏感的特点可在非采摘期喷施0.2%硫酸铜液或1%波尔多液,并可兼治其他叶、茎和根部病害。

茶苗白绢病防治:在茶苗种植前用75%棉隆可湿性粉剂15.0~37.5 kg/hm2混入细土,撒施土表,并进行浅耕,间隔15 d后再种植茶苗,可以兼治其他茶苗根病。在苗圃或茶园中发现病株立即拔除,并将周围土壤一起挖除,换以新土,再喷施25%吡唑醚菌酯1 500~3 000 倍液,间隔7~10 d后重复喷药1次;或用0.5%硫酸铜或50%多菌灵500~800倍液药剂消毒后再行补植。

茶苗根结线虫病的防治:在茶苗种植前20~30 d,用10%克线磷(杀线磷)等颗粒剂,均匀撒施45~75 kg/hm2后耕翻入土;或用10%克线磷30~60 kg/hm2,在定植行两边开沟施入,或随定植穴施入,用药量30 kg/hm2。施药后混土,防止根系直接与药剂接触。

茶红根腐病等根腐病的防治:在茶树根基部周围挖1条15~20 cm深的环形沟。每一病株用75%十三吗琳乳油20~30 mL、加水2 000 mL,先用1 000 mL药液均匀地淋灌在环形沟内,覆土,然后将剩余的1 000 mL药液均匀地淋灌在环形沟内,间隔4个月再施药1次,共施药3~4次。

4  关于茶树病害研究中两个问题的探讨

4.1  茶炭疽病的病原菌问题

茶炭疽病是我国茶树上的一种主要病害。过去沿用Gloeosporium theae-sinensis Miyake这个病原菌的名称[14],也有采用Colletotrichum camelliae 这个病原名称的。Colletotrichum 是真菌中的一个大属。笔者也曾做过茶炭疽病病原的分类鉴定工作,当时确定的种名是Gloeosporium theae-sinensis[14],这也是沿用前人留下的成果。日本科学家用的是Discula theae-sinensis这个病原名[15],他们认为D. theae-sinensis的孢子大小明显小于我国的炭疽病原菌,可能和中国的不是同一个菌。

笔者在查阅文献时发现,目前我国的文献报道中1个炭疽病有22个致病菌[16-20]。随着科学发展,除了过去我们用显微镜观察病原菌的形态学特征外,分子生物学已介入病原分类的领域。笔者认为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的研究方法没有问题,但值得讨论的是这些真菌是否都是茶炭疽病的致病菌。能否成为致病菌的关键是它们对茶叶有没有致病性。依据“柯赫氏证病法”确定侵染性病害病原物的4个步骤[21]是:(1)在病叶上伴随有该病原存在;(2)该病原可在人工培养基上离体分离纯化后得到纯培养物;(3)将纯培养物接种到相同品种的植物健株上可出现病害的典型症状;(4)从该病原致病的植物组织再分离和培养,培养物的形态和性状和以前接种时的病原完全一样。据此标准,目前不少关于茶叶炭疽病接种的论文中,其典型症状大多不符合标准,因其在接种后发病的症状只是一个小圆点,根据笔者之前的接种试验发现,茶树叶片在接种处理后,即使不是致病菌也会由于接种造成伤口而产生小病斑,但不会形成典型病斑。笔者认为,茶叶炭疽病的典型症状可参考王玉春等[18]的《中国茶树炭疽菌属病害研究进展及展望》一文图1中A、B两图。因此,建议对目前报道的22个“病菌”再进行接种,看能否产生典型致病症状,对于出现典型症状的再进行分离培养,看能否分离到原来的真菌,如果最后两步没有完成,则很难确定这些真菌就是真正的炭疽病“致病菌”。

4.2  茶云纹叶枯病的病原菌学名问题

在近几年的资料中,發现有将茶云纹叶枯病的病原菌学名的无性世代定为Colletotrichum camelliae,而未列上有性世代[22]。根据植物病理学对病害定名的规则,凡已发现有性世代的病害,应以病原菌有性世代作为病害的正式学名。茶云纹叶枯病的有性世代为Guignardia camelliae(Ck.)Butler。这是早在1919年英国真菌学家Tunstall发现和定名的。在我国浙江、安徽等省在上世纪60年代的6月份高湿季节也已发现,并在以后年份经常出现此病的有性世代。袁嗣令等[23]也在油茶的炭疽病菌(与茶云纹叶枯病系同一病原)上发现有性世代。因此,茶云纹叶枯病的学名应以上述有性世代定名为宜。6588E762-95A6-490F-8E00-665C647C93CE

参考文献

[1] 陈宗懋. 茶园有害生物绿色防控技术发展与应用[J]. 中国茶叶, 2022, 44(1): 1-6.

[2] 陈雪芬. 茶树病虫害防治[M]. 北京: 金盾出版社, 2008.

[3] 陈宗懋, 陈雪芬. 茶业可持续发展中的植保问题[J]. 茶叶科学, 1999, 19(1): 3-8.

[4] 姚雍静, 牟春林, 赵志清, 等. 施用沼液对茶饼病和炭疽病田间发生的影响[J]. 中国茶叶, 2011, 33(6): 14-15.

[5] RUAN J Y, WU X, H?RDTER R, Balanced plant nutrition may help reduce pesticide use by improving tea plants resistance to fungal diseases[J]. UNEP Industry and Environment, 2000: 89-90.

[6] ZHANG L, ZHANG Z, AHAMMED G J, et al. 24-Epibrassinolide enhances resistance against Colletotrichum fructicola by promoting lignin biosynthesis in Camellia sinensis L.[J/OL]. Journal of Plant Growth Regulation, 2022. https://doi.org/10.1007/s00344-022-10640-2.

[7] 梁淑敏, 晏嫦妤. 茶白星病概况及防治方法研究进展[J]. 广东茶业, 2016(Z1): 34-37.

[8] 杨丹, 黄大野, 曹春霞, 等. 茶树茶饼病防治研究进展[J]. 湖北农业科学, 2019, 58(S2): 67-70.

[9] 饶家瑞. 茶炭疽病的防治研究进展[J]. 农技服务, 2021, 38(8): 39-42, 46.

[10] 唐美君, 郭华伟, 姚惠明, 等. 吡唑醚菌酯乳油对茶炭疽病的防治效果[J]. 中国茶叶, 2016, 38(2): 17-18.

[11] 唐美君, 郭华伟, 姚惠明, 等. 茶炭疽病防治药剂的筛选及其示范应用[J]. 中国茶叶, 2019, 41(9): 32-35.

[12] 陈宗懋, 陈雪芬. 无公害茶园农药安全使用技术[M]. 北京: 金盾出版社, 2002: 255.

[13] 冉隆珣, 玉香甩, 汪云刚. 武夷菌素在茶园中的施用试验初报[J]. 中国茶叶, 2005, 27(6): 38-39

[14] 陈宗懋, 陈雪芬. 茶树病害的诊断和防治[M]. 上海: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0: 275.

[15] 江壕昭典, 安腾康雄. チャの病害[M]. 1994: 440

[16] 刘威, 叶乃兴, 陈玉森, 等. 茶树炭疽病菌Colletotrichum fructicola的鉴定及系统发育分析[J]. 茶叶科学, 2014, 34(1): 95-104.

[17] 王玉春, 郝心愿, 黄玉婷, 等. 中国主要茶区茶树炭疽病菌系统发育学[J]. 中国农业科学, 2015, 48(24): 4924-4935.

[18] 王玉春, 刘守安, 卢秦华, 等. 中国茶樹炭疽菌属病害研究进展及展望[J]. 植物保护学报, 2019, 46(5): 954-963.

[19] 张莉, 赵兴丽, 张金峰, 等. 茶树炭疽病病原菌的分离与鉴定[J]. 贵州农业科学, 2018, 46(11): 36-39, 173.

[20] WANG Y C, HAO X Y, WANG L, et al. Diverse Colletotrichum species cause anthracnose of tea plants (Camellia sinensis (L.) O. Kuntze) in China[J/OL]. Scientific Reports, 2016, 6: 35287. https://doi.org/10.1038/srep35287.

[21] 许志刚. 普通植物病理学[M]. 3版.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18: 145, 361.

[22] 唐美君, 郭华伟, 姚惠明, 等. 近30年我国茶树新增病害名录[J]. 中国茶叶, 2019, 41(10): 14-15, 20.

[23] 袁嗣令, 张能唐, 翁月霞, 等. 油茶炭疽病的研究[J]. 植物保护学报, 1963(3): 253-262.6588E762-95A6-490F-8E00-665C647C93CE

猜你喜欢

绿色防控
浅谈有机蔬菜种植中绿色防控措施的应用
富裕县减少除草剂和农药用量取得成效和主要做法
玉米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
茶园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探究
浅谈大白菜病虫害绿色防控综合技术
日光温室彩椒主要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
江西省茶园病虫害防治思路
普洱市思茅区蔬菜绿色防控技术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