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历史上的贵州茶区及其特征探析

2022-06-26赵馨语代新龙肖正广

中国茶叶 2022年6期
关键词:分布贵州特征

赵馨语 代新龙 肖正广

摘要:贵州作为茶树的源产地和核心地带之一,产茶历史悠久。从唐朝至元朝,关于贵州茶的产地已有零星的记载。明清以降,贵州茶区逐步扩大。明代贵州建省置茶仓,产地由北至南逐步扩大,黔北、黔中、黔南产茶县数增加,黔东南次之;清代,产茶地域跨越贵州全省各州、府、厅、县、乡,茶叶种植区域不断扩大,产量迅速增长,成为全国重要的产区之一。文章通过对贵州茶史资料的梳理,按区域划分对明清以降贵州各地州茶叶产地分布及其特征进行探析,以期为贵州茶史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贵州;明清以降;茶历史;茶产地;分布;特征;文献记载

Analysis of Guizhou Tea Origin and Its

Characteristics in History

──Based on the Literatures from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ZHAO Xinyu1, DAI Xinlong1, XIAO Zhengguang2*

1. Guizhou University College of Tea, Guiyang 550025, China;

2. Anhu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School of Tea and Food Science & Technology, Hefei 230036, China

Abstract: As one of the origin and core areas of tea production, Guizhou has a long history of tea production. In the Tang and Song Dynasties, there were sporadic records on the origin of Guizhou Tea. Since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the tea area was gradually expanded. Tea warehouse was built in Guizhou Province in the Ming Dynasty, and the production area gradually expanded from north to south. The number of tea-producing counties in northern Guizhou, central Guizhou and southern Guizhou increased, followed by the southeastern Guizhou. In the Qing Dynasty, tea production areas in Guizhou province continuously expanded, and the yield increased rapidly, and it became one of the important tea production areas. This paper analyzed the distribu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ea production in Guizhou in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on a regional basis, in order to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the research on tea history in Guizhou.

Keywords: Guizhou,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tea history, tea origin, distribution, character, literature recordation

西南茶區不仅是我国茶树发源地,亦是我国古老的茶区之一,贵州就居于这一片区核心地带。西汉扬雄《方言》载:“蜀西南人,谓荼曰蔎。”晋人常璩《华阳国志》载:“南中志,平夷县,山出茶、蜜。”句中所提及的“平夷县”即在今天贵州省毕节市管辖境内,由此可见,贵州在汉晋时期已有茶叶的相关生产。

宋元以降,历史文献中多有贵州茶产地的记载,其中尤以明清以降为最,记载中贵州茶叶产地增加,数量增多。但据笔者统计,学界对贵州茶的历史挖掘和考证多关注于古代茶叶商品经济或文化贸易领域,对茶叶产地的分析或种植区域的分布状况虽有论述,但语焉不详。古代贵州作为西南茶区的一隅,是重要的产茶地带。因此,在贵州茶产业快速发展的当下,追根溯源研究古代贵州茶叶种植区域分布十分必要,一方面能提升贵州整体茶文化历史内涵;另一方面借古扬今,提升贵州茶历史文脉,发掘和创新地方茶史茶文化。基于此,笔者收集与整理贵州地方史料的茶叶产区,尤其是明清后的茶史文献中的茶叶产区,并按照今贵州全省行政区域板块对其茶叶产地进行探究,分析古代贵州茶叶产地及其特征,以期为贵州茶史的研究提供参考。

1  唐、宋、元时代的贵州茶区分布

唐宋元时期,贵州茶主要分布在黔北(遵义地区)及黔南(贵定云雾)一带。陆羽《茶经》载:“黔中生思州、播州、费州、夷州……往往得之,其味极佳。” 唐代思州、播州、费州、夷州就在今贵州黔北一带,说明唐代时这些地区不仅产茶,且茶叶品质是极佳的,但陆羽并未说明茶叶产地具体分布的位置,仅以“往往得之,其味极佳。”一语简而概之。后据《贵州通史》载,唐贞元六年牂牁郡宾化县入朝进贡茶叶等方物开始,就有贡茶记载20余处[1]。

据乐史所撰地理志《太平寰宇记》载,贵州在宋代已有饼茶,且在遵义桐梓、务川等处设置茶马交易场,黔北遵义都濡茶借此扬名茶史。对此,“宋四家”之一的黄庭坚在其《煎茶赋》中记载“解涤昏……黔阳之都濡高株”,称道都濡高株茶虽苦口但有利健康,可解睡意,并在《答从圣使君书》中夸赞了月兔、入香、六饼3种茶,也指出由于当地人不善制作,使其焙至茶有烟味,并首次将都濡高株茶称作“月兔茶”。E15BB44C-9F46-4392-8F86-9CFFE8EF7CA4

综合来看,唐宋元时期,贵州茶叶产地零散分布,在黔北遵义播州地区、务川、黔南贵定皆有茶叶生产,但产地及产量未见明细记载,也未形成一定的种植规模。

2  明、清时代的贵州茶区分布

明代贵州正式建省具有划时代意义,明成祖永乐十一年,朝廷正式设置贵州省布政使司,贵州成为明王朝的第13个行省,主要包括今7个行政区域。清代继承明代政治体制并有所改革,边疆政策有所发展,间接连通了云南—四川—西藏乃至通往北方的茶马古道,贵州因而成为其中一环,这也为贵州茶产业的发展奠定了一定基础。

2.1  明代贵州茶区分布区域

明初,朱元璋颁旨“罢造龙团,惟芽茶以进”客观上促进了散茶的发展。明朝前期团茶渐没,烘青、炒青等制法逐渐兴盛。明《一统志》载“贵州茶府县皆有”,这客观上促进了贵州茶叶的发展。从收集整理的资料来看,明代茶叶产地主要集中在黔北、黔中、黔南、黔东南4个地区。

2.1.1  黔北地区

黔北地区的产茶历史最早见于唐宋时期的文献记载,部分前文已述。明代,遵义播州地区、务川产茶,《事物绀珠》载“茶类:播州茶、都濡高株……”[2]。其中,务川都濡高株在唐宋时有产。《明英宗正统实录》载“正统五年三月丙辰,革四川播州宣慰使司、长官司茶仓。以本司茶课折收钞故也”[3]。明朝廷在播州设置宣慰司、设茶仓,表明播州地区作为茶马互市地,必然有产地可寻。《明太宗实录》载“永乐四年七月庚子,除四川余庆、九姓等长官司……茶课三十七万七千九百余斤(古代衡制,1斤≈0.5 kg,下同)”。今贵州遵义余庆县明代时隶属于四川,朝廷免除茶课税,说明当时余庆为黔北的重要茶区。此外,有学者认为,务川都濡高株为贡茶[4],笔者认为当时虽文献记载有茶课,但茶课只是税收的一种,并不能说明都濡高株就是贡茶。另据明弘治年间《贵州图经新志》云:“……与诸县户口不同,不务蚕桑,以茶蜡供输;夷州土产茶;播州土产生黄茶;思州土产茶。[5]”说明明代黔北地区的茶叶生产地域包括播州、思州、夷州。虽记录的茶课量能间接反映当时产量,但从文献记载中未见茶叶生产种植区域的显著变化。

2.1.2  黔中地区

目前收集的资料中未见明代以前黔中地区产茶的记载。入明后,黔中产茶始有记载。明《贵州图经新志》记:“贵州宣慰使司,土产,茶。[5]”明代,贵州宣慰使司治所在今贵阳市城区[4],产茶。另嘉靖年间《贵州通志》载:“土贡,贵州布政使司属司府,三年一次类解茶芽,共六十四斤一十三两四钱三分。贵州宣慰使司,岁解本色茶芽一十一斤二两四钱二分五厘。[6]”可见,当时贵州布政使司每3年要向朝廷岁贡1次茶叶,且有32 kg之多,宣慰使司则每年平均要向朝廷进贡茶叶5.5~6.0 kg。安顺镇宁亦有产茶记载:“镇宁州,土产茶,州境皆出……[6]”关于当时贡茶,明代《贵州省·土贡志》记载有“方番司廿五斤”,方番司在今安顺平坝、黄果树一带,说明安顺茶在明代已作为贡茶进贡朝廷[7]。明代,田汝成所著《炎徼纪闻》记载:“其中有猓猡者……曰‘白罗罗,居普定者,曰‘阿和,性温良,善农事,多以种茶贩茶为生。”又载“罗罗茶,叶均而味美,气味清得”。猓猡、白罗罗皆为贵州原住民族古彝族之称谓,白罗罗属于古彝族猓猡部落一个支系,主要聚居区在贵州省大定府和安顺普定一带,普定一带之白罗罗又名“阿和”,当时亦产茶,名曰“白罗罗茶”[7],所产茶叶味美、气味清香,尤为难得。后据《贵州六百年经济史》考证,“明代贵州宣慰司、镇宁州、普定卫、永宁卫均有产茶,洪武初年,在播州建立茶仓及永宁卫置茶马司,收购贵州所产茶叶送往藏区易马”,该书对明代安顺地区产茶作了详细考据和交代。

综上所述,明代时黔中地区植茶地域广阔,主要遍布于今贵阳、安顺、贵安新区一带,且有茶叶进贡、原住民产茶的记载。

2.1.3  黔南地区

黔南地區主要包括今黔南州所辖管一带,明代前有产茶记载但较为零碎,仅有陆羽《茶经》简记。

入明后,黔南地区产茶的记载逐渐增多,产地更加明晰。据《贵州图经新志》载:“新添卫,土产,茶、葛布俱丹平司出。[5]”明代,贵州布政司设置“新添卫”所辖范围在今贵州贵定县境内,今之云雾茶产地应属新添卫。明嘉靖《贵州通志》载:“黔省各属皆产茶,贵定云雾山最有名,惜产量太少,得之极不易,苗家以茶为生业……[6]”尔后的《贵阳府志·食货卷》载:“黔省各属皆产茶,独贵定云雾山最有名。[8]”通过以上所载,不难见贵定云雾茶的知名度与地位。黔南州惠水县产茶,万历年间《黔记》载:“程番府,定番州辖长官司并金筑司三年朝觑。三年一贡茶芽五十三斤一拾一两六钱五厘……方番司事二十五斤一两七钱三分,卧龙司一十五斤三两七钱五分。[9]”明代,贵州布政司所辖“定番州”原属贵阳军民府管辖,其所辖长官司“卧龙司”范围在黔南惠水县境内[4]。“方番司”生产茶叶,并定期向朝廷进贡茶芽。“丹平长官司”范围大致在今贵定县云雾镇与平塘县掌布镇交界处。明代,黔南福泉市亦有产茶记载。据《贵州图经新志》载: “平越卫,土产,茶。[5]”明代,贵州“平越卫”治所在今黔南州福泉市。《贵州图经新志》又载:“龙里卫,土产,茶。[5]”“龙里卫”治所在今黔南龙里县,亦有茶产。可知,明代黔南产茶主要以新添卫(今贵定)为核心,辐射惠水、福泉、贵定、龙里等县市,且贵定云雾茶独树一帜上贡朝廷,为黔茶之最,鼎盛一时。

2.1.4  黔东南地区

黔东南茶叶生产记载历来较少,明朝时,仅有黎平、凯里两地产茶。“黎平府,土产,洞茶,叶大而味美”[5]。说明当时黎平府(今黎平县)的洞茶叶大而味美,口感上好。又载:“清平卫,土产茶。”[5]明代,贵州布政司所辖“清平卫”大致范围在今黔东南凯里市境内。由此,黔东南的黎平县、凯里市在当时亦为茶叶产地。

另外,黔西北和黔西南至今未发现明代茶叶历史资料,故不作论述。E15BB44C-9F46-4392-8F86-9CFFE8EF7CA4

2.2  清代贵州茶区分布

清继明制,统治疆域进一步巩固[10],为茶产业发展提供了极大的空间,且自明代贵州建省后,江南地区先进种植技术、文化、生活方式逐渐引入,为贵州茶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这一时期茶史资料也更为翔实丰富。

2.2.1  黔北地区

清代,黔北地区产茶,《黔南识略》记载:“遵义县,物产: 生漆……茶、蜡之属。[11]”可见,清代遵义县产茶。湄潭县亦产茶,“湄潭县……顶上方广十里有茶树千丛”[11]。另《湄潭县志》记载:“货类:茶,质细味佳,所产最盛。[12]”清代,湄潭境内产多种茶叶,茶树千丛,产量可观,品质佳。

仁怀产茶,清嘉庆《仁怀县草志》载:“物产:茶,小溪、二郎、土城、吼滩、赤水产茶,树高数寻,额征课税。[13]”《增修仁怀厅志》又载:“土产:茶树,有大茶、丛茶二种。大茶即叶茶,味粗。丛茶即茅茶。摘在谷雨前者佳,土里茶引四十道,归有仁怀县征解。[14]”可见,仁怀境内生长2类茶树,即“大叶茶”和“丛茶”,大叶茶味苦粗,谷雨前采摘的丛茶,滋味口感细腻,品质尚好,且官府实行“茶引”,纳入茶课,实行茶税。

正安产茶,清嘉庆《正安州志》载:“正安州,土产:茶,质粗味薄。[15]”表明正安产茶,但茶质粗味薄。《续修正安州志》又载“茶,质粗味薄”[16],亦云正安茶品质较次。

务川茶在清代有所发展,乾隆年间《贵州通志》亦载:“茶,出务川,名高树茶……色味颇佳。[17]”务川产茶,其树高大,所制之茶,色味俱佳。

凤冈产茶,《黔南识略》有记:“龙泉县,木绕桐、茶。[11]”清代,龙泉县即今凤冈县别名,当时隶属石迁府,今属遵义市凤冈县。清人张作楠所撰《梅簃随笔》载:“龙泉县西南二乡。产云雾芽茶。每岁清明后谷雨前,县令发价采办。额定贡茶二十四斛,色味双绝。远胜石门芽茶。[18]”意为茶芽品质佳,色味双绝,远胜石门芽茶。有县令命上乘的茶芽定制贡茶,茶价由官府核定收购。

遵义习水、赤水、绥阳等地在清代亦有产茶的记载。《遵义府志》载:“小溪、二郎、土城、吼滩、赤水产茶树,高数寻,额征茶课。按五属惟仁怀产茶,清明后采叶压实为饼……多贩至四川各县,圃中间有种者,与湄潭茶同亦不能多也。又有老鹰茶、苦丁茶、女儿茶、 甜茶皆生山谷。[19]”其中二郎、土城均在黔北习水县境内,所产之茶,皆出山谷,产品多样且被征茶课。

清代,黔北地区的茶叶产地,遍及今遵义市辖区、湄潭、仁怀、正安、务川、凤冈、习水、赤水、绥阳等地,种植区域广,反映了清代黔北地区茶叶发展的兴盛。

2.2.2  黔中地区

清代,黔中茶区范围有所扩大。康熙年间《贵州通志》载:“山川,贵阳府,高坡,在府城南十里……地产茶。补山川,贵阳府,卢山,在卢山司南,又南二十里有茶山,产茶。[20]”可见贵阳高坡、卢山等地自然环境良好,有茶可产。

清代,安顺茶进一步发展。《安顺府志》载:“茶,俗名丛茶,谷雨前采者名毛尖,色味俱佳……采时大水桥有茶市。[21]”大水橋即今安顺市西秀区大西桥镇,所产之茶俗名毛尖,色味俱佳,有专门的茶市贸易地点。《安顺府志》还有“普定贡茶、马”的记载[21]。

2.2.3  黔东北地区

清代,黔东北铜仁地区有产茶叶,史料记载:“铜仁府,树绕桐、茶、黄蜡、黄杨之属。[11]”《贵州通志》载:“思南府,鹦鹉溪,在城北三十里,产茶甚佳。[20]”又据《思州府志》载“货类:油、茶叶……”[22],思南茶叶已成货物,进行商品交易。清代黔东北之玉屏县、松桃均有产茶记载。《黔南识略》载“玉屏县,植宜桐、茶、……桑、杉之属”。又载“直隶松桃同知,载桐、茶诸树”[11]。由此可知,清代黔东北地区茶叶产地从无到有,种植区域主要集中在今铜仁市思南、玉屏、松桃等县区,分布广泛。

2.2.4  黔西北地区

清代,黔西北有产茶历史记载。《贵州通志》载:“平远府,茶产岩间,以法制之,味亦佳。[20]”又据《平远州志》载:“物产,铁、茶、蕨皮……[23]”可知织金、纳雍产茶,且茶产山岩间,若以法制之,滋味较佳。另外,同治年间《毕节县志》载:“货之属,煤炭……茶……茶油、蜜。[24]”把茶作为货之属,以茶交易。《平远州志》载有黔西州副榜张琚所做《桂花茶》诗,诗中赞扬黔西开元寺山僧制作的桂花茶“云叶吸琼浆,浸淫酣彻晓”滋味绝佳,风味独好。

黔西北产茶之地仅有织金、纳雍两县,茶叶种植地域较小、分布较少。

2.2.5  黔南地区

清代,黔南地区茶叶产业进一步发展,种植产地分布范围更加广泛。黔南惠水、长顺、瓮安、龙里有产茶。《定番州志》有载:“茶,处程番、金石地方,时人必待芽之五寸(1寸≈3.3 cm)方采制。[25]”《黔南识略》载:“定番州……有泉有池,田土可耕……又南山有茶,山产茶。[11]”定番州在今黔南惠水县,产茶多在泉池处,方便田土可耕,且当地人待到芽长至五寸方能采制。《续黔书》云:“茶,黔之龙里东苗坡及贵定翁栗冲、五柯树、摆耳诸处产。[26]”龙里产茶,在东苗坡、五柯树、摆耳诸处,有采茶芽以造者,稍加工可供啜饮。清嘉庆时傅玉书所撰《桑梓述闻》记有“木之属:桐……茶,即茗……”[27]。据有关学者考证,《桑梓述闻》作者是瓮安人,此书是记录瓮安方物的县志,进一步说明清代时瓮安已产茶。清代《广顺州志》记载:“食物则有山园之茶,俗名丛茶。[28]”清代,广顺州的大致范围在今长顺县境,说明当时长顺亦产茶。

贵定云雾茶在清代更负名气,成为专供皇室之茶。康熙《贵州通志》中将贵定云雾与龙里土茶以及岩茶作对比。乾隆时期《贵州通志》亦载:“云雾茶为贵州茗品之冠,岁以充贡。”在乾隆末期,于仰望立有贡茶碑1块,记录着因茶老焦枯,并无一株生发,后官府查实禀明,施行上禀,朝廷特拨白银420两,收后发交殷实之户,来年再购办该处贡茶。据清石刻碑文记载,云雾茶确定为贡茶的年份是乾隆五十五年(1790)。另据《清宫秘档》记载“贵定县茶芽,贡皇上一匣,贡老佛爷一匣。贵州巡抚林绍年叩首,光绪三十年正月初一日”。云雾贡茶清末仍进献给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作为皇室贡品[8]。E15BB44C-9F46-4392-8F86-9CFFE8EF7CA4

2.2.6  黔东南地区

清代,黔东南茶叶产地分布范围在明代基础之上又有发展。黎平、凯里茶产业进一步发展,据《贵州通志》记载:“黎平府,茶,出平远山岭间,制如法,味甚佳。[20]”黎平茶,出自山岭之间,制法得当,色味绝佳。此外,《黎平府志》云:“茶,西山美……黎郡习俗原不尚茶。东坡诗所谓‘初绿厌粱肉,假此雪昏滯又或藉以止渴耳,故閤境皆产茶。西山一千三百户,故其地曰一千三,出茶颇佳,商人收买定于雨前摘取芽焙之,宛然旗枪也。今买之者众,苗民恐其不足,不肯让作芽茶,饼参以杂叶矣。诗以记之:‘西山烟庆一千三,万树茶林绕翠岚。 绿叶成阴方取摘,旗枪无分忆江南。[29]”

黔东南天柱县亦产茶,《续修天柱县志》载当地物产有“杂货:米、茶油……茶……”[30]。《黔南识略》也记载“麻哈州,树多青木冈,植宜芋、靛、柑橘、棉花、桐、茶之属”[11]。今黔东南州麻江县产茶,树种中有茶树。“清平县,山产杉木、桐、茶、橡树”[11]。清平县即今黔东南凯里市,此书中亦有关于镇远府、黄平州、施秉县产茶的记载。根据以上史料所述,清代黔东南天柱、施秉、麻江、镇远、黄平、凯里、黎平均有产茶,种植区域较明代更为广阔。

2.2.7  黔西南地区

清代黔西南产茶记载可见于《兴义府志》:“货属:按,茶产府亲辖境之北乡,屯脚诸处,即毛尖茶是也。苦茶则全郡皆产。[31]”可见,兴义府所产毛尖茶较少,苦茶则全境皆产。《安南县乡土志》记载有“物产:植物类,茶”[32]。六盘水市水城在地理上属于黔西南,其在清代亦有产茶记载,《水城厅采访册》也记载“人工所成之属:酒……茶……”[33]。综上,入清后贵州产茶县不断增加,茶叶产地集中且分布广泛,种植区域不断扩大。

3  历史上贵州茶区的分布特征

3.1  产茶地域不断扩大,产地增加

从历史资料看,明代贵州植茶区域主要集中于黔北今遵义市务川县、余庆县、播州区,产茶县有3个,都濡高株等历史名茶进一步发展;黔中则集中于安顺镇宁、普定一带,且贵阳茶每年向朝廷岁贡,产茶县有3个;黔南产地则较为广泛,有贵定、龙里、惠水、福泉等4个县;黔东南分布较少,仅有凯里、黎平2县产茶。明代,贵州茶叶产地分布范围局限于黔中、黔北、黔南和黔东南,尚未形成县区相连、星罗棋布的分布状态。清代茶业发展迅猛,跨州连道、接县过市,茶叶分布地域变得更为广阔,遍及今贵州全境,部分州、县百姓专门从事茶叶生产,并以其作为经济来源。

3.2  产茶地域相对集中,产生重要的茶区

在明代以前,茶叶生产区域零星分布,明代虽有发展,但较为迟缓,且不具特色。清代以降,全省产茶区域扩大,较为集中。黔北、黔南、黔东南茶业发展延续至今,为日后全省茶叶产业发展奠定基础,成为重要的产茶区域。总之,自明至清,茶业逐步成为覆盖全域范围的特色产业,并出现诸如贵定云雾贡茶、毛尖茶、都濡高株等色味俱佳的历史名茶。明清两代,黔北、黔中、黔东北、黔东南、黔南茶区发展变化较大,种植区域和规模不断扩大,但黔西南、黔西北分布较少,未形成区域优势,并影响至今。

3.3  茶叶成为“货之属”,出现专门的茶市贸易

明代伊始,黔北、黔南等4个较为突出的产茶区域并未出现专门的茶市,但清代开始,茶便成为商品交易的重要资源,且有专门交易茶叶的集市,如黔中大水桥茶市,黔东北、黔西北等均出现了茶市,这加速了茶产业的发展,同时形成的茶叶消费习惯亦推动了饮茶文化的形成,于今而言极具商业和文化意义。

4  结语

研究明清贵州茶叶产地的变化,可以从一个新的视角认识明清两代贵州茶产业发展状况,为明清两代贵州茶产业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具有一定的历史和现实意义。如何利用好自身优势,从传统制法、渊源文化等双管齐下,进一步挖掘贵州茶叶历史价值,提升贵州茶历史文脉,打造贵州茶品牌,推动茶文化、茶产业、茶创意产品等创新发展,是未来茶文化研究者应该关注与思考的方向。

参考文献

[1] 肖正广, 罗玉红. 贵州茶史文化与代表性民族茶食俗探略[J]. 广东茶业, 2018(5): 29-33.

[2] 陈祖椝, 朱自振. 中国茶叶历史资料选辑[M].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 1981.

[3] 贵州民族研究所.明实录贵州资料辑录[M]. 贵阳: 贵州人民出版社, 1983.

[4] 蒲应秋, 何鑫. 明清时期贵州茶叶产地分布变迁及特征研究[J].  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4): 67-72.

[5] 沈庠, 赵瓒. 贵州图经新志[M]. 北京: 全国图书馆缩微文献复制中心, 1992.

[6] 谢东山, 张道. 贵州通新志[M]. 成都: 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 2018.

[7] 肖正广.明清以降黔中安顺茶文化梳略[J]. 贵州茶叶, 2021(3):38-42.

[8] 肖正广. 贵定云雾贡茶的发展历史和文化渊源[J]. 茶叶, 2018, 44(4): 206-208.

[9] 郭子章. 黔记[M]. 北京: 国家图书馆出版社, 1992.

[10] 赵尔丰. 清史稿[M]. 北京: 中华书局, 1977.

[11] 爱必达, 张风笙. 黔南识略[M]. 贵阳: 贵州人民出版社, 1987.

[12] 吴宗周, 欧阳曙. 湄潭县志[M]. 贵阳: 贵州人民出版社, 1998.

[13] 禺坡. 仁怀县草志[M].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8.

[14] 崇俊修, 王椿, 王培森.增修仁怀厅志[M].香港: 中国文化出版社, 2015.

[15] 赵宜霦, 游玉堂. 正安州志[M]. 贵阳: 贵州人民出版社, 1994.

[16] 彭焯修, 杨德明. 续修正安州志[M]. 台北: 成文出版社, 1974.

[17] 鄂尔泰, 靖道谟, 杜诠.贵州通志[M]. 贵阳: 贵州人民出版社,  2019.

[18] 张作楠.梅簃随笔[M]. 杭州: 浙江古籍出版社, 2013.

[19] 平翰, 郑珍, 莫友芝. 遵义府志[M]. 台北: 成文出版社, 1968.

[20] 卫既齐, 薛载德. 贵州通志[M]. 北京: 中华书局, 1972.

[21] 常恩, 邹汉动, 关寅邦. 安顺府志[M]. 北京: 中华书局, 1983.

[22] 蒋深. 思州府志[M].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0.

[23] 徐丰玉,  周溶, 谌厚光.平远州志[M]. 北京: 国家图书馆出版社, 2005.

[24] 王正玺, 周范. 毕节县志[M]. 贵阳: 贵州人民出版社, 1995.

[25] 年法尧, 夏之炳. 定番州志[M]. 贵阳: 贵州人民出版社, 2010.

[26] 田雯. 续黔书[M]. 北京: 国家图书馆出版社, 1994.

[27] 傅玉书. 桑梓述闻[M]. 贵阳: 贵州人民出版社, 1983.

[28] 金台, 但明伦. 广顺州志[M]. 贵阳: 贵州人民出版社, 2010.

[29] 俞渭, 陈瑜. 黎平府志[M].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6.

[30] 贵州省天柱县志编纂委员会. 续修天柱县志[M].贵阳: 贵州人民出版社, 1993.

[31] 张锳, 邹汉勋, 朱逢甲. 兴义府志[M].贵阳: 贵州人民出版社, 1982.

[32] 易辅上.  安南县乡土志[M]. 北京: 国家图书馆出版社, 1987.

[33] 陈昌言. 水城厅采访册[M]. 贵阳: 贵州人民出版社, 1975.E15BB44C-9F46-4392-8F86-9CFFE8EF7CA4

猜你喜欢

分布贵州特征
抓特征解方程组
“贵州制造”的前世今生
大叶千斤拔活性成分分布及积累动态
28例医疗纠纷起诉案件特点分析
贵州教育出版社
让世界感知多彩贵州
春天来啦(2则)
抓特征 猜成语
神奇的贵州面具
不存在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