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工科类专业课教师推进课程思政实践与探索*
2022-06-25陈大林
摘 要 工科类专业课开展课程思政是实现所有课程协同育人目标、培养学生健全思想的重要保证,而专业课教师作为课程思政实施主体,其课程思政素养以及对课程思政的认识与重视程度对课程思政育人效果有着重要影响。针对工科类专业课程特点以及专业课教师推进课程思政面临的重难点,给出专业课教师推进课程思政的实践探索路径,全面提升课程思政的育人功能。
关键词 高校;课程思政;工科类专业课;专业课教师;思政教育;工业机器人技术及应用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22)18-0087-04
0 引言
一直以来,高校思政教育的任务主要依靠马克思主义学院相关思政课程教师通过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思政课程开展。专业课教师主要负责传授相关专业知识,一直以来存在忽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问题。同时,专业课教师开展思政教育的能力意识相对薄弱,缺乏将思政教育贯穿整个专业课授课过程的实践。但在高校工科专业教学中,专业课教师对学生的课堂教育时间远远多于思政课程教育时间。因此,工科专业课课堂教学应该是开展思政教育的新战场,实现专业课与思政课同向同行育人,提高专业课教学质量,最终达到培养德才兼备、全面发展人才的目的。
1 专业课教师开展课程思政的要求
1.1 高校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能力要求
2020年6月,教育部发布《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要求发挥高校所有课程都要承担课程思政育人载体的重要作用,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将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形成协同效应,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因此,为了贯彻课程思政要求,高校专业课教师有必要提升课程思政能力,探索实践开展课程思政的方式方法。
1.2 课程思政内涵对专业课教师的要求
高校工科专业开展课程思政,转变专业课教师的思想意识是根本[1],必须让专业课教师准确把握课程思政的内涵与边界,避免造成专业课教师理解偏差,不利于发挥课程思政效果。
首先,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尽管在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任务上侧重点有所区别,但都应坚持正确的育人导向。对于开展课程思政的专业课教师,应自觉把立德树人作为首要任务,切实担负教书育人的重要职责,不断增强课程思政意识,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进一步加强思政教育与价值引领。
其次,专业课开展课程思政,专业课程需要发挥重要载体的作用。工科类专业课程在整个大学生活中具有开设比重大、授课时限长、课程类型多等特点[2],需要专业课教师精心准备思政案例,结合专业背景与特色,润物无声地融入思政元素,提炼其中蕴含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避免机械地将思政教育生硬添加到教学内容中,影响课程思政效果。
最后,专业课教师思政教育效果评价机制、激励机制在课程思政中发挥重要作用。通过机制建设,引导广大专业课教师坚持立德树人,创新课程思政,通过课程思政的价值引领,培养学生成长为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3]。
2 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能力目标
专业课程为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一般将理论分析和实践相结合,实现专业理论知识的实际应用。专业课程开展思政教育对教师的课程思政能力提出新的要求:课程思政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4],体现在教师在专业课备课授课过程中思政教育的全覆盖,要求专业课教师开展思政教育时具备一定的思政教育知识储备、家国情怀、职业态度、人格特质、沟通技巧等诸多要素。课程思政本身是一种隐性渗透,为了实现思政教育润物无声的效果,专业课教师必须经过精心设计和系统规划,将专业课程内容与思政教育元素无缝对接,达到思政教育在专业课程教学中化盐入水的效果。因此,专业课教师的课程思政能力目标是要规划与设计协同推进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同向同行,全面考虑工科专业课程特点、学生情况以及培养目标,融入课程思政精神,实现工科类专业课程思政与思想政治课程协同合作的全员全方位育人体系。
2.1 课程思政的教学案例设计
课程思政效果与专业课教师的思政教学案例设计息息相关,思政教学案例是学生能否接受思政教育的关键之一,专业课教师应加强课程思政案例的挖掘设计,避免强行思政,适得其反。
工科类专业课程都具有一定的理论性与实践性,教师应该根据课程的特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深入挖掘思政元素,设置思政教学案例。从课程背景知识、专业技能实践、技术发展特点、专业综合应用到案例的思想性、道德性、政治性,找准思政元素挖掘的潜力点,主动开发与思政教育相匹配的教学案例素材,着力挖掘知识背后的思政元素、道德元素,使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与蕴含的思政元素综合,从而真正实现理解与共鸣。比如在讲授机器人学相关课程过程中,介绍我国攻关减速器卡脖子技术相关情况: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我国科技工作者不畏艰难,经过多年艰苦研发,在工业机器人机密减速器的理论研究、试制和应用方面取得较大成绩,成为最早掌握该项技术的国家之一。目前,我国已经实现工业机器人核心减速器的国产化,打破欧美国家在这一领域的垄断。通过介绍,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民族自豪感与紧迫感,鼓励学生积极投身建设科技强国的伟大实践。
2.2 课程思政的课堂教学设计
课程思政的教学效果需要在专业课堂教学中实现,因此,专业课教师需要不断改进课程教学模式与教学手段,对课程思政的课堂教学进行相关设计。课程思政的课堂教学设计重点是围绕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价值塑造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专业课教师在课堂上成为专业知识与思政知识的教育者、传递者和引导者,随时掌控学生的学习过程与学习效果,锻炼学生的思政能力与自主学习能力,应对各种纷繁复杂的社会问题。比如在工科机器人学课程教学过程中引入思政元素,发掘运用专业历史和人物的事迹,用科学家探索科学的过程引导教育学生,激励学生汲取中华民族不懈努力的精髓,不断学习先进技术,刻苦钻研、脚踏实地,勇于担当、开拓进取。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培养与提升学生大国工匠精神,强调职业素养。
2.3 课程思政的反馈与互动
专业课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与学生的互动对专业课教师提升课程思政质量教育重要作用。教师将自己对课程思政的理解随着课程专业内容传递给学生,结合学生学习情况的反馈,不断改进,在课堂内外形成积极有效的良性循环态势,进而为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法治意识、社会责任、文化自信、人文精神乃至心理健康发挥积极作用。
在专业课教学中,学生是接受课程思政的主体,为了便于掌握课程教学内容,特别是专业知识与思政元素相结合的教育情况,设计课程反馈十分重要。专业课教师可以设计课程思政反馈匿名调查表,让学生填写,调查学生是否认可课程思政元素的教育意义,是否在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扎实学识、仁爱之心等方面有很大的教育影响,让学生对如何继续更好地开展课程思政提出自己的建议。通过问卷反馈,专业课教师可以了解学生接受课程思政的兴趣点与课程存在的不足之处,为后续更好地开展课程思政提供必要的帮助。
3 专业课教师推进课程思政能力培育路径
专业课教师的课程思政能力培育关系到在专业课教学中课程思政能否有效推进。课程思政建设需要从教材、课程、案例、理念等多方面开展,因此,专业课教师要同时具备拓展教学资源、构建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新机制的能力。
3.1 专业课教师提升课程思政意识
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在专业课教学中提升课程思政水平,关键在于提升专业课教师的思政意识,认知融合并转化为内在思想。专业课教师开展课程思政的必要条件是持续提升思政素养,头脑中时刻紧绷对学生开展价值引领教育的这根弦,并将这个意识融合转化到日常专业课程教育教学中。只有实现专业课教师的思政意识、思政能力不断提升,在专业课教学中开展课程思政才能落地并取得成效。
3.2 创新合作机制,打造课程思政实践平台
创新合作机制,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课堂与生活相结合,把教学实践打造成德育融合的重要阵地[5]。教学实践平台是学生学习知识、接受课程思政教育的重要平台,让专业课贴近产业、就业岗位,在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平台中充分挖掘蕴含在专业知识中的思政教育元素,将时代的、社会的正能量内容引入课堂,与专业知识传授深度交融,实现专业教学与思政教育融合,培养理论知识扎实、思想道德高尚的有用人才[6]。
3.3 课程思政立足知识重点,突出深度融合要求
专业知识与思政元素的深度融合要求专业课教师立足专业的特殊视野、理论与方法,抓住可以开采思政元素的相关专业知识重点,作为思政元素“富矿”重点采集;同时,在“深”字上下功夫,力争做到深度融合[7]。比如,机器人的轨迹规划是指根据作业任务要求确定轨迹参数并实时计算和生成运动轨迹,在机器人学轨迹规划讲解中融入学生学习规划、人生规划。在规划中,机器人关节中间点的位姿和时间分配显得尤为重要;同样,学业规划与人生规划中不能只设置目标点,更重要的是关注沿着目标努力的中间点以及到达中间点的时间。引导学生建立良好的学习规划以及人生规划,培养学生成为学业优良、科学规划、不断坚持的复合型人才。
3.4 实现多种教学手段的尝试与融合,保障课程思政质量
专业课教师在课堂教学时要充分利用不同的教学手段,融合专业知识与思政元素开展教学,通过更加直观与形象的教学内容素材丰富学习环境,调动学生的学习欲望,增强课程思政效果。比如在机器人学课程中,通过播放水下机器人“蛟龙号”的具体情况,引出大国工匠顾秋亮的典型事迹:顾秋亮始终坚持在科研生产第一线,以崇高的国家使命感和坚定的民族自信精神为我国载人深潜事业的深蓝时代与强国梦默默奉献。通过大国工匠视频的详细讲解,学生对“什么是工匠精神”“如何培养工匠精神”等课题展开研讨。研讨后,学生了解到只有千千万万具有工匠精神的人才在自己的岗位上奋斗,才能实现我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实现制造强国的伟大构想。另外,在机器人实际操作实验中,教师将工匠精神的培养融入实验项目设计,促进学生成为具有工匠精神的复合型人才。
4 专业课教师推进课程思政实践探索
在专业课教学中,课程思政突破专业知识教学与思政教育的分裂和非此即彼的思维框架,在育人这一更高目标实现统一[8]。为了使学生达到基本的职业素养要求,让他们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接受潜移默化的思政教育,实现思政教育与专业知识教学完美结合,使得课程思政变得更具有操作性,更具有现实意义。以工业机器人技术及应用课程为例,开展专业课教师推进课程思政的探索。
工业机器人技术及应用课程思政实施构思如图1所示。在明确课程教学专业知识与思政教育目标的前提下,在专业能力培养的基础上,提炼课程思政目标,修订课程大纲,增加思政教育目标要求,挖掘教学内容,探寻专业知识与思政教育的结合点,设计思政教学案例,完善教学课件,创新课堂教学方法,设计思政教育的典型教学环节,丰富教学手段,实现润物无声的思政教育目标。
4.1 课程教学大纲融合思政教育要求
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业机器人技术及应用课程思政,对课程大纲进行融合思政教育要求的修订,在以往以讲授工业机器人专业知识与工业机器人操作技能为主的基础上,增加思想、意识与价值观等层面的思政教育元素,提出培养学生职业素养、职业规范、安全意识、民族自豪感等多个方面的思政教育要求。
4.2 加强课堂管理,树立课堂思政理念
课堂是教师讲授知识、学生接受教育的重要阵地。专业课教师在专业课堂上必须具备课堂思政的理念,随时利用课堂开展思政教育,使学生逐渐养成各项素质和能力。比如考查学生是否体会遵纪、守时的思政要求,一旦发现学生出现上课迟到、课堂上玩游戏等违纪行为以及生活习惯上的问题,立即指出并纠正,利用课堂随时对学生灌输正确的行为准则,将思政教育融于实际。
4.3 结合教学内容开展思政教育
工业机器人是一门综合性较强、涉及多学科的综合性学科,专业知识点非常丰富。教师要结合工业机器人的专业特色,在讲授相关知识点的同时,结合知识点要素巧妙地设计案例,恰如其分地融入思政教育元素,而不是机械地将思想政治教育生硬添加到专业知识教学中[2],要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思政教育。比如讲解轨迹规划内容时融入学生学习规划、人生规划等思政教育元素,引导学生进行科学规划并坚持实施,培养优秀的习惯,树立端正的态度。
4.4 改进课程考核方案,突出思政育人成效
为增强专业知识教学与思政教育协调育人的教学效果,系统考查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成效,改进工业机器人技术及应用课程考核方式,课程总成绩每部分的考核内容除了必要的理论知识、学习过程(态度、情感、职业精神等)和实验任务等要素外,还包括思政教育考核。例如:遵纪守时、诚信的良好品德的考核,落实在课程出勤、作业是否抄袭等情况上;工匠精神、职业素养方面的考查,落实在工业机器人编程方面,考核学生是否严谨认真,是否怕苦怕累,遇到困难是否能够持之以恒等。
5 结束语
实践证明,专业课教师在课程教学过程中结合专业知识与技能,通过设计相关思政教学案例,将专业知识教学与思政教育有机融合,以课堂为出发点,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国计民生中的热点问题,提升学生的民族自信,培养学生爱岗敬业的工匠精神,增强学生的心理素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培育学生成为全方面发展的新型人才,做到思政与专业相长,取得如盐化水、润物无声的思政育人效果。
参考文献
[1] 吴月齐.试论高校推进“课程思政”的三个着力点[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1):67-69.
[2] 罗仲尤,段丽,陈辉.高校专业课教师推进课程思政的实践逻辑[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9(11):138-143.
[3] 郑佳然.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9(3):94-97.
[4] 何源.高校专业课教师的课程思政能力表现及其培育路径[J].江苏高教,2019(11):80-84.
[5] 高燕.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问题与解决路径[J].中国高等教育,2017(Z3):11-14.
[6] 顾晓薇,胥孝川,孙雷,等.工科类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探索与实践[J].中国高等教育,2021(Z3):59-61.
[7] 成桂英.推动“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三个着力点[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8(9):67-70.
[8] 何红娟.“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发展的内在逻辑及建构策略[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7,33(5):60-64.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省社科基金项目“产教融合背景下高校智能制造实训基地分布式协作机制研究”(项目号:21JYD001),东南大学课程思政校级示范课改革试点项目“工业机器人技术及应用”,东南大学课程思政专项教改项目“课程思政教学案例设计研究——以工业机器人技术与实践课程为例”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陈大林,东南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博士,讲师,从事智能制造、机器人学、思政教学研究(211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