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全育人视域下新工科大学生能力提升措施研究*

2022-06-25孙晓荣刘翠玲于家斌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22年18期
关键词:课程育人科研新工科

孙晓荣 刘翠玲 于家斌

摘  要  “三全育人”赋能新工科大学生的综合能力提升

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不仅有利于学校“三全育人”改革以及不同专业的交融与突破,更能助力学校为推进科技与工业发展培养更多的高技术人才。结合工科专业课程、教师和学生的特点,研究课程育人、科研育人和实践育人在新工科大学生能力培养方面的措施。

关键词  三全育人;新工科;课程思政;课程育人;科研

育人;实践育人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22)18-0074-04

0  引言

“三全育人”包括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和全方位育人,是围绕立德树人这个核心内容,由主体要素、时间要素以及空间要素组成的新型育人模式。通过对学校校内及校外各类德育资源的整合进行德育团队的构建,并利用一切教育因素,形成立体的教育格局,以培育优秀学生,从而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2018年5月,教育部办公厅围绕“三全育人”建立综合性的改革试点,包括北京等五个省(区、市)、清华等十个院校、北师大教育学部等50个二级学院(系)。由理论的进步到综合性试点的选取,一方面充分肯定了“三全育人”的体系,另一方面严格落实了“三全育人”要求[1]。

自2016年新工科这一名词被提出后,先后奏响新工科构建三部曲,包括“复旦共识”“天大行动”和“北京指南”。2018年1月,全国共有612个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首次得到批复。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基石上构建新工科,而最后的落脚点依旧是人才培养。新工科对人才培养质量提出新的标准,尤其强调要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全面提升,主要核心内容则为人品和“三观”的培育[2]。

2020年5月,北京工商大学举行党委政治理论学术中心组学习会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三全育人)领导小组(扩大)全体会议,重点对“三全育人”的有关工作加以部署,并大力提高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教学质量,加快构建和实现“三全育人”的美好格局。2020年12月,教育部办公室公布第二批“三全育人”研究和实践项目,北京工商大学“食品健康创新孵化平台建设与实践”项目顺利入围,这是北京工商大学第一个入围的国家新工科研究实践项目。利用这个契机,学校积极地适应新一轮技术革命和行业转型带来的新挑战,探索科技创新治理新方式以及新工科与新文科的交叉融合模式,实现从传统的科研管理向创新服务转型。本文结合学校“三全育人”综合改革方案,探索“三全育人”赋能新工科提升大学生综合能力的意义及措施,以期为我国的科技和产业发展培养更多的高技术人才。

1  “三全育人”赋能新工科大学生人才培养的意义

1.1  “三全育人”视域下新工科专业培养的人才是对国家生产力发展的最大支持、最强动力

在这样的教育模式下,所培育的人才就是坚定地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新时代能够为党和国家作出贡献的人才。时代的不断变化导致国际社会教育环境也在不断改变,于是“三全育人”这个新的教育模式出现。“三全育人”的目的就是更好地培育新时期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使大学生用所学知识与智慧来为实现新中华之崛起而迈出更坚定的脚步。“三全育人+新工科”模式的结合,一方面是为了顺应教育事业发展的实际需求,另一方面是以科学合理的方式呈现在新工科专业大学生培养中,最终提高国家的生产力[3]。

1.2  全面推进新工科与思政协同育人机制建立

工科大学生是科技强国的重要力量,毕业后成千上万的大学生将奔赴不同的工程技术岗位,成为国家建设的关键力量。工科大学生的理想与抱负直接关系着未来国家建设与富强的兴衰成败,加强对工科大学生的课程思政教育是一个至关重要的任务。“三全育人”的三个方面都与工科专业协同教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二者的基本内涵基本一致,有利于对教育主体的明确[5]。

2  “三全育人”赋能新工科大学生人才培养的措施

“三全育人”作为一项德育工作是具有长期性和系统性的,需要形成教育合力以推动德育工作的进行。作为培养时代新人的新的工作路径,“三全育人”不仅遵循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本规律,也是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这是教育事业发展的必然需求。新工科对培养高质量人才给出全新的规范,并特别强调要全方位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养,如强化学生对工程伦理、社会意识、家国情感、世界眼光、批判思考、跨学科思维和系统思考的学习等[6]。

2.1  统筹推进课程育人,不断提升思政教师和专业教师的能力和综合素养

在对工科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要发挥课程教育的主渠道功能,不断深入促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念走进教材、走入课堂教学,从而走进学生大脑。课程育人思政教育的目标(图1所示)在于强化工程伦理教育,培养德技并重人才及立志科技报国。

2.1.1  加强思政课程建设

加强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团队结构的优化,探索适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教师评聘和考核机制;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中,不断推进创优与升级,包括教育思路、师资力量、教材选择、教学方法、教育机制等;培育建设精品课程,逐渐把新媒体、新技术引入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开阔学生视野,提高教学质量;从工科专业视角对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进行深入剖析,切实增强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亲和力,从而增强学生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2.1.2  积极推进专业课程思政建设

建立和实施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思想教学改革方案,进一步对教学进行优化,对专业课程内容进行调整,对课程设计进行完善;以深入开展研究型高校建设教育教学思想大学习大探究活动为契机,不但要对各学科所包含的思想政治教学元素加以挖掘和整合,还要了解其所承担的思想政治教学的主要功能,并将之融入专业课程的教学大纲,以此达到思想政治教学和专业知识系统教学的全面融合;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为引导,不断加强跨领域学科构建,使通识课程与专业课程有机融合,加快形成“人生价值塑造+专业知识传授”的课程体系。

2.1.3  提升教师课程育人能力

培育优秀的人才需要德才兼备的高质量师资。在思政教学过程中,课程教师必须做到知行合一,不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谨记身教大于言教,坚持教育工作者要先受教育的思想;做好专业课程教育改革专项培育工作及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改革试点工作,主动指导专业教师申请国家和北京市的课程思政相关课题,不断加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思想政治文化教育的自觉能力,充分发挥专业教师在课程思想教育中的重要地位;组织课程思政教学比赛,把教师实施课程思政工作的成效加入课程评价指标框架之中,把教学育人成效作为教师晋职晋级的主要考核内容。

2.2  着力加强科研育人,助推新工科高质量人才培养

让学生参与体验严谨规范的科研活动,引导学生牢固树立科学理性、追求真理的价值观念,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全人格的形成,树立为人类文明进步无私奉献的崇高理想。新工科大学生科研育人目标如图2所示[7]。

2.2.1  完善科研评价标准与管理方法

明确科研育人的目的,把育人思想贯穿研究选题、科研立项、项目研究、结果评估和成果应用等全过程,把思想政治表现纳入科研队伍的整体建设当中,并将之视为最基本的底线要求;在科研成果评价中注重体现科研成果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为我国的重大战略和地方经济发展服务。

2.2.2  加强学术规范与学术道德建设

建立完善的科研信用管理体系,使之集引导、防范、监管和处罚于一身,目的就是抑制科研不端和科研失信的现象;积极发挥本科生班主任、学业导师、研究生导师等以身示范的育人作用,促进学生养成良好学风与学术诚信。

2.2.3  培育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

强化科研创新平台构建,并大力支持科研创新队伍的建设计划,以促进科研与育人相结合、产学研协同发展与教育相结合;加强对大先生、学术名师、先进科研团队、优秀导师等先进事迹的宣传和奖励力度;加强培养学生科研精神和创新意识,并大力培养一些科学融教育的示范性项目,逐渐形成科研育人的示范队伍和标杆团队。

2.3  构建并推进新工科实践育人的导向机制

坚持实事求是、以知促行、以行求知,不断加强和丰富学生的实践训练,在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工程实训等活动中进一步加深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加强培育大学生的科学精神、劳动精神、实干精神、创新能力、创业意识和社会服务能力[8]。新工科大学生实践育人目标如图3所示。

2.3.1  深入推进实践教学改革

坚持理论教学和实践养成相结合原则,对各门工科专业课程的实践教学提出不同的指导标准,并相应提高实践教学在总体教学中的比例;扩大校内外的实习实训,完善实践性教育基地建立,教育成果的衡量不仅仅局限在书本上,更要体现在实践中,从而不断丰富实践育人资源和载体;鼓励和支持教师带领学生走出校门,利用专业优势,服务高精尖产业发展;积极开展高水平人才的交叉培养计划,在学生毕业论文和毕业设计环节加大实践训练力度,开阔学生的眼界,拓宽学生的思路,提升学生服务社会的能力。

2.3.2  加强创新创业教育

不断加强和丰富科技创业类课程体系,大力拓展学生创业园建设的影响力度,逐步形成“教育教学—实习实训—实践孵化”三位一体的实践教育工作系统;加强创新训练,积极开展和引导学生参与“挑战杯”“创青春”等科技竞赛,进一步完善支持保障和教师激励制度。

2.3.3  建立学科竞赛和实践课程

协同育人的培养体系秉承学校从大一至大四学科比赛不断线的培养宗旨,在工科专业课程教学中进一步整合与专业比赛有关的综合型创新性实践项目的教学内容,在教师的积极引导下,学校组织并培养学生参与相关的学科比赛,如国家/北京市大学生电子设计比赛、北京市大学生集成电路设计比赛、“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比赛、“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等,以赛促学,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实践才能和创新精神,在实践中培养工科大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攻坚克难的科研精神。

3  结束语

“三全育人”作为新时期高校进行育人工作的必然选择,是一项系统性工程,涉及学校的方方面面。本文主要研究课程育人、科研育人和实践育人在工科大学生培养方面的措施,后期针对校园文化建设、网络教育机制制定、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后勤和图书馆等部门服务育人、学工部和研工部资助育人、各级党组织组织育人保障等还会继续跟踪研究,持续推动高校“三全育人”工作不断完善和改进。

参考文献

[1] 张宗海.新工科院校“三全育人”实施现状及路径微探[J].黄河 黄土 黄种人,2021(19):55-56.

[2] 周围,苏宛筠,孙凌宇,等.新工科背景下工科研究生课程教学改革思路[J].科技视界,2021(35):18-19.

[3] 富海鹰,杨成,李丹妮,等.“三全育人”视角下工科课程思政实践探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1(5):94-99,165.

[4] 高明.“新工科”背景下“课程思政”建设研究[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21(6):83-86.

[5] 吴小青.高职院校工科专业教育教学一体化育人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无锡南洋智信学院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20(39):363-364.

[6] 张俊玲,黄静华,付立新.工科类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突破与实践[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2019,33(4):7-10.

[7] 黄泰明.新工科背景下“三全育人”模式实践探讨[J].科教导刊,2021(13):4-6.

[8] 陆垚.基于“三全育人”理念的大学生社会实践育人模式的分析[J].智库时代,2018(32):196-197.

*基金项目:2021年北京市高校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教学名师和团队(普通本科教育项目);2021年教育部高教司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新工科背景下校企合作协同创新实践基地建设”(202102341023);2021年北京工商大学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立项项目(jg2152048);2020年北京高校“优质本科课程”建设项目。

作者:孙晓荣,北京工商大学人工智能学院副院长,教授,研究方向为光电检测、系统建模与分析;刘翠玲,北京工商大学人工智能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系统辨识及建模;于家斌,北京工商大学人工智能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控制理论与控制系统(100048)。

猜你喜欢

课程育人科研新工科
五项教育,推进中职校《计算机基础》课程育人
生态育人之初探
面向新工科的Python程序设计交叉融合案例教学
新工科形势下高校二级学院毕业设计管理探索
新工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探索
大学教学与科研关系的再辨识
教育行动研究可促进中小学教师科研发展
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