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流俗词源”的认知探析:概念整合理论视角
——以“萝莉控”为例

2022-06-25朱耀武

遵义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流俗词源萝莉

朱耀武

(安徽城市管理职业学院学报编辑部,安徽 合肥 230011)

流俗词源肇始于1821年德国学者施梅勒(J.A.Schmeller)首次提出的Volksetymologie一词[1],其在英文中被称为“popular etymology”或“folk etymology”。在形成新词或者出现词语变异的过程中,流俗词源均发挥着关键作用,但是其本质原理尚未明确,仍需进行深入的探究。因此,对于该现象的研究颇具活力,受到索绪尔(Saussure)[2],布龙菲尔德(Bloomfield)[3],解冰[4],汪化云、张志华[5],邵斌、张建理[1],汪榕培、杨彬[6],牛军伟[7]等学者们的重视和青睐。

根据学者们的研究,大体可以分为两类:一是涉及从一般层面对流俗词源的探讨,包括流俗词源的产生、流俗词源的概念定义、流俗词源的研究范围和意义等;二是涉及流俗词源的具体探讨。索绪尔在《普通语言学教程》中阐述了什么是流俗词源现象。布龙菲尔德在《语言论》中将类比构词问题看作是流俗词源,并认为流俗词源是一种规则化构形方法,同传统词形结构存在很大的差异[6]。解冰认为语音的演变与相近语音的讹误是俗词源产生的重要因素,但同时还和该民族的心理联想,用词习惯、风俗等密切相关[4]。根据以上学者对流俗词源的阐释,我们将流俗词源定义为由于人们对于某些词不熟悉,而通过类推、联想等方式采用了另一种自己更为熟悉、更容易理解的方式来对其进行解释,从而重构了原词的词源。而根据定义以及“萝莉控”的发展渊源来看,该词的语源显然属于流俗词源。

第二类对流俗词源的研究中以汪化云和张志华[5]、谭赤子[8]、牛军伟[7]等为代表。汪化云和张志华通过考证,认为“草”指雌性,可能来自其“衔草”的习性,而“草”的俗词源应该是其真正的词源。谭赤子[8]从流俗词源的角度深入探讨了词语“和尚”所经历的变化,他认为“和尚”是梵文音译结合汉语“秃”字对佛教人士的一种称呼,词形上从“禾上”到“和上”,再到“和尚”的变化,反映了汉民族对外来宗教的心理认识过程。牛军伟借助北京大学CCL语料库(现代汉语),对在当下社会使用率较高的“空穴来风”“难兄难弟”“差强人意”等进行了考察。从他们的研究中可以看出,大多数研究未能从认知的角度对流俗词源进行可靠的分析,从而发掘出其生成机制。

由此,论文借助认知语言学中的概念整合理论对“萝莉控”的流俗词源进行深入分析,试图全面掌握该词的来龙去脉,并从中发现人们对“萝莉控”的认知理解过程,并为理解和研究其他类似词源提供个案参考。另外,在开展语言学习活动时,语言意义的基石、载体即为词汇,学习者的各方面能力均同词汇量大小相关,包括:翻译、阅读、表述和写作等[9]。吴军莉[10]基于词汇教学的层面进行了相关研究,指出外语教学的重难点在于词汇教学。在以往词汇教学形式之下,一般会脱离语法对词汇进行讲解,不考虑语境信息,教师会根据以往教学经验,采用词典查找的方式,通过PPT课件来讲解词的搭配。实际上,对于词汇学习和词汇教学来说,如果能够发掘词汇的语义、语法的流变过程,则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并习得词汇。因此,通过对流俗词源的探讨,某种程度上可以为词汇学习和词汇教学提供某种启示,这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萝莉控”的流俗词源理据

(1)“萝莉控”的词源演变

“萝莉”一词最初来源于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VladimirNabokov)的畅销小说《洛丽塔》,“萝莉”就是由英文“Lolita”音译而来。在小说中讲述了一位美国中年男子由于少年时不幸的初恋经历,由此产生了恋童癖。在后来的情节发展中,男主人公恋上了女房东未成年却性感成熟的女儿,并开始了一场不伦恋。由此从小说中衍生出的“萝莉”被用来形容那些第二性征已经开始发育,虽然发育并不完全但却富有魅力的性感少女形象。“萝莉控”其实是“萝莉”和“情结”组合而成。“情结”(Complex)一词本是心理学词汇,最初由萨德·治亨(Theodor Ziehen)在1898年所创,并随后在弗洛伊德和其弟子荣格合作时期逐渐被发扬光大,流传开来,被纳为精神分析学派的关键核心理念。最初对情结词语进行运用的学者为荣格,其在论述中指出意象、情感和观念共同构成了情结,所以可以将情结看作是在无意识状态下形成的心理。20世纪70年代,受日本ACG(Animation、Comic、Game的缩写,等同于日本人常用的MAG,即 Manga、Anime、Game的缩写)界的影响,“Lolita”和“Complex”被组合到了一起。由于当时漫画世界的影响,“萝莉控”已经被媒体广泛使用。而当“Lolita Complex”作为外来语传入中国时,最初被翻译为“洛丽塔情结”,其中“洛丽塔”又慢慢被“萝莉塔”取代。最后,由于在日语中,组合而成的“Lolita Complex”被音译为“ロリータ コンプレックス”,即“洛丽塔情结”。后来,因为音节冗长,为求简单,其被简写为“ロリコン”。传入中国后,将日语缩略语“ロリコン”直接音译为“洛丽控”,最后演变为“萝莉控”。

(2)理据论证

对于俗词源的概念定义以及其研究范围、研究对象,还有关于俗词源的划分原则、所属学科领域,这些当前都尚未明确,还需要进行深入的探究。由此,论文采用索绪尔对于“流俗词源”的阐释,在其著作《普通语言学教程》中的第六章,他详细地阐释了对流俗词源的界定及其生成机制。他认为“流俗词源”是一种人们对于陌生词语的形式和意义的曲解,但同时似乎又获得大众的认知共识,被普遍接受。在区分“类比”和“流俗词源”现象的过程中,索绪尔很好地阐释了“流俗词源”的特点和生成机制:

这两种现象只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二者均建立在语言所蕴含的重要意义要素上。而在其他方面二者则存在较大的差异:类比要求摒弃旧的形式,无需基于替代符号中提取相关的实质材料;但是流俗词则明显不同,其的本质为进一步阐释旧的形式,表现为记忆旧的形式,可能存在迷糊记忆的现象,这也是导致其出现变形的根源。因此,分析的基础,一种是记忆,另一种是遗忘,这是最重要的差别。[2]P246-247

从索绪尔对“流俗词源”的定义和阐释来看,“萝莉控”一词完全符合这种现象。首先,“Lolita”作为外来语,从“洛丽塔”到“萝莉塔”再到“罗莉”最后到广为大众接受的“萝莉”,在形式上完全符合索绪尔所定义的标准。从意义上来说,“Lolita”原指九到十四岁的未成年小姑娘,而现在来说这一概念已经被逐渐扩大,可以指代年龄更小的小女孩,可见其意义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而“控”,则是从“complex”(情结)的日语发音“コンプレックス”中缩减而来,其意义也绝不是汉语中“控”的意思。“萝莉控”也由最初的贬义概念到现在被广泛运用并固定下来的中义词,甚至略带褒义的词(英文中有lolicon与之相对应)。其演变过程可浓缩为如下简图:

《Lolita》 Lolita+complex ロリータ コンプレックス ロリ +コン=ロリコン 萝莉 +控=萝莉控。[11]

二、概念整合理论简述

概念整合的本质主要是对信息进行整合,对意义构建进行探索[12,13]。概念整合的根基为心理空间理论,其以心智空间作为基本单位,并基于创造性的视角提出了概念整合网络这一理念。概念整合网络又可以划分为:双域网络、镜像网络、单纯网络和单域网络四部分。福科尼耶(Fauconnier)认为,意义的构建建立在复杂系统-后台认知的基础之上,以此来进一步说明和阐述未在语法中进行说明的具体细节内容。基于概念整合理论的系统模型主要涵盖合成空间(1个)、类属/普遍空间(1个)、输入空间(2个)这四大心理空间[14]。输入空间所具备的抽象结构也涵盖于类属空间内,并且在第四个整合空间中,可以分别部分性地对输入空间进行投射。同时,合成空间除了涵盖共有抽象结构(归属于类属空间),也涉及两大输入空间各自的特殊选择性投射部分,在细化、完善以及组合三大关联心理认知的影响之下能够形成层创结构。作为多空间运作,多域复合网络依赖于双域网络投射的支撑,能够在平行投射、复合投射两种不同的形式之下,在大量输入空间中进行运作,可以多次体现其功能和作用。复合投射指的是在首次完成合成空间整合之后,以输入空间的角色在再次整合中同另外输入空间进行投射,并衍生全新合成空间的操作;而平行投射为对空间链信息进行输入时,所形成的平行映射[15]。根据库尔森(Coulson)的研究成果可知,概念整合的关键在于重新整合人们所了解的概念化成分,并将其转变为具有深刻意义的全新成分。所以在这个层面上看,概念整合即为以动态化的方式构建实时意义的过程[16]。

随着认知语义学的发展,概念整合理论日渐成为跨学科研究的焦点话题,其对很多语言现象都有较强的解释力。例如,类似于“萝莉控”这样的组合性词语,其意义构建过程就是在说话人头脑中建立的心理空间以及空间之间在经验上相互映现,进行概念整合的过程[6]。特纳(Turner)在研究中强调,必须要借助关键关系,通过压缩来实现由输入空间至整合空间的有效整合。从本质上看,复合词就创设了相应的压缩语境。在此语境之下,就将意义整合转变为即时构建心理空间的过程,也就是进行创造性的认知,对以往认知进行转变。完成整合处理后形成的全新意义,呈现出较强的创造性、新奇性[6]。“萝莉控”是一例典型的复合词,概念整合理论对其进行解读具有可行性和合理性。

三、概念整合理论对“萝莉控”的阐释

对于“萝莉控”这一复合词汇,它不是在一次整合中就成为流俗词源的,而是经过多次概念整合,形成层创结构,最后固定保留下来并广泛为人们使用。

1.对“洛丽塔情结”的整合分析

首先“萝莉控”的最初形式应是来源于“洛丽塔”和“情结”组合而成的“洛丽塔情结”;而“洛丽塔情结”本身就是通过双域型网络整合而来。其中“洛丽塔”和“情结”都有各自的组织框架,也就是说通过“洛丽塔”可以让我们想起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的小说《洛丽塔》中的相关事件;情结则可以激活我们关于弗洛伊德及其弟子荣格对于这一词汇在精神分析领域的阐释和相关应用(如恋父情结、恋母情结等)。如果我们以“洛丽塔”为输入空间A,“情结”为输入空间B,通过整合空间产生合成空间C,那么可以得出其双域型整合网络。

如图1所示,在输入空间A中的“洛丽塔”以及输入空间B中的“情结”其类属结构都是名词成分,因此彼此存立一定相关性,具有结合在一起组词的潜力。根据我们对于输入空间B中“情结”激活的相关领域概念、知识,情结通常用于精神分析领域来描述一种无意识的心理状态,常见的有恋母情结、恋父情结、恋子情结等等。由此可见“情结”在搭配组词中通常放在后面作为中心词,来表示一种心理状态。在输入空间A中,“洛丽塔”让我们想起了小说《洛丽塔》中的相关情节,在小说中,洛丽塔是一位未成年的富有成熟魅力的少女,但是他却被一位患有恋童癖的中年教授所喜欢。结合输入空间A和输入空间B,我们得出“洛丽塔情结”的复合具有可行性。另外,由于受日本ACG和MCG影响,其作品中通常设置有和“洛丽塔”较为相似的形象,吸引了大量男粉丝的喜爱。综合以上原因,“洛丽塔情结”(Lolita complex)首次在日本产生,形成了一个和制英语“ロリータ コンプレックス”与之相对应(对未成年性感少女的一种痴迷心理现象)[11]。

图1 “洛丽塔情结”的整合网络图

2.“萝莉控”的整合分析

基于“洛丽塔情结”的形成,我们可以再次对“萝莉控”的产生进行阐释。随着日本ACG文化的广泛传播,中国也免不了受其影响。同时,伴随着ACG文化及其衍生文化的到来,“Lolitacomplex”(即洛丽塔情结)以及“ロリータ コンプレックス”都传入中国。由此我们可以将这两个词作为输入空间 1,汉语中的音译“洛丽塔情结”以及汉字中的“控”为输入空间2,通过整合可以得到合成空间C1。

如图2所示,在输入空间1中为日本文化背景中的关于“Lolita complex”的和制英语及其相关内涵,其内涵仍然存在贬义成分而在输入空间2中则是“Lolita complex”的直接汉译版本;类属空间则依然为两空间的共有抽象结构,即都为名词词性。但是由于中国文化受传统道德的影响,这种带有违背伦理道德的外来词是不允许在大众文化中传播的。因此,其概念慢慢泛化,其含义也由贬义开始向中义词甚至褒义词转变,指的是对于较小可爱女孩的喜爱,并由此产生的呵护、保护之情。对于词形的变化,由于直接从日语“ロリコン”的音译而来,一开始也会出现“罗莉控”“罗丽控”等,但最后由于小女孩都很“萌”,所以词形带草字头的“萝莉控”逐渐被固定下来,广为流传。

图2 “萝莉控”的整合网络图

四、结论

认知语言学是探讨语言与认知关系的重要流派,其可以发掘语言现象背后的深层认知动因和运作机制。由此,论文首先引入流俗词源概念,论证了“萝莉控”的流俗词源理据。在此基础上,论文从概念整合理论的视角对其进行了较为细致的分析。研究发现对于“萝莉控”这一复合词汇,它不是在一次整合中就成为流俗词源的,而是经过多次概念整合,形成层创结构,最后固定下来并广泛为人们所使用。通过对该词的概念整合分析,还可以揭示该类现象背后的认知运作过程,从而为流俗词源的探讨提供新的研究视角和案例。

猜你喜欢

流俗词源萝莉
略论汉语流俗词源
“Sentence”:词源追溯、结构意义与术语中译
从构词词源看英汉时空性差异
“五官”一词源于五个人
“顿”的量词用法的词源
黄永厚不从流俗
媚 己
文学作品中英国19世纪的社会流俗
天使萝莉
时光志